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存郎
HSU,TSUN-LANG
論文名稱: 國小教育人員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
A Study of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ors’ Leisure Behavior – The Hsin-Chu County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國小教育人員休閒活動休閒活動態度休閒活動阻礙
外文關鍵詞: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perception, leisure obstacl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新竹縣國小教育人員休閒生活型態、休閒活動態度與休閒活動阻礙之間的差異關係。
    研究對象以新竹縣國小教育人員,採隨機抽樣方式作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為459份,回收率85.6%,可用率74.1%,資料統計以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卡方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與事後檢定(Scheffé)等方法。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 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人員在參與休閒活動平均每月休閒花費不多,且對於從事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以「家庭型活動」佔大多數。
    二、 對於休閒態度的「認知部分」是「有助於個人身心放鬆」;「情意部分」是「可以幫助自我成長」;「行為部分」是「從事休閒活動能令人投入或全神貫注」排行第一。
    三、 對於休閒阻礙的「個人內在阻礙」是以「對該活動不感興趣或不自在」;「人際間阻礙」以「朋友、伙伴有許多家庭工作」;「結構性阻礙」部分以「有其他工作在身」為主要原因。
    研究分析年輕教師比資深的教師有明顯的休閒阻礙,但在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職稱上並無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ors in Hsin-Chu Count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ducators’ leisure participation, perception, and obstacles. Research subjects are current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who are randomly sampled. This research had 459 official questionnaire samples, of which 85.6% were retrieved; incomplete questionnaires were removed, usable rate of 74.1 %.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ffe’ post-tests are included in the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spend below 1,000 NT on monthly leisure activities takes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overall participants, while most of the responders spend time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types involving family and hope to spend most time with their families in leisure.
    2.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cognitive domain is beneficial for personal relaxation; psychomotor domain is favorable to self-improvement; and, engag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brings great enjoyment with fully concentration is top ranked in behavioral domain.
    3. In terms of leisure obstacles, reasons mainly include lack of interest or comfort in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 influence – friends and partners with family obligations, and other oblig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or those who are younger, have a higher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leisure obstacle than those who are older. Moreover, there is no distinguishing difference in favor of gender,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background, or work position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perception, leisure obstacl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休閒活動之意涵-------------------------------------13 第二節 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態度與阻礙因素之探討------------ 16 第三節 休閒活動之相關實證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休閒活動現況分析--------------------------------- 5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休閒態度差異情形分析----------------- 6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休閒阻礙差異情形分析------------------ 74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90 參考文獻--------------------------------------------95 壹、中文部分---------------------------------------- 95 貳、英文部分------------------------------------------ 102 附錄------------------------------------------------ 105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05 附錄二 國小教育人員參與休閒活動正式調查問卷-------------- 113

    壹、中文部分
    孔令嘉(1996)。臺中市婦女休閒行為與場所選擇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休閒活動。臺北市:東大。
    王永中(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興趣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信豪(2010)。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為例。立德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昭正(2001)。休閒導論。臺北市:品度圖書。
    王原政(2010)。臺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素蘭(2008)。警察休閒行為之研究。玄奘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立夫(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朱明謙(2001)。高科技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健華(2009)。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江慧敏(2006)。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滿意與工作滿意線性結構關係模式分析。國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嘉義縣。
    行政院主計處(2002)。國民對其目前社會治安滿意程度。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122-125。
    何奇叡(2004)。都市化與休閒運動。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2,31-41。
    余嬪(1999)。婦女的忙與盲 — 談婦女的休閒賦權與自覺。1999 性別與兩性研究會。
    吳文銘(2001)。人格特質、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線性關係結構之建構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佳玲(2003)。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崇旗、王偉琴 (2006)。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4-169。
    吳慧英(1989)。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臺灣教育,523, 18-22。
    李枝樺(2004)。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素馨(1996)。觀光新紀世—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9(4):1-17。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學報,26, 313-332。
    李晶(2010)。休閒教育與休閒環境。教師天地,166,16-20。
    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靜怡(2002)。休閒產業從業人員個人特質、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調查。大葉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周文慶(2009)。雲嘉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周海娟(1990)。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一貞(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屏東縣自行車道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正文(2001)。認知行為治療。臺北市:五南。
    林正常、王正順(2002)。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體育白皮書專案研究-打造二十一世紀體育願景。
    林佳蓉(2002)。臺灣地區老人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叢論, 12(2),59-76。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禹良(2002)。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足與休閒阻礙,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畫,10,33-49。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市:五南。
    林清崎(2002)。臺南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連禎(1990)。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之組織、功能與學生參與:臺北市區三所獨立學院之比較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邱信憲(1994)。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施進義(2009)。高高屏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榮昌(2003)。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紀翠玲(2002)。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翁萃芳(2002)。臺灣地區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中央警察大學叢刊,32(5),33-66。
    翁萃芳(2002)。臺灣地區警察人員休閒休閒活動參與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叢刊,33(3),36-72。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體育學院叢刊,6(1),69-78。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利益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玉鈴(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良漢(1995)。名仕健康俱樂部會員生活型態及參與行為之調查研究。聯合學報,15,117-133。
    張春居(2003)。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 以救國團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7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文景。
    張耿介與陳長文(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市:新文京。
    張淑靜(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未出版。
    張景然(1991)。休閒生活與青少年輔導。成人教育,48-49。
    梁文嘉(1996)。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梁坤茂(2000)。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梁畢玲(2006)。 國小教師生活型態、專業認同與職涯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士軍、黃榮次合譯(1977)(F.P.Duruck原著)。彼得‧杜拉克論管理。臺北市:成文。
    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泰彰(2000)。臺北市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261-277。
    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連婷治(2000)。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臺北縣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158-178。
    郭文聰(1991)。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慧珍(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參與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世瑜(2005)。輪班工作人員休閒參與程度和休閒心理需求、休閒阻礙關係之探討:以臺北市服務業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玉鳳(2004)。休閒類型選擇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秀華(1992)。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亞雅(2004)。宗教志願工作者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芳偉(2005)。員工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與顧客導向間關係之研究 - 以東部某基層金融機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係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冠宏(2009)。花蓮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瞭感與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思倫、歐聖榮及林連聰合著 (1997)。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空中大學。
    陳素鉁(2008)。新竹北門國小學童家長選擇孩童課後安親才藝班因素之研究。玄奘大學國際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通和(2011)。雲林縣國小教職員工休閒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惠貞 (2002)。金融業職業婦女參與休閒活動與休閒滿意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逸凌(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工作滿意度和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葦諭(2003)。臺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彰儀(1984)。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德海 (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原因之探討。臺灣體育,87,52-58。
    陳鵬仁、楊聖德(2004)。休閒運動的省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麗娟(2002)。臺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中正(2007)。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湯美玲(2010)。高雄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初探。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程美珠(2008)。臺北市松山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士鑑(1991)。企業經理人休閒俱樂部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永福(2003)。老人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仲明(2007)。新竹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盈彰(2000)。國小教師的工作特質、學校組織氣侯、控制信念與成就動機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庭芳(2003)。花蓮市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淑月(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兼行政主管教師工作壓力及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翠紋(2000)。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7(10),99-124。
    楊登雅(2002)。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 - 以Crawford & Godbey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等譯(2005)。休閒遊憩概論。 臺北市:品度。
    劉文菁(1992)。臺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劉聖芬(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劉衡江 (1994)。我國警察人員工作生活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政大體育,6,57-99。
    蔡思秀(2010)。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效益相關性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6-24。
    蔡德輝(1993)。基層員警對工作環境及家庭生活之適應問題。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發展處。
    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順璁(2001)。大學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順聰(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賴美娟(200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1,203-226。
    賴家韾(2002)。休閒阻礙階量表之編製 - 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玉惠 (2009)。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和休閒活動參與相關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桂魯。
    顏智淵(2002)。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國興(2003)。臺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臺南護專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 — 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貳、英文部分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5( 6),291-294.
    Brown, B. A., Frankel, B. G., & Fennell, M. (1991). Happiness through leisure: The impact of type of leisure acitivity, age, gender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i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6(4), 368-392
    Carroll, B., & Alexandris, K. (1997). Perception of constraints and strength of motivation: Their relationship to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Gree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279-299.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rawford, A. D.,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u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eiences, 9, 119-127.
    Deci, E. L., & Ryan, R. M(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024-1037.
    Folkman, S., Lazarus, R. S., Gruen, R. J., & DeLongis, A. (1986). Appraisal, coping,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571–579.
    Folkman, S., & Moskowitz, J. T. (2000).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other side of cop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6), 647–654.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Publishing.
    Iso Ahola. S. E. (1997). Work, leisure and well – being. In J. T. Haworth, (Ed.). Leisure and health, 131-144. New York: Routledge.
    Iso-Ahola. S. E., & Weissinger, E. (1987). Leisure and boredom.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3), 356-364.
    Kelly, J. (1990).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s). NY: Harper Collins.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eneghan, E. (1982). Measuring coping effectiveness: A panel analysis of marital problems and coping effort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ur, 23, 220–234.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Ragheb, N.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Ragheb, L. G., & G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Searle, M. S., Mactavish, J. B., & Brayley, R. E. (1993). 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89-404.
    Taylor, S. E. (1986). Health psych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Torkildsen, G., (1986).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