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茜涵 |
---|---|
論文名稱: |
萃智精實六標準差流程整合 Integration of TRIZ-Lean-Six Sigma Processes |
指導教授: | 許棟樑 |
口試委員: |
蘇朝墩
洪湘欽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萃智 、精實 、六標準差 、流程修剪 、產品修剪 、資源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建立一個概念性的架構及一個實際的流程,整合萃智(發明性解決問題之理論)、精實以及六標準差,此為未來的競爭優勢。精實的本質是希望在各方面能達成零浪費;六標準差的本質包含了最大化設計裕度,以及最小化製造變異。精實與六標準差的整合構成了「把事情做對」,並已被做為競爭優勢的主要推力。本研究指出萃智理論可被用來補足精實與六標準差未處理或處理不足之處,並建立一整合流程包括一系列的工具形成一套有系統的產品及流程解決流程,相信此萃智精實六標準差整合流程將會是企業下一個主要的競爭優勢。
本研究之貢獻包括:(1) 利用系統及利於有效發展產品與流程的細節工具,建立一整合萃智、精實及六標準差之流程; (2) 將機會辨識的概念導入精實六標準差流程,確保「做對的事情」; (3) 整合萃智理論之問題解決工具與精實六標準差設計和製造流程,使能創新地解決問題; (4) 將萃智理論之修剪(流程修剪與產品修剪)以及資源之概念或工具導入精實六標準差流程,使能更有效地創新與改進。
I.英文參考文獻
Altshuller, G. (1996)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Forrest W. Breyfogle III, (2003), “Implementing Six Sigma – Smarter Solution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Mann, D. L. (2002),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Mann, D. L., Dewulf, S., Zlotin, B., Zusman, A. (2003). “Matrix 2003: Updating The TRIZ Contradiction Matrix”, CREAX Press.
Mann, D. L. (2007), “Hands 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CREAX press”
Mike Rother and John Shook, (2003), “Learn to See-value stream mapping to create value and eliminate muda.”
Sergei Ikovenko, (2010), “Certification TRIZ Training (Level 3)”, Matriz (International TRIZ Association)
II.中文參考文獻
方振宇 (2008),「整合HFMA與VSM於醫療流程之改善」,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江瑞坤、大野義男、侯東旭 (2007),「豐田的TQC、TPS、TPM 3位1體生產系統」書籍。
江瑞清、傅亙平、顧尚芳 (2001),「建構六標準差與精實生産之整合模式」。
任□毅、廖秀姬 (2008),「精實生產價值溪流程改善方法之實證研究-以某汽車空調製造商為例」,品質學報 Vol. 15, No. 5。
吳泓怡、李文財 (2005),「運用六標準差專案探討組織變革對工作流程與績效之影響-以 E公司為例」管理與決策討會特刊,P1-P18。
沈憲義 (2010),「整合精實思維、TRIZ與六標準差於新產品功能測試」私立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俊蓮 (2009),「利用六標準差手法提升封裝廠之晶片切割良率」,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芸蔓 (2010),「基於萃智的電腦輔助之修剪流程與工具」,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施志賢 (2004),「泵浦產業導入精實生產之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棟樑 (2010a),「整合萃智精實六標準差的系統性創新」,兩岸萃智精實六標準差研討會。
許棟樑 (2010b),「萃智系統性創新方法」課程教材。
張世輝 (2005),「六標準差應用於沖壓製程之績效評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EMBA碩士論文。
鄭欣如 (2004),「建構六標準差與精實生產方式應用於服務業之整合模式」,私立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羅文明 (2008),「應用精實六標準差改善存貨管理績效」,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BSI英國標準協會台灣分公司資料 (2009),「如何發揮FMEA失效模式分析的功用」。
George Eckes, (2006),「實踐六標準差-活用標竿企業經驗、執行最佳六標準差」書籍,朱靜女 譯。
John Drew, Blair McCallum, Stefan Roggenhofer, (2006),「精實革命 ( Journey to Lean )」書籍,呂奕欣、張素華 譯。
James P. Womack and Daniel T. Jones, (2004),「精實革命 ( Lean Thinking ) -消除浪費、創造獲利的有效方法」書籍,鍾漢清 譯。
Michael L. George, David Rowlands, Mark price, John Maxey, (2006),「精實六標準差工具手冊 ( The Lean Six Sigma Pocket Toolbook )」書籍,丁惠民 譯。
Peter S. Pande, Robert P. Neuman, Roland R. Cavanagh, (2001),「六標準差-奇異、摩托羅拉等頂尖企業的高績效策略」書籍,樂為良 譯。
Peter S. Pande, Robert P. Neuman, Roland R. Cavanagh, (2006),「六標準差設計簡單講」書籍,丁惠民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