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金憲
Tai, Chin-hsien
論文名稱: 樂樂棒球揮棒擊球眼動特徵
The eye tracking during Tee-ball batting
指導教授: 陳五洲
Chen, Wu-chou
邱文信
Chiu, Wen-Hs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7
中文關鍵詞: 眼動特徵樂樂棒球揮擊視覺停留點視覺停留區
外文關鍵詞: Eye tracking, Tee-ball, Batting, Gaze point, AOI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不同棒球水準參與者,探討國小樂樂棒球選手在揮棒擊球期間的眼動特徵。實驗參與者共計三十名,分別為沒有棒球經驗的一般組15名以及球齡一年以上的棒球組15名;並使用德製頭戴式iView X HED4眼動儀(refresh rate 200 Hz)紀錄每人10次揮擊動作。透過影片逐格分析,求出視覺停留點偏移值;且觀察比較不同視覺停留區與擊球成功之間的情形。再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成功率的相關性,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一般組與棒球組的差異,並以描述性統計了解不同視覺停留區的擊球成功情形,統計水準定為α=.05。研究結果顯示:一、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有顯著相關性。二、一般組與棒球組的視覺停留點偏移值有差異。三、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有不同的擊球成功情形。本研究結論為:對樂樂棒球選手而言,揮棒擊球期間的視覺停留點偏移值及視覺停留區與擊球成功率有關。視覺停留點如果能夠穩定集中在樂樂棒球球體上或球體附近,會有較好的運動表現。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eye tracking during Tee-ball batting of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ho are in different playing level.
    The sampling data comes from 15 students never playing baseball and 15 students having played baseball for one year or longer. Each participant is filmed by eye tracker (iView X HED4, 200 Hz) to record the eye tracking during 10 times Tee-Ball batting. Measuring gaze-point through frame by frame to kn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OI (Area of Interest) and success rate of hitting. Then using the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o pro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aze-point and success rate of hitting. The two-way ANOVA mixed design is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articipants' gaze-point. An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sort out how the rates of successful hitting in different AOI will be. (α=.05)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1. There is correlation between gaze-point and success rate of hitting.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gaze-point.
    3. In the different AOI, there are different success rate of hitt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is that the gaze-point and AOI are indeed correlative with success rate of hitting for Tee-ball players. In fact, if players can keep their gaze-point stable on or near the Tee-ball, they will have higher performances.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I 目次 VII 表次 X 圖次 X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研究的重要性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視覺在運動方面 8 第二節 視覺在棒球方面 10 第三節 視覺在棒球打擊方面 11 第四節 動體視力、眼動特徵與視覺注意力 13 第五節 棒球打擊底座訓練與樂樂棒球 15 第六節 文獻總結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9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19 第四節 實驗儀器與分析器材 20 第五節 實驗場地佈置 22 第六節 實驗方法及流程 23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2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27 第一節 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擊球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相關性 27 第二節 國小學童不同棒球水準擊球時視覺停留點偏移值之差異性 35 第三節 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擊球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3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4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7 第一節 結論 47 第二節 建議 48 參考文獻 49 附錄 參與研究家長(監護人)同意書 53 參與者基本資料調查表 54 表 次 表3-1 參與者基本資料摘要表 19 表4-1 全體參與者10次擊球之成功率摘要表 28 表4-2 擊中球體前0.167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摘要表 28 表4-3 全體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67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29 表4-4 一般組擊中球體前0.167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0 表4-5 棒球組擊中球體前0.167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0 表4-6 擊中球體前0.1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摘要表 30 表4-7 全體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1 表4-8 一般組擊中球體前0.1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2 表4-9 棒球組擊中球體前0.1秒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2 表4-10 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點偏移值摘要表 32 表4-11 全體參與者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3 表4-12 一般組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4 表4-13 棒球組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與擊球成功率之相關係數 34 表4-14 一般組與棒球組在擊中球體前0.167秒、擊中球體前0.1秒及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點偏移值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5 表4-15 一般組與棒球組在擊中球體前0.167秒、擊中球體前0.1秒及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點偏移值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6 表4-16 全體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67秒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37 表4-17 一般組擊中球體前0.167秒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38 表4-18 棒球組擊中球體前0.167秒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38 表4-19 全體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秒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39 表4-20 一般組擊中球體前0.1秒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40 表4-21 棒球組擊中球體前0.1秒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40 表4-22 全體參與者擊中球體時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42 表4-23 一般組擊中球體時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42 表4-24 棒球組擊中球體時不同視覺停留區域擊球成功情形 42 圖 次 圖2-1 職業棒球員使用打擊底座進行訓練 16 圖2-2 使用打擊底座進行揮擊練習 16 圖3-1 實驗設計圖 18 圖3-2 量測背板暨眼動儀校正板及樂樂棒球組 21 圖3-2 實驗設備 22 圖3-2 實驗場地與儀器佈置示意圖 23 圖3-3 實驗流程圖 25 圖4-1 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67秒視覺停留點分布圖 29 圖4-2 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秒視覺停留點分布圖 31 圖4-3 參與者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點分布圖 33 圖4-4 參與者揮棒擊球三個不同時間點所有視覺停留點分布圖 34 圖4-5 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67秒視覺停留區域與擊球成功率示意圖 39 圖4-6 參與者擊中球體前0.1秒視覺停留區域與擊球成功率示意圖 41 圖4-7 參與者擊中球體時視覺停留區域與擊球成功率示意圖 43 圖4-8 兩位棒球組參與者10次揮擊視覺停留點分布圖 45

    參考文獻

    王敏男(1982)。棒球攻擊技術:擊球訓練。臺北市:健行。
    王麗岩、李安民(2009)。不同刺激呈現方式對乒乓球運動員視覺搜索特徵的影響。中國體育科技,45(5),32-39。
    李安民、李曉娜(2011)。乒乓球運動員發球落點判斷過程中視覺搜索的眼動特徵。上海體育學院學報,35(2),12-15。
    林如瀚(2010)。人類視覺控制與運動知覺關係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2),65-73。
    林如瀚(2011)。眼動儀在運動視覺控制研究的取向與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5(3),478-485。
    張宏亮(1995)。運動與注意力。臺灣師大體育研究,1,19-30。
    陳俊汕(2005)。運動視覺與選擇性注意的機轉及其在運動上的應用。大專體育,78,200-209。
    陳怡君、劉強、史聖為(2006)。以視覺追蹤系統評估棒球選手打擊過程之視覺焦點。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彙刊(二),136-137。
    張森、李京誠(2008)。中學生棒球練習者眼動特徵的實驗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5),78-81。
    張學民、廖彥罡、葛春林(2008)。排球運動員在運動情境任務中眼動特徵的研究。體育科學,28(6),57-61。
    黑中亮(1996年10月1日)。美國大聯盟聯歡園逰會。民生報,第四版。
    馮文瑜、蔡虔祿、黃長福(2001)。女子空氣手槍選手瞄凖軌跡與成績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8,87-95。
    彭暐婷(2011)。不同技能水準的射箭選手對射箭瞄準視覺穩定度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瑞祥、何金山、呂信漢、詹元碩(2012)。桌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視覺搜尋能力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14(2),219-228。
    葉素玲、李仁豪(2005)。一心一意或三心二意?視覺注意力的統整性。應用心理研究,25,143-178。
    熊建萍(2011)。男排運動員觀看攔網運動情景的眼動特徵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5。
    劉強、王祥星、劉雅甄(2000)。棒球運動中的運動視覺。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9(2),41-49。
    劉雅甄(2003)。動體視力在運動中的意義與應用。中華體育季刊,17(2),57-65。
    劉雅甄(2004)。不同階段與技能水準棒球選手動體視力之比較。台北縣:優特運動科技。
    劉雅甄(2006a)。不同水準棒球員動體視力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6,95-104。
    劉雅甄(2006b)。動體視力在棒壘球選手訓練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35(4),48-52。
    劉雅甄(2008)。棒球選手動體視力與投打表現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1),89-98。
    劉雅甄、楊賢銘(2005)。我國四級棒球國家代表隊選手動體視力特性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7(3),287-294。
    鄭光志、劉有德(2007)。不同知覺管道對運動技能學習之影響。體育學報,40(3),89-99。
    劉雅甄、林添鴻、林昌國(2007)。不同教育階段棒球和空手道運動員動體視力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8,133-139。
    蔡佩倫、襲充文(2008)。單側忽略症者之眼球運動與視覺注意力參考架構。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6(1),19-36。
    劉雅甄、王艾伶、鄭芳梵(2010)。開放式與閉鎖式運動選手動態視力之比較。運動研究,19(1),131-140。
    劉妍秀、史麗珠、黃千綺、朱彥穎、張世聰(2012)。跆拳道優秀選手與大專生運動視覺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25,40-52。
    賴名彥(2006)。推動樂樂棒球發展學生棒運。學校體育雙月刊,16(5),15-19。
    謝宗諭、劉有德(2007)。生物動作與運動。中華體育季刊,21(2),68-74。

    Albert, M.S.(1981). Geriatric neuropsycholog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9.
    Abernethy, B., & Russell, D. G. (198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tise and visual search strategy in a racquet sport. Human Movement Science, 6, 283-319.
    Classe, J. G., Daum, K., Semes, L., Wisniewski, J., Rutstein, R., Alexander, L., et al. (1996). Association between eye and hand dominance and hitting, fielding, and pitching among players of the Southern Baseball Leagu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67(2), 81-86.
    Colombo, J.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ttention in infanc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337-367.
    Goulet, C., Bard, D., & Fleury, M. (1989). Expertise differences in preparing to return a tennis serve: A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1, 382-398.
    Jaime, C. (2010). Positional Hitting: The Modern Approach to Analyzing and Training Your Baseball Swing (pp.10). Minneapolis, MN: Mill City Press, Inc.
    Kluka, D. A. (1998). Motor behavior: From learning to performance. Morton Publishing.
    Kopp, J. D. (1999). Eye on the ball: an interview with Dr. C. Stephen Johnson and Mark McGwi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70(2), 79-84.
    Kato T., Fukuda T.(2002). Visual search strategies of baseball batters-eye movements during the preparatory phase of batt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4(2), 380-386.
    Lee, D. N. (1978). The functions of vision. In H. L. Pick, Jr &E. Saltziman(Eds.), Modes of perceiv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p.159-170). Hillsdale, NJ: Erlbaum.
    Laby DM, Rosenbaum AL, Kirschen DG, et al. (1996). The visual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Am J Ophthalmol, 122, 476–485.
    Maeda, A., & Tsuruhara, T. (1998). Batting training by using super high speed ball to increase batting performance visual kineticacuity. Baseball Clinic, 8, 22-25.
    Paul, S. (2003). Eye And Hand Dominance–Baseball Performance. Psyched, Published on: 6th June, 2003.
    Schmidt, R. A. (1991).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Takeuchi T, Inomata K.(2009). Visual search 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baseball batting. Percept Mot Skills, 108(3), 971-980.
    Weiss, A. D. (1965). The locus of reaction time change with set, motivation, and ag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0(1), 60-6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