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秀文
CHIEN, SHOU-WEN
論文名稱: 從共時歷時角度比較漢語雙音詞語「對答」與「答對」
指導教授: 鄭縈
CHENG, YI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同素異序詞歷史演變對答答對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關鍵詞:同素異序詞、歷史演變、對答、答對

    「對答」與「答對」在形式上是同素的雙音組合,本文將透過共時與歷時的語料探討「對答」與「答對」的異同與其歷史演變,語料來源主要為中央研究院之電子文獻及語料庫。現代漢語中,「對答」是表「相互交談」義的動詞,並具有名詞用法;而「答對」是一個動補結構的詞組,語義是「回答正確」。兩者在現代漢語中語義、詞彙內部結構及語法功能完全不同,但歷史上,「答對」曾是「對答」的可逆性組合,都表「回答」義。

    在三國時代,我們發現了「對答」與「答對」連用的例子:

    對答鄙訊,縶此幽阻。(三國.魏.嵇康《幽憤詩》)
    時諸大眾,見此小兒與佛答對,各懷疑惑。(三國.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

    直到清代,兩者都是表回答義的並列動詞:

    「那玉是從那裏來的?」寶玉一時對答不來。(《紅樓夢》第一百十七回)
    (黛玉)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兒……。」不知寶釵如何答對,且聽下回分解。(《紅樓夢》第三十四回)

    另一方面,表回答義的動詞「對」,到清代才出現表正確義的形容詞用法,於是後來「答對」作為「對答」同義詞的功能消失了。「對答」與「答對」的語義不再重疊,「對答」保留原來的詞彙功能,而「答對」僅存同形的動補結構,兩者形成分工現象。
    本文並進一步探究「對答」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對答」與「答對」在語料當中的語義指涉對象有時是單指一方,有時是並指雙方。其中問答雙方皆出現,但單指答方的用法最為典型。綜合了語義、語法及語用的各方面相似性,我們證實現代漢語中的「回答」取代了近代漢語「對答/答對」指出單方面回答的語義,留下「對答」表「相互交談」的語義,這使得「對答」的語義窄化,加上從對「對X」與「Y對」在現代漢語中的量化統計中發現,表「言說義」是「對X」與「Y對」其最不典型的類型。這兩個因素可能是造成「對答」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率降低的原因。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問題與假設 ....................................1 1.2 研究方法 .........................................2 1.3 研究範圍 .........................................2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語言變化的方法論 ..............4 2.1 漢語語法化理論 ....................................4 2.1.1 西方語法化理論簡介 ...............................4 2.1.2 劉堅、曹廣順及吳福祥(1995) .......................9 2.1.3 張誼生(2000) ...................................9 2.1.4 石毓智與李訥(2001) .............................12 2.1.5 小結 ..........................................13 2.2 漢語詞彙化理論 ...................................13 2.2.1 徐時儀(1998) ..................................14 2.2.2 董秀芳(2002) ..................................15 2.2.3 石毓智(2002, 2003) ............................23 2.2.4 馬清華(2003) ..................................24 2.2.5 小結 ..........................................26 2.3 綜合討論 ........................................28 2.3.1 機制或誘因 ....................................28 2.3.2 受思維影響的因素──語用、認知 ...................31 2.3.3 重新分析和語法化的關係 ......................... 35 2.3.4 複合化、語法化及詞彙化的關係 .....................36 2.3.5 雙音化框架的制約 ...............................37 2.3.6 融合度 ........................................39 第三章 「對答」與「答對」的歷時演變 ..................41 3.1 單音詞「對」與「答」 ..............................42 3.2 魏晉南北朝時期雙音結構「對答」與「答對」的產生 .......43 3.3 隋唐五代「對答」與「答對」的連用 ...................44 3.4 宋代「對答」與「答對」的消長 .......................47 3.5 明清時代「對答」與「答對」的消長 ...................49 3.6 小結 ............................................52 第四章 「對答」與「答對」的語法語義功能分析 ...........54 4.1 「對答」與「答對」的語法功能分析 ...................54 4.1.1 「對答」與「答對」的前接成分 ....................54 4.1.2 「對答」與「答對」的後接成分 ....................61 4.1.3 「對答如流」的熟語化 ...........................64 4.2 「對答」與「答對」的語義指向 ......................67 4.2.1 單方面(問方不明,或不存在) ....................68 4.2.2 單方面(問答雙方皆出現,但單指答方) .............69 4.2.3 雙方面(施事者包括問與答雙方) ...................73 4.3 小結 ...........................................80 第五章 共時的分工與競爭 ............................83 5.1 現代漢語中的「對答」與「答對」 .....................83 5.2 「對答」與近義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分工與競爭 ............87 5.3 現代漢語「回答」與近代漢語「對答/答對」 ............88 5.4 對話情境中發話方動詞之比較 ........................88 5.5 串連對話的其他表言說義動詞 ........................90 5.6 現代漢語中的「對X」與「Y對」 ......................92 5.6.1 「對X」的詞類、詞頻及語義分佈 ...................93 5.6.2 「Y對」的詞類、詞頻及語義分佈 ...................96 5.7 小結 ...........................................98 第六章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2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太田辰夫(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修訂譯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 旭(1998)。〈《語法化》簡介〉。《當代語言學》3:47-48。
    牛書傑、呂建斌(2005)。〈人類組塊理論研究〉。《重慶大學學報》11:96-99。
    王 力(2004)。《漢語史稿》(1980年重印本)。北京:中華書局。
    石毓智(1995)。〈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中國語文》1:1-10。
    石毓智(2002)。〈漢語發展史上的雙音化趨勢和動補結構的誔生──語音變化對語法發展的影響〉。《語言研究》1:1-14。
    石毓智(2003)。《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影響》。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刑福義(2002)。《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為善(2003)。〈雙音化、語法化和韻律詞的再分析〉。《漢語學習》2:8-15。
    呂叔湘(1963)。〈現代漢語單雙音節問題初探〉。《中國語文》第1期,另收錄於呂叔湘著《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頁415-444。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轉引自高更生、王紅旗(1996)。《漢語教學語法研究》,頁133。
    沈家煊(1998)。〈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當代語言學》3:41-46。
    周 薦(1999)。〈雙字組和與辭典收條〉。《中國語文》4: 304-309。
    姜望琪(2003)。《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洪 波(1998)。〈論漢語實詞虛化的機制〉。收錄於郭錫良編《古漢語語法論集/第二屆古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選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頁370-379。
    孫朝奮(1994)。〈《虛化論》評介〉。《外國語言學》4:19-25。
    徐時儀(1998)。〈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108-112。
    馬清華(2003)。〈詞彙語法化的動因〉。《漢語學習》2:15-20。
    高更生、王紅旗(1996)。《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國憲(1994)。《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轉引自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頁324。
    張誼生(2000)。〈論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中國語文》1:3-15。
    張誼生(2004)。《現代漢語副詞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
    曹逢甫、許婷婷(2005)。〈論漢語「對」的語法化〉。發表於荷蘭萊頓大學主辦,第13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年會(IACL-13)。(未出版)
    陳愛文、於平(1979)。〈並列式雙音詞的字序〉。《中國語文》2:101-105。
    程湘清(1992)。〈先秦雙音詞研究〉。收錄於程湘清主編《先秦漢語研究》。山東:山東出版社。
    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馮勝利(2000)。〈漢語雙音詞化的歷史來源〉。《現代中國語研究》1:123-138。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管燕紅譯(1998)。《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香港:朗文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161-169。
    蔣文欽、陳愛文(1982)。〈關於並列結構固定詞語的內部次序〉。《中國語文》4:289-301。
    賴永海、張華釋注譯(1998)。《宋高僧傳》。臺北市:佛光出版社。

    Bybee J., Revere D. Perkins & Pagliuca W.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rris, A. C & L. Campbell.1995. 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轉引自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頁393。
    Hoa, Monique. 1983. L’ Accentuation en Pekinoes. University of Par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blished by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cques, Paris. 轉引自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頁27。
    Hopper, P. J. & E. C. Traugott.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England: Pr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opper, P. J. & E. C. Traugott. 2005. Grammaticalization(2nd edition).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 1977. Syntactic reanalysis. In C. Li ed. 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57-139.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轉引自姜望琪(2003)。《當代語用學》,頁95。
    Meredith, S. 1990. Issues in the Phonology of Prominence. Ph. D. Dissertation, MIT. 轉引自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頁27。
    Takashima, K(高島謙一). 1999. The so-called “Third Person Possessive Pronoun jue in Classical Chinese.” m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轉引自馮勝利(2000)。〈漢語雙音詞化的歷史來源〉,頁131。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