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書萱
論文名稱: 階級品味的公共對話過程:以天母棒球場開放職棒爭議為例
指導教授: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階級品味公共討論運動
外文關鍵詞: Pierre Bourdieu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天母球場由興建始至是否開放職棒比賽進行存在不少討論和對立,是否由於天母地區的高社經形象,和棒球運動的大眾化平民化,天母球場是否開放職棒的議題與階級品味有了關聯,甚至階級差異也衍生至議題如何被公共討論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天母爭議可說是不同階級之間的對話過程;而從這個台灣沒有過的球場爭議中,也可看出棒球運動在台灣文化中的定位、意涵,無論是單單將球場爭議視為鄰避現象或是社區運動,都不能把握住棒球運動的文化意涵,則討論亦會有所不足。
    經由對抗爭過程的實際分析,已經可以看出這次抗爭不同於上次抗爭之處:社會壓力的差異,而這代表了,球場的公共性意義之增強,相伴地居民主張之排他性(排斥與其看法不同的球場使用方式)亦隨之增加,議題不再只是一個社區議題,居民主張的品味意涵也更加突顯在與外界之對話中;但居民主張的排他性或許並不是有意識的,反而是外界的反響讓居民意識到自身的發言位置,階級生活境況的內外之別,並開始試圖轉化之,開始面對一個「正當性」的問題,居民獨占公園卻排斥球迷使用球場,而大葉高島屋的例子更加說明,居民的社區運動傳統連結的是設施如何具有必要性、能夠為己所用。
    在進入階級及品味選擇之意涵討論後,本文強調的是,球場的公共性來自於棒球運動的社會意義及文化傳統,職棒不單純只是商業活動,若將球場之價值視為提供球迷觀賞比賽之公共服務,那麼天母球場的使用爭議或可看作是球迷在與居民爭奪政府所提供之公共資源;而以棒球運動為標地,居民發言所展現的階級品味,與球迷群體看法之間存在了許多差異,以「球場效應」為例,反映的是居民對所在乎的生活環境有著特定想像,「我們這邊的居民是花了40萬60萬甚至80萬一坪買下房子的,和萬華不一樣」,高尚生活品味追求的是寧靜和秩序,棒球比賽相當程度與之背反。
    最後本文認為爭議無法藉由目前的配套措施解決之原因是,歡愉球賽中溢出的球迷必定與外在環境產生衝突,但用限制的方式干涉球賽的進行違反了球場內部的運作邏輯,因而不被球迷所認可,居民也承受了責難,因此最後必須由階級品味延伸至公共討論;必須經由公共討論,才能衍生合適的外在配套措施,否則社區運動的侷限性(行動者的同質性、議題的封閉性)會使得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一再重演,配套措施淪為私下的妥協、交換,居民以居住權利、環境權利也會失效,公共討論的重要性在此再次彰顯,藉由公共討論的相互理解,情感上的認可方能使得配套措施或任何做法具有合理性,即便最後只是暫時的協議也才開始具有公共性的認可。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議題源起………………………………………………………1 第二節 問題意識………………………………………………………7 第三節 研究方法………………………………………………………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社會學看待運動的幾種方式…………………………………14 第二節 階級與運動……………………………………………………17 第三節 國外的球場爭議研究…………………………………………20 第三章 居民如何反對 第一節 抗爭過程………………………………………………………23 第二節 行動策略………………………………………………………28 第三節 抗爭的後續結果………………………………………………32 第四節 正當性的訴求-公共資源分配的公平性……………………37 第四章 階級與運動之初探 第一節 球場的象徵特殊性……………………………………………44 第二節 居民主張的棒球觀念…………………………………………47 第三節 球場效應………………………………………………………55 第四節 歡愉的球賽 溢出的球迷……………………………………58 第五章 天母爭議的公共討論方式 第一節 由品味問題到公共討論-兼論社區行動模式的侷限………64 第二節 爭議中的不信任感……………………………………………71 第三節 非公共的討論…………………………………………………80 第四節 權利觀點可否為居民平反……………………………………85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理想的公共討論………………………………………………9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小結………………………………………………93 參考文獻………………………………………………………………………96 附錄……………………………………………………………………………102

    參考文獻
    * 報紙部分
    中國時報1991.11迄今
    聯合報1994.07迄今
    聯合晚報1999.10迄今
    民生報1992.06迄今
    自由時報2002.02迄今
    麗台運動報2002.05 No.24

    * 中文部分
    江宜樺
    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吳乃德
    2004,「搜尋民主公民:社團參與的理論與實踐」,收於<公共領域在台灣>,李丁讚等著,台北:桂冠
    吳仁鴻
    2002,「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丁讚
    2004,「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收於<公共領域在台灣>,李丁讚等著,台北:桂冠
    李丁讚、林文源
    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133-206
    李建良
    2001,「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
    」,收於<自由主義>,蔡英文、張福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余舜德
    1995,「空間、論述與樂趣」,收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沈又斌
    1993,「社區動員與都市意義的轉變-台北市慶城社區的形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伯修
    2003,「美日台職棒球團屬地權經營之跨文化比較分析」,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琪雯
    1995,「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泰
    2001,「美國日本台灣職業棒球契約規範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
    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
    1995(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張珍悅
    1999,「台北市士林地區居民對環境品質之評價」,台灣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張力可
    2000,「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誠
    1995,「投打之外」,台北:祺齡出版社
    莊裕安
    1993,「巴爾札克在家嗎」,台北:大田
    紀志銘
    2000,「停車場用地多目標使用對環境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天母大葉高島屋百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弱水
    2000,「愛、善惡與公民倫理」,收於<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台北:時報
    陳美潔
    2002,「房地產神話中的老人安養魔鏡-以天母地景變遷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全
    1999,「夢田-台北市巨蛋球場空間之生產過程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潔
    1995,「都市計畫衝突解決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
    1998,「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經驗與反省」,OURs網站:http://www.ours.org.tw/archives/1998/04/27/74/trackback/
    瘦菊子
    1992,「棒球新樂園」,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993,「棒球經」,台北:麥田
    1995,「燃燒,野球!」,台北:聯合文學
    趙剛
    1997,「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公共』?-杜威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34-82
    葉鴻慶
    2000,「走過台北球場」,職業棒球221:8-11
    湯志傑
    2004,「藉公共領域建立自主性(下):對華人政治優位性傳統的反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1:173-253
    潘英海
    1993,「熱鬧:一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本土心理學研究1:330-337
    楊凱程
    2001,「黃金時代先知對話錄:針砭社區營造的組織運作與社區實踐-以專業改革組織與社區資源交流協會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侑霖
    2003,「競賽作為一種生產:台灣職業棒球產業勞動體制的初探」,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俊儒
    2004,「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要素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劉欣蓉
    1996,「參與式設計與都市政治中的專業者-以淡水與芝山經驗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欣蓉、呂秉怡
    1998,「邁向市民社會-台灣兩個社區專業組織的經驗」,OURs網站:
    http://www.ours.org.tw/archives/1998/04/26/75/trackback/
    錢永祥
    2003,「羅爾斯論公共性:公共理性或公共論述」,新竹清華大學哲學所演講稿,未出版
    謝仕淵、謝佳芬
    2003,「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
    謝偉薇
    1999,「公共設施設置之環境衝突管理-以台北市公共設施設置衝突事件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 英文部分(含中譯)
    Alexander, J. C.
    2002,「做為符號性分類的公民與敵人:論市民社會的極化話語」,收於<國家與市民社會>,鄧正來、J.C.Alexander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Ashworth, C.E.
    1976(1970),“Sport as Symbolic Dialogue” in The Sociology of Sport,
    Eric Dunning(ed.), London: Frank Cass and Company Limited.
    Bale, John
    1993,Sport, Space and the City,London: Routledge
    1998,“Virtual Fandoms” in Fanatics! Power, Identity & Fandom in Football,
    Adam Brown(ed.),London: Routledge
    2003(1989),Sports Geography,London: Routledge
    Berry, Jeffery M.
    1999,The New Liberalism : The Rising Power of Citizen Groups,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elanger, Anouk
    2000,“Sport venues and the spectacularization of urban spaces in North
    America”,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35(3):378-397
    Bourdieu, Pierre
    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plc.
    1990a,“Programme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 ” in In Other Words,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b,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How can one be a sportsman?” in Sociology in Ques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Bourdieu, Pierre & loïc Wacquant
    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ryant, Jennings
    1989,“Viewers’Enjoyment of Televised Sports Violence” in Media, Sports, & Society,Lawrence A. Wenner(ed.),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Cashmore, Ellis
    1990,Making Sense of Sport,London: Routledge
    Castells, Manual
    1993(1988),「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陳志梧譯,收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書局
    Dunning, Eric
    1976(1970),“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otball” in Eric Dunning (ed.)
    1994,“The social roots of hooliganism:A reply to the critics of the Leicester School” in Football, Violence and Social Identity,R.Giulianotti , N. Bonney &M.Hepworth (ed.),London:Routledge
    Dunning, Eric,P.Murphy and J.Williams
    1989,The Roots of Football Hooliganism,London: Routledge
    Dworkin, Ronald
    1977,Taking Rights Seriousl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ias, Norbert
    1998,「文明的進程Ⅰ」,王佩莉譯,北京:三聯書店
    Elias, Norbert & Dunning, Eric
    1986,Quest for Excitement: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ng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Gray, John
    2002,「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蔡英文譯,台北:巨流
    Greenfield, Steve & Guy Osborn
    1998,“ When the writ hits the fan:Panic law and football fandom”,in Fanatics! Power, Identity & Fandom in Football,Adam Brown(ed.),London: Routledge
    Habermas, Jürgen
    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台北:聯經
    2003,「事實與格式」,童世駿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Hargreaves, John
    1986,Sport ,Power and Culture,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7,“The body ,sport and power relations” in Sport, Leisure and Social Relations,J.Horne , D.Jary, & A.Tomlinson (ed.) , 1987,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Ltd
    Horne, John & David Jary
    1987,“The Figurational Sociology of sport and leisure of Elias and Dunning:an exposition and a critique” in J.Horne , D.Jary, & A.Tomlinson (ed.)
    Horne, John ,Alan Tomlinson & Garry Whannel
    2000,Understanding Spo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ic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Sport,London: Spon Press
    Jarvie, Grant & Joseph Maguire
    1994,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Social Thought , London: Routledge
    Kymlicka, Will
    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台北:聯經
    Mouffe, Chantal
    2001,「政治的回歸」,王□、臧佩洪譯,南京:江蘇人民
    H.L.Nixon Ⅱ & J.Frey
    2000,「運動社會學」,王宗吉等譯,台北:洪葉文化
    Offe, Claus
    1997,“Micro-aspects of democratic theory: what makes for the deliberative competence of citizens?” in Democracy’s Victory and Crisis,
    A. Hadenius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lant, David(ed.)
    1995,「棒球語錄」,王希一、唐諾譯,台北:麥田
    Ralws, John
    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姚大志譯,台北:左岸文化
    Seidman, Steven
    1989,Jü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A Reader,Boston:
    Beacon Press
    Warren, Mark E.
    1999,“Introduction” in Democracy and Trust,Mark E. Warren(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John
    1992,“Cleaning up the Game: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Professional Sports” in 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Eric Dunning
    &C. Rojek(ed.),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Wolff, Jonathan
    1996,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西洋政治思想導論」,1998,侍建宇譯,台北:五南)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