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平鴻 Lee Ping-Hung |
---|---|
論文名稱: |
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聽覺障礙者為例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
指導教授: |
高三福
Kao San F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聽覺障礙者 、身體活動量 、生活品質 |
外文關鍵詞: | Hearing-impaired, Physical activity, Quailty of lif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聽覺障礙者的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聽覺障礙者的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性。本研究對象以14-60歲的聽覺障礙者為對象共計167人,。研究工具包括台灣活動量調查_短版問卷(IPAQ)、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WHOQOL-BREF)及研究對象基本資料,採結構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及收集資料。資料統計方法包括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薛費氏事後比較等方法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1.比較聽覺障礙者身體活量現況,中身體活動量者最多;高身體活動量者次之;低身體活動量者最少;男性身體活動量高於女性,並以從事戶外散步活動最頻繁。聽覺障礙者的性別、教育背景、教育程度及職業在身體活動量有顯著差異。
2.聽覺障礙者整體生活品質得分平均值為51.42.,屬於中上程度。在四個範疇中,以生理範疇之得分最高,最低者是環境範疇,影響整體生活品質的差異背項為聽障程度、聽障成因、教育背景、教育程度、溝通方式、婚姻狀況、性別、職業、居住地區。
3.聽覺障礙者的身體活動量與與生活品質呈現正相關,且達顯著水準(p<.05),且身體活動量愈高者,生活品質愈愈高。尤其對生理範疇影響最大。
本研究結果期能提供實務及未來研究建議,作為聽覺障礙者未來透過身體活動的改善,來提昇生活品質的參考依據。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included the IPAQ, WHOQOL-BREF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data was obtained from 167 hearing-impaired adults who were 14-60 years old, an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on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t-test, Pearson’s corelation test and Scheffe’s test. The results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score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comparative result for the hearing-impaired persons. The 1st is medium activity; 2nd is higher activity; 3rd is simple activity; which male was higher than female by the questionnaire test. Moreover, the most popular activity was in outdoor walking activities. The primary effective factors were included sexes, levels of educaion,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vocation.
(2)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51.42 points. The physiological domain was the highest score (13.62 points) and environment domain was lowest score (12.46 points). These domains were affected by hearing lose degrees, cause of hearing lose, communication method,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levels of educaion, marital status, sexes, vocation, inhabitation.
(3) There was hihgl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hearing-impaired, particularly in the physiological health domain (P<0.05).
Based on the main finding, the study provides the counseling and researching suggestions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分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行政院衛生署(1999)。國民保健三年計劃。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台灣地區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2002)。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第一修訂版) 。台北: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
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2005)。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第二版) 。台北: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
丁秀雄(1992)。聽覺障礙兒童人格特質之探討。特教園地,3,26-27。
王拔群、洪朝明、陳雅惠(2007)。混合性聽力障礙病人生活品質調查。輔仁醫學學刊,5,國泰綜合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王慧儀、朱允慧、林昭宏(2009)。肢體障礙學童主觀感受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物理治療,34,227-234。
伍紳暢(2010)。中風患者知覺運動障礙、運動行為與其生活品質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朱雅菁(2009)。不同體型國小高年級男學童身體活動之比較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李玉琴(2002)。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李三仁、劉美鈴、林國在、曾建興(2010)。大學生運動參與階段與健康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永達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117-126。
李碧霞(2001)。社區健康意識量表之發展與測試。新臺北護理期刊,3,77-87。
吳淑芳(2006)。國外量表之兩階段翻譯及信、效度測試。護理雜誌,53,65-71。
林美玲、林宏熾(2008)。極重度多重障礙兒童生活品質之個案研究。身心障礙研究,6,147-159。
杜文蘭(2009)。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台灣圖卡短版之發展與信效度驗證(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巿: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
林秀卿、于普華(2007)。聽力障礙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18-26。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台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台灣衛誌,26,218-228。
林貴福、李亞珊、朱真儀(2010)。台灣地區身體活動量之應用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12。
林宏熾(1997)。感官或肢體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驗證性因素分析其相關因素研究。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Part C),11,188-204。
林世昌(2000)。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的功效。中華體育,14,89-93。
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52-59。
林小玲(2005)。以家庭模式為基礎之學齡前發展遲緩幼兒體適能介入成效探討-以高功能自閉症及輕度智能發展遲緩幼兒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巿: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研究所。
林寶貴(1991)。特殊教育新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寶貴(1994)。聽覺障礙教育與復健。台北:五南。
林孟輝(2003)。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
林鎮坤(2003)。身心障礙運動人口倍增策略:一個政策分析觀點。國民體育季刊,32,137,53-57。
武克謨(1998)。殘障類別特性與運動項目的關係。身心障礙運動與安全防護研討論專題,4-6。
范振義(2006)。大學生身體活動、情緒智力及自尊心之關係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
耿仕榮(2007)。肢體障礙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屏東: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
高敏惠(1995)。成功聽障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姚開屏(2000)。簡介與評論常用的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兼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7,111-138。
姚開屏(2002)。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臺灣醫學,6,193-200。
姚開屏(2005)。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簡介.中華衛誌,19(4),315-324。
陳鎰明(2001)。運動如何提高生活品質。雲科大體育期刊,4,1-5。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9,87-100。
陳優環、蔣立琦(2006)。評價兒童身體活動量評估工具。學校衛生,48,117-129。
陳嘉成(2005)。台北縣國小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陳慧如(2008)。地板滾球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陳冠位、李永展(2007)。台南市民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研究。建築學報,60,1-26。
郭為藩(1996)。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郭孟瑜(2006)。視覺障礙者的休閒阻礙與因應方式:一位全盲成人的經驗剖析。身心障礙研究,4,46-63。
郭進財、林文煌、王秀華(2010)。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參與者的生活品質學業成就之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7,97-107。
黃鈺菁、畢路鑾(2010)。瑜珈運動參與者生活品質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95-102。
莊惠玲(2001)。中部地區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調查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國立嘉義大學特教中心(2006)。特殊教育學生輔導手冊-聽障類。國立嘉義大學。
許柏仁、潘倩玉(2006)。國中智能障礙與一般無障礙學生體育課身體活動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27-36。
許雅雯(2008)。不同性別之發展協調障礙兒童身體活動參與量及身體質量指數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0,163-173。
許柏仁(2010)。聽覺障礙學生身體活動之研究-以啟聰學校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碩士班。
溫典寰(2006)。身心障礙者的網路使用對賦權與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肢體障礙者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張蓓莉(2000)。聽覺障礙學生學習特質與需求。聽障教育,2,7-19。
張淑玲(2010)。瑜珈對中年婦女焦慮、憂鬱及生活品質的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51-65。
張英鵬(2001)。我國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之生活品質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273-307。
張文耀(2001)。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巿: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曾建興、余祥義、謝健良(2007)。大學足球員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巿: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馮蓮娜(2003)。殘障人士的體育活動,運動健身的科學原理。香港:商務。
楊芝婷(2003)。休閒活動參與對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巿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鄧宏如、洪煌佳(2006)。健康體適能與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5,78-81。
鄭建民(2008)。修練氣功對成年人腦波與盤斯心情量表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19,121-135。
劉影梅(2004)。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台灣中文版之發展與信效度驗證(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
劉影梅(2007)。既有量表的評價與運用。護理雜誌,48,95-100。
劉殿楨(2004)。常見的聽力障礙 傳導型聽障。健康世界,222,93-95。
雷啟文(2003)。中年婦女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
蕭金土、王淑媺(1988)。影響聽覺障礙學生「社會-情緒」發展與適應的因素。特教園丁季刊,3,34-35。
蕭羽茹(2007)。聽覺障礙者網路使用意向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巿: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謝宗達(2004)。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自尊心及身體意象之關係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0-26。
韓福榮(2001)。聽覺無障礙空間問卷調查結果報告。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九十年會員大會暨學生研討會論文集,28,台北:三運總院。
鍾書得(1997)。台北巿高職聽障學生休閒活動及其影因素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鍾瑾瑜(2006)。成年聽覺障礙者休閒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盧俊宏(2002)。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60-73。
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8). ACSM fitness book (2nd ed.). IL: Human Kinetic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2).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 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Belec, R. H. (1992). Quality of life:Perceptions of long-term survivors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Oncology Nursing Forum, 19, 31-37.
Bergner, M. (1989). Quality of life, health status, and clinical research. Medical.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 for health 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Papers and Reports, 100, 136-14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996). Chronic disease report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United Stat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38, 285-288.
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92).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x.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5, 29-38.
Meeberg, G.A. (1993). Quality of life: A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8, 32-38.
Pate RR, Pratt M, Blair SN, et al.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JAMA; 273: 402-407.
Peterson, C. A., & Stumbo, N. J. (2000). 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Principles andprocedures. Needhan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Sallis, J. F., & Owen, N. (1999).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 Thousand Oaks, CA: Sage.
Sherrill, C., & Williams, T. (1996). Disability and sports: Psychosoical perspectives on inclusion, integ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Sport Science Review, 5, 42-6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5). Meeting of investigators on exercise tests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WHO Technical Repor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 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Soc SCI Med, 46, 1569-1585.
The WHOQOL Group (1995).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1, 1403-1409.
WHO (1997). The Jakarta Declaration on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HOQOL Group (1998).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2, 1569-1585.
Zhan, L (1992). Quality of life: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7, 795-800.
三、網路部份
內政部社會司(2011)。民國100年身心障礙者統計調查,內政部.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行政院衛生署(2002).身心障礙等級。取自http://dohlaw.doh.gov.tw/Chi/FLAW/FLAWDAT01.asp?lsid=FL013648
劉影梅(2007)。身體活動量表台灣中文版簡介(IPAQ)。取自 http://140.129.70.70/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