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佳芬
Liu, Chia-Fen
論文名稱: 概念圖融入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Using Concept Mappings in the Education of Grade 4 Students A Study on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the Course of Air Pollution - Fine Particular Matter
指導教授: 蘇宏仁教授
Su, Hong-R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空氣汙染概念圖合作學習概念構圖另有概念
外文關鍵詞: Air pollution concept mapping,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 alternative concep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發展「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概念圖,並依據此概念圖設計教案;以合作學習概念構圖為教學策略,在教學前後以二階診斷問卷探討學生對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之概念理解與另有概念改變情形,此外並於教學後探討學生對合作學習概念構圖學習之學習感受。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設計,以苗栗縣一所公立國小兩班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24人),以合作學習概念構圖融入教學,另一班為對照組(25人),以一般教學法進行「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教學。教學時間9堂課,共歷時3週。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敘述性統計、相依樣本與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概念圖包含五個構面:空氣特性、來源與成因、種類、影響及預防與控制。
    二、國小四年級學生對「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概念理解不足,具有16項另有概念。
    三、一般教學能增進學生對「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概念理解,但合作學習概念構圖融入教學優於一般教學。
    四、經由合作學習概念構圖融入教學後,學生另有概念由17項,減少至10項。
    五、不論是合作學習或概念構圖,學生均持正向學習態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oncept mapping for Air Pollution - Fine Particular Matter and use it as a focus for lesson plan design.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 were used as teaching strategies. Prior to the course, a two-tier diagnostic survey was used to assess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air pollutant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identify any potential changes in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fter the cours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oncept mapping as a learning tool.
    This study adopted a pre-test, post-test, and nonequivalent group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were two classes of grade 4 students from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One class 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24 students) and was taught the course of Air Pollution - Fine Particular Matter using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 while the other class (with 25 students) w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was taught the same course using general teaching methods. The course included 9 sessions spreading across a period of 3 weeks. Data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dependent samples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nd one-way ANCOVA.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concept mapping for Air Pollution - Fine Particular Matter included 5 constructs: Air
    characteristics, source and cause, categories, impac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Grade 4 students lacked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Air Pollution - Fine
    Particular Matter, and generated 16 alternative concepts.
    3.The general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Air Pollution - Fine
    Particular Matter bu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concept mapping was greater than
    general teaching.
    4.After undergoing the course that integrated collaborative concept mapping, the number of
    alternative concepts held by the students was reduced from 17 to 10.
    5.Students were capable of maintaining a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dur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s well as concept mapping.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環境中的空氣汙染問題 9 第二節 細懸浮微粒 22 第三節 空氣汙染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概念圖教學與相關研究 36 第五節 另有概念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7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第五節 實驗教學設計 66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研究對象空氣汙染訊息來源 71 第二節 教學前國小四年級學童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認知與另有概念 74 第三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經不同教學法後概念理解差異 79 第四節 實驗組學生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另有概念改變情形 82 第五節 學生接受合作學習概念構圖之學習感受 9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116 附錄一 綱領一至綱領五環教概念內含之空氣相關概念 116 附錄二 辛懷梓108條環教概念內含之空氣相關概念 120 附錄三 國小中年級學童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二階診斷問卷(預試問卷) 123 附錄四 國小中年級學童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二階診斷問卷(正式問卷) 128 附錄五 合作學習概念構圖融入教學學習感受問卷 133 附錄六 「空氣汙染-細懸浮微粒」教學活動設計 135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瑛(2011)。酸雨改善的貨幣價值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縣。
    王美芬、熊召弟(2000)。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澤祐(2010)。不同概念構圖教學模式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王鑫(1994)。環境保護教育。環境教育季刊,23,5-9頁。
    方朝郁(2005)。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與生沽科技領域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3,127-138。
    全中平(1995)。國民小學有關「地球是一個環境的複.58合體」環境教育概念研究。臺北師院學報,8,247-288。
    朱南平(2004)。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心理。
    李芬芳(譯)(201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的世界環境史(原作者:McNeill, J. R)。台北:書林。
    李思宜(2012)。概念構圖學習策略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及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彩瑩(2008)。不同概念圖形式融入生態議題電子故事繪本對不同先備知識國小學童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博宏、王薰巧(2004)。概念構圖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之教材教法。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2),32-47。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辛懷梓(2010)。發展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概念暨分析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內容涵蓋環
    境教育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辛懷梓、張自立、王國華(2011)。國民中小學南一版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
    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54-74。
    吳裕聖、曾玉村(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的閱讀表徵與情
    意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1),1-23。
    吳旻修(2012)。高雄地區奈米微粒之粒徑分布、化學組成及來源解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吳惠婷 (2009)。小組合作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翠珍(2009)。2009 年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臺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阮俊榮 (2007)。STS理念的環境議題融入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上真(1989)。知識結構的評量:概念構圖的發展與試用。特殊教育學報,4,215-254。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63,2-8。
    邱照麟(2000)。國小學童「空氣」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子賢、蔡詩偉、趙木榮、趙馨、胡瓊文、陳培詩、王凱淞、魯學孟(2012)。環境衛生學(第四版)。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林明瑞(1994)。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林秀鳳(1996)。國小學童「地球運動」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政剛、林國雄、洪培元、黃政賢、劉光宇(1995)。空氣汙染。台北市:高立。
    林雅凰(2002)。小組討論概念圖學習成效之研究一以族群與群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筱雯(2002)。運用概念構圖為後設認知工具於國小二年級自然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林達森(2005)。不同導入訓練歷程之概念構圖教學法對國小階段生物能量概念學習與
    態度影響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9,105-122。
    林靜宜(2005)。國小高年級實施概念圖示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顯輝 (1993)。國小兒童水循環概念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1-0111-S153-02-N)。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於幼華(主編)(2001)。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台北市:遠流。
    周佳、劉紹臣(2012)。全球氣候變遷觀測。大氣科學,40(3),185-209。
    周桂田、陳吉仲、趙家瑋、許惠悰、莊秉潔、沈健全、杜文苓、蔡宏政、歐陽瑜、洪文玲(2014)。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台北:五南。
    洪榮陽(2001)。國小中、高年級空氣汙染概念標準化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花蓮縣。
    施韋羽(2013)。台灣都會區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變化影響因子、汙染來源及其對大
    氣能見度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耿筱曾(1997)。為什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9,76-79。
    耿筱曾(2003)。國小學童自然科概念改變機制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11-S152-01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明智(1997)。國民小學「自然資源與人口」概念之適切性研究。臺北師院學報,10,313-354。
    高博銓(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44-59
    高慧蓮、蘇明洲、許茂聰 (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呼吸作用另有概念之質化研究,師大學報,48(1),63-92。
    徐洪林、劉恩山(2004)。畫概念圖對高中二年級學生認知結構形成的影響。心理
    發展與教育,1,29-33。
    韋伊珊(2004)。概念構圖策略運用在國小視覺文化課程教學之研究—以電視廣告影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康莉婷(2014)。運用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策略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及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王琨(2003)。台灣與美國實施空氣品質管理計畫的歷史經驗回顧-兼論空氣品質規劃與汙染管制策略。2001年宜蘭縣環境會議實錄,宜蘭縣政府主辦。
    陳玉欣(2007)。概念構圖學習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芝儀(譯)(2007)。奇妙的塵埃(原作者:漢娜.霍姆茲)。台北市:先覺。
    陳佩正(1996)。國民小學汙染概念研究。臺北師院學報,9,485-516。
    陳思穎(2013)。大氣懸浮微粒短期暴露對心血管系統健康效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姍姍(1992)。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家亮(2006)。線上雙階層診斷及補救學習系統之發展及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淑蓉(2002)。以後設認知為基礎之動態評量(MBDA)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之概念改變機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淑筠 (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廣智(2003)。國小學生的微小粒子迷思概念成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陳維新、江金龍(2012)。空氣汙染與控制(13版)。新北市:高立。
    陳嘉成、余民寧(1998)。以概念構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自然科學習的促進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 201-235。
    莊凱任(2002)。空氣汙染引發之易感受族群急性健康效應之短期世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金水、賈立人、楊慧琪、丘立崗(1997)。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環境責任。臺北師院學報,10,177-214。
    郭重吉(1990)。學生科學知識認知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
    279-320。
    彭美羚(2015)。互動式電子白板概念構圖教學對四年級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燈泡亮了」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文勝(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酸雨」概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黃政燻(2013)。概念構圖教學模式對概念圖結構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以國小五年
    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動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新竹市。
    黃錦山(2011)。國民中學教科書老化教育內容分析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2
    (1),54-74。
    黃淑玲 (2010)。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空氣汙染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黃萬居(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構圖和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學報,24,47-66。
    黃萬居(2000)。科學概念研究近況。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8,3-5。
    黃慧貞(2006)。應用STS理念教學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鴻博(1998)。概念構圖在自然科教學上的運用。國教輔導,38(1),13-18。
    童志榮 (2008)。運用ㄧ對ㄧ數位學習於小組合作概念構圖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社會
    科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紋琦(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與網路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學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敬宜(2000)。大台北地區國小學童對空氣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2),141-156。
    張敬宜、熊召弟(1995)。我國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發展之研究。臺北師院學報,8,321-376。
    張雪芬(2014)。小組合作概念構圖融入小二生活課程提升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惠博(1999)。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文章發表於「科學概念學習研究」研習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漢昌(2012)。環境汙染危害概論。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漢宜、陳玉祥(2002)。概念構圖:有意義的學習方法與另類評量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8,51-59。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4)。發展和應用二段式診斷工具來偵測國中一年級學生之遺傳學另有概念。科學教育學刊,12(1),107-131 。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凱悌、邱美虹、王子華(2009)。應用數位影音融入POE教學改善國小高年級學童脊椎動物分類另有概念之效益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7(5) ,387-407
    鄭宇廷(2011)。家戶室內空氣品質與學童肺功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鄭尊仁(2012)。細懸浮微粒的健康效應及法規制定。生態台灣,35,5-9。
    蔡天民(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念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蔡元福、吳佳瑾、胡焯淳(2004)。奈米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5,39-50。
    蔡麗萍、吳麗婷、陳明聰(2002)。從概念構圖研究探討其在教學上之應用。台東特
    教,19,48-55。
    蔣芳銓(2010)。國小生態園植物教材概念圖的建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劉志堅(2014)。細懸浮微粒(PM2.5)的來源與現況-並論台中地區空氣品質(含PM2.5)之現況。生態台灣,45。
    劉東山、黃政賢(1992)。環境工程學。台北:曉園。
    劉潔心(2001)。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之應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158-17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賴明照(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賴美杏(2000)。從小組討論看問題與生物概念的練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美娟(2005)。合作式概念構圖在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賴錦鴻(2008)。高雄縣岡山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鍾文憲(2014) 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民中學學生在自然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一以磁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謝青龍(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180,23—29。
    簡子雅(2010)。台灣國民小學教科書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bimbola, I. 0. (1988). The problem of terminology in the study of student conceptions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2(2), 175-184. DOI: 10.1002/sce.3730720206
    Allman, S. A. (1972).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for inclus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usubel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rook, R.D., et al. (2010)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
    update to the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21, 2331-2378.
    Choi, S., Niyogi, D. Shepardson, D. P., &Charusombat, U. (2010). Do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xtbooks promot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about climate chang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91(7), 889-898.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Inc
    Dimitriou, A., & Christidou, V. (2007).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air pollu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42(1), 24-29.
    Driver, R., & Oldham, V. (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Fisher, K. M. (1985). A misconception in biology:Amino acids and transl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1), 53-62. doi:10.1002/tea.3660220105.
    Franklin, M., Zeka, A., & Schwartz, J. (2007). Association between PM2.5 and all-cause and specific-cause mortality in 27 US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17, 279-287. doi:10.1038/sj.jes.7500530.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9.
    Kyle, A. D., Woodruff, T. J., Buffler, P. A., & Davis, D. L. (2002). Use of an index to reflect the aggregate burden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criteria air pollut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0, 95-102.
    Lim, S.S, Vos, T., Flaxman, A.D. et al. (2012).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attributable to 67 risk factors and risk factor clusters in 21
    regions, 1990–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380, 2224–2260. doi:10.1016/S0140-6736(12)61766-8 PMID:23245609
    Mason, C. L. (1992). Concept mapping: a tool to develop reflective science instruction.
    Science Education, 76 (1), 51-63.
    Meyer, D. K. (1993). Recognizing and changing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College Teaching,
    41(3), 104.
    Myers, G., Boyes E., & Stanisstreet, M. (2004). School students' ideas about air pollu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2(2), 134-152.
    Naidu, S. (1990). Concept mapping: Student workbook.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329 247).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ak, J. D. (1998).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concept maps as facilitative tools in schools and corporation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Okebukola, P. A. (1992). Can good concept mapper be good problem solvers in science.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0(2), 153-170.
    Peterson, R. F., Treagust, D. F., & Garnett, P. (1989).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diagnostic instrument to evaluate grade 11 and 12 students’ concepts of covalent bonding and structure following a course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6(4), 301-314. doi:10.1002/tea.3660260404
    Pope, C. A., Burnett, R. T., Thun, M. J., Calle, E. E., Krewski, D., Ito, K., & Thurston, G. D. (2002). Lung Cancer, 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 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JAMA 287(9), 1132-1141.
    Stice, C. F., & Alvarez, M. C. (1986). Hierarchical concept mapping :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how to learn.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74 946).
    Tan, K. C. D.,Goh, N. K.,Chia, L. S.,Treagust, D. F.(2002).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wo-tier multiple choice diagnostic instrument to assess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inorganic chemistry qualit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9(4),283-301.
    Tsai, C. C., & Chou, C. (2002). Diagnosing 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8(2), 157-165.
    Tsai, Y. I., & Chen, C. L. (2006). Atmospheric aerosol composi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s to aerosol in southern Taiwa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25), 4751-4763.
    Treagust, D. 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2), 159-169.
    Treagust, D. F. (1995).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cience knowledge. In S. Glynn & R. Duit (Eds.).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s: Research refoming practice, 327-346 . Mahwah, NJ: New Erlbaum.
    Wandersee, J.H., Mintzes, J.J. & Novak, J.D. (1994).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 D. Gab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77-210. New York: Macmilla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Air quality guidelines for particulate matter, ozone, nitrogen dioxide and sulfur dioxide, Global Update 2005. Summary of Risk Assessment.

    三、網路部分
    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維護資訊網。2015年11月15日取自:http://air.epa.gov.tw/Public/suspended_particles.aspx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健康主題空氣汙染。2015年11月15日取
    自:http://www.who.int/topics/air_pollution/zh/
    朱淑娟(2014)。過時空氣指標PSI 讓你誤以為空氣好。2015年11月17日取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WebArticle.aspx?ID=53344&path=e&pnumber=2
    周崇光(2010)。細懸浮微粒:空氣品質管理的新重心。104年11月17日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as/weekly/99/1276/1276.pdf
    香港衛生署。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2014年8月6日取自: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460/3557.html
    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2015年11月15日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1601
    錢建文(2015)。穹頂之下與兒童氣喘。2015年8月21日取自:
    http://www.cch.org.tw/NEPHRO/knowledge/detail.aspx?oid=316
    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2016年2月29日取自:
    www.dgbas.gov.tw/public/Data/512101632587RLXRN7Z.pdf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