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榮盼
Liu, Rong Pan
論文名稱: 「自由經濟」在台灣的起源?重探《自由中國》雜誌的經濟論述
A study of the economic discourse of "Free China" Magazine
指導教授: 謝國雄
Shieh, Gwo Shyong
口試委員: 黃崇憲
Huang, Chung hsien
陳瑞樺
Chen, Jui 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7
中文關鍵詞: 自由中國雜誌自由經濟論述分析
外文關鍵詞: Free China Magazine, free economy, discourse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由中國》雜誌普遍被視為戰後台灣「自由經濟」思想的發源地,雷震、 殷海光、夏道平等雜誌主筆,更被後人推崇為改正五四運動以來自由主義與社會 主義混雜不清的狀態,轉向「自由經濟」的重要推手。本研究的核心提問是:《自 由中國》真的轉向自由經濟論述了嗎?這場論述轉型的動因是什麼?

    首先,本研究以回顧既有對《自由中國》雜誌經濟文章的研究作為基礎,分 析不同的研究者如何共同構築出一個學術共識:作為連續統一體的自由經濟論述。 透過比較各研究的主要論點、敘事手法、選取文本,力圖在既有的詮釋典範之外 找尋出路。
    在方法上,本研究受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和傅柯的論述 研究取徑所啟發,特別關注論述秩序(the order of discourse)和論述策略在經濟 論述轉型中的作用和影響。

    實際分析沿著三種文本類別而展開,第一種是以既有研究選取的文本為範本, 做補充、修正或反駁;第二種是找尋被既有研究視為例外而忽略的文本,做延伸、 探討;第三種是發掘介於兩者之間,詮釋空間較大的文本,還原其曖昧、模糊處。

    研究發現雜誌的自由經濟論述並不具有連續性,而是呈現斷層式的分佈;亦 不是同質的統一體,內部􏴇在諸多矛盾和模糊;同時仍保有著相當的彈性,以便 在與官方的鬥爭中維持自身的批判性。而作為歷史脈絡的白色恐怖和 50 年代中 期開始的財經改革,其影響力亦穿透在雜誌的經濟論述之中。

    關鍵􏰽:自由中國雜誌、自由經濟、論述分析


    Free China Magazine is considered as the origin of “free economy” discourse in post-war Taiwan. This study’s core puzzle is: is that true? What is the motiv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is discursive change?

    First, this study review existing researches of the economic discourse of Free China Magazine, then how they construct a continuum of free economy discourse.

    Methodologically, this study is inspired by two approache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especially focus on the order of discourse and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Analysis divides into three types of text: first type is “free economy” text, which is selec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as example. Second type is “non-free economy” text, which is ignor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ird type is “ambiguous” text,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the “free economy” tex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e economic discourse of Free China journal is discontinued, heterogeneous and flexible. And the motive and historic context of this discursive change are white terror and economic reform by KMT government.

    Keyword: Free China Magazine, free economy, discourse analysis

    第一章 困惑的荒原,歷史的殘餘......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提問與歷程簡述......2 第三節 分析策略......4 第二章 自由經濟文本與記憶......7 第一節 不同的敘事......8 第二節 綜合比較......22 第三章 非自由經濟文本與遺忘......27 第一節 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化路線......28 第二節 軍公教人員待遇調整問題......31 第四章 曖昧文本與扭曲......34 第一節 戴杜衡的兩難......34 第二節 雜誌與官方在自由經濟論述上的競逐......37 第五章 時代的失落:歷史脈絡與轉變動因......41 第一節 自由經濟論述是以白色恐怖為前提的......41 第二節 政治修辭家尹仲容......42 第六章 結論:拋棄繼承或重估遺產......44 參考文獻

    何卓恩(2008)《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主義思潮:威權體制下的民主考驗。台北:水牛出版社。

    吳惠林(1992)《自由中國》的經濟思想。收錄於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張錯(2013)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郭岱君(2015)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鄉出版社。

    馮揚、周呈奇(2012)自由中國的經濟思想—“五四”後期人物對經濟自由的探索。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1:12-18。

    熊自健(1992)〈戰後台灣的自由主義者與海耶克思想-以殷海光、夏道平、周德偉為例〉,《當代中國思想評述》。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夏傳位(2015)台灣的新⾃自由主義轉向:發展型國家的變異與挑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進慶(201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傅柯(1994)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Fairclough, Norma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5) Language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