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筱莟
論文名稱: 從教會到社會:基督教會、儲蓄互助社與公民社會的關係之初探
指導教授: 黃倩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宗教公民社會儲蓄互助社信任人際網絡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教會到社會:基督教會、儲蓄互助社與公民社會的關係之初探》
    呈現基督教會如何藉由提供公共資源,例如社會服務,走出教會與公民社會互動,其中又可能會有哪些方式及掙扎。
    筆者於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期間,選定彰化縣鹿港鎮L社區的L教會,以及L教會創立的忠信儲蓄互助社為研究對象,藉由文獻收集及人類學民族誌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之田野調查,取得研究所需資料。
    研究指出,L教會作為一個宗教團體,其藉由提供公共資源、跨出教會與公民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提供公共資源的方式會影響其與公民社會連結的結果。直接由L教會運作的社區服務工作,如托兒所、觀光發展等等,當地民眾均可享用享受其資源,這時L教會較容易走出去與社會互動;至於L教會提供的另一項社會資源——忠信儲蓄互助社則有入社、貸款的條件限制,非所有民眾都可直接接觸,此時人際網絡中的信任問題成為教會跨足社會時,摩擦與尷尬的來源,教會的內外界線在此被凸顯出來。
    最後,L教會雖可在一定程度上連結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地位的教友,但並未能培養大部分教友主動參與教會內各種公共事務的態度;再者,忠信儲蓄互助社仍受L教會影響,未能平均分配資源與權力,影響社員之間的彼此信任與合作行為,這些現象都顯示當前的L教會與忠信社未直接而顯著地幫助發展公民社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02 第二節 文獻回顧----------------------------------------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15 第四節 章節介紹----------------------------------------24 第二章 田野對象的介紹------------------------------25 第一節 鹿港的歷史及公民社會----------------------------26 第二節 L教會-------------------------------------------35 第三章 L教會的兩種社會服務-------------------------45 第一節 社區服務---------------------------------------46 第二節 忠信儲蓄互助社--------------------------------49 第三節 L教會與忠信社的互動---------------------------53 第四節 小結-------------------------------------------64 第四章 忠信社內的衝突------------------------------65 第一節 衝突-------------------------------------------66 第二節 社員的不滿-------------------------------------72 第三節 小結:走出教會?-------------------------------79 第五章 結論:從教會到社會-------------------------82 參考書目------------------------------------------------87

    中文部分
    于躍門、陳靜夫
    1999 原住民地區金融業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0 修法後儲蓄互助社發展的展望。儲蓄互助社雜誌,57:8-12。
    王永昌、何文榮
    2002 臺灣儲蓄互助社營運效率之評估。企業管理學報,55:25-46。
    王良行
    1998 鹿港鎮志經濟篇,鹿港鎮志篡修委員會編。彰化:鹿港鎮公所。
    王志卿
    1995 經濟活動的社會基礎:論台灣中小企業運作的網絡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順民
    2001 當代台灣地區宗教纇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頁478-533。台北:洪葉文化。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2000 儲蓄互助社運動在台灣。台中: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2006社員篇,儲蓄互助社入社規定。網路資源,http://www.culroc.org.tw/page/cumenu.htm,6月1日。
    2007本國儲互社運動,認識儲蓄互助社。網路資源,http://www.culroc.org.tw/page/cumenu.htm,3月27日。
    2007 歷史篇,認識儲蓄互助社。 網路資源,http://www.culroc.org.tw/page/cumenu.htm,3月27日。
    2007 都市鄉村別、共同關係別、平地山地別,業務概況。網路資源, http://www.culroc.org.tw/aboutculroc/most.htm, 3月27日。
    瓦歷斯.貝林
    2003 儲蓄互助社法令彙編,頁7-117。台中: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200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法規。台南:教會公報。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006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合作社運作方式與發展現況。網路資源, http://www.nyc.gov.tw/chinese/01st/knowledge_detail.php?ID=13,6月1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6 儲蓄互助社法。網路資源,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D0050128,6月1日。
    吳乃德
    2004 搜尋公民民主:社團參與的理論與實際。刊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177-214。台北:桂冠。
    李丁讚
    2004 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刊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1-62。台北:桂冠。
    何文榮
    1998 儲蓄互助社營運危機預警模式之研究。合作經濟 57:38-58。
    2001 臺灣儲蓄互助社經營關鍵構面之研究。亞太社會科技學報,21:165-188。
    李昭容
    2002 鹿港丁家之研究,頁144-151。鹿港:左羊出版社。
    李美潤
    2006 認識儲蓄互助社。台中: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社團法人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
    2006 社團法人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成立二十週年紀念特刊。鹿港:社團法人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
    紀聰信
    1994 儲蓄互助社經營原則探討,刊於《一九九四年海峽兩岸合作經濟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頁339-372。台中: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
    孫炳炎
    1999 台灣儲蓄互助社發展史——其發展過程及當前面臨的問題。儲蓄互助社雜誌,56:8-23。
    莊金生
    2006 儲蓄互助社手冊-儲蓄互助社業務指南,頁96-113。台中: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黃秀政
    2000 漢人的移墾與社會發展。刊於鹿港鎮誌「沿革篇」,黃秀政主持,頁3-176。彰化:鹿港鎮公所。
    郭迪賢
    2000 儲蓄互助社經營理念與原則。發表於台灣區儲蓄互助社暨非營利組織論壇。台中: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黃泉興
    1992 台灣儲蓄互助社發展之研究。基層金融 25:295-296。
    陳弱水
    2004 傳統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刊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63-110。台北:桂冠。
    黃倩玉
    2001 時勢造英雌:從跨文化比較看慈濟的慈善婦女運動。刊於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蕭新煌、林國明主編,頁460-501。台北:巨流圖書。
    康鈺瑩
    200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博碩士論文趨勢之回顧與展望。刊於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張珣、江燦謄主編,頁437-455。台北:南天。
    鹿港基督教長老教會
    1997 事工篇,刊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鹿港教會百週年紀念特刊,頁89-100。鹿港:鹿港基督教長老教會。
    2006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鹿港教會週報,W36-5,W42-5,W46-4。鹿港:鹿港基督教長老教會。
    200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彰化中會鹿港教會會員大會手冊,二00六年(九十五年)年度行事、教勢、諸會會記報告表。鹿港:鹿港基督教長老教會。
    鹿港鎮戶政事務所
    2007鹿港鎮歷年人口數統計。網路資源,http://www.lukanhr.gov.tw/yearcal.htm,4月1日。
    陳瑞慧
    1998 台灣儲蓄互助社之組織及業務問題探討。信用合作 56:25-34。
    張維安
    2002 社會結構與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刊於臺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張維安主編,頁i-xiii。台北:聯經。
    張維安、潘美玲
    2003 經濟行動與社會關係: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研究。台灣社會學刊30:51-88。
    陳靜夫
    1997 台灣儲蓄互助運動的功能及發展方向。合作經濟,54:29-37。
    黃錦錕
    1997 走過百年的教會。刊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鹿港教會百週年紀念特 刊,鹿港基督教長老教會主編,頁13-14。鹿港:L基督教長老教會。
    程家祿
    1993 真實或想像:對「古蹟」的再思考。刊於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論文集,余光弘編,頁259-28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曾鈺琪
    2005 逃不開的人情關係網絡?從客家婦女的志願性服務工作探討社區參與和溝通中的社會資本與人情關係網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家德
    2001 人際關係連帶、信任與關係金融:以鑲嵌性觀點研究台灣民間借貸。刊於臺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張維安主編,頁223-261。台北:聯經。
    顧忠華
    1999 公民結社的社會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6:123-145。
    2004 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刊於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等著,頁147-176。台北:桂冠。

    翻譯書(英翻中)
    Durkheim, É mile 涂爾幹
    1992〔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苪傳明、趙學元譯,頁37-49。台北:桂冠圖書。

    英文部分
    DeGlopper, Donald R.
    1995 Lukang: Commerce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ranovetter, Marks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360-1380.
    Madsen, Richard
    1998 China’s Catholics: Tragedy and Hope in an Emerging Civil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sztal, Barbara A.
    2003 Theories of Social Remembering.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utnam, Robert D., Robert Leonardi and Raffaella Y. Nanetti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obert D.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Tocqueville, Alexis de
    1969 Democracy in America. J. P. Mayer, eds. George Lawrence, trans. Pp525-528. New York: Anchor Books.
    Weller, Robert P.
    2001﹝1999﹞ Alternate Civilities: Democracy and Culture in China and Taiwa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Wuthnow, Robert
    2004 Saving America? Faith-Based Services and the Future of Civil Socie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