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鈺婷 Yu Ti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客家布袋戲之研究-以山宛然劇團為例 Research on Hakka Puppetry – Shan Puppet Theatre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明立國
Li Kuo Mi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布袋戲 、客家音樂 、民族誌 、山宛然 |
外文關鍵詞: | Hakka Puppetry, Hakka music, Ethnography, Shan Puppet Theatr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客家布袋戲於現代社會中存在及運作的現況。在範疇上,是以正在發展的客家布袋戲團「山宛然」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方法上,是透過田野調查的參與觀察、訪談、問卷和資料分析等角度,來探討與描述客家布袋戲音樂、劇目及表演方式的過程與內容,以及在文化環境的脈絡系統中,實際運作的情況和被賦予的意義。
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研究的動機、目的,探討的主題、以及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等內容。第二章為客家布袋戲的背景及其發展的探討,透過布袋戲、客家傳統表演藝術的相關文獻資料,從這兩類傳統文化的背景及特性等知識,建立整體巨觀性的視野,並在這背景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客家布袋戲興起的可能因素。第三章是以音樂民族誌的方式來對山宛然劇團進行展演與教學的記錄與描述,據此以瞭解該團在現代社會中發展的實際現況。教學部分的民族誌,主要是以兩個不同屬性的教學類型為例,進行過程與內容的結構性分析,並且藉著問卷調查來探討與分析其中不易顯現的內在觀點。演出部分的民族誌,則歸納統整演出進行的內容與方式,將實際演出的過程做具體的結構性描述,以審視布袋戲表演當中所運用的創新與變化形式。第四章是劇本與音樂的分析,內容以探討劇本的類型與演出的變化為主軸,根據實際演出的紀錄為例來分析呈現,此外對於劇團運用客家音樂的模式與特色方面,也試著進一步將其中所存在的一套規律整理出來。第五章的結論以綜觀「山宛然劇團」的發展、推動、嘗試、創新和現況,來為客家布袋戲未來的發展,以及後續相關的研究,提出可為依循的參考與建議。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existence and operation of Hakka Puppetry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scope of the study, it targets a developing Hakka Puppetry - Shan Puppet Theatre as the main subject. Being applied the methods of fieldwork,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 surveys and data analysis, the study investigates Hakka Puppetry music, repertory, the process and the content of performance, and the contextual denota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Five Chapters ar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mainly described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author, and the methods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Secondly, Chapter Two probe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Puppetry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Puppetry and Hakka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two type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features, the research attempted to integrally examine possible reasons that are formed Hakka Puppetry.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author recorded and described Shan Puppet Theatre by the means of music ethnography shown in Chapter Three. Two parts of music ethnography, teaching and performing, are utilized. With regard to the teaching part, the study conducted two different teachings styles by doing surveys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inner aspects. The performing part, on the other hand, is to generalize its content and manner owing to observe the applied innovation and variation. In Chapter Four, it analyzed scripts and music in light of types of the scripts and the diversity of performance by the actual performance. Besides, the author tried to generalize the rules embedding in modes and features of Hakka music. Finally, the conclusion made in Chapter five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promotion, attempt, innov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Shan Puppet Theatre, which will be th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follow-up studies.
專書(按年代排序)
呂訴上
1991,《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 : 銀華。
陳正之
1991,《掌中功名 : 臺灣的傳統偶戲》。臺中市:省新聞處。
呂理政
1991,《布袋戲筆記》。台北市:台灣風物。
江武昌
1995,《臺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
謝德錫
2000,《台灣布袋戲》。臺北縣:稻田。
黃春秀
2000,《神奇的布袋戲》。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鄭榮興
2000,《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 : 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民俗曲藝探討之》。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徐進堯、謝一如
2002,《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縣:竹縣文化。
蘇秀婷
2005,《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台北市:文津。
徐正光主編
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龍廷
2007,《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市:前衛。
李殿魁、薛勇
2012,《功名歸掌上 布袋演春秋:台北市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市:北市文化 局。
紐曼(W. Lawrence Neuman)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朱柔若譯),臺北:揚智。
論文(按年代排序)
陳雨璋
1985,《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 所碩士論文。
徐雅玫
2000,《台灣布袋戲之後場音樂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惠
2000,《潮調布袋戲《金簪記》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武山
2003,《我、布袋戲-《亨利四世》》。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演出說明。
劉建成
2006,《雲林縣隆興閣掌中戲團的現況分析與另類發展研究》。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謝中憲
2006,《台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
李昀穎
2007,《台南地區廣播布袋戲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惇惠
2007,《台灣媒體化布袋戲音樂與音響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翰嶽
2008,《台灣現代金光布袋戲音樂文化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宸禓
2010,《雲林縣隆興閣掌中劇團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按年代排序)
明立國
1982,<民歌概念之分析(二)>。《民俗曲藝》第19期。
李天祿
1985,<掌中戲畧述>。《文訊》第七期。
江武昌
1990,<台灣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第67.68期。
張倩偉
2004,<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新台灣新聞周刊》。第422期。P.74。
鄭榮興
2007,<戲曲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邱豐榮
2008,<客家布袋戲概論>。《北縣文化》。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第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