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童才源 Tsai-Yuan,Tung |
---|---|
論文名稱: |
利社會取向之專業電力維修工程人員災難搶修心路歷程之研究-以台電921中寮變電所搶修為例 The Research of the Prosocial Professional Electrical Maintenance Engineers' Experience of Disaster Rescue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曾文志
Wen-Chin Ts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中寮超高壓變電所 、電力維修人員 、利社會行為 |
外文關鍵詞: | Zhongliao’s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substation, electrical maintenance engineers, prosocial behavior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以利社會取向探究專業電力維修工程人員,在921地震時因中寮超高壓變電所被強烈地震將供電設備震毀,當時全台灣電力系統癱瘓,分區輪流限電,全國人民陷入恐慌狀態、工廠停止生產,如果無法在最短時間恢復電力系統,國家經濟會遭受重創。在當時餘震不斷危機四伏的情境下,一群專業電力維修人員不顧自身安危,冒險挺進到地震中心地帶進行搶修電力系統的工作。對於這群在國家社會陷入危難時,願意為大愛割捨小愛的勇士,自願前往最危險地帶進行搶修工作,它們內在的恐懼與家人的態度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本研究採用詮釋現象學方法為基礎,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及中寮搶修的歷史資料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針對921地震前往中寮搶修的5位專業電力維修工程人員,共同參與本研究,分析的策略與步驟,是以主題分析法為依歸。研究者與受訪者互為主體的的同意與檢證為原則。根據研究結果他們的搶修心路歷程可歸納為六個共同主題:一.人生無常順其自然活在當下 二.正視需求廣施博愛貢獻己力三.關愛付出自由意志判斷自主 四.滿懷信心冒險患難積極建設 五.互助合作同心協力自動自發 六.熱愛生命敬業樂群兼善天下。
最後本研究結論專業電力維修人員的特質: 1.強烈的工作使命感2.行動至上:3.團結(solidarity):4.重紀律(discipline): 5.保守傾向較強(conservatism):6.工作危險性高:
根據研究結論,也針對心理諮商人員建議能有更多專業人員可以進入,這群為國家社會默默付出的重大災害搶修人員的內心世界進行探索,並協助這群人可以朝向心理更建全、健康、家庭更圓滿的身心靈的道路前進。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inherent fear and the families’ attitudes of the professional electrical maintenance engineers who voluntarily entered the most dangerous areas in order to salvage the damages of the Zhongliao’s electrical substa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921 earthquake in 1999. In the mean time, the entire electrical system was paralyzed; there were in turns of brownouts by areas, people were in panic, and factories had to stop production. The voluntary professional electrical maintenance engineers had to restore the electrical system in the shortest amount of time to prevent the country from suffering a deeper economic loss. They were the bravest volunteers to enter the 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to recover the electrical system, while disregarding their own safety in case of unpredictable aftershock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method, in which everything is mainly collected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f five professional electrical maintenance engine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alvage and recovery of the Zhongliao electrical substation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The topical structure analysis that is being used is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and steps, the researchers and respondents’ consented to and verified were the principals of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views, there were six common topics:
1. Life is unpredictable-go with the flow and live in the moment
2. Face the demand- contribute own strength
3. Caring, devotion, freedom, and judge independently
4. Be confident to adventure adversity and positively rebuild
5.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be spontaneous
6. Love life, be dedicated to family and friends, and be righteous
Finally, this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traits of the professional maintenance engineers:
1. Strong work mission
2. Action- oriented
3. Solidarity
4. Emphasis on discipline
5. Conservatism
6. High danger on work duties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o recruit mor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the field of counseling. It would not only discover the inner world of the rescuers of major disasters, but also help them to build a healthy and embodied family towards their bodies and soul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蒲臣(1991)。懂得責任負起責任。載於鮑家恕、蘇達、魯秀儀(主編),生命的意義(頁74)。台北市:中央日報。。
白培英(1991)。溶有限於無限。載於鮑家恕、蘇達、魯秀儀(主編),生命的
意義(頁52 - 53)。台北市:中央日報。
余德慧(1996)。文化心理學的詮釋之道。本土心理學研究,6,146-202。
李茂興譯(1995)。Gerald Corey 原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揚智文化。
李明亮(2001)。蛻變與重生。載於陳錦宏譯,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學。
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32-36。
沙勒(1991)。以移情與利他為基礎。載於鮑家恕、蘇達、魯秀儀(主編),生
命的意義(頁135 - 136)。台北市:中央日報。
林維芬(1991)。年級學習策略對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及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林美杏(2007)高中資優生快樂感受、利社會行為動機與利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
林怡慧 (2001)。九二一震災後災區青少年之創傷後壓力反應:性別差異及創傷
暴露效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林清湫(1999)。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詩輝(1983)孫中山先生與中國現代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
林惠怡(2009)。深思多慮共渡波瀾--新婚夫妻的婚姻生活之衝突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吳玉梅(2005)。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頁145-188。
吳妍儀(譯)(2007)。巴吉尼著。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堂
哲學必修課。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英璋(2000)。心理復(重)建與心靈的復(重)建。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
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佳綺(譯)(2010)。吉勃著。質性資料的分析。台北市:韋伯出版社。
馬國麟(2014)。戰爭經歷對資深榮民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軍官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洪雅莉(2001)。九二一救災社工員創傷壓力與社會工作處遇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市。
洪塘忻(2004)。喧嘩劇場:國小女性教師聲音之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易之新譯(2003)。Yalom, lrvin D. 著(1996)存在心理治療(上、下)。台北:張老師文化。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高淑清(2000a,12 月)。來自異鄉華人的心聲:海外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論文發表於家人關係及心理歷程。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高淑清(2000b)。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5-132 頁)。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高淑清(2003)。質化研究及資料分析課堂講義。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許維素(2005)。我的敘說回應。應用心理研究,26,26-28
許文耀、曾幼涵(2003)。九二一地震後災民的資源變化與心理症狀間的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2),1-19。
呂朝賢(2008)。集集地震中志願服務初探。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7,131-168。
侯永全(2010)。利社會組織行為:前置變項與調節變項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台北。
黃宏璣(2013)。102.6.2南投地震落石砸電桿震區搶修台電1死。2013.6.6聯合報 A7
黃瓊仙(譯)(2012)。大津秀一著。人生必修的10 堂生死課。台北市:采實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沈六(民94)。道德發展之擬情論。公民訓育學報,16,85-112。
楊全斌(2009)。華航CI611澎湖空難罹難者身分辨識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馮莉婷(2011)。當癌症來敲我們的家門─非癌末患者的家庭系統運作經驗之探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
傅佩榮(2001)。人生意義的探索。新北市:業強出版社。
傅佩榮(2010)。哲學與人生。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鏛玉(2010)。一位飛行員從成長階段、空難救援談被助與助人歷程中的生命故
事:對災難救援的獻身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
教育學系,台北。
葉霜(2004)。臨終陪伴經驗對專業助人者自我生命經歷之回溯與開展(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台北。
陳美琴(2000)。對救災人員的照顧。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建工作研討會研習手冊。行政院衛生署。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27-44。臺北:內
政部。
陳意玫(2006)。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利社會道德推理
與助人意願、助人行為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新竹。
陳瀅伃(2002)。九二一地震災民身心反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市。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錦宏譯(1999)。災難心理衛生的主要觀念。
(www.sinica.edu.tw/~quake99/paper/chap1.html)
陳珍德(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學系,彰化。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板)。台北,東華。
張慧英、邱強(2001)。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市:天下文化。
翁開誠(2002)。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翁開誠(2005 )。作者與主編回應《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26,36-54。
趙文藝(1991)。有目標的生活。載於鮑家恕、蘇達、魯秀儀(主編),生命的
意義(頁98)。台北市:中央日報。
黃季敏(2001)。從重大傷亡災例研究救災人員的生命價值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台南。
黃富順(2012)。高齡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出版社。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等著,質性研究(83-125)。台北:心
理。
游家政(1993)。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
法論(頁65-79)。台北:五南。
劉香美(2004)。世界觀、生活目標與生命意義感之相互構築:一個以重複受災地區成年人的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黎小甄(2012)。由資源分配探討大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同理心、個人集體主義傾
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
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制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
蘇琦雯(2006)。與生命共舞:災難意義的日常實踐與道德回應(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
蘇恒宗(2006)。我國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以活動管理模式探討三類危機(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榕(1991)。個別而獨立的存在。載於鮑家恕、蘇達、魯秀儀(主編),生命
的意義(頁100 - 101)。台北市:中央日報。
梁竹記(2003)。中年離婚男性生活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
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
224-259。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郭照婉(2009)。國中生的非理性信念與其同儕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高雄市。
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 : 理論架構。台北市:聯經。
蒙光俊、簡君倫、郭明仁譯(2010)。Julia,Yang&Alan,milliren&Mark,Blagen著
勇氣心理學。台北:張老師。The PSYchology of courage
孫易鼎(2012)。從感動到行動-參與救災實務工作者之經驗探討。(為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台北。
廖嘉展、吳惠蓮(2000)。從九二一震災重建經驗看人力培育。發表於921 災後重建經驗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廖培秀(2009)。我是救災者-教師面對校園淹水意外災害的生命意義探尋。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廖宜宏(2012)。 關鍵基礎設施系統地震風險評估--以電力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央土木工程學系台北。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蔡昌雄(2005)。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載於林本炫、周平(主編),
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259-286 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
究所。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
賴念華(2001)。災後心理重建歷程之合作行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薛保綸(1991)。求善求福。載於鮑家恕、蘇達、魯秀儀(主編),生命的意義
(頁70)。台北市:中央日報。
龔卓軍(2005)。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
生死學研究,1,97-129。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4(2),195-202。
魏希聖譯(2001)。志工招募實戰手册/原著Nancy Macduff。台北市:張老師。
顔文君譯(2003)。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原著Alfred Adler。台北市:華成圖書。
席時濟、郭俊惠、林清吉、沈文瀾、林勝男、黃玉玲、林靖紋、俆隆昌、林永坤、李群、曾東劍,蔡其蜂、李甘常、賴濟榮、…..詹秋炎等(1999)。九二一震災特刊,台電月刊444期。台北:台灣電力公司
英文部分
Abu-Taleb, T. F. (1992).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self-concep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la cognitive theory . Englewood Cliff, N J : Prentice-Hall.
Barrett, D, E., & Radke-Yarrow M. (1977). Prosocial behavior, social inferential ability, and assertiveness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8 (2), 475-481.
Bar-Tal, D.(1982).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helping :A cognitive -learning approach. Development Review, 2, 101-124.
Bar-Tal, D., Raviv, A., & Goldberg, M.(1982). Helping behavior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A observ atio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 53 , 396-402
Bar-Tal, D., Raviv, A., & Leiser, T.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altruistic behavior: empirical evid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 (5) , 516-524.
Berk, L. E. (2000). The family.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London: Allyn and Bacon.
Bass, B. M. (1990). Bass and Stogdill , shandbook of leadership: Theory ,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énabou, R and Jean .T. (2005). Incentiv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7. Retrieved April 9, 2008, from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Eisenberg, N. (1989). The Developmentof Prosaically Values. In N. Eisenberg,R.
Reykowski, & E. Staub (Eds.). Social and moral values.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Eisenberg, N., & Lennon, R.(1983). Sex is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nd related
capacities. Psychological is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 46-55
Eisenberg, N., Lundy, T., Shell, R., & Roth, K.(1985). Children′s justifications for
their adult and peer-directed compliant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 325-331.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 N., & Shell,R. (1987). Prosaically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The mediating role f co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426-433
Eisenberg,-Berg, N. , & Roth, K. (1980).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is prosocial
moral judgment: A longitudinal follow-u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6,
375-376
Escobar-Chaves, S. L., & Anderson, C. A. (2008). Media and risky behaviors. Future
of Children, 18, 147-180.
Friedrich, L. K., & Stein, A. H. (1973). Aggressive and prosocial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the natur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childre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38, 1-64.
Gentile, D. A., & Anderson, C. A. (2003). Violent video games: The newest media
violence hazard. In D. A. Gentile (Ed.), Media violenceand children (p.131-152)
Westport, CT: Praeger.
Jackson, M.& Tisak, M.S(2001).Is prosocial behaviour a good thing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helping,sharing,cooperating, and
comforting.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349-367.
Koller, H.(1996). A Cross-Nation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 Among Prosocial Moral Reasoning, Gender Role Orientations,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32, No. 2, pp. 2231-240).
Knickerbocker, R. L. (2003). Prosocial Behavior. Center on Philanthropy at Indiana University, (pp. 1-3).
Piliavin, J. A. , Dovidio, J. F Dovidio, J. F. , Gaertner, S. L. & Clark, R. D. , I I I. (1981). Emergency is intervention. New York:Academic is Press.
Ostrov, J. M., Gentile, D. A., & Crick, N. R. (2006). Media exposure,aggress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during early child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15, 612-627.
Penner, L. A., John F. D, Jane A. P, and David A. S. (2005). Prosocial Behavior: Multilevel Perspectiv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56, pp. 365-392).
Staub, E.(1979). Positive is social behavior and morality, Social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chneider, B. H., Smith, A., Posson, S. E., & Kwan, A. B. (1997). Schneider, B. H., Smith, A., Posson, S. E., & Kwan, A. B. (1997). Culturaldimensions of children,s.InS.Duck(Ed.),Handbookof personalrelationships(2nd ed.,pp.121-146). New York:WileyCulturaldimensions of children,s. In S. Duck(Ed.), Handbook of personalrelationships(2nded.,pp.121-146).New York:WileyPublishing Company.
Simpson, Brett, and Robb. W. (2008). Altruism and Indirect Reciprocity: The Interaction of Persona and Situation in Prosocial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71, pp. 37-50).
Twenge, J.M., Baumeister, R.F., Dewall, N.C., Ciarocco, N.J., Bartels, M.J. (2007). Social Exclusion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1), 56-66.
Yarrow, M. R., Waxler, C. Z., Barrett, D., Darby, J., King, R., Pickett, M., &Smith, J. (1976). Dimensions and Correlation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 47, 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