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正維
Chen, Cheng-wei
論文名稱: 「拓荒者」的多重實踐── 論七○年代婦運者與女作家的書寫╱行動
指導教授: 陳萬益
陳昭如
口試委員: 楊翠
李癸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七○年代婦運者與女作家戰後台灣第一波婦女運動新女性主義書寫行動拓荒者出版社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七○年代的新女性主義運動,是戰後台灣第一波婦女運動,本論文探究參與者以「書寫」從事婦運的拓荒歷程、內容與意義。當時的婦運者與女作家攜手對抗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狀,然而既有文學史敘事與婦女運動史敘事,尚未指出她們以「書寫」從事婦運的特殊意義。
    本文從七○年代台灣的特殊性說起,當時外交頓挫使得戰後世代的青壯年知識份子投入各種風起雲湧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婦運提倡者呂秀蓮與關注婦女問題的女作家,正是因為性別與世代交錯的身分認同,而投入新女性主義運動。另外,女性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加,以及五○年代以來台灣女性作家創作文類與議題的逐步擴大,以及本省籍女作家的出現,構成了七○年代女性以書寫從事婦運的前提條件。新女性主義作為戰後台灣第一波婦運,是因呂秀蓮已經清楚指認「男性中心的社會」作為批判對象,並呼籲為女性爭取平等權利,這十分不同於國民黨官方的婦工會與婦聯會、僅強調婦女義務與婦女工作。
    婦運者與女作家在1976年成立了拓荒者出版社,是戰後台灣第一個屬於女性的民間出版社,核心成員為呂秀蓮、王中平、施叔青與曹又方,她們的盟友是女專欄作家薇薇夫人、丹扉與陳冷,此外更有學者、媒體人與小說家等參與者。她們採取出版著述的行動,以啟蒙讀者性別意識與喚醒女性讀者自覺;她們也從事出版之外的婦運活動,例如開辦「保護妳專線」協助受暴婦女。然而,即便婦運透過「文學傳播」而在戒嚴年代裡得以發生,婦運者與女作家的書寫仍時常受到威權政府的壓制,政府以書刊查禁手段,強加誨淫、猥褻等「性的污名」於女性書寫與婦運論述;此外,情治人員針對婦運從事者的監視與騷擾、對婦運活動的抹黑,或者刻意操縱輿論所導致的「何秀子事件」,皆是對於婦女運動的壓制。呂秀蓮從事婦運經驗的挫折,後來發展為直接強烈的政治反對意識,她自1978年起投入黨外選舉,之後更為了爭取民主自由而成為美麗島事件的政治受難者。
    在爬梳七○年代婦運者與女作家的拓荒歷程之後,筆者分別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女性主義法學觀點」,針對對她們當時的小說創作與雜文書寫進行分析。首先,筆者分析《女與男》各篇小說的角色刻劃、情節結構與女主角下場,指出應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立場,重新評價康芸薇、施叔青、心岱與曹又方刻畫女性處境的小說,並因此看出現有文學史敘事的隙縫,使得七○年代的文學史敘事不再限於「性別盲目」,而能有豐富多元的面貌。其次,筆者以議題分析的方式討論關注婦女問題與呼籲男女平等的女性雜文,聚焦於她們書寫的法律議題,當時她們已經認知到性別、生活與法律的關係。當時她們討論法律議題的思考、以及呼籲修改法律的實踐,展現出在地女性主義法學觀點的萌芽。
    本文並討論七○年代未參與新女性主義運動、但關注婦女問題的女性翻譯者楊美惠,以及小說家季季與曾心儀。拓荒者出版社停擺後與美麗島事件後,女性的拓荒書寫未曾中斷。深受七○年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思潮影響的小說家李昂,她深入刻劃父權宰制的〈殺夫〉,是一部女性主義的文學經典。〈殺夫〉得獎的1983年,是本論文時間軸的終點。
    筆者期待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可以成為重新評價台灣文學史各個分期的一種方法論,以發掘向來受忽略的作品。以本文所關注的七○年代台灣文學為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補足了既有研究對於六、七○年代僅採取「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審美標準而產生的缺漏,重新評價了未進入現有文學史敘事的女作家創作,說明了這些創作照見時代女性處境、以及在戒嚴體制下形成與推廣婦女運動的意義。


    The New Feminism Movement of the 1970s is the first wave of women movement in postwar Taiwan. This thesis explores why and how the activists took “writing” as an action to form and participate in the movement. The activists and female writers collaborated to fight against the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However, prior studies on Taiwan literature and women movement have not explained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writing as form of participation.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Taiwan in the 1970s, when the diplomatic crises Taiwan confronted with caused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take parts in various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movements. Also, the New Feminism leader Lu Hsiu-lien and female writers who cared about women’s issues became activists out of their intersecting gender and generation identity. Besides, the increasing female population in compulsor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expanding genres and topics of female writing, and the emergence of local Taiwanese female writers consisted the premise of women’s writing as action in the 1970s. Furthermore, Lu Hsiu-lien’s critique on the “male-centered society” and her advocate of equal rights for women extremely differed from the Kuomintang-affiliated women’s organizations such as Fukunghui and Fulienhui, which emphasized only on women’s duty and work. As an entity, these changes made New Feminism as the first wave of women movement in postwar Taiwan.
    In 1976, several female activists and writers launched the Pioneer Press, which was the first non-governmental female publisher in postwar Taiwan. The core members were Lu Hsiu-lien, Wang Chung-ping, Shih Shu-ching, and Tsao Yu-fang. Their allies were female columnists Madam Wei-wei, Tan-fei, and Chen Leng. There were supporters, including scholars, newspaper journalists, magazine editors, and novelists. They published their writing to enlighten readers and to raise consciousness of female readers. Besides, they also took other ac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Protect You Hot line”, intending to help female victims of sexual assault. Although the women movement occurred through “literature-communication” in Taiwan under the martial law, the female activists and writers still faced obstacles from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suffering from the “stigma of sex” imposed by the government books banning policy. What is worse, they were confronted with the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harassment by the intelligence personnel. The constant coercion led to the notorious “Ho Hsiu-tze Incident”. Numerous setbacks Lu Hsiu-lien experienced during engaging in women movement turned into a stronger sense of political opposition. She participated in the Dangwai (outside of the Kuomintang) election, and went into prison because of her advocate of greater democracy and freedom later.
    After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women movement in the 1970s, I apply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feminist jurisprudence viewpoint to interpret the novels and short essays by the novelists and the columnists. First, I analyze the characters, plots and the results of each novel in Woman and Man. By applying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 am able to reevaluate the novels by Kang Yun-wei, Shih Shu-ching, Hsin Tai, and Tsao Yu-fang; even more, it becomes possible to correct the “sex-blindness” prevalent in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1970s. Second, I focus on the legal issues in the short essays by the female columnists. Their discussion on legal issues in women’s life, and their advocate to change the unfair law showed the origin of Taiwanese feminist jurisprudence viewpoint.
    This thesis also explores female writers who wrote about women issues but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women movement, and indicated that female activists and writers kept writing even after the leader Lu Hsiu-lien was imprisoned. This thesis ends at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1983 when Li Ang’s The Butcher’s Wife won the prize, which meant that novels on women issues became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Finally, I expect that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ecomes an approach to reevaluate Taiwan literature works of different periods. This approach helps researchers to see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female writing which formed and promoted the women movement in the 1970s in Taiwan.

    「拓荒者」的多重實踐── 論七○年代婦運者與女作家的書寫╱行動 目錄 謝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3 第三節 先行研究回顧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新女性主義的誕生──婦女運動的書寫╱行動背景綜論 14 第一節 理想燃燒的七○年代 15 一、 運動發生的契機 15 二、 女性社會角色的變遷 17 三、 與時俱進的副刊傳播功能 18 第二節 女性以書寫從事婦運的生成背景 20 一、 五○年代的外省女性作家 21 二、 六○年代女性專欄作家與本省籍女性作家的崛起 22 三、 七○年代形成與投入婦運動員的女性書寫 25 第三節 掀起時代新女性之頁 25 一、 新女性主義的媒體發聲 25 二、 媒體場域裡的角力過程 28 三、 知識份子的回應 3 第四節 浮出歷史地表的新女性主義 36 一、 從「婦女工作」到「婦女運動」 36 二、 兼容激進與保守的新女性主義 38 第三章 她們踏荒而出──拓荒者及其盟友的行動與受挫 42 第一節 從個人主張到集體動員的新女性主義 42 第二節 拓荒者出版社成員及其盟友 44 一、 核心成員:呂秀蓮、王中平、施叔青與曹又方 44 二、 前輩盟友:專欄作家丹扉與薇薇夫人 47 三、 新女性主義者的協助者 51 (一) 學者 51 (二) 媒體人 52 (三) 小說家 54 四、 插述:在家庭、職業與理想之中的婦運者 55 第三節 她們的拓荒行動 56 一、 出版書籍 56 (一) 女性發聲,競寫方塊──標榜「女性寫專欄」 58 (二) 理論體系,行動指標──新女性的理論方針 60 (三)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翻譯西方相關論述 61 (四) 現實邊緣,底層關懷──報導「中下階層」婦女 63 (五) 反映世情,小說優游──「虛構」的兩性關係 64 (六)「名男人成功錄」與「名女人有毛病」── 《他們為什麼成名?》與《她們為什麼成名?》 65 二、 何秀子事件 67 三、 出版以外的婦運行動 69 四、 出版社的第一度停擺 71 第四節 七○年代婦運的受挫與伏流 71 一、 戒嚴體制下的言論控制 72 (一)出版管制與查禁 72 (二)被「妖魔化」的女性創作與婦運言論──性的汙名 76 (三)女性的政治反對言論 78 二、 從婦女運動到黨外運動 80 第四章 拓荒路留下的文字結晶──拓荒者的小說與雜文書寫 84 第一節 尋找文學史位置的女作家: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運用 84 第二節 娜拉出走──文學裡女性自覺的甦醒 87 一、 女作家筆下追尋自我的女性 88 (一)噤聲:康芸薇筆下遭噤聲的家庭主婦 88 (二)瘋狂:施叔青筆下被判為瘋狂的妻子 89 (三)死亡:心岱筆下不得不死亡的殘缺女性 91 (四)「happy ending」? 曹又方與劉慕沙筆下追求自我愛情的女性 93 二、 男作家筆下女性的放逐與出走 95 (一)宰制與屈從:七等生筆下的兩性關係 96 (二)父權制度中的女性共謀者與受迫者: 朱西甯筆下的「古老」世界 96 (三)性別與階級的交錯關係:楊青矗筆下的女性勞工 97 三、 小說家的性別意識形態 98 第三節 女性文學裡的法律議題 99 一、 迫使女性處在次等地位的法律 100 (一)婚姻與家庭規範 100 (二) 職場性別歧視規範 104 (三)女性主義法學觀點 105 二、 遙遠而不能保護女性的法律 106 (一)家庭暴力 106 (二)強暴現象 107 (三)女性主義法學觀點 109 三、 宰制女性身體與性的法律與道德規範 110 (一)「娼妓制度」 111 (二)片面貞操規範 113 (三)刑法墮胎規範 115 第四節 小結 118 第五章 拓荒尚未結束,書寫仍在繼續── 拓荒者之外與之後的婦女問題書寫 120 第一節 西方女性主義的首位譯介者:楊美惠 120 第二節 其他書寫婦女問題的小說家:季季與曾心儀 126 一、 未婚媽媽問題的報導者:季季 126 二、 女性勞動者的代言人:曾心儀 129 三、 小說家未參與婦運的原因與影響 132 第三節 未曾中斷的拓荒書寫 133 一、 出版社結束後的書寫實踐 133 二、 種子萌芽之後──以李昂〈殺夫〉為例的討論 136 三、 女性專欄的發展與演變 143 四、 並用專欄雜文與小說創作的女作家 145 第四節 小結 146 第六章 結論 148 附錄一 「參與新女性主義運動的女性學人」 附錄二 「參與新女性主義的女性媒體人」 附錄三 「楊美惠老師電話訪談紀錄」 附錄四 「楊美惠譯介議題表格整理」 附錄五 「女性專欄作家、小說家與婦女運動者年表」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專書
    一、婦運者與女作家書目
    《了解婚姻才能抓住幸福:台北市家庭主婦現狀調查報告》。台北:拓荒者,1978年。
    丹扉,《反舌集》。台北:皇冠。1966年。
    丹扉,《吸塵集》。台北:皇冠,1968年。
    丹扉,《見刺集》。台北:皇冠,1970年。
    丹扉,《折枝集》。台北:皇冠,1973年。
    丹扉,《折枝集》。台北:皇冠,1973年。
    丹扉,《丹扉的話》。台北:拓荒者,1976年。
    丹扉,《碾渣集》。台北:皇冠,1977年。
    丹扉,《叮噹集》。台北:皇冠,1978年。
    丹扉,《浮塵集》。台北:皇冠,1978年。
    丹扉,《似曾相識集》。台北:皇冠,1979年。
    丹扉,《鼓刷集》。台北:九歌,1980年。
    丹扉,《各奔「錢」程》。台北:皇冠,1981年。
    朱明等著,《她們的血汗、她們的眼淚》。台北:拓荒者,1976年。
    吳月蕙,《筆耕心耘見良田:女作家群像》。台北:中國生產力,1995年。
    李元貞,《解放愛與美》。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1983年。
    李昂,《女性的意見》。台北:時報文化,1984年。
    李昂,《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1984年。
    李昂,《愛情試驗》。台北:洪範,1986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幼獅月刊社,1974年。
    呂秀蓮,《尋找另一扇窗:拓荒的話》。台北:書評書目,1974年。
    呂秀蓮,《數一數拓荒者的腳步》。台北:拓荒者,1976年。
    呂秀蓮,《幫他爭取陽光》。台北:拓荒者,1976年。
    呂秀蓮,《新女性何去何從》。台北:拓荒者,1977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拓荒者,1977年。
    呂秀蓮,《這三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85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0年。
    呂秀蓮編,《何秀子事件》。台北:拓荒者,1976年。
    呂秀蓮編,《他們為什麼成名?》。台北:拓荒者,1977年。
    季季,《澀果》。台北:爾雅,1979年。
    季季,《季季集》。台北:前衛,1993年。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台北:景象,1976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1985年。
    施叔青編,《從女人到人》。台北:拓荒者,1976年。
    孫慶餘等譯,《新男性》。台北:拓荒者,1976年。譯自傑可•尼可斯著,《男性的解放》。
    孫慶餘等譯,《夢與真實》。台北:拓荒者,版權頁佚失,出版年不詳。譯自麗芙•塢曼自傳。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當代中國女作家及作品》。台北:純文學,1973年。
    曹又方,《愛的妙方》。台北:聯亞,1976年。
    曹又方,《綿纏》。台北:大江,1976年。
    曹又方,《蝴蝶怨》。台北:皇冠,1976年。
    曹又方,《捕雲的人》。台北:皇冠,1978年。
    曹又方,《風塵裡》。台北:皇冠,1978年。
    曹又方,《濕濕的春》。台北:皇冠,1978年。
    曹又方,《刺》。台中:慧龍,1979年。
    曹又方,《女性的開放》。台北:皇冠,1979年。
    曹又方,《碧海紅塵》。台北:皇冠,1981年。
    曹又方,《風》。台北:仕女雜誌社,1982年。
    曹又方,《出岫》。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曹又方,《靈慾刺青:自傳》。台北:圓神,2005年。
    曹又方,《烙印愛恨》。台北:圓神,2005年。
    曹又方,《愛的變貌》。台北:爾雅,2009年。
    曹又方編,《她們為什麼成名》。台北:拓荒者,1976年。
    曹又方編,《女與男》。台北:拓荒者,1976年。
    陳冷,《冷眼冷語》。台北:拓荒者,1977年。
    陳若璋譯,《性+暴力=?》。台北:拓荒者,1976年。譯自Susan Brownmiller: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Simon and Schuster。
    許信良等著,《許信良言論選集》。台北:前衛,1992年。
    康芸薇,《良夜星光》。台北:爾雅,1974年。
    康芸薇,《十二金釵》。台北:大地,1987年。
    雪韻,《獄》。台北:拓荒者,1977年。
    曾心儀,《我愛博士》。台北:遠景,1977年。
    曾心儀,《等》。台北:四季,1981年。
    曾心儀,《游過生命黑河》。台南:南市文化,1996年。
    曾心儀,《心內那朵花──台灣民主運動的文學紀事》。台北:新風格文藝,2000年。
    曾逸韻譯。《再婚手記》。台北:拓荒者,1977年。譯自莫禮香•佛蘭素花著,《不失敗的人生》。
    魯迅,《且介亭雜文》。台北:風雲時代,1990年。
    魯迅,《花邊文學》。台北:風雲時代,1990年。
    劉樵,《透視許信良》。台北:拓荒者,1979年。
    龍應台,《美麗的權利》。台北:圓神,1994年。
    薇薇夫人,《男人背後的女人》。台北:拓荒者,1976年。
    薇薇夫人,《感情,感情?感情!》。台北:聯合報社,1979年。
    羅珞珈譯,《創造性的離婚》。台北:拓荒者,1976年。譯自Mel Krantzler: Creative Divorce: A New Opportunity for Personal Growth. New American Library。
    二、研究書目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1988年。
    《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1985年。
    《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王保民,《出版法、廣播電視法、電影法釋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史為鑑編著,《禁》。台北:四季,1981年。
    艾琳達,《激戰!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1997年。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台灣東華,2004年。
    李文,《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年。
    季季等編,《紙上風雲──高信疆》。台北:大塊,2009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林秀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
    林淇瀁,《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傳播文學議題析論》。台北:三民,2004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1998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邱貴芬,《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文建會,2010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北:麥田,2008年。
    姚春樹,《怎樣寫雜文》。福建:海峽文藝,1992年。
    柳敏珠,《世界之女呂秀蓮》。台北:印刻,2006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年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1989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台中:印書小舖,2006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麥田,2011年。
    陳國祥等著,《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昭如,〈發現受害者或是製造受害者?初探女性主義法學中的受害者政治〉,殷海光基金會主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台北:允晨,2007年。
    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
    游鑑明,〈明明月照來時路:台灣婦運的歷史觀察〉,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稻鄉,2005年。
    楊美惠,《婦女問題新論譯叢》。台北:晨鐘,1973年。
    楊美惠,《婦女問題新論譯叢》(第二冊)。台北:晨鍾,1975年。
    楊美惠,《婦女問題新論》。台北:聯經,1979年。
    楊美惠,《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文化,1988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1993年。
    楊翠,《台灣婦女運動》。台中:莎士比亞文化,2008年。
    楊澤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年。
    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
    廖榮利、鄭為元,《蛻變中的台灣婦女》。台北:大洋,1986年。
    蔡墩銘,《刑法各論》修正版。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92年。
    歐陽子,《女人,女人(第二性女人之一)》。台北,晨鐘,1972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鮑家麟,《婦女問題隨想錄》,台北:稻鄉,1989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8年。
    薛化元,《戰後台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2010年。
    薛化元等著,《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顧燕翎,〈婦女學理論與方法初探〉,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顧燕翎,〈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1989年。
    《查禁圖書目錄》,台灣省政府、台北市政府、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編印,1975、1977與1985年。
    《新聞業務手冊》,台中:省政府新聞處,1983年。
    《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展覽選目》,國家圖書館編印,2007年。
    單篇論文
    一、 會議論文
    李國鼎,〈台灣婦女人力在經濟發展中之貢獻〉,收入《婦女在國家發展中之角色研討會論文集(上)》。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1984年。
    林淇瀁,〈文學•社會與意識型態:以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副刊媒介運作為例〉,收入《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996年。
    林淇瀁,〈以小喻大、以一馭萬:論方塊短評寫作〉。台南:成功大學文學院「第三屆實用中文與寫作策略學術研討會」,2007年。
    陳芳明,〈《殺夫》事件與女性書寫〉,收入《「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許振江紀錄,〈李昂作品討論會〉,《文學界》第10期。1984年
    劉毓秀,〈李昂與女性之謎〉,收入《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年。
    顧燕翎,〈社會資源與意識型態的兩難選擇──七○年代婦運與媒體的互動關係〉,收入《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編印,1996年。
    二、 期刊論文
    丁陳國慈(主講),「婦女雜誌讀者午餐會紀實」,〈從法律的觀點來看婦女與婚姻問題〉。《婦女雜誌》,1979年11月號。
    王秀雲,〈評介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第18期「婦運史能怎麼寫」專題,2004年12月。
    王之劍〈讀「新男性」有感〉,《書評書目》第39期(1976年7月)。
    丹扉,〈「新女性」談新女性──「新女性主義」讀後〉。《書評書目》第13期,1974年5月。
    丹扉,〈反對也好〉。《書評書目》第39期,1976年7月。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詭譎、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
    艾琳達,〈民主運動中的新女性〉。《女性人》第1期,1989年1月。
    呂秀蓮,〈男性中心的社會該結束了吧?──三月一日台大法學院演講〉。《大學雜誌》第64期,1973年5月。
    呂秀蓮,〈此時此地為什麼要提倡新女性主義?〉。《中國論壇》第1卷第11期,1976年。
    呂秀蓮,〈誰是「新女性作家」?〉。《書評書目》第48期,1977年4月。
    呂秀蓮,〈告別方塊──「尋找另一扇窗」五版序〉。《書評書目》48期,1977年4月。
    呂秀蓮(主講)、方宜(整理),〈婦女在歷史轉捩點上──細數拓荒腳步•展望婦運前程〉。《婦女新知》第74期,1988年7月。
    李元貞,〈婦女、民主、國家的認同經驗〉。《騷動》雜誌創刊號,1996年6月。
    何復言,〈紅燈,請止步──獻給新女性主義者的諍言〉。《書評書目》第47期,1977年3月。
    余素,〈婦運與反婦運─略談幾本有關「新女性主義」的書〉。《書評書目》第4期,1973年3月。
    林淇瀁,〈台灣報紙副刊歷史軌跡的釐清:一個文學╱文化傳播取向的考察〉。《台灣史料研究》,3期(上篇),1994年2月;4期(下篇),1994年10月。
    林靜茉,〈婦人真的殺夫了嗎?──解構李昂《殺夫》中的女性主義〉。《文學台灣》第15期,1995年7月。
    范雲,〈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第5期,2003年6月。
    范雲,〈評介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第18期「婦運史能怎麼寫」專題,2004年12月。
    俞彥娟,〈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歷史研究之回顧:兼評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第18期「婦運史能怎麼寫」專題,2004年12月。
    莫毓瑤〈正視婦女問題──一個男人的看法〉。《幼獅月刊》,第36卷第1期,1972年7月。
    婦女雜誌編輯部,〈終止法律的咒詛──墮胎無罪〉。《婦女雜誌》第134期,1979年11月。
    張景涵,〈高跟鞋還要墊高?〉。《大學雜誌》66期,1973年7月。
    張瑞芬,〈現代主義與六○年代的台灣女性散文〉。《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2006年12月。
    陳冷「冷眼冷語」〉。《書評書目》49期,1977年5月。
    陳若璋,〈婦女人權年──別讓台灣淪為加害者的天堂〉。《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第38與39期,1996年6月。
    陳映湘,〈綿纏以後呢?──試論曹又方的《綿纏》〉。《書評書目》第47期,1977年3月。
    陳銘磻,〈四十年來台灣出版史略(上)〉與〈四十年來台灣出版史略(下)〉。《文訊》第32及33期,1987年10月及11月。
    陳昭如,〈女性主義法學的理論與實踐:一個初步的介紹〉。《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
    符芝瑛紀錄,〈婦女問題的歷史性對話──「新女性主義」和「小姐什麼?」的初會〉。《中國論壇》第255期,1986年3月。
    曹又方,〈婦女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新時代》第17卷第5期,1977年5月。
    曹又方,〈台灣的新女性運動〉。《人與社會》第5卷第6期,1978年2月。
    曹又方,〈人人的婦女運動〉。「開放的心」專欄,《婦女雜誌》,1979年1月號。
    曹又方(主講),〈讀者午餐會紀實:生為女人〉。《婦女雜誌》,1979年3月。
    曹又方,〈拓荒者道路〉。《女性人》第1卷第1期,1989年2月。
    康瀞文,〈女性主義打的一場仗?──從李昂的《殺夫》談起〉。《藝術論衡》第6期,2000年12月。
    許芳庭,〈戰後初期台灣婦女團體與婦運議題〉。《台灣史料研究》第15期「台灣婦女史專題」,2000年6月。
    彭瑞金〈生命中可以逆流的河──試論季季的生命觀〉。《台灣文藝》第61卷,1978年12月。
    黃心村,〈從醬園弄到鹿港:詹周氏殺夫的跨國演繹〉。《台灣文學學報》第18期,2011年6月。
    黃淑玲,〈台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2期,1996年4月。
    楊千鶴,〈我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台灣文學》第16期,1995年10月。
    楊翠,〈青春期的「爆破」──台灣女性史的兩個歷史節點〉。《婦研縱橫》第95期,2011年10月。
    溫曼英,〈「保護妳」專線保護你〉。《婦女雜誌》第117期,1978年6月。
    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年2月。
    鄭士漢,〈「新女性」的歧路〉,《中國論壇》第2卷第12期,1976年9月。
    澎湃,〈不要老搞新女性〉。《文藝月刊》第94期,1977年4月。
    劉乃慈,〈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女性主義與臺灣當代小說生產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7年4月。
    鮑家麟,〈性+暴力=?〉,《書評書目》第39期,1976年7月。
    賴秋蓮,〈站在婦女界的立場談「風化」問題〉。《新時代》第14卷第10期,1974年10月。
    謝蕙風,〈初探七○年代男性知識份子對新女性主義的言論與態度〉。《東華人文學報》8,2006年1月。
    藍建春,〈誰之過?從季季《澀果》論「不幸的女性命運」之構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
    瞿宛文,〈屬於台灣各階層婦女的女權運動之真義〉。《大學雜誌》64期,1973年5月。
    顧燕翎,〈「再婚手記」是一本怎麼樣的書〉。《書評書目》第58期,1978年2月。
    顧燕翎,〈瞭解婦女運動三本必讀的書──婦女運動的真義何在?這三本書有冷靜的分析〉。《書評書目》第61期,1978年5月。
    三、 學位論文(依人名筆劃數排序)
    王心美,《一九七○∼八○年代台灣知識婦女的家庭、工作與性別──以《婦女雜誌》(The Woman)為分析實例》。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8年。
    王秀雲,《「女性與知識」的幾種歷史建構及其比較:以台灣當代、七○年代台灣、清末及民初四段時空為背景》。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2年。
    王淑慧,《台灣女性文學中女性角色與意識覺醒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論析》。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雅琪,《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臺灣省婦女會(1946-2001)》,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伊倫,《誰近╱禁女色?戰後台灣法律再現系統中之法律圖像》。台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佩瑾,《台灣反婚姻暴力行動的研究──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觀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係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麗娟,《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璟薇,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4年。
    范碧玲,《解析台灣婦女體制: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性格之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碩士論文,1990年。
    紀琇雯,《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嘉宏,《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毓芬,《女人與國家──台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家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柳妃,《台灣女性議題報導文學:以文學傳播理論為核心的初探》。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曹淑鳳,《女性主義思想及婦女運動之研究──以呂秀蓮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年。
    莊韻親《做個怎樣的母親?戰後台灣法律中的母職建構》。台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玉蘭,《台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泰然,《智慧財產的他者及其抵抗:公共園地與創意共用》。台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年。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顏安秀,《《自由中國》文學性研究:以「文藝欄」小說為探討對象》。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羅雲珍,《報紙的婦女信箱反映女子社會價值變遷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80年。
    電子資料庫
    《中國時報》:台灣新聞智慧網電子資料庫。
    《聯合報》:聯合知識庫電子資料庫。
    網路資料
    林淇瀁,〈禁書與禁言:2007/07/13在國家圖書館的講話〉大綱。國家圖書館舉辦「戒嚴時期查禁書刊展」,自2007年7月14日至7月31日展出。林淇瀁應國家圖書館之邀,根據《查禁圖書目錄》整理1970年代選目,並於展覽前夕向該館發表報告。
    (來源: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712&tid=73602,2010.11.29)
    紀錄片〈回首來時路──她們參政的足跡〉。簡偉斯影像工作室製作,民主進步黨婦女發展部監製。
    英文書目
    Carolyn Heilbrun and Judith Resnik, Law, Literature, and Feminism.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9, No.8 (Jun., 1990).
    Elaine Showalter, “Toward a Feminist Poetics”, 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 Essays on Women, Literature, and Theory, VIRAGO PRESS Limited, London, 1986.
    Julia Kristeva, translated by Alice Jardine and Harry Blake, “Women’s Time”, Signs, Vol. 7, No.1 (Autumn, 1981) pp. 13-35.
    Martha Chamallas,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Legal Theory” 2nd E dition, Aspen Publishers. 2003.
    Nancy Levit and Robert R.M., Feminist Legal Theories: a prim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
    Toril Moi, Sexual/ Textual Politics, Methuen & Co. Ltd. 198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