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窈嫻
Yao-hsien Huang
論文名稱: 從張丙事件看清代臺灣地方社會的建構
指導教授: 陳華
Hua Chen
康豹
Paul Katz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4
中文關鍵詞: 張丙民變地方社會地方菁英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道光12年(1832)年所發生的張丙案,是由於米糧問題、方言群之間的摩擦,以及官方處理態度不公,導致張丙等人心感不平,進而起事。張丙身為地方頭人,可以「一呼數百人」,又主持店仔口的禁米出鄉,在地方上應有其影響力。筆者嘗試以張丙一案為中心,由社會史研究的角度切入,對當時的臺灣地方社會進行探討,除了欲將張丙一案作一詳盡的因果分析外,亦將對地方菁英在張丙案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分析。
    嘉義地區的地方菁英,從初始的以墾首、地主等豪強之輩的領導階層,隨著文教水準的提升和經濟狀況的改善,而逐漸轉型。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士紳型的地方菁英在地方上逐漸發揮其影響力,而不同的地方菁英,透過不同的形式,活躍於地方社會中,他們對於公益事業如:修橋造路、興修寺廟、創建書院…等的熱心,除了顯示出他們對地方的認同感之外,也可以看出他們以此種形式累積人脈、獲得象徵資本,藉此以擴張自身的文化權力網絡。
    地方菁英和官方之間,存在著不同的互動關係,他們往往會觀察局勢,做出對己、對地方有利的決定,並不一定以支持官方的措施做為絕對的依歸。在張丙事件事平之後,清廷對於與官方作對的地方菁英毫不寬貸的予以制裁;對於在張丙事件中出力出資協助官方的地方菁英,則予以請賞。對於這些地方菁英來說,軍功的獎勵是除了捐納和科舉之外,另一項取得功名的途徑。這使得地方菁英願意出資募勇或救濟災民,因為獲得功名,可以讓他們在地方社會中的地位為之提昇,在地方社會的勢力也可以因此而獲得延續。
    地方菁英協助官方,除了可以獲得實質的利益外,也可以獲得所謂的「象徵資本」,增加其在地方社會中的聲望。但是地方菁英在和官方合作的時候,也是有多方的考量,並不一定完全對官方的要求照單全收,通常會量力而為,以求延續家族在地方社會上的財富及權勢於不墜。隨著道光後期外力的入侵,加上臺地時常發生的內亂,收編游民並加以團練以防患未然,成為官方大力推行的措施,這使得實際執行這項政策的地方菁英們,在地方上的地位得以得到強化。地方菁英手中顯然有了更多的籌碼,得以和地方官員所代表的國家體制分庭抗禮。因此,官方與地方菁英間存在的合作機制,並非絕對的「上對下」關係,而是呈現共生的、相互為用的關係,且可以看出官方對地方菁英的力量,有日漸倚重的趨勢;地方菁英在地方社會的影響力亦日益得到增強。


    目 次 摘 要..........................................け 誌 謝..........................................こ 目 次..........................................さ 表 次..........................................す 圖 次..........................................xi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2 第三節 名詞定義、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之界定......12 第四節 史料介紹................................15 第五節 論文內容簡介............................17 第二章 嘉義地區地方社會之概況..................19 第一節 行政區劃沿革...........................19 第二節 自然環境與交通概況.....................22 一、地理位置...................................22 二、河川.......................................24 三、氣候.......................................25 四、土壤.......................................28 五、水陸交通...................................29 第三節 本區的開發過程.........................33 一、漢人和平埔族之間的關係.....................33 二、漢人聚落的形成.............................35 第四節 本區的人口結構.........................38 第五節 嘉義地區的地方菁英.....................41 一、早期地方菁英的活動.........................41 二、地方士紳的活動—以王得祿家族為例...........47 三、鄉治代理人及地方頭人的活動.................51 第六節 張丙事件發生的背景.....................56 一、清代國家體制所扮演的角色...................56 二、游民問題...................................60 三、分類械鬥...................................63 四、天災與米價問題.............................66 第三章 張丙事件之始末.........................73 第一節 張丙事件的導火線.......................74 第二節 張丙事件初期...........................78 一、「一日破三關,二日殺府縣」.................78 二、重要股首之身分背景.........................83 三、動員的模式.................................85 四、劉廷斌苦守嘉義城...........................90 五、南北二路豎旗響應...........................95 六、張丙敗象漸露...............................97 第三節 清廷的派兵來台..........................99 第四節 張丙事件後期及善後.....................102 一、北路之平定................................102 二、南路之平定................................106 三、事件平定後的獎懲..........................107 第五節 清廷對參與者之處置.....................110 第六節 地方菁英在張丙事件中扮演的角色.........112 第四章 張丙事件後地方社會之變遷..............121 第一節 清廷的善後措施.........................121 一、清庄、聯庄及收養游民......................122 二、對人民的加強教化..........................132 三、嘉義縣城及臺灣府城的重修..................133 第二節 地方菁英影響力的強化...................137 一、官方給予義首的獎勵........................137 二、「平亂世家」的形成........................142 三、地方菁英的多元投資策略....................151 第三節 地方菁英和官方之間的互動...............156 一、組織地方武力..............................156 二、地方菁英對公共事務的參與..................159 三、官方與地方菁英間關係的演變................163 第五章 結論..................................169 附錄一 明鄭時期至清嘉慶年間嘉義縣拓墾表(1657至1820年左右)..175 附錄二 張丙事件凌遲及斬決罪犯表.................185 附錄三 拏獲股首從逆各犯會同審明分別定擬摺(第一次拏獲清單 ......200 附錄四 續獲匪案首夥各犯姓名事由清單.............203 附錄五 第三次搜獲逆案偽職餘匪姓名事由摘錄清單...207 附錄六 第四次搜獲逆案偽職餘匪姓名事由繕錄清單...211 附錄七 第五次搜獲戕官從逆各犯姓名事由繕錄清單...214 附錄八 第六次續獲逆案餘匪犯屬繕錄姓名事由清單...216 附錄九 第七次拿獲逆案股首及兇要緣坐各犯繕錄姓名事由清單....218 附錄十 辦過逆匪犯名開具清單.....................221 附錄十一 拿獲南路番割及焚搶夥犯姓名事由摘錄清單.223 附錄十二 拿獲鳳山縣焚搶番割匪徒姓名事由摘錄清單.226 附錄十三 新刊臺灣陳辦歌歌詞.....................229 附錄十四 閩浙總督程祖洛奏酌籌臺灣善後事宜摺.....231 附錄十五 捐題城工碑記...........................241 徵引書目........................................245 表 次 【表2-1】清代臺灣地方行政區域建置沿革表..........21 【表2-2】諸羅(嘉義)縣人口統計表................39 【表2-3】昭和三年(1928)在籍漢人鄉貫別分布表(清治時期舊屬嘉義縣部分)........................................40 【表3-1】張丙事件重要股首簡歷一覽表..............83 【表3-2】張丙事件北路及南路動員狀況一覽表........85 【表3-3】張丙事件參與者年齡層分布表..............90 【表4-1】張丙事件出力義首請獎等第簡表...........137 圖 次 【圖2-1】嘉慶年間臺灣地方行政區劃分佈圖..........22 【圖2-2】嘉義地區地形圖..........................23 【圖2-3】嘉南地區河川流域圖......................24 【圖2-4】嘉義臺南地區雨量等值線分佈圖............26 【圖2-5】雲嘉南地區土壤分佈圖....................28 【圖2-6】十九世紀的臺灣縱貫線....................31 【圖2-7】清乾隆年間諸羅縣街庄分布圖..............37

    一、 史料
    1.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1959[1867]。
    2.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1871]。
    3.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1961[1745]。
    4.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1960[1871]。
    5. 不著撰人,《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1714]。
    6. 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1963。
    7. 石再添主編,《臺灣地理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8。
    8.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7種,1959[ 1894後]。
    9. 余文儀,《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1764]。
    10. 沈兆霖等撰,《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11. 沈汝翰,《除氛錄》,收入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清代台灣農民起義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咸豐年間刻本]。
    12.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嘉義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13.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臺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14. 周凱,《內自頌齋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2種,1960[1840]。
    15. 周凱,《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5種,1961[1839]。
    16.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 [1717]。
    17.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1833]。
    18. 林豪,《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1957[1864左右]。
    19.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
    20.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
    21.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22. 洪波浪、吳新榮,《臺南縣志 卷八 人物志》,臺南:臺南縣政府,1980。
    23. 洪敏麟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24. 郁永河,《裨海記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1697]。
    25.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1829]。
    26. 姚瑩,《東溟奏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9種,1959[1838]。
    27.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3種,1960[1867]。
    28. 范咸編纂,《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1718]。
    29.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3種,1960[1859?]。
    30.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7種,1960[1862]。
    31.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月摺包》。
    32.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1959[1894]。
    33.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1961[1720]。
    34.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1871]。
    35. 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1833]。
    36. 連橫,《台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1962[1921]。
    37. 連橫,《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6種,1963[1933 ]。
    38. 黃典權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1966。
    39. 黃淑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1722]。
    4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1958。
    4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5種,1963。
    4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世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7種,1963。
    4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3種,1963。
    4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6種,1963。
    4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1964。
    4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宣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8種,1964。
    4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穆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4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1964。
    4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辛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05種,1964。
    5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43種,1968。
    5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00種,1972。
    5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8。
    53.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70[1741]。
    54. 劉枝萬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1962。
    55.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06種,1964[1923]。
    56. 鄭兼才,《六亭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3種,1962[1819]。
    57. 諸家,《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1959[1810]。
    58. 諸家,《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1958。
    59. 諸家,《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88種,1971。
    60. 諸家,《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09種,1972。
    61.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1960[1894]。
    62.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南天書局,1998[1905]。
    6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商事篇》,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91種,1961。
    6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物權篇》,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1963[1910]。
    65.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1962[1807]。
    66. 藍鼎元,《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1958[1722]。

    二、 專書
    1.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2. 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980]。
    3. 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1999[1990]。
    4.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5. 伊能嘉矩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1928]。
    6.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2003[1994]。
    7.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 吳育臻,《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 嘉義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9. 吳密察等撰文,《臺灣史料集成提要》,臺北:文建會,2004。
    10. 吳順發、張溪南合著,《迴狩店仔口:白河記事》,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
    11. 呂淑梅,《陸島網絡:台灣海港的興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2.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3[1988],一版二刷。
    13.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1999。
    14. 林永村、林志浩,《笨港:一個古老港口的歷史與文化》,雲林:笨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15. 林孟龍、王鑫,《台灣的河流》,台北:遠足文化,2002。
    16. 林聖欽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 卷七 臺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17.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
    18. 林德政主修,《新港奉天宮志》,嘉義: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
    19.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20.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21. 洪嘉惠主編,《民雄先賢小傳》,嘉義:民雄文教基金會,1998。
    22.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23. 翁仕杰,《臺灣民變的轉型》,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
    24. 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陳秋坤、陳其南譯,《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Taiwan 1644-1965),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
    25. 涂順從,《南瀛古廟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26. 張 菼,《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第104種,1970。
    27.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
    2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29. 梁志輝,《梅仔坑:一個嘉義地區鄉庄的社會文化發展》,嘉義:梅山鄉公所,1995。
    30.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31.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32.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編著,《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2004。
    33. 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4. 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35. 陳孔立,《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社,1997初版二刷。
    36.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1993。
    37.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1993. 2,二版二刷。
    38.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39. 陳國川等,《臺灣地名辭書 卷九 雲林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40. 陳國章,《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市 : 臺灣師大地學系,1997。
    41.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1996。
    42.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93。
    43. 張溪南等撰稿,《白河鎮志》,台南:台南縣白河鎮公所,1998。
    44.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45.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
    46.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47.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48. 劉妮玲,《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台北:久大文化,1989。
    49.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
    50. 蔡相煇、王文裕,《王得祿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51.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52. 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台灣三大民變》,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
    53. 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54. 顏尚文、潘是輝,《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55.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2刷[1966 ]。
    56. Bourdieu, Pierre. R. Nice trans., Outline of a Theory in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7. Brook, Timothy.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 Ming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58. Esherick, Joseph W. & Mary B.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59. Shepherd, John.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三、 一般論文
    1. 王詩琅,〈張丙案的特徵〉,《臺灣風物》,26卷1期,1976。
    2. 王業鍵、黃瑩玨,〈清中葉東南沿海的糧食作物分布、糧食供需及糧價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6。
    3. 石萬壽,〈臺南府城人物誌〉,《臺灣文獻》,31卷第2期,1980。
    4. 石萬壽,〈臺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臺灣文獻》,31卷4期,1980。
    5. 李 李,〈一首抗清歌謠—臺灣陳辦歌〉,《臺灣風物》,42卷4期,1992。
    6. 吳明勇,〈戰爭與邊陲—清代臺籍將領王得祿(1770-1841)的軍歷與處境〉,收於:《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00。
    7. 周省人,〈清代臺灣米價誌〉,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8. 林偉盛,〈分類械鬥蔓延全臺的分析〉,《臺灣風物》,38卷3期,1988。
    9.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於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1996。
    10. 施添福,〈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1998。
    11. 莊吉發,〈鄉土情•義民心—清代臺灣義民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2001年8月。
    12. 莊吉發,〈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臺灣民變與民間信仰〉,《臺灣文獻》,52卷2期,2001。
    13. 莊英章,〈臺灣鄉村社會研究的回顧〉,《思與言》,19卷2期,1981。
    14. 許文雄,〈林爽文起事和台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9卷1期,2001年8月。
    15. 許達然,〈械鬥和台灣清朝社會〉,《台灣社會研究》,23期,1996。
    16. 許達然,〈清朝臺灣社會動亂〉,收於古鴻廷、黃書林編,《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17. 許達然,〈十八及十九世紀臺灣民變和社會結構〉,《臺灣文獻》,51卷2期,2000.9。
    18. 許達然,〈清朝臺灣福佬客家衝突〉,收於古鴻廷、黃書林合編,《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三)》,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19.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竹城〉,收於《近代臺灣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1987。
    20. 郭松義等著,《清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1. 陳孔立,〈論台灣張丙起義與閩粵械鬥〉,《台灣研究集刊》,第1期,1985。
    22. 陳世榮,〈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鬥與區域發展之關係〉,《史聯》第3期,1999。
    23.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間」〉,《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2001。
    24. 陳紹馨,〈清代臺灣之人口增加〉,收於氏著,《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25. 陳喜齡、賴垂,〈張丙之役〉,收入於南瀛文獻叢刊第三輯《南瀛論叢》,臺南:臺南縣民政局,1980。
    26. 張隆志,〈歷史人類學與西文臺灣史研究的里程碑—評介邵著《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2期,1994。
    27. 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21卷1期,1970。
    28. 張菼,〈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24卷4期,1974。
    29. 張菼,〈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上、下)〉,《台灣文獻》,26卷2、3 期,1975。
    30. 張菼,〈宜蘭兩次械鬥事件之剖析〉,《臺灣文獻》,27卷2期,1976。
    31. 康豹(Paul Katz),〈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第64期,2000,頁83。
    32. 梁志輝,〈清代嘉義地區之社會變遷〉,《史聯雜誌》第23期,1993。
    33. 梁志輝,〈最後的打貓社人—一個平埔番社的歷史敘述〉,發表於中研院史語所、臺史所、語言所暨臺灣省文獻會合辦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1998年5月16-17日。
    34. 黃秀政,〈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事件之檢討〉,《臺灣文獻》,27卷4期,1976。
    35. 黃秀政,〈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事件〉,《臺北文獻》,直字第49、50期,1979。
    36. 黃富三、翁佳音,〈清代臺灣漢人墾戶階層初論〉,收於:《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37. 馮明珠,〈故宮檔案與臺灣史研究—從張丙一案談軍機處月摺包〉,《史聯雜誌》,第9期,1986。
    38. 馮明珠,〈故宮檔案與臺灣史研究—再從張丙一案談上諭檔〉,《史聯雜誌》,第10期,1987。
    39. 馮明珠,〈故宮檔案與臺灣史研究〉,《文化視窗》,第5期,1998。
    40. 楊彥杰,〈從福建族譜看台灣移民的若干問題〉,收於《台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集,1990.7。
    41. 趙文榮,〈清代台南地區文教的發展與士紳階級的形成〉,《台南文化》,新50期,2001.3。
    42. 趙文榮,〈清代臺南地區漢人社會的動亂與分析〉,《台南文化》,新51期,2001.9。
    43. 蔣竹山,〈女體與戰爭—明清厭砲之術「陰門陣」再探〉,《新史學》,10卷3期,1999。
    44. 劉妮玲,〈遊民與清代臺灣民變(上、下)〉,《臺灣風物》,32卷1、2期,1982。
    45.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性質之分類與表象分析〉,《史聯雜誌》,第2期,1983。
    46. 潘是輝,〈聯甲與聯庄〉,《中正歷史學刊》,創刊號,1998。
    47. 潘是輝,〈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臺灣史蹟》,第39期,2001。
    48. 樊信源,〈清代臺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臺灣文獻》,第25卷第4期,1974。
    49.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2期,1983。
    50.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3期,1983。
    51. 蔡淵洯,〈光復後臺灣地區有關清代社會史研究的檢討〉,《思與言》,23卷1期,1985。
    52. 盧嘉興,〈記臺灣清代最豪富的鹽商吳尚新父子〉,《臺灣研究彙集》,第11期,1971。
    53. 謝崇熙,〈十九世紀上半葉臺灣地方菁英社會領導活動之研究〉,《臺灣人文》,第7號,2002。
    54. 藍厚理(Harry J. Lamley),〈建築台灣三城的發軔與動力〉,收於施堅雅(William Skinner)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
    55. 羅士傑,〈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臺灣史蹟》,第38期,2001.6。
    56. Lamley, Harry R.,“ Lineage Feuding in Southern Fujian and Eastern Guangdong under Qing Rule”, In Jonathan N. Lipman & Stevan Harrell, eds., Violence in China.(Albany: SUNY Press,1990), pp.27-64.
    57. Ownby, David, ”The Ethnic Feud in Qing Taiwan: What is This Violence Business, Anywa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1782 Zhang-Quan Xiedou”,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1, No.1, (June, 1990).

    四、 學位論文(按時間先後順序)
    1. 林聖芬,〈清代臺灣之團練制度〉,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2. 李李,〈臺灣陳辦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3.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4. 翁仕杰,〈臺灣傳統漢人民變在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轉型--理念型分析:從反抗官僚特權到爭取平等待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5. 林培雅,〈臺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6. 金智,〈清代嘉慶、道光朝臺灣社會動亂的研究(1796-1850)〉,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7. 梁志輝,〈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895)〉,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8. 林丁國,〈清代臺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9.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0. 陳美鈴,〈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1999。
    11.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2. 趙文榮,〈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83-1895)〉,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3. 潘是輝,〈清代嘉義地區村際組織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4. 蕭道明,〈清代臺灣鳳山縣城的營建〉,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5. 羅士傑,〈清代臺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1862-1868)〉,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6. 劉世溫,〈清代斗六地區的發展(1684-1895)—以斗六行政體系之建立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7. 吳盈美,〈十八世紀清代糧價之統計分析—長江以南地區〉,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8. 賴蕙琦,〈清代諸羅地區士紳的共同參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9.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0. 楊明宗,〈從歉收搶米到聚眾抗官—清代張丙事件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21. 唐聖美,〈清代閩粵與臺灣地區械鬥之比較〉,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2. 許永河,〈光復前柳營劉家與地方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23. 劉坤昌,〈清代臺灣民間自衛武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所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
    24.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