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翊榛
Lo, Yi-Chen
論文名稱: 小學教師識字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指導教授: 李麗霞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成長學科教學知能識字教學
外文關鍵詞: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小學教師在識字教學專業成長之歷程與其影響因素,以及其識字教學專業知能之內涵。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研究者以如如老師(化名)為研究對象,在將近一年六個月的研究時間裡,以文件分析、觀察、深入訪談等方法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資料的分析。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獲得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如如老師識字教學知能之成長歷程,主要分為生手教師期、教師的蛻變初期(加入校外社群)與教師的蛻變中期(加入校內社群)。
    二、如如老師加入校外社群,學習到課室觀察、思考地圖(thinking map),並能開放心胸,建立教師專業的自信,是其專業成長歷程蛻變的開始。
    三、深入教材分析與合作團隊是如如老師的識字教學知能得以蛻變的條件;建立識字教學有效流程、使用情境與問思引導的教學策略,是其創新識字教學的表現。
    四、如如老師識字教學知能之內涵包括:國語學科知識、教學方法知識、學習者知識、教學情境知識、教師個人信念知識。其內涵相互影響並隨時間而成長,其中,國語學科知識有助於如如老師進行教材分析。
    五、教師的個人特質與自我反省能力是促進如如老師識字教學專業成長的必要因素。而其加入之專業社群因具備批判性諍友、穩定的學校支援、良好的同儕
    互動、公開發表的機會等條件,更成為促進如如老師識字教學專業成長的關
    鍵因素。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This study adopted the case study method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goal and RuRu was chosen to be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lated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the document analysis, observation and deeply interview method during the research time of more than one and a half years.
    This research obtains the following discoverie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goals and methods:
    1. The development of RuRu’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is composed of the novice teacher stage and the initial molt stage of the teacher (joined the community outside school), and the middle molt stage of the teacher (joined the community inside school).
    2. After joined the community outside school, RuRu learned classroom observing and thinking map. Building up the self-confidence of a professional teacher with open mindedness is the initial molt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3. Deep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and teamwork condition the molt of RuRu’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Building useful flow of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and adopt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situation teaching and inquiry appreciation approach are the manifestation of innovative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4. The cultivation of RuRu’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includes knowledge of mandarin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learners, situation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 These cultivation interact each other and growth with time. The knowledge of mandarin course is helpful to RuRu for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5. The primary factors of RuR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are the teacher’s personal traits and capability of self-introspection. With critical friends, stable supports from school, good interactions of the peers and chances of public present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becomes the key factor of RuR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word recognition instruction.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與研究 ----------------------------- 7 第二節 教師學科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能之相關研究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1 壹 研究方法 ------------------------------------------------- 51 貳 研究歷程 ------------------------------------------------- 55 參 資料的蒐集------------------------------------------------ 57 肆 資料的分析 ----------------------------------------------- 59 伍 研究的信效度 --------------------------------------------- 61 陸 研究限制 -------------------------------------------------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如如老師識字教學知能之成長歷程 ---------------------- 63 第二節 如如老師識字教學專業知能之內涵 ---------------------- 106 第三節 促進如如老師識字教學專業成長之因素 ------------------ 132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9 第一節 結論 ------------------------------------------------ 149 第二節 建議 ------------------------------------------------ 15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61 西文部份 ----------------------------------------------------- 167 附錄 附錄一:觀察與訪談時間紀錄表 --------------------------------- 169 附錄二:吳老師-語文學科知識之研究訪談大綱 -------------------- 172 附錄三:吳老師-「日部字的教學」之訪談大綱 -------------------- 173 附錄四:社群成員教師與非社群成員教師之訪談大綱 -------------- 174 附錄五:如如老師日部字教學材料:「難忘的運動會」-------------- 175

    一、中文部份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天下雜誌(1998)。跨世紀希望工程師。台北市:天下雜誌。
    方杏枝(2005)。教師國語課之教學反思-以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例。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2),41-63。
    王碧霜(2006)。一位小學實習教師於國語科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丘慶鈴(2003)。避免小學生寫錯別字之教學策略。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彥廷(2006)。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30)。台北:師大書苑。
    余學敏(2003)。國民中學國文科專家教師語體文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成堯(2002)。同儕視導對教師教學語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利一奇(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吳美靜(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崇(2003)。國中數學專家教師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終(2006)。國小生活課程教師學科教學知識型塑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63-84。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
    17,45-64。
    宋佩芬(2003)。培養「帶得走的能力」--再思統整與學科知識。教育研究月刊,
    115,123-136。
    李俊湖(199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策略。2010年1月19日。取自:
    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ine/n5.htm
    李新鄉(2001)。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類別與辦理模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嘉義大學學報專刊,11。
    李政穎(2003)。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麗霞、楊榮蘭(2007)。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輔導知能與實習教師教學知能專業發展之研究-子計畫三: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語文輔導知能專業發展之研究(3/3)。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5-2552-S-134-004。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阮靜雯(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志成(2002)。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3,3-14。
    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1-102。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主編),質的
    教育研究方法,239-262。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
    99-109。
    林美淑(2005)。國中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1991)。教學論-理論與方法。 台北:五南。
    林尹(1994)。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
    林雅薰(2008)。隨課文歸類識字法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向的教師
    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曉雯(1997)。國小自然科教師的學科專門知識與科學教學實務的關係(I)。國
    科會研究計畫,NSC 86-2511-S-153-003。
    邱明秀(2003)。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
    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7,
    113-127。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汝穎、張德銳(2007)。國小教師自我評鑑歷程及其對教學省思影響之質性研
    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成長(頁128-158)。
    台北:心理出版社。
    段曉林(1996)。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師資培育上的啟示。第一屆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118-143)。彰化:彰化師大。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2。
    孫敏芝(2006)。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討:教學設計與教學實務。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67-92。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張茂富(2007)。運用識字教學策略於別字成因以提升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之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素貞、顏寶月(2009)。大學與中小學教師專業夥伴攜手計畫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主編),地方教育發展研究(頁211-245)。台北:高等教育。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新仁(2004)。談加強教師培育與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8,8-16。
    張德銳(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52(2),134-143。
    張靜儀(1997)。國小自然科專家教師學科教學知識與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花
    蓮師範學院主辨: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
    張靜儀(2004)。以合作行動研究探討知識管理與科學教師專業成長團之運作。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231-257。
    張明輝、魏惠娟(2000)。學習型學校遠景發展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9-2420-H003-002-F19。
    郭添財(1994)。當代教育思潮(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在比較教育方法論上的應用。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頁177-183)。台北:台灣書店。
    許綾娟(2008)。兩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與比較之個案研究。中
    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2,17-32。
    陳玉美(2003)。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治(1996)。國小語文教學論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輔導叢書第二十一輯。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陳采真(2001)。一個教師的教學改變──國小三年級光概念單元之自我教學研究
    與省思。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婷(2007)。天文教學模組開發歷程對學生概念與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憙(2008)。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勇男(2006)。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實踐、對話與省思-一位國小資深自然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路。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宜君(2004)。國中美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珍(2006)。國小專家教師音樂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泰(2007)。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與發展歷程:以三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資
    深專家教師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29-60。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筱雯(2004)。國小自然科教師科學本質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靜婉(2001)。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頁21- 49),台北:師大書苑。
    彭志業(2003)。基本字帶字教學與重複閱讀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童識字成效差異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枝(2002)。識字教學的有機策略。國教之友,54(1),3-10。
    黃永和(1995)。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沛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
    黃冠穎(2004)。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苓(2005)。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與實然。教育科學期刊,5(2),154-168。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學語言學看漢字認知的過程。台北:師大
    書苑。
    楊智先(2006)。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徵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
    「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台北:遠流。
    廖隆振(2008)。識字教學策略與識字錯誤類型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健慧(2006)。國民小學數學領域輔導員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
    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怡亭(2000)。國中歷史科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
    (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
    126-168。
    潘怡文(2005)。隨課文聲符歸類識字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蔡培村(主編),
    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頁161)。高雄:麗文文化。
    蔡添財(2003)。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雲大維(2008)。行動研究及其在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課程發展之啟示。
    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台東大學。
    鄭昭明、陳學志(1991)。漢字簡化對文字讀寫的影響。華文世界,62,86-104。
    鍾靜、沈書宇、黃美玲(2008)。國小校園中數學教師團體及其專業對話之現況探討。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3(1),27-59。
    韓孟蓉(2003)。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7。
    簡嘉伶(2006)。國小科學教師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嘉珍(1994)。英國教師考評制度的內涵語實施。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30,
    3-6。
    蘇建洲(2003)。識字教學原則與方法釋例。國教世紀,205,頁49-54。
    饒見維(199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 西文部份
    Abell, S. K. (2008). Twenty years later: doe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remain a useful id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0(10), 1405-1416.
    Cochran, K. F., DeRuiter, J. A. & King, R. A. (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63-272.
    Duke, D.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Dalgarno, N. & Colgan, L. (2007). Supporting novic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induction in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providing innovative form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development throug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3, 1051-1065.
    Erffer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90). A quantified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3, 275-300.
    Glathorn, A.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Geddis, A. N. (1993). Transforming subject-matter knowledge: The role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learning to reflect on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5, 673–683.
    Galbraith, P. & Anstrom, K. (1995). Peer coaching: A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educators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4 300)
    Hill, H. C., Schilling, S. G. & Ball, D. L. (2004). Developing Measures of Teachers'
    Mathematics Knowledge for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5(1),
    11-31.
    Hashweh, M. Z. (2005). Teacher Pedagogical Constructions: A reconfiguration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1, 273–292.
    Lohman, M. C. & Woolf, N. H. (1998). Toward a culture of teacher learning in the
    public schools: A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eaching &
    Change, 5, 276-292.
    Lee, E. & Luft, J. A. (2008). Experienced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representation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0 (10), 1343-1363.
    Nicholls, G. (200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9(4), 370-377.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Turner-Bisset, R. (1999). The knowledge bases of the expert teacher,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5(1), 47.
    Weeks, D. J. & Stepanek, J.(2001). Lesson study: Teachers learning together.
    Northwest Teacher, 2(2).
    Williams, J. M.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part-time instructors at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9 09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