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瑞雲
論文名稱: 探究網路形成性評量設計對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國小學童網路學習效益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子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電腦自我效能網際網路評量及試後分析系統數位學習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外文關鍵詞: computer self-efficacy, WATA(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is System), e-Learning, Elementary Nature and Life Technology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國小學童在不同網路形成性評量設計下之網路學習效益。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中部地區三間國小的五年級的學生,共六個班級為研究樣本,有效樣本共130人,進行連續二週的實驗教學。
    研究結果發現:
    1.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童的學習效益有顯著差異,其中高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學習成效優於低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
    2.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在FAM-WATA及GAM-WATA的形成性評量下的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其中以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習者學習效益較佳;而在N-WBT的形成性評量下則沒有顯著差異。高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在GAM-WATA與FAM-WATA的形成性評量的學習有較好的學習效益,而低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在不同的網路形成性評量下的學習效益,則沒有顯著差異。
    3.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在e-Learning教學環境的感受持正向態度。
    4.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習者對於形成性網路評量模式(FAM-WATA)與遊戲性網路評量模式(GAM-WATA)之感受持正向態度。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different computer self-efficacy o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of
    Nature and Life Technology cours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is employed; 130 students from six classes of fifth grade of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aiwan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last two week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1) on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High computer self-efficacy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low computer self-efficacy in learning achievement.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1) o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computer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The analysis of Post Hoc showed the post-test scores of Group “FAM-WATA” and Group “GAM-WATA”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under high computer self-efficacy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low computer self-efficacy,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up “N-WBT”. It also showed that high computer self-efficacy students had more effectiveness in the post-test scores of Group “FAM-WATA” and Group “GAM-WATA”. The low computer self-efficacy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3. The different computer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MyEL survey.
    4. The different computer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WFASS” survey and “WGASS” survey.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一、研究目的………………………………………………………………… 2 二、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一、自我效能………………………………………………………………… 4 二、電腦自我效能…………………………………………………………… 4 三、電腦自我效能量表……………………………………………… 4 四、網路學習………………………………………………………………… 5 五、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 6 六、形成性評量模式…………………………………………………………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路學習………………………………………………………………… 9 一、網路學習的意義………………………………………………………… 9 二、我國的資訊發展期程…………………………………………………… 12 三、網路學習跟傳統學習的比較…………………………………………… 13 第二節 網路教學實證性研究…………………………………………………… 17 第三節 自我效能………………………………………………………………… 19 一、自我效能的意義………………………………………………………… 19 二、自我效能的特性………………………………………………………… 21 三、影響自我效能之因素…………………………………………………… 21 第四節 自我效能實證性研究…………………………………………………… 26 第五節 電腦自我效能…………………………………………………………… 29 一、電腦自我效能的意義…………………………………………………… 29 二、電腦自我效能的來源…………………………………………………… 30 三、電腦自我效能量表……………………………………………………… 32 第六節 電腦自我效能實證性研究……………………………………………… 33 第七節 網路形成性評量的相關探討及實證性研究…………………………… 36 一、網路形成性評量(FAM-WATA)及實證性研究……………………… 37 二、網路遊戲性評量(GAM-WATA)及實證性研究………………………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2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2 一、電腦使用者自我效能量表……………………………………………… 42 二、e-learning教學環境的設計……………………………………………… 43 三、形成性評量設計………………………………………………………… 44 四、形成性評量試卷與總結性評量試卷…………………………………… 45 五、WFASS(Web-based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Scale)問卷… 46 六、WGASS(Web-based Game Assessment Strategies Scale)問卷……… 47 七、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 47 八、晤談問卷………………………………………………………………… 4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流程…………………………………………………… 49 一、研究架構………………………………………………………………… 49 二、教學情境………………………………………………………………… 50 三、教學活動實施程序……………………………………………………… 50 四、研究流程………………………………………………………………… 50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53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國小學童其學習效益之分析…………………… 55 第二節 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國小學童在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下學習效益之分析……………………………………………………………………… 57 一、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國小學童在FAM-WATA下之學習效益分析…… 57 二、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國小學童在GAM-WATA下之學習效益分析…… 58 三、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國小學童在N-WBT下之學習效益分析………… 59 四、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在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下的效益分析…… 59 第三節 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對於e-Learning教學環境的感受情形之分析………………………………………………………………………… 61 第四節 不同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童對不同網路評量設計的感受情形為何之分析………………………………………………………………………… 70 第五節 假設考驗………………………………………………………………… 9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結論……………………………………………………………………… 98 第二節 建議……………………………………………………………………… 107 表次 表2-1 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表……………………………………… 15 表3-2 待答問題與研究工具的分析方法…………………………………… 54 表4-1-1 不同電腦自我效能學生在總結性評量測驗前側分數與後測分數之描述統計分析………………………………………………… 56 表4-1-2 「電腦自我效能」與總結性評量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6 表4-2-1 FAM-WATA組「不同電腦自我效能」與總結性評量後測成績之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4-2-2 GAM-WATA組「不同電腦自我效能」與總結性評量後測成績之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4-2-3 N-WBT組「不同電腦自我效能」與總結性評量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9 表4-2-4 高電腦自我效能學童與總結性評量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60 表4-2-5 後測成績估計值…………………………………………………… 60 表4-2-6 低電腦自我效能學童與總結性評量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 60 表4-3-1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ASC(學 習態度)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3-2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TOC(任 務取向)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4-3-3 TOC子調查表中第5題「我覺得很用心」估計值…………… 62 表4-3-4 TOC子調查表中第7題「我會設法了解這一門功課」估計值 62 表4-3-5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SCC(學 習氣氛)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3-6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IN(學 習參與)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3-7 IN子調查表中第16題「我有機會發表我的看法」估計值…… 64 表4-3-8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COC(合 作情形)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3-9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TSC(教 師支持)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3-10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EC(平 等對待)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3-11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IR(教 學活動)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3-12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RR(教 學表徵)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3-13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LOC(學 習引導)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3-14 LOC子調查表中第41題「我覺得容易進行學習活動」估計值 67 表4-3-15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ASSC(網 路評量)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3-16 「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環境問卷(MyEL)」之CLEC(建 構學習)及「不同電腦自我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 4-4-1 學習者對FAM-WATA六種策略之整體感受……………………… 70 表 4-4-2 學習者對FAM-WATA「重複作答」策略之感受與電腦自我效能 差異考驗…………………………………………………………… 71 表4-4-3 學習者對FAM-WATA「不提供答案」策略之感受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驗………………………………………………………… 72 表4-4-4 學習者對FAM-WATA「查詢同儕成績」策略之感受與電腦自我 效能差異考驗……………………………………………………… 74 表4-4-5 學習者對FAM-WATA「過關後查詢個人答題歷程」策略之感受 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驗………………………………………… 75 表4-4-6 學習者對FAM-WATA「發問功能」策略之感受與電腦自我效能 差異考驗…………………………………………………………… 76 表4-4-7 學習者對FAM-WATA「過關畫面」策略之感受與電腦自我效能 差異考驗…………………………………………………………… 77 表4-4-8 第一部分:應試學生比較參與網路GAM-WATA測驗與課室紙筆 測驗後的感受與心態轉變………………………………………… 78 表4-4-9 第二部分:應試者對各項策略設計的感受……………………… 78 表4-4-10 學習者「比較兩種測驗方式的特色」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驗 79 表4-4-11 學習者「評量方式對學生心態的改變」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 驗…………………………………………………………………… 80 表4-4-12 學習者「Call in 求助法對學習的成效評估」與電腦自我效能差 異考驗……………………………………………………………… 83 表4-4-13 學習者「答案消去求助法對學習的成效評估」與電腦自我效能 差異考驗…………………………………………………………… 85 表4-4-14 學習者「求助金牌數及求助法對評量中學習的幫助評估」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驗……………………………………………… 86 表4-4-15 學習者認為求助金牌數和題目的設定比例的意見……………… 87 表4-4-16 學習者會在何種情況下考慮使用求助金牌來求助……………… 87 表4-4-17 學習者會在何種情況下考慮使用Call in來求助………………… 88 表4-4-18 學習者會在何種情況下考慮使用答案消去求助法……………… 89 表4-4-19 學習者「金牌的使用時機」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驗………… 90 表4-4-20 學習者「使用金牌的心態」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驗………… 91 表4-4-21 學習者「其他」與電腦自我效能差異考驗……………………… 93 圖次 圖2-1 傳統教學的活動與流程…………………………………………… 13 圖2-2 三因素交互決定論………………………………………………… 19 圖2-3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區分圖…………………………………… 20 圖2-4 自我效能信念……………………………………………………… 23 圖2-5 電腦自我效能的來源……………………………………………… 31 圖3-3-1 研究架構圖………………………………………………………… 49 圖3-3-2 研究流程圖………………………………………………………… 52 附錄次 附錄一:網頁設計架構圖……………………………………………………… 122 附錄二:FAM-WATA策略介紹一…………………………………………… 123 附錄三:FAM-WATA策略介紹二…………………………………………… 124 附錄四:FAM-WATA策略介紹三…………………………………………… 125 附錄五:FAM-WATA策略介紹四…………………………………………… 126 附錄六:GAM-WATA作答畫面……………………………………………… 127 附錄七:GAM-WATA之「Call in法」操作畫面……………………………… 128 附錄八:GAM-WATA之「消去法」操作畫面………………………………… 129 附錄九:電腦使用者自我效能量表…………………………………………………… 130 附錄十:形成性評量試題(一)……………………………………………………… 133 附錄十一:形成性評量試題(二)……………………………………………………… 134 附錄十二:形成性評量試題(三)……………………………………………………… 135 附錄十三:總結性評量試題…………………………………………………………… 136 附錄十四:我的「網路上之自然與生活科技課」問卷(MyEL)…………………… 138 附錄十五:WATA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Scale(WFASS)………… 142 附錄十六:GAM-WATA(小挑戰)網路評量系統對學生利用評量學習成效評估問卷…………………………………………………………… 144 附錄十七:訪談問卷…………………………………………………………………… 1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子華、黃世傑(2001)。網際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之探討—以生物科實習教師學科評測為例。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三期,1687-1706。
    王子華、黃世傑(2002)。網際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之設計。資訊與教育雜誌,2001年資訊教育特刊,276-286。
    王子華(2002)。網際網路教學環境之後設認知策略設計對於大學學生學習效益之影響。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2)。網路形成性評量策略對於網路教學效益之影響—以WATA 網際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形成性評量模組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子華、王瑋龍、王國華、黃世傑(2002)。進階型多功能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的發展與設計。視聽教育,43卷,4期,21-45。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對國中生網路學習之效益評估。科學教育學刊,12卷,4期,頁469-490。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b)。網路評量系統融入師資培育之探究。資訊管理學報,11卷,3期,頁121-154。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5)。遊戲化網路評量(GAM-WATA)融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 網際教學之效益評估。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6)。國中學生對遊戲化網路評量的感受調查。視聽教育雙月刊,47卷,4期,1-24。
    王子華(2007)。網路教學環境之形成性評量回饋策略的發展與效益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期中報告(報告編號:NSC95-2511-S-134-002-MY3),未出版。
    王子華 (2008)。應用網路形成性評量求助策略於數位學習環境之效益評估。課程與教學季刊,11期,21-46。

    王千倖(1998)。Web-based網路教學管理系統。資訊與教育雜誌,67期,
    頁3-12。
    王全世(2000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77,31-36。
    王全世(2000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期,23-32。
    尹玫君(1995)。遠距教學系統於國民小學之應用研究-子計畫二教學策略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王宜珍(1999)。應用網路資源於國中地理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卿(2004)。在不同課室環境中實施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慧婕(1999)。國中學生數學自我效能、目標導向及課室環境知覺與學業尋助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
    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72期,55-65。
    朱陳瀚思(200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憲坤、林志豪(1999)。群體合作學習機制在Web教學環境上之探討。
    大葉學報,8(2),63-79。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雜誌,70期,2-8。
    何慧茹(2006)。建構一個問題導向學習網路輔助教學系統-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習為例。私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雄(2002)。電腦技能學習者過去的績效、目標認同、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績效因果關係之驗證-社會認知理論與目標設定理論的整合。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民國91年,47(1),39-54。
    吳志恆(2000)。國小學童電腦焦慮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錞(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知賢(1996)。歸因再訓練在國小班級情境實施之研究:錄影媒體教學實 驗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隆(1998)。以網路為主的教學環境(Web-Based Instruction)內涵及規劃原則,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12,22-38。
    吳明隆(2004)。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5卷,4期12~22。
    吳英孝(2004)。網路化教學學習之成效研究-以高中三角函數複習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吳靜芳(2004)。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孟育、黃財尉(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遊戲與學習上的自我效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第四十三期,43-61。
    呂振祺(2004)。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素養、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私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俊億(2005)。探究高中學生以e-Learning的教學策略學習基礎生物之效益分析---以「生命世界中的交互作用」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碩士論文。
    李淑雅(2002)。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對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影響。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敦仁(2002)。國小教育人員電腦經驗、環境脈絡、自我效能、電腦態度與行為意向關係模式之驗證-以新竹市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雯(2002)。國小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貴發(1992)。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3(5),11-18。
    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
    61-76。
    林文正(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昌(2003)。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究。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教育研究所數理教育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
    林玉苹(2006)。結合網路遊戲式形成性評量與開書考試策略對高二學生
    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存仁(2004)。不同學習風格對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網路教材之學習成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林余思(2002)。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49。
    林旻樺(2001)。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林秋先(1998)。國小網路寫作教學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
    士論文。
    林茂森(2003)。國小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曉妮(1997)。電腦態度與電腦素養的影響因素探討-小學生的實地實驗
    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鈺婷(2003)。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文(2002)。國小學童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對應用國字筆順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碧芳(2003)。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之檢驗。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華(2001)。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林紀慧(1998)。全球資訊網路的教學應用。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第六期,33
    姚登元(2005)。電腦自我效能對ERP系統使用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美朱(2000)。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淑慎(2004)。成就目標、自我效能、以及策略使用在考試焦慮上所扮演之角色。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卷,1期,355~378。
    柯安南(2004)。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菁穗(1999)。探討國中生在理化科的學術地位、自我效能與學業成敗歸 因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嘉鴻(2002)。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國偉(2004)。不同自我效能對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網路教材之學習成效分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范家敏(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腦遊戲使用行為與電腦態度、電腦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婉菁(2003)。高雄市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科網路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春在(2000)。網路學習趨勢與原理。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翁淑緣(2000)。影響國中學生電腦學習意願之個人特性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3期,147-172。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玲娥(2003)。資管學生電腦壓力、電腦自我效能和電腦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台中技術學院學報,第四期第505頁-529頁。
    張琇珺(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琪(2001)。以認知、自我效能及學習型組識理論探討知識創新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第四期。
    教育部(1998)。國中小電腦教室暨網路教學基礎設備參考規格。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育部九十三年度重要施政計畫。台北,教育部。
    莊啟宗(2006)。引導式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學習成效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芳懿(1997)。國民小學教師溝通型態、自我角色知覺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 (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昕周(1997)。建構取向的遊戲式MUD學習環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文(2002)。歸因遷移教學對原住民學童自然科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歸因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玲(1995)。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菁(2005)。國小藝術才能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年興(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資訊與教育雜誌,64期,2-13頁。
    陳年興、林甘敏(2002)。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資訊管理學報,8(2),122-132。
    陳俊文(2004)。形成性評量對國中生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學習課程情意學習之影響-以「發現生命的驚奇」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國偉(2000)。我國高級中學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銘城(2003)。國小學童的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震昌(2001)。網路科技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敏(2002)。國民小學教師之校長教學領導知覺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麥孟生(2000)。個人心理類型、自我效能及態度對電腦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佳玲(2002)。影響網路學習成效之因素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
    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曾慧芸(2001)。 負向言語對國中小學生自我效能、自我喜愛及關係品質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文楓(2003)。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國
    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黃印通(2004)。網路輔助教學對整體型、局部型思考風格之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認識顯微鏡下的生物單元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1期,45-51。
    黃郁雯(2002)。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經驗及他人支持三者與電腦態度及電腦焦慮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嘉勝、黃孟元(2000)。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成效與電腦態度的研究。台中師院學報,第十四期,453-462。
    黃聰銘(2000)。綜合所得稅申報方式的電腦相關因素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鈴、徐新逸(1999)。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2-5。
    楊惠貞(2000)。影響資管學生學習焦崩及電腦學習成效因素之探討。國立
    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凱悌(2004a)。開發普通生物學e-Learning網路學習環境並分析大一學生對普生學習效益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1-2815-C-018-002-S)。
    楊凱悌 (2004b)。形成性評量策略融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e-Learning環境之探討與效益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2-2815-C-018-010-S)
    楊凱悌、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a)。V-FFS (VOD FrontPage Feedback System)設計對大一學生普通生物學網路學習之影響。視聽教育,45卷,6期,頁13-21。
    楊凱悌、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 (2004b)。應用網路遊戲評量(GAM-WATA)輔助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學習—實習老師的經驗分享。中華民國第二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10-14。
    葉東鳴(2005)。國中生非同步網路教學提問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艷靜(2003)。網路學習(e-Learning)環境對國中生學習生物之成效分析-以生物界分類:「植物界」與「動物界」分類單元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詹敏娟(2003)。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業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鄒景平(2000)。e-Learning是知識企業致勝的不二法門。資訊人通訊,59
    期,1-4。
    雷敏君(2000)。多元智慧教學對學生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廖真瑜(2004)。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課業任務價值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廖顯能(2002)。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之琪(1998)。師院生健康教育教學效果研究-網頁教學與講述式教學的比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柏原(1999)。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麗玲(2006)。網路形成性評量對電路學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技職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黎麗貞(1996)。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
    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友清(2000)。以使用性為訴求的國中數學網路教學介面之研究。私立大葉大
    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振昆(2000)。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信雄(1992)。國小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志成(2001)。網路科技融入國中二年級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志宗(2004)。團體探究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社會科學習成就、自我效能與合作技巧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斐娟(2000)。探討國中生生物科自我效能與教師期望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錦宗(2004)。利用e-Learning的教學策略,探討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認知風格之相關性-以「發現生命的驚奇」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憲基(2004)。高中數學之網路教學研究-以雄中ET數位學園網路開課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謝國忠(2002)。認知型態與訓練方法對電腦態度、電腦自我效能與學習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靜慧(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之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電腦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碧昭(2006)。網路遊戲式評量對八年級學生科學學習的學習動機與學習
    成就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彙珺(1997)。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玉春(2002)。 國小教師認知教學策略與學生數學成就、數學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hern,T.C.(2000).Improving the Instructional Congruency of a Computer-Mediated Small-Group Discussion:A Case Study in Design and Delivery.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32(3),385-400.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 248-287.
    Bransford,J.D.,Brown,A.,&Cocking,R(2000).How people learn:mind, brain,
    experience and school,expanded edition. 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Brown,S.,&Knight,P.(1994).Assessing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Kogan
    Page,London.
    Buchanan, T. (1998).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7, 71-79.
    Buchanan, T. (2000). The efficacy of a World-Wide Web mediated formative assess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6, 193-200.
    Busch, T.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s Computers. Jourm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Vol. 12(2) pp. 147-158.
    Cassidy,S. & Eachus,P. (2000). The Role of Computer Training in Determining Levels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 in Students. Proceedings of Computers in Psychoology,University of York, United Kingdom.
    Cassidy,S. & Eachus,P. (2002). Developing the computer user self-efficacy(CUSE)scale: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er self-efficacy,gender and experience with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26(2),133-153.
    Chassie,K(2002). The Allure of E-Learning,Potentials,IEEE(21),33-35.
    Chemers,M.M.,Hu,L.,Garcia,B.F.(2001).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3,55-64.
    Clay,M.M.,&Cazden,C.B.(1990).A Vygotskian interpretation of reading recovery.,In L.C.Moll(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pp.206-22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ffin,R.J.&MacIntyre,P.D.(1999).Motivational influences on computer-related affect stat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5,549-569.
    Compeau, D. R. & Higgins, C. A. (1995a). Application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o training for computer skill.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6(2), 118-143
    Compeau, D. R. & Higgins, C. A. (1995b).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9, 189-211.
    Compeau, D., Higgins, C. A., & Huff, S. (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individual reactions to computing technology: A longitudinal study. MIS Quarterly, 23(2), 145-158.
    Gist,M.E.,Schwoerer,C.,&Rosen, B.(1989).Effects of alternative training methods on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in 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4(6),884-891.
    Greenfield,P.(1984).A theory of the teacher i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everyday life. In B.Rogoff&J.Lave(Eds),Everyday cognition (pp.117-138).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ll, T., Smith , N.D., & Mann, M. F.(1987). Role of efficacy expectations in predicting the decision to use advanced technologies: The case of comput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2,307-313.
    Igbaria, M., & Iivari, J.(1995).The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on computer usage. Omega 23(6),587-605.
    Karsten,K.&Roth,R.M.(1998).The relationship of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computer self-efficacy to performance in introductory computer literacy courses.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31(1).14-24.
    Keegan,D(1986).Problems in defining the field of distance edu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2),4-11.
    Lent, R. W. Brown, S. D. & Larkin, K. C.(1984).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sis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1(3),356-362.
    Mager, R. F.(1992).No self-efficacy, no performance, Training, April,32-36.
    McIntyre,D.R.&Wolff,F.G.(1998).An experiment with WWW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university education.Computer & Educcation 31,255-264.
    Merrill,P.F.,Hammons,K.,Vincent,B.R.,Reynolds,P.L.,Christensen,L.&Tolman,M.N.(1996)Chapter 5,Problem solving,simulations,and games in Computer in eduction.Boston:Allyn&Bacon.
    Miura,I.T.(1986).Computer self-efficacy: A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uter course enroll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71 104)
    Multon.K.D.Brown.S.D.&Lent.R.W.(1991).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to
    academic outcomes.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Couseling
    Psychology.38,30-38.
    Murphy, C. A., Coover , D., & Owen, S. V. (198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9, 893-899.
    Pajares,F.(1996).Self-Efficacy beliefs,motivation,and achievement in wri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eading &Writing Quarterly,19,139-158.
    Tam,S.F.(1996).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computer skills learning outcomes of individual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30(1),51-58.
    Torkzadeh , G., Koufteros , X.(1994). Factorial Validity of a 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Impact of Computer Training.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4:3, 813-821.
    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T. H., Wang, K. H., Wang, W. L., Huang. S. C. & Chen, Sherry Y. (2004). 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es (WATA)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 pp.59-71.
    Wang, T.H., Wang, K.H., Wang, W.L. & Huang, S.C.(2002).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is System(WATA).Proceeding of the 6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Forum(GCCCE2002).441-447.
    Wang, K. H., Wang, T. H., Wang, W. L. & Huang. S. C. (2006). Learning Styles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y: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Web-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2, 207-217.
    Wang, T.H. (2007). What strategies are effective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3 (3), 171-186.
    Webster,J.,&Martocchio,J.J.(1993).Turning work into play:Implications for micro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Journal of Management,19,127-146.
    William,D.,&Black,P.(1996) Meanings and consequences: A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fuctions of assess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2,537-548.
    Wood,Bruner,&Ross,(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7,89-10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