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建雄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考量因素之探討~以台中縣為例 |
指導教授: | 黃煜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4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運動社團 、學校體育 |
外文關鍵詞: | sporty clubs of school, athleticism of school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時的考量因素,及不同規模學校在辦理運動社團時的考量因素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自編之「台中縣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考量因素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台中縣內167所國民小學,現任或曾任運動社團業務承辦人為對象,各校1至3份問卷,共計發出300份問卷,回收226份,回收率達67.7%,有效問卷共203份。以描述性統計之次數分配、百分比及推論性統計之卡方考驗進行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研究結論說明如下:
一、辦理運動社團時的考量因素
1.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的時間以晨光時間為主要考量。
2.運動社團指導教師以校內教師為主要考量。
3.以教師專長作為決定社團活動內容的依據。
4.運動社團活動所需經費主要仰賴縣政府及學生家長會補助。
5.辦理運動社團時希望學校能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器材設備並定期維護。
6.對社區資源的考量最希望獲得人力資源的支援。
7.在學生課業的考量,主要為家長視學業成績,決定是否讓學生參與運動社
團。
8.影響學校重點發展項目的主要因素為缺乏指導教師。
9.在行政支援的考量上,希望獲得經費爭取與核銷的協助。
10.綜合所有考量因素,指導教師是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最主要的考量因
素。
二、不同規模學校辦理運動社團時與各考量因素的差異情形
1.在「活動時間」因素中,「晨光時間」因子有顯著差異。
2.在「指導教師」因素中,「校內教師」因子有顯著差異。
3.在「經費來源」因素中,「家長捐助」因子有顯著差異。
4.在「社區資源」因素中,「人力資源」因子有顯著差異。
5.在「重點發展」因素中,「校長的專長及興趣」因子及「活動經費沒有著
落」因子有顯著差異。
6.在「行政支援」因素中,「具有豐富的行政經驗」有顯著差異。
指導教師、活動時間、活動經費、場地器材等因素,是絕大多數國民小學在辦理運動社團時最優先考量的因素,換句話說,也是最感到困難的因素,而其中缺乏運動社團指導教師,是影響學校推動運動社團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在師資培育過程落實體育課程,及增加社團指導學分,以提昇教師指導運動社團之專業知能,以提高教師指導運動社團的意願。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s of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when elementary schools hold sporty clubs and to see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schools of different scales.
The survey research method is applied in this study to collect data. And the survey is called “Factor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Hold Sporty Clubs.” The participants are or were the promoters of the sporty clubs from 167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There are one to three participants in each school.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survey is 300; I get 226 surveys back. There are 206 valid surveys; the percentage of the valid surveys is 67.7%. The 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base o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rcentage and Chi-square test of inferential statistic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A. Factor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holding sporty clubs:
1. Morning break time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time for holding sporty clubs in elementary schools.
2. Teachers in schools are the most suitable teachers for holding sporty clubs.
3. The first factor for deciding the categories of sporty clubs is teachers’ specialties.
4. The priorities for setting up sporty clubs are the County government’s yearly budget and bounties from the parents association.
5. It’s hoped that schools can afford enough space, equipments and routinely maintenance.
6. Manpower is the top resourc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rom the community.
7. In the aspect of student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parents will consider student’s schoolwork performance and then decide if their children should join sporty clubs.
8. The main factor of influencing school’s focus is the shortage of instructors.
9. The most important help from administrative aids is the assist in shooting for the bounties and verifying.
10. Considering all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instructors is the main factor when elementary schools hold sporty clubs.
B.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actor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schools of different scales hold sporty clubs.
1. As to the factor of the time for sporty clubs,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 of morning break.
2.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structors,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 of teachers in schools.
3. In the aspect of funds, there are appare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ents’ donation.
4. In terms of resources from the community, the supply of manpower shows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
5. As for schools’ focus, there are striking differences among principals’ specialties and interests, and the resources of supportive money.
6.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aids,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 lie in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we learn that instructors, time for sporty clubs, funds, space and equipments are the top priorities for most elementary schools when holding sporty clubs. In other words, all these factors are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ones to overcome; especially the shortage of instructors, which comes to the main factor when schools promote sporty clubs. Therefore, it’s advised that when breeding teachers, administration should practic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ncrease the credits for clubs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elevate teachers’ ability in coaching sporty clubs and to motivate teachers’ motivation of being instructors of sporty clubs.
Material word: sporty clubs of school, athleticism of school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同茂(2002)。從體育活動中培育活力青少年。學校體育雙月刊,12
(5), 18-21。
王建台(1997)。1991-1996年我國全民運動之探討。體育學報,22,59-
70。
王洪法(2001)。組織、引導、扶持、強化~淺析蘇州大學學生社團發展對策。2001年兩岸大專校院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
王誕生(2001)。社團決策衝突與溝通。歲寒三友社團幹部研習營演講資料。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8)。國民中小學團體活動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澤群(2000)。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阻礙因素之探討。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迎接千禧年運動與生活品質學術研討會報告書,155-156。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國民體育法。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進財(2000)。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訓育研究,39(1),1-3。
何進財(2001)。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台北市: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吳仁宇(1999)。學校實施學生體重控制之意義及重要性。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教育部編印。
吳仁宇(2002)。新世紀須健康活潑富群性之青少年。學校體育雙月刊,12(5),
2-3。
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碧琴(1990)。由目的過程架構(PPCF)談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的系統化。國民
體育季刊,19(2),72-80。
呂銀益、紀明德(1997)。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功能之探討。大專體育,30,91-93。
李明憲(2001)。如何提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探討。東吳大學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2-435。
周甘逢(1985)。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度對行為適應之影響。教育學刊,6,
140-202。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高雄:復文。
林至善(2000)。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經營與運作,兩岸大專院校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林至善(主編)(2003)。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
組。
林依芸(2004)。教育部主管教育事務基金會評鑑制度之探討。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建勳(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績效評估考量因素與教練自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浩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姜淑華(2003)。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嘉文、詹彩琴(2004)。推展學校運動團隊之有效策略。中華體育季刊,18(4),
5-13頁。
胡心怡(2002)。大學社團帶動國小社團發展之實施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的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翁志成(1990)。我國大專學生參加國術社團活動因素調查研究。體育學報,12,
71-94。
翁志成(1992)。論大專學生「運動社團」的意義及功能。大專體育,3 (1),47-51。
翁志成(1994)。運動團隊的理念及影響因素。國民體育季刊,191,55-62。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頁。
張大昌(2003)。學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文彬(1988)。學生社團活動輔導。國立台灣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當前社團活動與教育。台北市:文笙書局。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頁。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張老師。
張瓊瑩(1985)。國民中學聯課活動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中等學校以下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1991)。社團活動的參與。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八十八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師研習會報告書,7-18頁。
教育部體育司(2000)。國民中小學體育促進會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a)。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b)。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3a)。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3b)。學校運動團隊繼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4a)。培養活力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4b)。學校運動團隊及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體育司(2005)。學校運動團隊及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梁暉昌(2002)。大學社團活動場域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社團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許振明(1997)。大專院校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江松(1994)。臺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政雄(1984)。如何加強體育教學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1),22-27。
陳雪貞(1988)。北區五專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輔導月刊,
24(6、7),12-20。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30-35。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彭俊鵬(2005)。台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現況與組訓考量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漢榮(1991)。彰化地區國民中學社團活動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4,1-33。
程瑞福(2004)。打開學校體育的另一扇窗—活絡校際體育交流。學校體育雙月刊,12(4),2-3。
黃 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雙月刊,
10,7-14。
黃鳳嬌(1996)。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35(3),33-36。
楊永森(2002)。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論文。
楊宗文(1994)。體育政策執行之因素與實證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漢琛(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及重點運動發展考量因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于釧(1996)。認識團體活動。台灣省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13(3)。
葉肅科(2005)。現代社會-團體組織與互動。東吳大學虛擬教育學院。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與行政研究。台北:復文。
葉憲清(1991)。我國學校體育的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1),1-40。
廖運榮(2001)。明新技術學院學生社團發展困擾因素之探討。明新學報,27, 269-277。
廖運榮(2003)。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濱(1990)。運動團隊的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9(1),64-73。
鄭志富(1995)。大專院校休閒運動社團經營的新方向。大專體育,17,10-12。
錢紀明(2004)。體育行政專題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碩士班上課講義。
韓大衛(1995)。企業贊助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調查之探討。大專體育,17,32-36。
魏家廉(1997)。淺析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活動之休閒教育功能。大專體育,34,
91-96。
羅月鳳(1988)。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知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貞昌(2000)。落實社團活動,開發學習潛能。北縣教育,36。臺北:台北縣政府。
蘇獻宗(2000)。國民小學體育運動團隊組訓日益減少之原因與補救之道。學校體育,10(3),57-62。
二、西文部份
Caspersen,C.J;Powell,K.E;Christen,G.M;(1985).Physical activity,exerise, 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for healthy-related research.
Horine,L.(1995).Administrai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rograms(3rd ed.).
Dubuque,IA:Wm.C.Brown Communications,Inc.
Marchese,T.J.(1990).A new conversation abou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terviewwith
Prof.Richard J.Light,Convener of the Harvard Assessment Seminares. AAHE Bulletin,42(9),3-8.
Kuh,G.D.(1993).In their own words: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Vol.30,No.2,277-307.
Cooper,D.L,Healy,M.A,& Simpson,T.(1994).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 over time.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 evelopment ,35,99-102.
Hood,A.B;Raihinejad,A.R;& White,D.B.(1986).Changes in ego identity during thecollege
year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7,107-113.
Riahinejad,A.R;& Hood,A.B.(1984).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 ationships incollege.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5,498-502.
Wolf, T(1990).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Fireside.
Kotler(1982).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2th ed.Prentichall,Inc.EnglewoodCliffs,New Jersey.p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