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寶惠
HUNG,PAO-HUI
論文名稱: 南一版國小高年級國語科課文篇章中詞彙銜接方式之研究
A Study of Principle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Moral Education - An exampl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 鄭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詞彙銜接
外文關鍵詞: lexical cohesion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國小學童來說,國語科課文的學習非常重要,關係到其他科目的學習及理解。課文是由句子構成的篇章,句子則由詞彙組成的;要學好課文須由篇章開始,要學好篇章則由句子著手,要學好句子則須研究詞彙,詞彙之間有銜接的問題。胡壯麟(1994)提出了詞彙銜接的方式,有重複、泛指詞(general word)、相似性(similarity)、分類關係、搭配這五種。本研究是以國小高年級國語科第九~第十二冊課文為範圍,分析教材中這五種銜接方式的使用情況並提出教學建議。
    這五種銜接方式在課文記敘文、韻文、說明文、應用文和議論文這五種文體裡的分布情形,以重複在各文體裡出現的次數最多,相似性第二,分類關係第三,搭配第四,泛指詞最少;教學排序是:重複>相似性>分類關係>搭配>泛指詞。這些詞彙銜接手段的研究結果希望能提供給教學現場的教師,透過講解,引導學生練習,相信能更加強學生在篇章表層結構的國語文寫作能力。
    關鍵詞:篇章 詞彙銜接 教學排序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mastery of Chinese textbook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rning, which is highly relevant to the study and comprehension of other subjects. Textbook discourse is made up of sentences, which are composed of groups of words. Therefore, the mastery of textbooks relies on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of discourse that requires skills in sentences, and close study of words. In addition, cohesive barriers arise from 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ds. There are five general categories of cohesive devices which help to create cohesion: repetition, general word, similarity, relation and collocation (Hu, 1994). Based on Chinese textbooks (9 – 12 volumes) of elementary school Nan-I version used by senior pupils, the research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 actual use of these five cohesive devices and offered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ve cohesive devices (among five modes of textbook discourse, including narration, verse, exposition, practical writing, and argumentation) showed that repetition occurred most often, followed by similarity, classification, collocation and general word respectively. The pedagogical sequence listed in order of priority is: repetition, similarity, classification, collocation and general word. The research aimed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exical cohes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in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discourse.
    Keywords: discourse, lexical cohesion, pedagogical sequence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3 1.2 研究範圍 4 1.3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篇章的定義 8 2.1.1 Halliday 8 2.1.2 黃國文 8 2.1.3 胡壯麟 9 2.2 “詞彙銜接”的定義或方式 10 2.2.1 詞彙銜接的意義 11 2.2.2 詞彙銜接的方式 13 2.3 教學語法 40 第三章 國語科課文篇章中詞彙銜接方式分析 42 3.1 重複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42 3.1.1 重複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43 3.1.2 重複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46 3.1.3 重複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50 3.1.4 重複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52 3.1.5 重複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54 3.2 泛指詞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55 3.2.1 泛指詞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56 3.2.2 泛指詞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59 3.2.3 泛指詞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62 3.2.4 泛指詞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64 3.2.5 泛指詞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65 3.3 相似性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66 3.3.1 相似性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67 3.3.2 相似性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69 3.3.3 相似性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72 3.3.4 相似性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73 3.3.5 相似性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75 3.4 分類關係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75 3.4.1 分類關係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76 3.4.2 分類關係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78 3.4.3 分類關係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80 3.4.4 分類關係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82 3.4.5 分類關係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83 3.5 搭配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84 3.5.1 搭配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85 3.5.2 搭配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86 3.5.3 搭配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88 3.5.4 搭配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90 3.5.5 搭配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91 3.6 銜接方式在課文中各文體的分布情形 92 第四章 銜接方式在課文中的教學語法排序 94 4.1 銜接方式的難易度 95 4.2 銜接方式在各文體的教學排序 96 4.3 教學建議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5.1 研究結論 103 5.2 研究限制 104 5.3 研究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7 附錄一 南一版五年級上學期國語課文第九冊篇目如下: 110 南一版五年級下學期國語課文第十冊篇目如下: 110 南一版六年級上學期國語課文第十一冊篇目如下: 111 南一版六年級下學期國語課文第十二冊篇目如下: 112 附錄二 南一版五上國語科課文中詞彙銜接的方式分布情形(第九~十二冊) 112   表 目 錄 表 1南一版高年級國語課文文體分類課數統計表 5 表 2 詞彙銜接的意義 13 表 3 詞彙銜接方式 35 表 4各家詞彙銜接方式的定義 37 表 5 重複在各文體的分布統計表 43 表 6 重複在記敘文的分布統計表 44 表 7 重複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46 表 8 重複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50 表 9 重複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52 表 10 重複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54 表 11 泛指詞在各文體的分布統計表 55 表 12 泛指詞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56 表 13 泛指詞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59 表 14 泛指詞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62 表 15 泛指詞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64 表 16 泛指詞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65 表 17 相似性在各文體的分布統計表 66 表 18 相似性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67 表 19 相似性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69 表 20 相似性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72 表 21 相似性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73 表 22 相似性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75 表 23 分類關係在各文體的分布統計表 76 表 24分類關係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76 表 25 分類關係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78 表 26 分類關係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80 表 27 分類關係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82 表 28 分類關係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83 表 29 搭配在各文體的分布統計表 84 表 30 搭配在記敘文的分布情形 85 表 31 搭配在韻文的分布情形 86 表 32 搭配在說明文的分布情形 88 表 33 搭配在應用文的分布情形 90 表 34 搭配在議論文的分布情形 91 表 35 南一版國語第九~十二冊銜接方式使用次數統計表 92 表 36 各文體中銜接方式出現的次數 93 表 37 銜接方式困難度分析表 95 表 38 銜接方式在記敘文的困難度統計表 97 表 39銜接方式在韻文的困難度統計表 97 表 40 銜接方式在說明文的困難度統計表 98 表 41 銜接方式在應用文的困難度統計表 98 表 42 銜接方式在議論文的困難度統計表 98 表 43 銜接方式在文體中的困難度統計表 99 圖 目 錄 圖(一) 銜接方式在各文體中出現次數統計圖 95 圖(二) 各文體的總課數圖 96

    江良真 (2014)《古漢語指示代詞「此」、「彼」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碩士論文。
    余海洋 (2011)《現代流行歌曲歌詞語篇銜接方式研究》,湖北:湖北師範學院碩
    士論文。
    李馥蘭 (2012)《漢語副詞「還」之語義、篇章、語用功能及其教學應用》,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邢志群 (2005)《高年級漢語篇章連貫教學法(見馮勝利、胡文澤主編)對外漢語書
    面教學與研究的最新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屈承熹 (2006)《漢語篇章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屈承熹 (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從認知、功能到篇章結構》,臺北市:文鶴
    出版有限公司。
    胡壯麟 (1994)《語篇銜接與連貫》,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徐富美 ( 2009 )〈《兒子的大玩偶》中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台灣語文研究》,第
    3期,頁129-156。
    張誼生 (1996)〈副詞的篇章連接功能〉,《語言研究》,第一期,頁128-138。
    張昀 (2010)〈《紅樓夢》的篇章銜接手段—以第三回為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30卷,第5期,頁9-11、37。
    張德祿 (2012)《語篇分析理論的發展與應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嘉真 (2009)《國小六年級國語教科書記敘文之篇章結構分析》,臺中: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馮勝利、胡文澤編 (2005)《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新發展》,北京:北
    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玟妤 (2011)〈現代漢語「是……的」句次結構分析與教學語法〉,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瀟 (2006) 〈語料庫、語料庫語言學及其應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第24卷,第四期,頁14-19。
    楊一飛 (2011)《語篇中的連接手段》,上海:復旦大學。

    W.Lawrence Neuman著,郭思餘翻譯 ( 2012)《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

    用》,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頁24。
    黃國文 (1988)《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趙月琴 (2010)《現代漢語限止類轉折連詞的篇章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廖英秀 (2008)《國小語文科教材副詞「也」的教學語法》,新竹:新竹教育大學
    碩士論文。
    蔣欣怡 (2012)《國語文教科書中議論文的篇章分析—以康軒版、翰林版的第
    二、三階段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蔡沂庭 (2014)《漢語「可」的篇章、語用研究與教學應用》,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靜 (2004)《國小國語教科書文體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鄭思婷 (2014)《過字語法研究及其教學設計》,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
    論文。
    蘇秀珠 (2014)《國小語文科教材『得』的語法教學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