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姿惠
論文名稱: 基於萃智的系統化專利群組迴避手法
TRIZ-based Systematic Circumvention Method for Patent Clusters
指導教授: 許棟樑
口試委員: 張祥唐
鄧志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萃智系統性創新專利迴避削剪規則科技效應知識庫發明原則質場分析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引入萃智創新手法(TRIZ)於產品專利迴避領域中,從技術面提出一套針對單專利或多專利迴避與再生的手法流程。其流程共分為專利辨識、專利功能重解及專利迴避三大階段。本流程利用削剪流程(Trimming Processes)、科技效應知識庫(Effect Database)、40發明原則(Inventive Principles)、質場分析(Substance Field Analysis)等萃智工具及主功能-元件-功能-屬性的系統化思維方式進行重新解題或迴避再設計,最後所得之概念解再驗證是否成功地迴避它項專利。若驗證迴避成功,則不僅可迴避掉目標專利群,其所得之概念解往往亦可達到申請專利之條件。
    本研究主要貢獻包括:1) 提出一個專利迴避與再生的手法流程。幫助使用者能有系統性地走過流程並處理專利再生與迴避以解決問題; 2) 提供制式表格說明案例,可方便使用者使用; 3) 針對專利群組進行迴避,而不是對各別專利分開迴避,可更有效地同時迴避多個相關專利,甚至達到專利再生而產生新專利。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方法 3 1.3 預期成果與貢獻 4 1.4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專利權簡介 6 2.2 專利侵權鑑定流程 7 2.3 專利檢索 10 2.4 專利迴避設計及相關研究 11 2.4.1 專利迴避設計定義 11 2.4.2 迴避設計相關研究 12 2.4.3 迴避設計方法 13 2.5 萃智系統化創新 14 2.5.1 TRIZ理論 14 2.5.2 專利搜尋策略 16 2.5.3 功能屬性分析 17 2.5.4 削剪工具 20 2.5.5 科技效應知識庫 22 2.5.6 矛盾矩陣與發明原則 23 2.5.7 質場分析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3.1 專利辨識 31 3.2 專利迴避前置作業 36 3.3 專利重解 38 3.3.1 專利主要訴求/功能重解 38 3.4元件功能迴避前置作業 47 3.5專利迴避 50 3.5.1 專利系統共同功能重解 50 3.5.2 專利最佳系統各別功能元件迴避 52 3.5.3 屬性迴避 55 3.6 概念解迴避結果小結 58 第四章 案例驗證 60 4.1 化學氣相沉積機台Slit-valve案例 60 4.3.1 案例概述 60 4.3.2 專利辨識 62 4.3.1 專利迴避前置作業 63 4.3.2 專利重解 67 4.3.3 元件功能迴避前置作業 75 4.1.6 專利迴避 78 4.2 摺疊式自行車輪案例 108 4.3.1 案例概述 108 4.3.2 專利辨識 109 4.3.3 專利迴避前置作業 110 4.3.4 專利重解 118 4.3.5 元件功能迴避前置作業 126 4.3.6 專利迴避 128 4.3 化學機械研磨(拋光)製程設備案例 153 4.3.1 案例概述 153 4.3.2 專利辨識 153 4.3.3 專利迴避前置作業 155 4.3.4 專利重解 157 4.3.5 元件功能迴避前置作業 163 4.3.6 專利迴避 164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174 5.1 結論與貢獻 174 5.2 未來研究方向 174 參考文獻 176 專利文獻 180 附件 181

    王耿斌(2010)。專利侵害鑑定理論簡介。中小企業智財專欄。2012年12月17日,取自:http://ipcc.moeasmea.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04&Itemid=143
    朱晏樟(2003)。整合TRIZ與功能分析之設計方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艾可文博士。課程教材。
    車慧中、孫駿榮、林明華(2005)。由訴訟談中華民國專利的價值。冠亞智財電子報,10。2012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gainia.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01-10.0
    李金連、楊貫榆、胡淑珍(2010)。設計新原型開發流程–統合專利迴避設計策略與發明。技術學刊,25(4)。
    李維華、魏義峰(2004)。TRIZ技法在專利迴避設計之應用。雄工學報, 359-376。
    林明憲(2007)。系統化專利分析與成果評估於迴避設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芸蔓(2009)。基於萃智的電腦輔助流程與工具。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林美秀(2004)。運用TRIZ原理探討專利開發實例。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林詩容(2010)。利用TRIZ方法來探討專利之個案研究。逢甲大學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周煒程(2006)。整合TRIZ解題技術與專利迴避概念於產品發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侯俊亭(2009)。基於萃智的製程設備改善:閘閥設計創新。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洪瑞章(2007)。專利侵害鑑定理論。臺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科技產業資訊室-May撰稿(2011)。台灣企業支付海外智財權利金支出2010年違約49億美金。中央銀行,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2年12月17日,取自:http://cdnet.stpi.narl.org.tw/techroom/pclass/2011/pclass_11_A056.htm。
    徐業良、許博爾、洪永杰(2009)。結合專利資訊與公理設計之創新設計流程。品質學報,16(3)。
    亞信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無日期)。突破競爭對手的專利佈局-專利迴避設計之簡介。2013年07月01日,取自:http://www.mission.com.tw/news-view.asp?idno=302。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無日期)。全球專利資訊檢索網站。2013年02月15日,取自:http://cdnet.stpi.narl.org.tw/patentsearch.htm。
    氣立可教育訓練網(無日期)。快速接頭。2013年07月13日,取自:http://train.chelic.com/index/main_a.htm。
    許棟樑(2011)。萃智系統性創新方法課程教材。
    許棟樑(2011)。萃智創新工具精通:上篇。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許棟樑(2012)。專利迴避設計課程教材。
    許棟樑、洪柏璿(2012)。萃智創新製程解題手法:離心真空裝置(研究計劃編號NSC 99-2221-E-007-026-MY3)。新竹:國際製造工程學會。
    張家瑋(2012)。功能-屬性-效應知識庫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富雄(2012)。整合專利多元尺度分析與萃思方法論之產品創新設計流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佳麟(2002)。專利產品設計方法與策略整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新竹。
    陳達仁、黃慕萱(2003)。專利資訊與專利檢索。臺北: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馮震宇(1994)。了解智慧財產權。臺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博拓國際智權集團(無日期)。專利檢索網站。2013年02月15日,取自:http://www.piip.pro/index.php/zw/networkresource/searchsite。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5)。專利侵害鑑定參考資料。2013年02月13日,取自:http://www.tipo.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819&guid=af253442-f923-4ee3-9606-a2f8e691806d&lang=zh-tw。
    楊岳崙(2011)。電腦輔助萃智創新工具建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劉容生主編,余昱辰、陳振坤、張志佳、林詩怡、戴志翰、朱新瑞、郭禎麟合著(2012)。專利分析及運用概論-創意、發明、專利。臺北: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羅炳榮(2004)。工業財產權叢論 - 專利侵害與迴避設計篇。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Altshuller, G.(1996),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MA.
    Belski I., 2007. “Improve Your Thinking: Substance-Field Analysis”, ISBN 978-0-9803293-0-8
    Mann, D.L., Hey, J.(2003), “TRIZ as a global and local knowledge framework”,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dvanced Desig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581-589.
    Mann, D.L.(2001), Laws Of System Completeness, The TRIZ Journal, May 2001.
    Mann, D.L.(2002),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for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REAX press.
    Mann, D.L.(2004),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for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nd Ed., IFR Press.
    Mann, D.L.(2007), “Evaporating Contradictions-Physical and/or Technical”, The TRIZ Journal, April 2007.
    Oxford Creativity(n.d.), “Effects Database”.Retrieced December 20, 2012, from http://www.oxfordcreativity.com/
    Ronald B. Hildreth(1998), “Patent Law – A Practitioner’s Guide”, Practising Law Institute. N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