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蓓蓓
Zhao, Bei-Bei
論文名稱: 大學運動員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武術套路選手為例
The study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of University Wushu-Routine Student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劉先翔
Liu, Hsien-Hsiang
口試委員: 潘義祥
Pan, Yi-Hsiang
張春秀
Chang, Chun-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運動科學系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競技武術武術套路選手學習滿意度生涯規劃
外文關鍵詞: competitive WuShu, WuShu routine players, learning satisfaction, career plann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索臺灣地區大學運動員之競技武術套路選手的學習滿意度情形、生涯規劃情形、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關聯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法,發放於2019年大專院校年度國術錦標賽,其六所設有武術套路專業隊108名選手,最終採用有效樣本94名。使用SPSS for Windows25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數變異數分析與典型相關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一、不同性別、有無修習教育學程的選手,在學習滿意度之子構面(學習環境與設備滿意度)均產生了差異,有無工作經驗的選手,在學習滿意度之子構面(教師教學滿意度)產生了差異。二、不同性別、不同入學方式在生涯規劃之子構面(生涯抉擇與規劃)均產生了差異;個人預定就業方向在生涯規劃之三個子構面(自我特質探索、生涯環境探索與生涯抉擇與規劃)均產生差異,男生對未來規劃得分高於女生,不同入學方式以僑生及外籍生在生涯抉擇與規劃構面表現最好。三、選手的學習滿意度各構面的均值都在3.50分以上,滿意程度較高,且正向影響生涯規劃。並期望選手在這段特殊的習武歷程中所磨練的武術精神能夠應用於學習中,並持續貫穿於生命,勇敢的面對未來生涯。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satisfaction situation,career planning situ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among college athletes in Taiwan. In this stud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distributed in the 2019 annual Martial arts Championship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 were 108 contestants from six professional teams of martial arts routines, and 94 valid samples were finally adopted. SPSS for Windows25 software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Repeated measured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sub-structur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satisfaction) among participa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with or without education program, While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sub-structur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teacher’s teaching satisfaction)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or without work experience.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ub-structure of career planning (career choice and planning)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enrollment mode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sub-dimensions of individual pre-employment direction in the career planning(self-trait exploration, career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career choice and planning). male students scored higher on future planning than female students, an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foreign students performed best in career choice and planning in different admission modes. 3. The average scores of all aspects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players are above 3.50, with a high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nd a positive impact on career planning.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WuShu spirit honed in this special WuShu experience can be applied in learning and continue throughout life, bravely facing the future career.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Ⅸ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武術運動發展之文獻探討 8 第二節 學習滿意度相關文獻之探討 18 第三節 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文獻之探討 32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相關文獻之探討 48 第叁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之背景變項資料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3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 65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灣地區武術套路選手學習滿意度差異情形 6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灣地區武術套路選手生涯規劃差異情形 80 第三節 以典型相關分析學習滿意度以及生涯規劃之相關情況 9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4 附錄 117

    中文文獻
    丁思丹、都書文(2018)。大學本科生學習滿意度的現狀研究。學週刊,32,8。
    文靜、史秋衡(2013)。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要素與結構探析。宏觀品質研究,1(3),87-94。
    王丁林、鄧建中(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本賢(2006)。高校個性化就業指導工作之對策研究。學術論壇,10,202-c3。
    王自強(2007)。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1),78-80。
    王宏義(2008)。大專足球體育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15-20。
    王俊(2015)。中國古代武術[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王繼生、蘇學良(2006)。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的發展歷程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報,18(2),110-111。
    王豔麗、陳躍、範銳(2016)。大學生學習投入對滿意度影響的實證研究。社科縱橫,4,165-169。
    田林、王存良(2007)。競技武術套路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體育教學與研究,22,89-90。
    石明宗、楊家鑫(2012)。高中學校合球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礙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仵林軍(2005)。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理工大學。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99至102年度)。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秀菊(2014)。學生參與校外實習之學習壓力,學習滿意度與職涯發展之相關研究-以科技大學學生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 。
    吳英仲、李勝雄(2012)。學生運動員與生涯規劃。大專體育,121,24-30。
    吳愛華、張敬軍(2007)。解決高校學生運動員“學訓矛盾”的實踐研究。山東體育科技,29(4),74-76。
    吳珮瑜、施登堯(201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的影響-從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視角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221-237。
    呂銀益、林歆堯、陳劭崇(2012)。高雄市前鎮區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游泳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灣水域運動學報,3,63-74。
    呂寶澎、張育瑋、翁叔淼(2009)。苗栗縣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2(1),29-43。
    李宜錫(2006)。南區大學生對國術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7-28。
    李明恕(2010)。嘉義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升學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嘉義縣。
    李欣靜(2006)。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建霖(2010)。學習滿意衡量尺度,構面之理論與相關實證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3,108-115。
    李梅(2010)。桃園縣龍興國中體育課之學習滿意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30-138。
    李淑娜(2014)。大學生學習滿意度的現狀研究。濟南職業學院學報,3,36-38。
    李進中(2014)。國中男女校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身體自我概念為調節變項(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嘉義縣。
    李維仁、李謀周、蔡慧敏(2007)。大專甲組羽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淡江體育,10,71-80。
    阮勝(2004)。試論武術套路與武術散打的關係。鹹寧學院學報,24(6),125-126。
    亞伯拉罕·馬斯洛(2007)。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卓文記(1995)。研發人員之生涯發展與人事政策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
    周波、黃培森(2017)。關注個體差異:教育過程公平的路徑選擇。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15。
    周瑉(2012)。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與中職語文教學。群文天地,4,131。
    季力康(2000)。應重視對大學學生運動員之輔導工作。大專體育,47,3-4。
    林佑儒(200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規劃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林冠宇、許績勝、許光麃(2018)。葉永宗柔道運動及生涯規劃。體育學系系刊,17,41-63。
    林國銘、黃琇瑩、曾明郎(2011)。以個人策規劃觀點談大學運動員生涯規劃。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1),175-184。
    姚琳(2010)。大學生專業滿意度與就業信心相關性的調查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理論(中旬),4,92-94。
    柯孟斈(2018)。新北市個案國中學生參與技藝教育社團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認知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台北市。
    洪子晴(2011)。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浩、丁傑(2000)。論競技武術套路運動的現狀與發展走向。湖北體育科技,19(1),17-20。
    洪煌佳(2016)。優秀學生運動員運動退出意圖之社會因素探究。中華體育季刊, 30(1),1-7。
    洪鳳儀(2000)。生涯規劃 [M],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紀俊吉、蘇慧慈(2006)。運動員應有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86,127-132。
    胡江平、向冬(2015)。不同時期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對比分析。搏擊:武術科學,12(5),32-33。
    徐小鋒(2009)。高校基建工程專案管理模式研究與應用(碩士學位論文)。建築科技大學,西安市。
    徐月香(2006)。高階技術長的生涯規劃(碩士學位論文)。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桃園。
    桑全喜(2007)。21世紀傳統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的和諧發展原則。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3(1),47-49。
    馬芳婷(1990)。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
    高桂娟(2006)。職業與生涯及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要素分析。淮陰工學院學報,6,61-63。
    高維廷、鄭志富、王方宜(2020)。臺灣體育學系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0(1),87-109。
    常娟(2018)。我國退役運動員角色轉換的影響因素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7,8。
    康慶武(2017)。關於武術套路。少林與太極,4,10-11。
    張東宇(2018)。武術套路的本質研究。武術研究,3,10。
    張洪烈(2010)。舒伯生涯發展論的評析及應用。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6(4),154-160。
    張純本(1990)。中國古代體育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
    梁里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沛縈、邱桂珍、甯靜怡(2013)。大專院校生涯輔導諮商處遇方法適用性研究-個案研究。興國學報,14,117-126。
    許立宏、蕭珮嫻、蔡淑敏(2014)。臺灣第一位亞運游泳金牌女選手的運動生涯敘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3,83-93。
    許雅雯、李殷如、林雨德(2017)。體育系刻板印象的初步探索與測量發展。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6(3),70-79。
    許瀞心(2003)。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66,105-110。
    許雅雯、林雨德(2020)。運動員認同,自我複雜度與生涯發展-調查及實驗研究。體育學報,53(3),341-353。
    郭姿伶、林彥廷、張育瑋(2009)。臺北地區國,高中撞球選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2(1),44-54。
    郭洛伶(2018)。國中生表演藝術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南。
    郭美貝、吳立安(2012)。美容系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9(4),59-78。
    郭瓊珠、李麗(2011)。明清時期大陸移民對臺灣武術形成與發展影響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4(7),8-11。
    陳玉霞(2007)。大學生運動員與運動員大學生辨析,西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3(5),114-117。
    陳光宗、陳美燕(2018)。區隔或整合?剖析學生運動員的邊界管理。中華體育季刊,32(2),107-116。
    陳光亮、黃田奇(2017)。屏東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2),21-41。
    陳志睿、林如瀚(2010)。生涯自我轉化對運動選手的重要意涵。中華體育季刊,24(3),124-130。
    陳怡安(2019)。菁英運動員轉銜與就業力發展之初探。運動管理,46,2-11。
    陳建賓、林貴彬、楊正群(2017)。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選修體育課程考量因素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4),78-89。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美、季力康(2015)。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大專運技系學生運動員的困境。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9,107-129。
    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素貞(2008)。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以第26期中國文化大學,銘傳大學之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陳健芷、蔡迎春、張守臣(2008)。大學生生涯規劃輔導的操作路徑。教育探索,11,49-50。
    陳啟發(2006)。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在職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陳從樂(2007)。武術套路與散打的比較研究。考試週刊,3。
    陳惠華(2010)。國武術運動發展之策略:北京2008世界武術比賽對臺灣的啟示。大專體育,106,23-30。
    陳智仁、李文益、段志和(2008)。體育課程學生選課意願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網球課程為例。萬能商學學報,13,233-244。
    單桂萍(2013)。淺析2012年武術套路競賽規則與裁判法對武術運動發展的影響。搏擊·體育論壇,6,87-89。
    彭怡文(2002)。中國武術傳承模式的現代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彭國芳、謝翠娟、李易奇(2014)。數位補教之學習滿意度與持續學習意願之研究。資訊與管理科學,7(1),4-29。
    曾逸誠(2005)。大學體保生其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
    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M],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杉楹(2010)。臺灣職業棒球選手職業生涯轉換因素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26-40。
    黃相瑋(2009)。大專體育教師建立教學口碑之重要性。大專體育,101,53-61。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益松(2001)。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黃崇儒(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選手課業輔導與生涯發展教育。國民體育季刊,40,35-39。
    黃崇儒、餘雅婷、洪聰敏(2014)。檢視大學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生涯發展模式之觀點。大專體育學刊,16(2),192-201。
    黃奕琵、許光麃(2016)。優秀桌球運動員生涯規劃個案探討。身體文化學報,22,83-103。
    葉美玲、林裕量、蘇俊賢、鄭淵元(2019)。軍事院校游泳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29,63-78。
    楊明蓁、張詩婕、黃崇儒(2013)。女子超級籃球聯賽新人球員的生涯轉換經驗。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2),23-36。
    楊珮琳、林靜萍(2009)。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體育學報,42(2),67-80。
    溫紫雲(2004)。中投區綜合高中商業管理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解乒乒(2007)。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特點與社會功能。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1(7),42-44。
    詹俊成、陳素青(2013)。落實運動員生涯輔導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7(1),31-37。
    雷金屹(2011)。論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價值工程,231,293-294。
    趙龍(2013)。武術套路新規則的主要特點及其對技術發展的影響。宜春學院學報,35(6),126-128。
    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波(2011)。臺灣武術四百年發展史[M],台北:台北逸問武術文化。
    劉曉曉、姚瑀(2015)。析套路競賽規則修訂對武術發展的影響。武當,8,49-51。
    劉麗薇(2006)。探討大學生涯規劃課程是否符合大學生生涯發展的內涵-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止善,1,65-80。
    蔡俊傑(2008)。運動就業新契機-以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就業學程為例。體育學系系刊,8,137-142。
    蔡銘津(2008)。高雄地區大學生心理適應,學習態度與生涯規劃能力關係之研究。人文社會電子學報,4(1),28-44。
    鄧之卿(2006)。台灣高等餐旅教育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 3(2),153-167。
    鄭丹(2011)。上海世博會對我國高校展示設計專業教育的啟示。包裝與設計,5,104-106。
    鄭志富、蔡秀華、郭哲君(2016)。臺灣優秀運動員生涯輔導模式建置之研究。體育學報,49(4),443-464。
    鄭茹方、施錦村(2015)。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間之關係研究。全球管理與經濟,11(2),119-136。
    鄭雅洲(2017)。高職餐旅群學生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及生涯規劃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建工/燕巢校區,高雄市。
    鄭寶菱(2010)。大學生的逆境商數與學習壓力,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宗教信仰為干擾變數(碩士學位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班,嘉義縣。
    黎天生、林韋儒、羅玉枝(2009)。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性。北體學報,18,60-72。
    謝豐昌(2008)。 師資培育學系學生生涯規劃之研究-以臺東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韓春屏(2000)。國中補校教學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藍孝勤(1996)。大陸地區武術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9(4),10-16。
    顏金郎(2004)。嘉義縣山區原住民參與成人教育活動的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魏銀河(2003)。臺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縣。
    羅譽鑫(2019)。境外專班在職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92-209。
    關永馨、齊隆鯤(2006)。大學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6(2),91-107。
    蘇士博 (2008)。臺灣地區國術與競技武術運動推展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138-157。
    鬱明明(2011)。國外職業教育模式及相關研究對我國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的啟示。體育世界(學術版),5,1。

    英文文獻
    Abrough, J.B. (2000). How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ffecting in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d,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 9-26.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 785-804.
    Binner, P. M., Dean, R. S., & Millinger, A. E. (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4, 232-238.
    Chang, I.-Y., & Chang, W.-Y. (2012). The effect of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4(3), 281-305.
    Hall, D. T. (1986). Careers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Y: Association Press.
    Long, H. B. (1985).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s?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adult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33(3), 10-12.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
    Petrick, J. F., Backman, S. J., Bixler, R., & Norman, W. C. (2001). Analysis of golfer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by experience use histor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3(1), 56-70.
    Price,J.L.(1972).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urement. Lexington, MA, US: D C Heath.
    Tough, A. (1978). The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3.
    Coutinho, M. J., & Almeida, P. A. (2014). Promoting student questioning in the learning of natural science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 3781-378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