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馨潔
Huang, Hsin -Chieh
論文名稱: 吳梅村詩作中女性形象與自我情志
The Depictions of Women and the Expressions of Self-Effacement in Wu Mei Tsun's poetry.
指導教授: 李欣錫
Lee, Hsin-Hsi
口試委員: 范宜如
Fan, Yi-Ru
李嘉瑜
Lee, Chia-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吳梅村易代女性形象詩人情志
外文關鍵詞: Wu Mei Tsun, dynastic transition, depiction of women, self-exrpres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吳梅村為明清之際的卓越詩人,其作品頗能反映時代面貌,尤善於透過詩作中對女性的描繪,進而表現許多複雜情感。在欲言難言的情境下,詩人如何以詩遣懷?如何在詩裡埋藏後世追尋自我聲音的線索?本研究聚焦於梅村詩中女子,將之與詩人生平經歷並觀,在兩相對照下給予詩作合理的詮釋,並梳理其中女性特點,觀察梅村自身與筆下女性有何情感連結,探究詩作中女性形象於梅村詩中的意義,同時勾勒梅村所展現的個人情志。

    本論文共分五章,以梅村詩作中女性為主軸,連繫詩人本身情志,期待由此更能深刻體會詩人心境,或得到對詩作不同的理解、詮釋。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內涵及意義。第二章為〈融鑄與疊合:楚地吳越秦淮的記憶〉,以梅村舊識秦淮女妓為主,討論詩人書寫秦淮女妓之時使用楚地與西施故事的文化概念,並觀察其如何以此作為嫁接記憶的方式。第三章為〈理想的置換:對閨閣女子的觀看〉,將曾與梅村進行文學交流的才女,及梅村的妻子女兒置放於此,引出梅村心底可能的真正意向。第四章為〈療癒與救贖:以佛道作為情感寄託〉,卞玉京與梅村關係密切,於詩人具有特殊意義;詩人亦曾與佛道中人互動藉感懷宮廷女性而抒發興亡。梅村死前特別囑咐「殮以僧裝」,是含攝當時佛道的社會意涵為己發聲,此正可視作詩人自我命名的最終完成。第五章為結論,說明梅村詩中女性與詩人自身情志的關係,並陳述此研究的意義與尚待未來開展之面向。


    Wu Mei Tsun , as a remarkable poet in the Ming – Ching dynastic, writes a series of poetry that depicts women delicately to express his own feelings.During this process, a further question is that: How did he project image of his private self and mourn for Ming dynasty, enable his readers to understand him as well in a forbidden rough situation? First, women in Wu Mei Tsun’s poetry are clues to reveal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oet and his experiences of suffering and trauma. Hence, Wu Mei Tsun’s self-concealment and self-expression should be appeared in his poetry.

    The study comprises of five chapters. In first Chapter, the conception will be explained, literature review is also concluded.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at those women who had lived in Qinhuai, Nanjing. In Wu Mei Tsun’s poetry, Chu Godness and Xi-shi Beauty are symbols of Qinhuai Women. The talated ladies who shared literature ideas with Wu Mei Tsun are discussed in the third chapter, to deeply personal feelings, the poet’s wife and daughters are analyzed as well. In addition, Wu Mei Tsun was a former dynasty Ming official, served dynasty Ching and it gets him in disrepute. The moral dilemma Wu Mei Tsun faced and the panacea, redemption from religions describe in the fourth chapter. From the previous chapters, it can be seen that women in Wu Mei Tsun’s poetry are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poet. To conclude, Wu Mei Tsun wa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poetry; furthermore, the desire to be understood remains his main obsession, for fear of oblivion or misinterpret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二章 融鑄與疊合:楚地吳越秦淮的記憶 16 第一節 對神女的想像及書寫 16 第二節 歷史片段與記憶的嫁接 22 一、秦淮的共同印象 22 二、跨越時空的故事嫁接 31 第三節 小結 44 第三章 理想的置換:對閨閣女子的觀看 46 第一節 閨閣中的女性文藝 46 第二節 詩人的家庭意識與現實限制 60 第三節 小結 72 第四章 療癒與救贖:以佛道作為情感寄託 74 第一節 紅塵至化外——與女道士卞玉京的交流 74 第二節 詩人的自覺營造 85 一、從明亡的失落中醒悟 86 二、確立自我身份並發聲 96 第三節 小結 104 第五章 結論 106 徵引文獻 109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南朝梁)蕭統 編,(唐)李善 注:《文選》,長沙:嶽麓書社,2002年。
    (南朝陳)徐陵 編;(清)吳兆宜 注;程琰 刪補;穆克宏 點校:《玉臺新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郭茂倩 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范成大:《吳郡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錢謙益 著;(清)錢增 箋注;錢仲聯 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釋讀徹 撰,王培孫 校輯:《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吳偉業 撰,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余懷:《板橋雜記》,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清)萬斯同 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平市:中華書局,1957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清)趙翼 著;霍松林,胡主佑 校點:《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靳榮藩:《吳詩集覽》,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劉健:《庭聞錄》,收於 桑兵 主編:《清代稿鈔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百九十六冊。
    (清)趙爾巽 等撰,楊家駱 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陳廷焯:《詞壇叢話》,收入 唐圭璋 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徐乃昌 輯:《閨秀詞鈔》(清宣統元年(1909)小檀欒室刻本)。
    國立北平研究院 編:《中國地名大辭典》,東京:東京美術,1974年。

    二、 近人著作
    (一)專著

    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大木康 著,辛如意 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2007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方秀潔:〈明清女性創作絕命詩的文化意義〉,收入 張宏生 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92-126。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頁73-123。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入 周質平、William J. Peterson主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2002年,頁405-456。
    王璦玲:〈私情化公:清代劇作家之自我敘寫與其自我展演〉,收入 熊秉真 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4年,頁81-157。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白一瑾:《明清鼎革中的心靈史——吳梅村敘事詩人物形象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合山究 著,蕭燕婉 譯注:《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17年。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汪榮祖:〈明清帝國的空間〉,收入 陳永發 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頁61-130。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2000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
    李豐楙:〈文學、文化與世變會議論文集導言〉,收入《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李栩鈺:《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惠儀:〈明清之際的女子詩詞與性別界限〉,收入 方秀潔、魏愛蓮 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173-199。
    周宗盛:《中國才女》,臺北:大林出版社,1982年。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阿萊達・阿斯曼 著,潘璐 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與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俞士玲:〈論明代中後期女性文學的興起和發展〉, 收入 張宏生 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164-181。
    胡文楷 編著:《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段繼紅:《清代閨閣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7年。
    陳垣:《明季滇緬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岸峰:《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孫康宜撰,嚴志雄譯:〈隱情與面具——吳梅村詩試說〉,收入 樂黛雲、陳玨 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213-233。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詮釋》,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孫康宜:〈末代才女的『亂離』詩〉,收入《文學、文化與世變 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頁325-349。
    馬書田:《華夏諸神:道教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2002年。
    高彥頤 著,李志深 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27年。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曼素恩 著 楊雅婷 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5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釀出版社,2016年。
    馮其庸、葉君遠 著:《吳梅村年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葉君遠:《吳偉業評傳》,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葉君遠:《清代詩壇第一家——吳梅村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葉君遠:《吳偉業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衛總:〈國難與世人的性別焦慮——從明亡之後有關貞節烈女的話語說起〉,收入 王璦玲 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頁385-412。
    黃錦珠:《吳梅村敘事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傅璇琮、蔣寅 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裴世俊:《吳梅村詩歌創作探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士瑜:《狂歡與日常 : 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 : 三聯書店,2002年。
    廖美玉:〈身與世的頡頏——吳梅村詩中的秦淮舊識〉收入 張高評主編:《清代文學與學術:近世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頁1-68。
    廖肇亨:〈僧人說夢——晚明叢林夢論試析〉,收入 李豐楙、廖肇亨 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頁651-682。
    廖肇亨:〈以忠孝做佛事:明末清初佛門節義觀論析〉,收入 鍾彩鈞 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的情、理、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頁 199-244。
    樊琪、嚴明 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古代宗教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層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劉詠聰:《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鮑鵬山 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嚴迪昌:《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二)單篇論文

    王學玲:〈不可侵犯的懺語-明清之際自敘傳文的諧謔與悔愧〉,《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頁71-111。
    王璦玲:〈「磈壘怎消醫怎識,惟將痛苦付汍瀾」——吳偉業、黃周星劇作中之「存在」焦慮與自我救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九期(2011年9月),頁41-102。
    朱夏君:〈吳梅村詩中的女子形象及其分類〉,《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報》2008年第一期,頁152-153。
    江合友,胡憲麗:〈情感的雙聲重奏——論吳梅村《秣陵春》傳奇的隱喻修辭〉,《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五期(2006年10月),頁43-47。
    汪龍麟:〈二十世紀吳偉業詩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四期,頁 128-135。
    吳廣平:〈理想化與妖魔化-論宋玉的女性形象描寫藝術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八卷第二期(2005年3月),頁73-76。
    李欣錫:〈錢牧齋〈讀梅村宮詹豔詩有感書後四首〉析論〉,《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11月),頁1-41。
    胡阿祥:〈南京歷史文化概說及其研究回顧(上)〉,《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二期(2008年10月),頁37-44。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1994年6月),頁271-289。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三期(2005年12月),頁27-63。
    馬思聰:〈近三十年吳偉業詩女性書寫研究綜述〉《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十四輯(2014年12月),頁348-356。
    孫康宜:〈吳梅村的藝術超越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3年第四期,頁99-101。
    孫康宜:〈性別的困惑——從傳統讀者閱讀情詩的偏見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六期(1998年8月),頁109-118。
    葉凱蒂:〈妓女與城市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二期,頁23-24。
    陳丹丹:〈自悼與自傷:清初文人的自我書寫〉,《漢語言文學研究》2016年第一期,頁50-56。
    陳永明:〈乾隆〈貳臣傳〉立傳原則平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八十四本第四分(2014年12 月),頁753-785。
    陳建銘:〈廣面具說——吳梅村〈贈陸生〉詩的曲折自辯〉,《漢學研究》第三十六卷第二期(2018年6月),頁67-96。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 年 11月),頁 121-131。
    康正果:〈悼亡與回憶——論清代憶語體散文的敘事〉,《中華文史論叢》總第八十九輯(2008 年3月),頁353-384。
    楊林:〈巫山神女原型新探〉,《文藝研究》1993年第四期,頁56-62。
    廖美玉:〈歌禾賦麥與題柳看花〉,《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四十五卷第六期(2017年11月),頁679-689。
    廖肇亨:〈天崩地解與儒佛之爭:明清之際逃禪遺民價值系統的衝突與融合〉,《人文中心學報》第十三期(2007 年 7 月),頁408-453。
    廖肇亨:〈慧業通來不礙塵——從蒼雪讀徹《南來堂詩集》看晚明清初賢首宗南方系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四十六期(2015年3月),頁1-29。
    鄭吉雄:〈讀《清史列傳》對吳偉業仕清背景之擬測〉,《臺大中文學報》第十期(1998年5月),頁273-298。
    蔣軍政:〈近三十年梅村體研究綜述〉,《華章》2013年第10期,頁88-105。
    鍾慧玲:〈《西泠閨詠》中的女性群像〉《東海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7月),頁61-91 。
    嚴明:〈中國古代女性形象的道德傾向-以明清才女創作為中心〉,《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5月),頁257-292。
    Dorothy Ko , “Pursuing Talent And Virtue : Education And Women’s Culture in Seventeenth-And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Vol. 13 , No.1 (Jun.1992) : 9-39.

    (三)學位論文

    毛定然:《梅村詩人物形象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雪娟:《吳偉業詩歌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文琪:《吳偉業之遺民意識對其詩歌創作之影響——以明亡至仕清前為討論範疇》,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林雨承:《吳偉業詩史觀與〈圓圓曲〉時事書寫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袁飛:《吳梅村女性交遊與文學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
    陳光瑩:《吳梅村諷喻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陳美娟:《吳梅村詩世變書寫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蓂倩:《梅村詩的憂患意識》,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
    黃錦珠:《吳梅村敘事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85年。
    楊中薇:《論吳偉業的遺民製作──《臨春閣》與《秣陵春》劇作中的「物」、「才女」與「離魂」》,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盧俊吉:《吳梅村詩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