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劭品
Hung Shao-Pin
論文名稱: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Opin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rial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顏國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9
中文關鍵詞: 教師評鑑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外文關鍵詞: Teacher Evalu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實施教師評鑑的現況、探討國外教師評鑑制度對我國之啟示,並調查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見。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先進行文獻蒐集整理與分析,建構本研究架構,據此編製「臺北縣國小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普查的方式,選取臺北縣國民小學參與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教師,共計390人為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324份,佔總樣本數之86.2%。另採用次數百分比、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將所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討論後,並輔以訪談所獲得的資料,獲致以下的研究結論:

    壹、國內實施教師評鑑之現況與國外教師評鑑制度之啟示
    一、我國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現況,除「未能完全依循教師自願參與原則」與「家長會代表實際參與程度較低」之外,多能遵照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的精神與規定辦理。
    二、我國規劃教師評鑑制度時,應適度參酌國外的實施經驗與優點。

    貳、參與試辦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規劃層面意見
    一、絕大多數教師,相當贊同「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是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之形成性評鑑目的為考量。
    二、多數教師不贊同由教育部訂定全國通用的教師評鑑規準,以避免缺少因地制宜的彈性。
    三、絕大多數教師,贊同採取「同儕評鑑」為主要評鑑方式,惟仍應輔以其他評鑑方式,使評鑑結果更具客觀性與專業性。
    四、絕大多數教師贊同採取「教師教學觀察」作為主要的評鑑資料蒐集方式。
    五、教師認為實施教師自我評鑑的時間次數,以「一年一次」之贊同度最高,而校內評鑑則以「三年一次」的贊同度最高。
    六、絕大多數教師贊同依照保密原則,以書面方式個別通知受評教師。
    七、教師認為若獎勵評鑑績優教師,可能有變相公布評鑑結果的疑慮。
    八、絕大多數的參與試辦教師相當贊同學校評鑑計畫的整體規劃。
    九、除刻正規劃的配套措施外,未來仍應重視「事先取得教師共識」與「確立法源基礎」,期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規劃更臻完善。

    參、參與試辦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執行層面意見
    一、大多數教師相當贊同學校評鑑整體宣導說明。
    二、大多數的教師相當贊同擔任學校評鑑人員的專業能力。
    三、主要遭遇困境依序為「教師參與及對話時間有限」、「教師工作負擔沉重」、「欠缺具體可行的評鑑規準」、「欠缺法源基礎,教師缺乏參與意願」及「學校人力與經費資源不足」。

    肆、參與試辦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影響層面意見
    一、在試辦的過程中,校長的實際影響力最大,其次才是教務主任與教師同儕。
    二、絕大多數教師相當同意學校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能促進教師專業知識分享與對話的機會。
    三、大多數教師相當同意學校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能營造學校優質評鑑文化與氣氛。
    四、大多數教師同意學校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能有效輔導及協助評鑑結果欠佳教師。
    五、大多數教師同意將目前試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成效,作為未來教育部規劃推動教師專業評鑑的參照。
    六、大多數教師,表示贊同整體試辦成效,另「教師參與意願」與「學校規模」等變項,為主要影響教師整體意見的因素。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歸納整理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以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繼續深究的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present circumstances of implementing teacher evaluation, inspirations of teacher appraisal system from abroad, and opin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on “A trial schem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hel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reach purposes mentioned above, first of all, we collected and arranged relevant documents for analyzing and built up structure of this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is structure, we designed “Opinions questionnaire on the trial schem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as a study tool. 390 participating teachers were randomly chosen as the samples. 32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at a valid return rate of 86.2%.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tatistic methods of frequency percentage, Chi-Square test, and so on. Then we used method of interview, after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collected dat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as obtained:
    Ⅰ.The nationwide circumstances of the trial schem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inspirations of teacher appraisal system from abroad:
    1. Besides the following two items:“Not completely following the rule of teachers’ own will of participating” and “Low participation rate of PTA representatives”, the rest of them can mostly follow the guidelines and rules of the trial schem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2.When Ministry of Education draws up our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they should refer to past assessment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s from abroad.

    Ⅱ.Opinions from participating teachers about planning proces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1. Most of the teachers quite approve of putting through the appraisal results for a formative purpose concerning assisting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2. Most teachers disapprove of making nationwide appraisal criteria, for it would lack flexibility for different local situations.
    3. Most teachers are in favor of adopting “peer appraisal” as main method of evaluation. Nevertheless, for having more objective and professional results, we should support it with other forms of evaluation.
    4. A vast majority of teachers accept “on-site teaching observation” as a chief form of compiling evaluation data.
    5. They consider that conducting a self-appraisal for once a school year and school internal appraisal for once every three years are most favorable.
    6. A vast majority of teachers are agreeable to maintain evaluation results in secrecy. They should be informed individually by written form.
    7. Teachers will worry that evaluation results are likely to be revealed in a different way, if we give rewards to those teachers who have good performance in public.
    8. Most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trial scheme approve the overall planning process of evaluation.
    9. To make a sounder teacher evaluation, in addition to drawing up an affiliated plan, we should lay great stress on two items below hereafter: “Having teacher’s identif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 advance” and “Setting up a legal basis of teacher evaluation”.

    Ⅲ. Opinions from participating teachers about implementing proces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1. Most teachers endorse entire promo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eacher evaluation.
    2. A great majority of teachers have faith in expertise of evaluators.
    3. The first five main difficulties that they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ing period in turn are:
    (1)Having limited time to join the evaluation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2)Having a heavy workload for teachers
    (3)Requiring specific and practical evaluation criteria
    (4)Lacking legal basis for support and teacher’s will to participate
    (5)Being shortage of personnel and funding resources.

    Ⅳ. Opinions from participating teacher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

    1.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ial scheme, the principal has more actual influence on the evaluation than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al affairs division and teachers do.
    2. Most of the participating teachers agree that teacher evaluation can increase their opportunities of having dialogue and sha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colleagues.
    3. A vast majority of teachers endorse that teacher evaluation can create premium assessment culture and atmosphere.
    4. Most of the participating teachers agree that teacher evaluation can assist and give mentoring to teachers who are not able to meet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5. Most of the teachers assent to apply results of evaluation as reference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pu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to practice.
    6. A vast majority of teachers are in favor of the outcomes of trial scheme. In general, “teachers’ own will of participating” and “ school scale” are two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overall opin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tudy, concret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內涵分析 11 第二節 我國實施教師評鑑之發展 30 第三節 國外實施教師評鑑之探究 63 第四節 教育政策評估的內涵分析 80 第五節 教師評鑑之相關研究 9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0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0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1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13 第四節 研究實施 11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2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25 第一節 臺北縣國民小學試辦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實施現 況分析與討論 125 第二節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規劃層 面意見 140 第三節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執行層 面意見 162 第四節 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影響層 面意見 175 第五節 訪談結果與其他意見之分析與討論 191 第六節 綜合討論 2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33 第一節 結論 233 第二節 建議 242 參考文獻 251 壹、中文部分 251 貳、英文部分 259 附 錄 262 附錄一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草案〉 262 附錄二 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 265 附錄三 專家審題意見與修正情形彙整表 270 附錄四 指導教授推薦函 276 附錄五 正式問卷 277 附錄六 訪談大綱 285 附錄七 訪談資料舉隅 287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4)。美英兩國教師評鑑系統比較分析及其對我國之啟示。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31-141),臺北市。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04)。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草案)本會之意見。2006年10月24日,取自http://61.220.124.164/tpctc/hta/mainboard/view.
    asp?ID=1323
    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2006)。
    方國榮(2004)。教師文化氛圍下教師專業評鑑的省思。現代教育論壇,11,62-75。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二版)。臺北市:巨流。
    石璧菱(2003)。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以桃園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立法院公報(2006)。立法院第6屆第2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委員會紀錄,95(1)。2006年11月12日,取自http://lci.ly.gov.tw/
    朱芳謀(2005)。屏東縣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和堂(2002a)。認識教師評鑑。師友,426,16-19。
    吳和堂(2002b)。論析美國加州San Bernardino學區教師評鑑的特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8,113-134。
    吳和堂、李清良(2001)。高雄市國小實施教師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載於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文集(349-360)。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和堂、李明堂、李清良(2002)。國小教師評鑑實施之國際比較研究。比較教育,53,29-56。
    吳宗立(2002)。教師評鑑的理念。屏縣教育季刊,11,7-12。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
    吳明清(1995)。教育方案評鑑模式及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4,44-48。
    吳政達(2001)。教師評鑑方法之探討(上)。教育研究月刊,83,107-112。
    吳政達(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政策可行性分析,載於吳政達著: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169-198)。臺北:高等教育。
    吳貞宜(2000)。我國中小學實施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教師之友,41(2),2-9。
    吳清山(1987)。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吳清山(2005)。循序漸進推動教師換證、評鑑及進階制度。師友,461,7-11。
    吳清山、張素偵(2002)。教師評鑑:理念、挑戰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師範學院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77-218)。臺北:學富。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師範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林水波、張世賢(1999)。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林志成(2006)。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6。
    林明吟(2004)。臺北縣家長對我國幼兒教育券政策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榮彩(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促進教師專業、精進教學品質(2006)。教育部電子報,196。2006年10月2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96/main02.html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臺灣經驗。臺北市:時英。
    徐敏榮(2001)。教師評鑑行不行?教師評鑑問題之探討與因應之道。師友,403,46-49。
    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翁福元、林松柏(2004)。台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芻議。教育科學期刊,4(2),63-94。
    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育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47-272)。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雄市光武國民小學(2000)。高雄市光武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評鑑實施計畫。高雄市:高雄市光武國民小學。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1)。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檢核情形。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高曉婷(2005)。教師評鑑機制的動機與展望。師說,186,17-21。
    張民曉(2005)。國小教師評鑑制度之調查研究─以臺北縣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研究。現代教育論壇,10,232-246。
    張國松(200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1,52-61。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2002)。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試辦與實施展望。教師天地,118,49-53。
    張德銳(2004a)。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0,216-231。
    張德銳(2004b)。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與教學導師制度芻議。師友,447,6-11。
    張德銳、丁一顧、許雅惠、陳信夫、李俊達、高紅瑛(2004)。臺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九十一學年度試辦實施成效評鑑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101-126。
    張德銳、蔡秀媛、許滕繼、江啟昱、李俊達、蔡美錦、李伯佳、陳順和、馮清皇、賴志峰(2000)。發展性輔導教學系統─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2)。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建議大會結論暨建議資料彙編。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草案)條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a)。試辦教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b)。試辦教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注意事項。臺北市:教育部。
    曹俊漢(1992)。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盛宜俊(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教師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明峰(2005)。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手冊建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峰維(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專業評鑑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市:五南。
    郭振昌(1999)。政策方案評估的概念與方法。空大學訊,234,73-80。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461,12-16。
    陳世佳(2004)。以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之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33-43。
    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志成(2003)。教師成績考核制度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54,95-102。
    陳怡君(2003)。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明和、郭靜芳(2004)。從學校本位管理觀點探究教師評鑑制度的實施。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5(4),17-37。
    陳映伶(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政策執行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雪琴(2004)。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278-308)。臺北市:師大書苑。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憲政(2000)。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維護國民教育品質。高雄市教育簡訊,21,1-2。
    游郁蘋(2006)。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政策實施狀況知覺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湯誌龍(2001)。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實施經驗。比較教育,51,105-127。
    馮莉雅(2004)。美國麻州教師評鑑制度對我國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56,67-74。
    黃三吉(1998)。談教師評鑑。教師天地,96,37-41。
    黃木蘭(2004)。為教師的專業地位正名。師友,447,24-27。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德祥、薛秀宜(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27,18-32。
    楊麗珠(2006)。台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師評鑑意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惠芳(2006,10月17日)。中小學教師評鑑,173校參與試辦。國語日報。2006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 info/news/adv_
    listdetail.asp?serial=47156
    葉郁菁(1998)。英國督察體制之教師評鑑系統在我國可行性之初探。初等教育學報,11,365-382。
    葉瑞珠(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麗錦(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臺北市教育局(2002)。臺北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學輔導教師設置試辦方案。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縣教育局(2004)。推動「教學精進、專業昇華」方案-以試辦學校「形成性導向」之教學專業評鑑工作試辦計畫。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臺北縣教育局(2006)。教學精進、專業昇華-臺北縣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臺北縣試辦教師教學專業評鑑(形成性評鑑)專案簡報(2004)。2006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cpps.tpc.edu.tw/94teacher/%D0% A9.ppt
    劉春榮(2004)。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現代教育論壇,10,244-252。
    劉寶貴(2002)。我國高職教師評鑑實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賴秋雲(2002)。政策評估的重要性及策略專家的角色與責任。空大學訊,300,54-62。
    薛雅尹(2003)。我國戒毒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文景。
    謝美慧(2002)。教育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以北高兩市幼兒教育券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禮章(2003)。國民中學實施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紅珠(2002)。建立教師評鑑的文化。師友,426,11-15。
    簡茂發(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顏國樑(2001)。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及其在教育政策評估上的啟示,載於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文集(13-34)。新竹: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國民教育研究所。
    顏國樑(2003a)。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顏國樑(2003b)。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羅清水(1999)。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途徑:談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訊,16(1),1-10。
    羅清水(1999)。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途徑:談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訊,16(1),1-10。
    羅清水(2000)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以高職食用技能班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永明(2001)。英國的教師評鑑標準及相關議題。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舉辦之「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335-348),新竹市。
    蘇再添(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蘇錦麗(2003)。談教育評鑑之專業性。教育研究月刊,112,31-36。
    蘇錦麗(譯)(2005)。G. F. Madaus, & D. L. Stufflebwam原著。方案評鑑:歷史的回顧。載於蘇錦麗(主編),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3-22)。臺北市:高等教育。
    饒邦安(2005)。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實施的相關因素與推動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2),16-29。
    貳、英文部分

    Airasian, B., & Gullickson, A. R.(1995). Teacher self-evaluation tool kit. Kalamazoo, MI: Weasten Michig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1993). Appraisal and you. London: ATL.
    Bost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3). Boston public schools teacher per- formance evaluations standards summary rating sheet. MA: Boston De- partment of Education.
    Brimblecombe, N., Ormston, M., & Shaw, M. (1995). Teac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inspection: A stressful experien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 cation, 35(1), 53-61.
    Bulmer, M. (1986).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Boston: Allen and unwin.
    Cruickshank, D. R., & Haefele, D. (2001). Good teachers, plural. Education leadership, 58(5), 30-33.
    Danielson, C., & Mcgreal, T. L.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avid, H. (1987). Appraising teacher performance in North Carolina. Educat- ional Leadership, 44 (7) , 40-44.
    Dean, J.(1995). What teachers and head teachers think about inspection. Ca- 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5(1), 45-5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Victoria(1996).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program for teacher guidelines. Australia Melbourne: 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 vic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yres, P. S. (2002). Problems to avoid dur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ir conditioning, Heating & Refrigeration News, 216(16), 24-26.

    Goddard, I., & Emerson, C. (1997). Heinemann school management: App- raisal and your school. Gateshead, British: Athenaeum Press.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 Bury Park, CA: Sage.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Eds.), The new handbook for tw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 158-174). New Bury Park, CA: Sage.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of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hoenix, Arizona: Onxy.
    Manatt, R. P. (1988).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 total system app- roach. In S. J. Stanley & W. J. Popham(Eds.), Teacher evaluation: Six prescriptions for success(pp. 79-109). C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Donnell, L. M., & Elmore, R. F. (1991). Getting the job done: Alterna- tive policy instruments. In R. O. Allan(Ed.),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 tation(pp. 157-183).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achmias, D. (1979).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 Approaches and method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eterson, K. D. (2000). Teacher evalu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w directions and practices. CA: Crowin Press.
    Peterson, P. E., & Noyes, C. (1997). School choice in Milwaukee. In D. Ravit- ch, & J. P. Viteritti (Eds.), New schools for a new century: There design of urban education (pp. 123-146).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ssi, P. H., & Freeman, H. E. (1993).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Santeusanio, R. (1998). Improving performance with 360-degree feedbac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5), 30-32.
    Scriven, M. (1994). Duties of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8, 151-184.
    Sergioranni, T. J., & Starratt, R. (1998). Supervision: Human perspective. NY: McGraw-Hill.
    Shinkfield, A. J., & Stufflebeam, D. L.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eddlie, C., Stringfield, S., & Burdett, J. (2003).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nd im- provement variables: An overview.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17(1), 5-20.
    Thomas, G. (1996). The new schools’ inspection system: Some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24(4), 335-369.
    Wragg, E. C., Wikeley, F. J., & Hayness, G. S. (1996). Teacher appraisal observed. London: Routledge.
    Yost, R. (2002). I think I can: Mentoring as a means of enhancing teacher eff- icacy. Clearing House, 75(4), 195-1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