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阮亮諭
Juen, Liang-Yu
論文名稱: 體會「理解」之美~理解式球類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Teachers' Growth.
指導教授: 張春秀
Chang, Chun-Hsi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行動研究戰術簡化教學成長
外文關鍵詞: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ction Research, Simplified Tactics, Teacher’s Growt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透過行動研究之歷程,省思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於國小體育教學之應用,經簡化戰術與修正提問引導的過程,促進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國小五年級男生12位,女生14位,共26位學生。研究設計18節理解式球類課程進行教學,並以教師日誌、諍友觀察記錄、學生戰術討論單、課後訪談等方式收集質性資料,同時透過錄影、錄音記錄上課情形。各項資料經三角檢核後,進行歸類編碼分析。結果如下:一、教學省思方面:簡化戰術能提高學生成功經驗;修正提問能引導學生戰術思考。二、教學成長方面:(一)提升課程教學設計能力,尤其簡化器材、規則、戰術能提昇學生學習效果;(二)改善提問品質幫助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三)有效時間管理或增加教學節數,有助理解式教學實施;(四)適時加入技能練習,提高戰術執行成功率;(五)異質分組兼顧學生特質;(六)學生中心的教學,讓學生對體育課充滿期待;(七)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可做為補救教學策略。本研究結論為教學者能藉由行動研究自我省思,簡化戰術與提問技巧,促進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建議於國小高年級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並結合不同教學法提高技能學習,延長教學時間建立理解式球類比賽概念。針對本研究中的發現,提供後續研究建議以及未來學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based on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to examine the self-reflection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simplified tactics and amended questioning techniques, and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The participants were twenty-eight 5th graders with 12 boys and 16 girl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18 lessons of Tee-ball and Volleyball instruction using TGfU approach.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eacher’s teaching journals, teachers’ observation sheets, students’ learning sheets, and interviews accompanied by videotaped teaching. The triangulation of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Classifying and Coding.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aspects of teaching reflection: Simplified tactic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and amended questioning techniques can lead students to think thoroughly. Second, aspects of teaching growth: (1) Through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curricula designs on teaching, students can improve learning by adjusting equipment and modifying the rules and tactics of the games. (2) Teacher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questioning techniques to help students think and solve problems. (3) More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 or additional teaching sessions can help teachers to implement TGfU. (4) Strengthening students’ skills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tactical execution. (5) Heterogeneous grouping can take stud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to account. (6) Students look forward to student-centered physical education. (7)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can be used as remedial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eachers, with the help of Action Research, could reflect on themselv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 promoted by using simplified tactics and amended questioning techniques.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to implement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the upp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combin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learning skills of the students. Extend teaching time to help students build the concept of TGfU.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that researchers can continue to explore TGfU as the strategies for remedial teaching. The findings could be used as a base of reference for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ndeavor.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I 目次……………………………………………………………………………………………………………………………VII 表次…………………………………………………………………………………………………………………………………X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6 第二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行動研究之探討……………………………………………………………………………………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6 第二節 研究場域 ………………………………………………………………………………………………30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31 第四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課程設計…………………………………………………………………35 第五節 資料蒐集………………………………………………………………………………………………38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41 第七節 研究的信效度………………………………………………………………………………………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應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43 第二節 發展理解式球類教學行動策略…………………………………………………………58 第三節 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後的成長…………………………………………………………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98 參考文獻…………………………………………………………………………………………………………………101 一、中文部分 ……………………………………………………………………………………………………101 二、英文部分 ……………………………………………………………………………………………………108 附 錄………………………………………………………………………………………………………………………110 附錄一 研究參與學生同意書…………………………………………………………………………110 附錄二 理解式樂樂棒球教學計畫…………………………………………………………………111 附錄三 理解式排球教學計畫大綱…………………………………………………………………114 附錄四 理解式球類教學教師教學行為檢核表……………………………………………116 附錄五 教師反省日誌………………………………………………………………………………………117 附錄六 觀察記錄表……………………………………………………………………………………………118 附錄七 諍友課後訪談大綱………………………………………………………………………………119 附錄八 學生訪談大綱………………………………………………………………………………………120 附錄九 排球認知測驗………………………………………………………………………………………121 附錄十 排球情意態度量表………………………………………………………………………………122 表 次 表2-1-1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球類運動分類表………………………………………………10 表2-2-1 國外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摘要表…………………………………………11 表2-2-2 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研究摘要表…………………………………………13 表2-3-1 國內體育教學行動研究相關文獻摘要表………………………………………21 表3-3-1 學生特質分析表…………………………………………………………………………………32 表3-4-1 理解式樂樂棒教學計畫大綱 …………………………………………………………36 表3-4-2 理解式排球教學計畫大綱 ………………………………………………………………37 表3-4-3 實務教學專家資料表…………………………………………………………………………38 表3-6-1 資料編碼方式………………………………………………………………………………………41 表4-1-1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專業對話期程表………………………………………………44 表4-1-2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文獻閱讀與討論表……………………………………………44 表4-1-3 理解式樂樂棒球教學期程表……………………………………………………………47 表4-1-4 樂樂棒戰術圖結果分析……………………………………………………………………48 表4-1-5 樂樂棒球戰術提問一覽表………………………………………………………………51 表4-1-6 學生反應與課程設計省思………………………………………………………………53 表4-1-7 樂樂棒球戰術提問整理……………………………………………………………………56 表4-2-1 理解式排球教學期程表……………………………………………………………………58 表4-2-2 初學者排球戰術提問一覽表……………………………………………………………59 表4-2-3 排球認知測驗結果統計……………………………………………………………………65 表4-2-4 修正簡化與課程設計省思………………………………………………………………66 表4-2-5 學生戰術圖知覺情形…………………………………………………………………………69 表4-2-6 排球戰術提問整理………………………………………………………………………………70 表4-2-7 兩階段提問類型比較表………………………………………………………………………70 表4-2-8 第四節環台列車師生問答內容…………………………………………………………71 表4-2-9 第九節大咖啡幫幫忙上課內容…………………………………………………………72 圖 次 圖2-1-1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模式圖…………………………………………………………………7 圖2-1-2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概念架構圖…………………………………………………………9 圖3-1-1 研究架構圖…………………………………………………………………………………………26 圖3-1-2 研究流程圖…………………………………………………………………………………………27 圖4-1-1 樂樂棒球打擊甜蜜點………………………………………………………………………49 圖4-2-1 樂樂棒棒球戰術圖……………………………………………………………………………62 圖4-2-2 排球低手傳球手部動作……………………………………………………………………63 圖4-2-3 排球場地概念:得分落點………………………………………………………………64 圖4-2-4 排球場地概念:防守範圍………………………………………………………………64 圖4-2-5 排球飛行路徑概念……………………………………………………………………………65 圖4-3-1 排球教學上課時間分配……………………………………………………………………6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愛麟(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年華(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國中排球課程之應用。學校體育,4卷16期,89-95。

    吳其達(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吉(2006)。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理解式教學法(TGFU)。大專體育,83,107-113。

    吳英義(2006)。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問題解決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泰榕(2009)。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臺東漁村社區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吳清池(2005)。理解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巧固球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吳瑞士(2008)。如何在體育教學上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學校體育雙月刊,102,54-60。

    呂秀美(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中學生巧固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俊穎(2005)。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靜宜(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亮諭(2010年12月)。新竹市與全國國小體育教師人力結構比較分析。「2010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阮亮諭(2011年5月)。新竹市國小非體育專長教師參與增能研習之影響因素與需求。「建國百年,活力滿百」體育運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105-144)。臺北:師大書苑。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林俐伶(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情意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華,花蓮縣。

    林素卿(2001)。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49-74)。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靜萍、陳信亨(2007)。搭起比賽的橋樑-體育教學中遊戲情境的建構之行動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2(2),57-74。

    邱利昌(2005)。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奕銓(2005)。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姚宗呈(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施博隆(2005)。理解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擲準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洪嘉穗(2009)。國中理解式教學工作坊培訓教師之教學推展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范富強(2011)。性別平等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綱榮(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陏立言(2006)。理解式排球教學。國教新知,53卷1期,114-116。

    夏文龍(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中學生羽球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玉成(1983)。創造性發問技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筱玫(2009)。運動教育模式融入TGfU應用於樂樂棒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秀(2005)。從創意體育教學到創造思考教學。學校體育,86,14-19。

    張德銳(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北教大學報,38(1),33-66。
    張簡振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簡振豐、陳玉枝(2006年12月)。理解式球類教學(TGfU)相關研究文獻回顧。「2006年運動健康與休閒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曹弘源(2010)。概念構圖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學童籃球學習效果及其實施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粘憲文(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籃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粘憲文、尤國津(2009年11月)。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學校體育教學的運用。「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發表之論文,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
    許芳菊(2011年3月)。新學習時代的4大變革。親子天下,21,128-133。

    許義雄(1983)。體育學原理。臺北:文景書局。

    許義雄(2003)。遊戲是體育的種子。學校體育雙月刊,74,114-128。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原作者:Judith Rink)。台北市:藝軒圖書。

    郭世德(2000)。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足球學習效果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郭堉圻(2009)。以遊戲方式培養學童足球選手之協調能力。學校體育雙月刋,115,69-78。

    陳怜潔(2006)。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欣茹、吳海助、劉兆達、黃永寬(2009)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弘光學報,57,68-78。

    陳信廷(2010)。以玩為本的教育─體育課程的反思。學校體育雙月刊,117,66-71。

    陳建宏(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星如(2008)。Mosston練習式與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籃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春蓮(2004)。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掌慶維(2008)。理解式球類遊戲之 創意教材變化要素。學校體育雙月刊,109,54-63。

    湯金福(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之學習效果與學生思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湳潤。伊斯坦大(2012)。淺談理解式教學法在體育教學的運用與省思。高英工商學報,1,1-6。

    黃月嬋(2004)。體育教學策略分析。載於張春秀(合著)。健康體體育領域教材教法(191-223頁)。臺北:冠學書局。

    黃月嬋、林俐伶(2007)。初學者理解式體育教學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7-10。

    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志成(2005)。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之理論與應用。學校體育雙月刊,86,59-67。

    黃志成、闕月清(2008)。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載於闕月清(主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57-68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敦晴、李岳霞(譯)(2011)。全局式學習:七大原則提升學習效率(原作者:David Perkins)。台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10)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書局。

    廖智倩(2002)。體育教師對行動研究應有的認識與作法。中華體育季刊,16卷2期,71 -78。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若山、林耀豐(2009)。學習遷移在體育教學策略上之應用。屏東教大體育,12,232-241。


    劉富陞(2009)。談如何設計修正過的排球遊戲和比賽。學校體育雙月刊,111,96-100。
    潘義祥(2002)。行動研究法。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研究法(57-68頁)。台北:師大書苑。

    蔡宗達(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宗達(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問答技巧。學校體育雙月刊,95,96-105。

    蔡宗憲(2009)。體育教學目標發展策略初探。屏東教大體育,12。359-379。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Geoffrey E. Mills)。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永杰(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樂樂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鄭漢吾、闕月清(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臺灣中區中小學健體教師的影響。臺灣運動教育學刋,2(1),22-35

    蕭明芳(2008)。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文仁(2008)。身心動作教育融入於游泳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簡銘成(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慧萱(2007)。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闕月清(2004)。有效體育教學。載於張春秀(合著)。健康體體育領域教材教法,249-268頁。臺北:冠學書局。

    闕月清(主編)(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闕月清、黃志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起源與發展,載於闕月清(主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3-19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闕月清、蔡宗達與黃志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載於闕月清(主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21-39)。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祥(2008)。同儕互評應用於理解式球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合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龔雅慈(2007)理解式教學法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羽球運動技能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二、 英文部份
    Bunker, D., & Thorpe, R. (1982). A model for the teaching of games in secondary schools. Bulletin of Physical Education, 18(1), 5-8.

    Bunker, D., & Thorpe, R. (1986).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pp.7-10). Loughborough, England :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utler, J., Griffin, L., Lombardo, B., & Nastasi, R. (2003).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rench, K. E., Werner, P. H., Rink, J. K., Taylor, K., & Hussey, K. (1996). The effects of a 3-week unit of tactical, skill, or combined tactical and skill instruction on badminton performance of nin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 (4), 418-438.

    French, K. E., Werner, P. H., Taylor, K., Hussey, K., & Jones. J. (1996). The effects of a 6-week unit of tactical, skill, or combined tactical and skill instruction on badminton performance of ninth-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4), 439-463.

    Griffin, L. L., Butler, J. I.(2005).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L:Human Kinetics(pp.46-47.).

    Harvey, S., Cushion, C, J., Wegis, H., & Massa-Gonzalez, A. (2010).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Youth Soccer: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the 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Pedagogy, 15(1), 29-54.

    Hastie, P.A., & Curtner-Smith, M.D. (2006). Influence of a hybrid spor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unit on one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1(1), 1-27.
    Jordán, O. R. C., López. L. M. G., & Pérez, L. M. R. (2003). Transfer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from invasion games to hockey. Oral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eaching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McPherson, S. L., & French, K. E. (1991). Changes in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motor skill in tenni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3, 26-41.

    Nevett, M., Rovengo, I. & Babiarz, M. (2001). Fourth-grade children’s knowledge of cutting, passing and tactics in invasion games after a 12-lesson unit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4), 389-401.

    Sliverman,S.,&Ennis,C.(1996).Student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Turner, A. P. (200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approaches for teaching tennis: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pproach versus the Technique approach. Oral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eaching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Melbourne, Australia.

    Turner, A. P., & Martinek, T. J. (1999).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Effects on skill, knowledge and game pla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0, 286-296.
    Turner, A. P. (199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sboro.

    Turner, A. P., & Martinek, T. J. (199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models for teaching games (technique approach and game-centered [tactical focus]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9(4), 15-31.

    Turner, A. P. (1991). A mode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decision- making during game participatio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sboro.

    Turner, A. P. (1996). Myth or Reality?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7(4), 46-4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