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錢乃瑜
論文名稱: 尖石泰雅鄉的前山與後山:地域資本化下的族群政治空間
指導教授: 李威宜
口試委員: 郭佩宜
林淑雅
黃應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山地鄉反水庫運動原住民土地泰雅族土地政治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的山地行政鄉,其範圍包括了兩大流域,往西北接連平地地形的頭前溪流域,當地人稱為「前山」,該地域的發展型態與外來資本叢結,形成越加階級化的社會;往東南接連中央山脈的大漢溪流域,稱為「後山」,當地泰雅農戶逐步發展高山農業的部落產銷機制,並與民族、生態學者結為夥伴關係,共同抵抗國家土地規範,自2010年起,兩地各自遭遇水庫工程的威脅,卻產生出截然不同的反對行動。本民族誌探討兩地土地生產的社會互動、地方發展的角力關係、以及反水庫的動員行動,欲指出「前山」、「後山」兩地由淺山至深山的地理起伏,正體現著國家治理的行政落差,在今日資本化的情境中運作為兩種族群政治空間。

    關鍵字:泰雅族、前山、後山、土地政治、族群政治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四節 田野地概述 16 第五節 田野過程與方法 20 第六節 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身體記憶了土地資本化」:前山和後山的版塊生成 23 第一節 「下面的人」:一位那羅老人生命史 24 第二節 「上面的人」:一位馬理光老人生命史 34 小結 「前山」「後山」作為政治生態版塊 41 第三章 「當代前山土地政治」:那羅部落圖像 44 第一節 移工居民、階級土地I:農務勞動階級 44 第二節 移工居民、階級土地II:休閒觀光業的財團復批 50 第三節 派系、階級或原漢的鬥爭?濫墾與盜伐事件 57 小結 「協商成讓渡」的派系政治 65 第四章 「當代後山土地政治」:馬里光部落圖像 67 第一節 地域性抵抗連帶之生成:櫸木事件的「夥伴關係」 67 第二節 族群資本、戰鬥土地 73 第二節 多重治理主體的工程政治 79 第四節 馬里光DOC:議題場域的基地站 85 小結 「邊陲轉戰鬥」的民族政治 88 第五章 「越域的行動,脫疆的論述」:他們如何反水庫 90 第一節 反高台水庫在地行動 90 第二節 反比麟水庫I部曲:外來公民與在地派系 97 第三節 反比麟水庫II部曲:學者與在地主體催生 102 小結 「越域的行動,脫疆的論述」 108 第六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甚麼是「前山」「後山」? 111 第二節 國家、土地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再思考 114 第三節 民族的故事,也是民主的故事:我們要一個甚麼樣的未來? 118 參考文獻 121

    David Harvey
    2010 《新自由主義簡史》,上海譯文出版社。
    Orlove, Benjamin
    1977 “Against a Definition of Peasantries:Agrarian Production in Andean Peru”, in Peasant Livelihood, Rhoda Halperin and J. Dow, eds, Pp.22-35. St. Martin’s Press Inc.
    Stainton, Michael
    2006[1999] 〈後山、前山、Mugan: Categories of self and other in a Tayal village〉,《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p393-424。中研院民族所。
    Scott, James C.
    2009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王嵩山
    1990 《阿里山鄒族之政治社會變遷》台北:稻鄉出版社。
    2003 《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台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王梅霞
    2003 〈從gaga 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 1(1):77-104
    王學新
    2003 《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下)》。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林淑雅
    2008 《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台大法律系博論。
    李文良
    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台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台大歷史所博論。
    徐榮春
    2010 《1924馬武督,泰雅人的土地變遷經驗與Gaga對話》。清大台灣研究教師在職班碩論。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市:中研院社會所。
    吳學明
    1998 《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官大偉、林益仁
    2008 〈甚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考古人類學刊第69期,p109-141。
    根誌優
    2008 《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泰雅族》。台北市:台灣原住民。
    黃應貴
    2012 《「文明」之路》,中研院民族所出版。
    1998 〈「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臺灣政治學刊 3: 115-193。
    黃國超
    2001 《神聖的互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清大人類學碩士論文。
    溫林文
    2010 《清代新竹橫山地區隘墾社會的發展》。嘉義大學史地所碩論。
    許世賢
    2009 《劉銘傳裁隘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的隘墾社會為中心》。中央歷史所碩論。
    陳孟莉
    2003 《新光、鎮西堡部落泰雅族人的原住民身份的論述實踐與資源競爭》。清大人類所碩論。
    施添福
    2000 〈台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摘自《族群、歷史與空間》。
    2001 〈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錄於《清代台灣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竹縣文化。
    廖守臣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巿: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劉女豪
    2006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聚落的社會經濟變遷》。台師大地理所在職專班碩論。
    葉爾建
    2003 《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的環境變遷》。台師大地理所碩論。
    鄭瑋寧
    2000 〈族群、歷史與空間:一個人類學角度的思考〉,摘自《族群、歷史與空間》。
    顧坤惠
    2012 "Rights to Recognition: Minorities and Indigenous Politics in Emerging Taiwan Nationalism" in Taiwan Since Martial Law: Society, 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Pp 91-129.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I
    2008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Voting among the Austronesian Paiwan: The Role of Paiwan Chiefs in Contemporary State System of Taiwan. Pacific Affairs 81(3):383-40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