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建宏
Kuo, Chien-Hung
論文名稱: 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內環化異構化反應
Gold-Catalyzed cyclization of Epoxycyclopropylalkynes
指導教授: 劉瑞雄
Liu, Rai-Shung
口試委員: 陳貴通
Tan, Kui-Thong
蘇明德
Su, Ming-D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是以探討利用過渡金屬金為催化劑,參與環氧炔類分子之環化反應。

    我們利用AuCl(PPh3)催化劑搭配AgNTf2催化劑,來催化環氧炔類分子,將環氧當作親核基,攻打参鍵部分,分別形成了五環的產物和雙酮的產物。運用此環化方法對於建構出天然物Pallidol與赤黴酸的骨架,有很大的助益。


    目錄 第一章 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內環化異構化反應 第一節 緒論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1. 前言 4 2-2. 環氧炔類的親核環化反應 2-2.1. 鈦金屬錯合物催化環氧酮類分子還原開環反應 5 2-2.2. 鈦金屬錯合物促進炔類與環氧酮類之環化反應 6 2-2.3. 鉬金屬錯合物催化炔類與環氧酮類之環化反應 7 2-2.4. 釕金屬錯合物催化炔類與環氧酮類之環氧反應 8 2-2.5. 鎳金屬催化炔類與環氧酮類分子行還原偶合反應 9 2-2.6. 釕金屬催化環氧炔類分子的環化反應 10 2-2.7. 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形成呋喃 11 2-2.8. 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的環化加成反應 13 2-2.9. 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的重排反應 13 2-2.10. 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內環化反應 15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 3-1. 實驗動機與構思 16 3-2. 基質的合成 17 3-3. 芳香環氧炔類的催化反應最佳化 18 3-4. 芳香環氧炔類的官能基容忍度測試(一) 20 3-5. 芳香環氧炔類的官能基容忍度測試(二) 21 3-6. 芳香環氧炔類的官能基容忍度測試(三) 23 3-7. 反應機構的探討 3-7.1. 五環產物的反應機制 25 3-7.2. 雙酮產物的反應機制 27 第四節 結論 28 第五節 實驗部分 (一) 基質s1的合成 29 (二) 基質s2的合成 34 (三) 基質s3的合成 36 (四) 基質s4的合成 37 (五) 基質s5的合成 39 (六) 基質s6的合成 41 (七) 基質s7的合成 44 (八) 基質s8的合成 48 (九) 基質s9的合成 51 (十) 基質s10的合成 55 (十一) 基質s11的合成 60 (十二) 基質s12的合成 66 (十三) 基質s13的合成 71 (十四) 基質s14的合成 73 第二章 實驗光譜數據資料 82 第三章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光譜 109 圖目錄 圖1 : 鈦金屬錯合物催化環氧分子還原開環反應 5 圖2 : 鈦金屬錯合物促進炔類與環氧酮類之環化反應 6 圖3 : 鉬金屬錯合物催化炔類與環氧酮類之環化反應 7 圖4 : 釕金屬錯合物催化炔類與環氧酮類之環化反應 8 圖5 : 釕金屬錯合物催化炔類與環氧酮類之環化反應 9 圖6 : 鎳金屬催化炔類與環氧酮類分子進行還原偶合反應 10 圖7:釕金屬催化環氧炔類分子的環化反應 11 圖8: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形成呋喃(一) 12 圖9: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形成呋喃(二) 12 圖10:金催化環氧炔分子的環化加成反應 13 圖11:金催化環氧炔類分子的重排反應 14 圖12 : 金和銀催化炔基環氧類之環化反應 15 圖13 :研究方向示意圖 17 圖14 :基質的合成 17 圖15 :基質的催化劑溶劑測試 18 圖16 :官能基容忍度的測試(一) 20 圖17 :官能基容忍度的測試(二) 21 圖18 :官能基容忍度的測試(三) 23 圖19 :佳紋學姊論文的反應機制 25 圖 20 :五環產物的反應機構模擬圖 26 圖21 :雙酮產物的反應機構模擬圖 27 圖22 : 基質s1的合成流程圖 29 圖23 : 基質s2的合成流程圖 34 圖24 : 基質s3的合成流程圖 36 圖25 : 基質s4的合成流程圖 37 圖26 : 基質s5的合成流程圖 39 圖27 : 基質s6的合成流程圖 41 圖28 : 基質s7的合成流程圖 44 圖29 : 基質s8的合成流程圖 48 圖30 : 基質s9的合成流程圖 51 圖31 : 基質s10的合成流程圖 55 圖32 : 基質s11的合成流程圖 60 圖33 : 基質s12的合成流程圖 66 圖34 : 基質s13的合成流程圖 71 圖35 : 基質s14的合成流程圖 73 附錄目錄 化合物s1的1H‐NMR光譜圖 109 化合物s1的13C‐NMR光譜圖 110 化合物s2的1H‐NMR光譜圖 111 化合物s2的13C‐NMR光譜圖 112 化合物s3的1H‐NMR光譜圖 113 化合物s3的13C‐NMR光譜圖 114 化合物s4的1H‐NMR光譜圖 115 化合物s4的13C‐NMR光譜圖 116 化合物s5的1H‐NMR光譜圖 117 化合物s5的13C‐NMR光譜圖 118 化合物s7的1H‐NMR光譜圖 119 化合物s7的13C‐NMR光譜圖 120 化合物s8的1H‐NMR光譜圖 121 化合物s8的13C‐NMR光譜圖 122 化合物s9的1H‐NMR光譜圖 123 化合物s9的13C‐NMR光譜圖 124 化合物s10的1H‐NMR光譜圖 125 化合物s10的13C‐NMR光譜圖 126 化合物s11的1H‐NMR光譜圖 127 化合物s11的13C‐NMR光譜圖 128 化合物s12的1H‐NMR光譜圖 129 化合物s12的13C‐NMR光譜圖 130 化合物s13的1H‐NMR光譜圖 131 化合物s13的13C‐NMR光譜圖 132 化合物s14的1H‐NMR光譜圖 133 化合物s14的13C‐NMR光譜圖 134 化合物pA1的1H‐NMR光譜圖 135 化合物pA1的13C‐NMR光譜圖 136 化合物pB1的1H‐NMR光譜圖 137 化合物pB1的13C‐NMR光譜圖 138 化合物pA2的1H‐NMR光譜圖 139 化合物pA2的13C‐NMR光譜圖 140 化合物pB2的1H‐NMR光譜圖 141 化合物pB2的13C‐NMR光譜圖 142 化合物pA3的1H‐NMR光譜圖 143 化合物pA3的13C‐NMR光譜圖 144 化合物pB3的1H‐NMR光譜圖 145 化合物pB3的13C‐NMR光譜圖 146 化合物pA4的1H‐NMR光譜圖 147 化合物pA4的13C‐NMR光譜圖 148 化合物pB4的1H‐NMR光譜圖 149 化合物pB4的13C‐NMR光譜圖 150 化合物pA5的1H‐NMR光譜圖 151 化合物pA5的13C‐NMR光譜圖 152 化合物pA7的1H‐NMR光譜圖 153 化合物pA7的13C‐NMR光譜圖 154 化合物pB7的1H‐NMR光譜圖 155 化合物pB7的13C‐NMR光譜圖 156 化合物pA8的1H‐NMR光譜圖 157 化合物pA8的13C‐NMR光譜圖 158 化合物pA9的1H‐NMR光譜圖 159 化合物pA9的13C‐NMR光譜圖 160 化合物pA10的1H‐NMR光譜圖 161 化合物pA10的13C‐NMR光譜圖 162 化合物pB10的1H‐NMR光譜圖 163 化合物pB10的13C‐NMR光譜圖 164 化合物pA11的1H‐NMR光譜圖 165 化合物pA11的13C‐NMR光譜圖 166 化合物pB11的1H‐NMR光譜圖 167 化合物pB11的13C‐NMR光譜圖 168 化合物pA14的1H‐NMR光譜圖 169 化合物pA14的13C‐NMR光譜圖 170 化合物pB14的1H‐NMR光譜圖 171 化合物pB14的13C‐NMR光譜圖 172 化合物10a的1H‐NMR光譜圖 173 化合物10a的13C‐NMR光譜圖 174

    參考文獻

    1. (a) Echavarren, A. M.; Nevado, C. Chem. Soc. Rev. 2004, 33, 431. (b)Zhang, L.; Sun, J.; Kozmin, S. A. Adv. Synth. Catal. 2006, 348, 2271. (c)Jimenez Nunez, E.; Echavarren, A. M. Chem. Commun. 2007, 333. (d)Gorin, D. J.; Toste, F. D. Nature, 2007, 446, 395. (e) Hashmi, A. S. K.Chem. Rev. 2007, 107, 3180. (f) Lipschutz, B. H.; Yamamoto, Y. Chem.Rev. 2008, 208, 2793.

    2. (a) Matute Martin, B.; Nevado, C.; Cardenas, D. J.; Echavarren, A. M.J. Am. Chem. Soc. 2003, 125, 5757. (b) Furstner, A.; Davies, P. W.;Gress, T. J. Am. Chem. Soc. 2005, 127, 8244. (c) Johansson, M.; Gorin,D. J.; Staben, S. T.; Toste, F. D. J. Am. Chem. Soc. 2005, 127, 18002. (d)Zhang, L.; Kozmin, S. A. J. Am. Chem. Soc. 2005, 127, 6962. (e)Jimenez Nunez, E.; Echavarren, A. M. Chem. Commun. 2007, 333. (f)Marion, N.; Nolan, S. P.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2750.

    3. (a) McDonald, F. E.; Schultz, C. C. J. Am. Chem. Soc. 1994, 116, 9363.(b) Marson, C. M.; Khan, A.; McGregor, J. Tetrahedron Lett. 1995, 36,7154. (c) Gansauer, A.; Pierobon, M.; Bluhm, H. Angew. Chem. Int. Ed.1998, 37, 101. (d) Gansauer, A.; Bluhm, H.; Pierobon, M. J. Am. Chem.Soc. 1998, 120, 12849. (e) Molinaro, C.; Jamison, T. F. J. Am. Chem.Soc. 2004, 126, 8076.

    4.以二苯亞砜形成α-羰基金碳烯中間體的方法: (a) Shapiro, N. D.;Toste. F. D. J. Am. Chem. Soc. 2007, 129, 4160. (b) Witham, C. A.;Mauleón, P.; Shapiro, N. D.; Sherry, B. D.; Toste, F. D. J. Am. Chem.Soc. 2007, 129, 5838. (c) Li, G.; Zhang, L.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5156.

    5.以nitrone形成α-羰基金碳烯中間體的方法: Yeom, H.‐S.; Lee, J.‐E.;Shin, S.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7040.

    6. (a) Lo, C.‐Y.; Guo, H.‐Y.; Lian, J.‐J.; Liu, R.‐S. J. Org. Chem. 2002, 67,3930 (b) Madhushaw, R. J.; Lin, M.‐Y.; Sohel, S. M. A.; Liu, R.‐S. J. Am.Chem. Soc. 2004, 126, 6895. (c) Lin, M.‐Y.; Madhushaw, R. J.; Liu, R.‐S.J. Org. Chem. 2004, 69, 7700. (d) Lin, M.‐Y.; Maddirala, S. J.; Liu, R.‐S.Org. Lett. 2005, 7, 1745.

    7. (a) Hashmi, A. S. K.; Sinba, P. Adv. Synth. Catal. 2004, 346, 432. (b)Dai, L.‐Z.; Qi, M.‐J.; Shi, Y.‐L.; Liu, X.‐G.; Shi, M. Org. Lett. 2007, 9,3191. (c) Shu, X.‐Z.; Liu, X.‐Y.; Xiao, H.‐Q.; Ji, K.‐G.; Guo, L.‐N.; Qi, C.‐Z.;Lian, A.‐M. Adv. Synth. Catal. 2007, 349, 2493. (d) Cordonnier, M.‐C.;Blanc, A.; Pale, P. Org. Lett. 2008, 10, 1569.

    8. Andreas Gansauer,* Harald Bluhm, and Marianna Pierobon, J. Am. Chem. Soc. 1998, 120, 12849-12859.

    9. Samir Kumar Mandal, Subhas Chandra Roy, Tetrahedron, 2007, 63, 46, 11341-11348.

    10. Frank E., McDonald'Ja and Colleen C., Schultzlb., J. Am. Chem. Soc. 1994,116, 9363-9364.

    11. Ching-Yu Lo,†Hongyun Guo,†,‡Jian-Jou Lian,†wu-Ming Shen,§and Rai-Shung Liu*,† J. Org. Chem. 2002, 67, 3930-3932.

    12. Carmela Molinaro and Timothy F. Jamison*.J. Am. Chem. Soc. 2003, 125, 8076-8077.

    13. Madhushaw, R. J.; Lin, M.‐Y.; Sohel, S. M. A.; Liu, R.‐S. J. Am.Chem. Soc. 2004, 126, 6895.

    14. Hashmi, A. S. K.; Sinba, P. Adv. Synth. Catal. 2004, 346, 432.

    15. Shu, X.‐Z.; Liu, X.‐Y.; Xiao, H.‐Q.; Ji, K.‐G.; Guo, L.‐N.; Qi, C.‐Z.;Lian, A.‐M. Adv. Synth. Catal. 2007, 349, 2493.

    16. Dai, L.‐Z.; Qi, M.‐J.; Shi, Y.‐L.; Liu, X.‐G.; Shi, M. Org. Lett. 2007, 9,3191.

    17. Cordonnier, M.‐C.;Blanc, A.; Pale, P. Org. Lett. 2008, 10, 1569.

    18. Guan-You Lin, Chia-Wen Li, Siao-Hua Hung and Rai-Shung Liu
    Org. Lett., 2008, 10 (21), 5059–5062.

    19. Snyder, S. A.; Zografos A. L.; Lin, Y.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8186.

    20. Hanson J. R.; Ling, Y.‐Z.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 1984, 2137.

    21.實驗同仁李佳紋博士論文

    22. Yamamoto, H.; Maruoka, K.; Ooi, T. J. Am. Chem. Soc. 1989, 111,6431.

    23. Rhee, J. U.; Krische, M. J. Org. Lett. 2005, 7, 2493.

    24. (a)Taduri, B. P.; Sohol, S. M. A.; Cheng, H.‐M.; Liu, R.‐S. Chem. Commu.2007, 2530. (b) 實驗同仁李佳紋博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