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擬以朱天心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為研究對象,嘗試運用女性主義來探討朱天心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類型、特色及其在女性小說中的成就。
朱天心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涵括女性生命史各階段,本文將其女性形象分為兩章探討:前一章是未婚女子的形象,後一章則探討已婚婦女的形象,未婚女子的形象以女兒、女學生、上班族加以分述;已婚的女性形象則區分為妻子與母親。這些女性形象大致上隨著朱天心的成長歷程而改變,當朱天心是女童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大多著重描寫女兒或女學生形象,當朱天心為人妻、為人母時,文本中又出現較多的妻子及母親形象。
朱天心小說中女性形象大多是尋常人,不以書寫變態為職志,描述的內容也多是平日所見,但是隨著朱天心的腳步,文本中的女性也從眷村走向都會,更隨著朱天心個人的成長,由浪漫的少女形象蛻變為針貶社會、自認為社會邊緣者的書寫者,因其創作時期長達三十年,所以傳統女子與現代女子皆是她筆下絕佳的題材。
因為創作理念與其他作家迥異,又加上本身個性使然,堅持維護文學的尊嚴,所以題材尖銳卻又能發掘陰暗面,創作理念的固執加上創作手法的創新,使得筆下女性形象獨具,更挖掘出不少性別議題,因此,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對於女性小說的書寫自有一番成就。
參考書目
一、朱天心作品
朱天心《擊壤歌》,台北:聯合文學,2006.02 ,初版九刷。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1.01,初版。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1992,新版。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2001.01,初版。
朱天心《時移事往》,台北:聯合文學,2001.01,初版。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2001.01,初版。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初版。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2002,三版。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初版十二刷。
朱天心《三姊妹》,台北:時報,1996.02,二版一刷。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印刻,2003.07,初版。
朱天心《下午茶話題》,台北:麥田,1992。
朱天心《小說家政治周記》,台北:聯合文學,2001.01,初版。
朱天心《二十二歲以前》,台北:聯合文學,2001.01,初版。
朱天心《獵人們》,台北:印刻,2005.10,初版。
二、專書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白少帆等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2。
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2003.07。
朱天文《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1992,新版一刷。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08。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2006。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12,初版。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2000.01。
格拉樂.阿《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1996.07。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06,初版。
吳達芸《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01,初版。
吳達芸《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市:春暉,2003,初版。
林文寶等合著《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08,初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1998,初版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導讀》,台北:女書,2001.07。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10,初版。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2002。
班納迪克.安德森作: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0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10,初版。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9.01,初版。
黃重添等《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03。
黃錦樹、張錦忠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7.09,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紅葉,1996.04,出版一刷。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08出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澤主編 《從四Ο年代到九Ο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09,再版。
趙剛《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
廖輝英《盲點》,台北:九歌,2001。
廖輝英《藍色第五季》台北:九歌,1997。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9.04,初版二印。
劉登翰等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06。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台北:風雲時代,1995。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台北:遠流,1998.03,初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05,初版一刷。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印書局,2006。
簡恩定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08,初版二刷。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5,再版八刷。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2006),版八刷。
三、學位論文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台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
林碧貞「女性歷史鏡域的穿越──析論《地海傳說》之女性形象」》,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07。
莊惠雯「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莊淑玲「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紫君「六朝詩歌中「女性書寫」」,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02。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0。
孫潔茹「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6。
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慧貞「朱天心小說的題材研究 以成長為線索的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利玉芳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謝季君「《安娜.卡列妮娜》女性形象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陳如苓「當代台灣童話女作家作品中男/女形象及兩性關係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為考察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劉莉瑛「廖輝英小說中女性形象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四、單篇論文
王德威〈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 〉,《古都》,台北:麥田,1997.06,頁9-32。
王德威〈我記得什麼?-評朱天心著《我記得》〉,《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頁68-71。
冉小平〈從書寫身體到身體書寫──二十世紀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創作漫論〉,《二十一世紀》,2003.06,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 0303055.htm
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43 期,2001.09 , 頁117-125。
朱天心〈去聖邈遠,寶變為石〉,《《從四Ο年代到九Ο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頁329-334。
朱天心〈流水十九年〉《幼獅文藝》,八月號 ,頁40-41。
朱天心〈攜手同行〉,《一脈相傳》,1978,頁52-56。
朱天心〈壞習慣〉,《聯合文學》,12.12(1996.10):18-19。
朱天心〈發現人跡〉,收於蔡逸君《童顏》,台北:皇冠,19960.12。
朱天心〈看不見的城市〉,《台北畫刊》,第388期,2000.05,頁10-12。
朱天心〈採四海之花釀酒〉,《誠品好讀》,第30期,2003.03,頁12。
朱天文〈如是我聞〉,《時移事往》,台北:聯合,2001.01,頁6-15。
朱偉誠〈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讀朱天心「漫遊者」〉, 《聯合文學》,第175期,2001.03 ,頁148-149。
朱偉誠〈國族寓言下的同志國: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中外文學》36.1(2007.03):67-107。
何春蕤〈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從四Ο年代到九Ο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頁335-343。
何春蕤〈袋鼠媽媽喊救命-何春蕤&朱天心〉,《不同國女人》,台北:自立晚報,1994.09,頁85-88。
余幼珊〈有情無慾的春風蝴蝶女子〉,《誠品閱讀》,第十七期,1994.08,頁38-40
沈冬青〈故鄉永恆的過客--探索朱天心的「古都」〉,《幼獅文藝》84.12(1997.12 ):21-31。
李小清〈來自裂縫的女聲:試析朱天心「想我眷村兄弟們」的性別、省籍族群、及階級觀〉,《清雲學報》22.1(2002.06): 313-319。
呂正惠〈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李昂《自傳の小說》與朱天心《古都》〉,《臺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02 頁179-190。
呂正惠〈論四位外省籍小說家:白先勇、劉大任、張大春與朱天心〉《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頁323-337。
呂正惠〈不由自主的小說家-論朱天心的四篇「政治小說」〉,《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12,初版,頁269-280。
呂正惠〈怎麼樣的「後現代」?-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12,初版,頁281-285。
呂正惠〈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頁135-151。
吳垠慧〈文化現場.飛往燕子之城--新移民,新臺灣〉,《誠品好讀月報》,第65期,2006.05,頁72-74+76-79。
吳婉茹〈談《我記得……》之中的虛無感〉,《問學集》,第3期,1993.05,頁140-152。
阮美慧〈禁錮與出路〉,《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01,初版,頁55-89。
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姐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第225期,1993.08,頁94-110。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初探〉,《中外文學》27.9(1999.02):5-24。
邱彥彬〈恆古與無常:論朱天心〈古都〉中的空間、身體與政治經濟學〉,《中外文學》35.4(2006.09):頁57-94。
林積萍〈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析論--文學社會學研究法之應用〉,《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05 , 頁1-14。
林志忠譯〈後現代主義〉《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台北:巨流,2005,頁253-278。
周英雄〈從感官細節到易位敘述──談朱天心近期小說策略的演變〉,《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頁403-417。
邵毓娟〈眷村再見/現:試析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體建構〉,《中外文學》,第382期,2004.03 頁99-122。
胡錦媛〈遊牧書寫--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08, 頁134-135。
胡衍南〈捨棄原鄉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4.06頁117-132。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94.04,頁135-163。
范銘如〈「漫遊者」的拾荒癖〉,聯合文學,第198期,2001.04,頁160-161。
范銘如〈由愛出走-八、九○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頁151-188。
唐小兵〈〈古都〉‧廢墟‧桃花源外〉,《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頁391-402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06 ),頁263-294。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13:8(1998.01):58-70。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13:9(1998.02):62-75。
莊蕙綺〈理想彼岸的消逝--試析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中華學苑》,第54期,2000.02 ,頁83-102。
郝譽翔〈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07 ,頁241-268。
張小虹〈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遊者」中的創傷與斷離空間〉,《聯合文學》,第195期,2001.01 , 頁108-110。
張小虹〈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34.10(2006.03):167-186。
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想我眷村的兄弟們》,2002.06,頁5-15。
張茂桂〈台灣最棘手的政治問題-國家認同、族群平等「難分難解」〉,《財訊》(1996.03),頁155-160。
張惠菁〈螢火蟲洞話語--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17.9(2001.07):150-151。
張誦聖〈絕望的反射--評朱天心〈古都〉〉 ,《聯合文學》13.10(1997.08):183-184。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外文學》,28.4(1999.09):6-19。
張琬貽〈迷走我城,八方洪荒--試析朱天心〈古都〉裡女性與鬼魅的聲音〉,《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04,頁165-176。
張季琳〈日本人看朱天心的《古都》〉,《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頁481-514。
張惠娟〈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頁39-64。桑梓蘭〈〈古都〉的都市空間論述〉,《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頁445-480。
陳國偉〈遺失地址的理想國--朱天心小說中的記憶烏托邦〉,《淡水牛津文藝》,第1期,1998.10,頁45-71。
陳怡華〈永恆的異鄉人—論朱天心的《古都》〉 http://www.srcs.nctu.edu.tw。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04,頁135-163。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頁41-63。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 北:麥田,2002.04,頁151-172。
陳碧月〈八十年代兩岸女性小說之比較〉,《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4,頁913-968。
陳翠英〈桃源的失落與重構--朱天心〈古都〉的敘事特質與多重義旨〉,《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06,頁271-317。
陳美玲〈論朱天心〈匈牙利之水〉中的記憶書寫意涵〉,《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市:春暉,2003,頁95-106。
陳明柔〈八○年代台灣小說文本中的都會景致〉,《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頁239-279。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發展〉,《中外文學》29.3(1990.08):128-139。
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性別,還是家國?》,台北:麥田,2004,頁159-189。
清水賢一郎〈記憶」之書--導讀朱天心《古都》日文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1(2002.03):173-179。
曾美雲〈從眷村到臺灣--朱天心小說中的眷村圖像與族群意識〉,《語文學報》,第10期,2003.12,頁135-171。
曾萍萍〈戰城南 分說景美、木柵的《文季》、《三三集刊》、《神州詩刊》〉,《文訊》,第252期,2006.10,頁55-59。
彭小妍〈朱天心的台北──地理空間與歷史意識〉,《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頁423-444。
黃錦樹〈被都市化遺忘的眷村—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第18期,1992.6.1,頁85-88。
黃錦樹〈小說與地理的關係—以朱天心的《古都》為例〉,《幼獅文藝》,第545期,1997.12,頁27-31。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2002。
黃錦樹〈悼祭之書〉,《漫遊者》,台北:聯合,2000,頁6-11。
黃錦樹〈謊言的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頁253-286。
黃怡雯〈事情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簡單--解讀朱天心「袋鼠族物語」〉,《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8期,2003.05,頁127-137。
黃聖旻〈光影交戾的多重鏡相—論〈古都〉的存在意識〉,《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01,初版,頁91-106。
黃宗慧 〈她看見了死亡的顏色—貼近《漫遊者》的幽冥之境〉,《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06,頁160-162。
楊翠〈建構我族‧解構他族-朱天心的記憶與認同之辯證〉《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頁161-228。
楊翠〈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新活水》,第17期,2008.03,頁98-105。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台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34.2(2005.07):133-155。
楊佳嫻〈追索漂流身世 反觀此時此地 外省族群的台北書寫〉,《文訊》,第252期,2006.10,頁81-83。
楊惠椀〈展望當代臺灣女性文學新視野--以朱天心近期小說為例〉,《臺灣人文》,第2期,1998.07,頁1-17。
楊任淑〈嗅覺密碼-談〈匈牙利之水〉中的嗅覺經驗與記憶書寫〉,《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市:春暉,2003,頁107-124。
楊明〈朱天心〈佛滅〉--八0年代末的「影射小說」﹖〉,《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6冊,1997.12,頁40-41。
楊明〈深情在睫,孤意在眉——側寫朱天心〉,《文訊》第25期,1986.8,頁250-253。
楊如英〈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http://www.srcs. nctu.edu.tw。
楊照〈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頁150-159。
楊照〈兩尾逡尋洄游的魚〉,《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頁160-170。
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04,頁198-211。
路況〈「黑盒子」邊緣的「白色雜音」—評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聯 合文學》第93期,1992.07,頁187-190。
詹宏志〈時不移事不往-讀朱天心的《我記得》〉,《我記得》,台北:聯合,2001,頁6-12。
趙剛〈朱天心的前世今生-談朱天心的兩篇「眷村小說」裡的族群、性別與階級〉,《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頁138-149。
廖朝陽〈[朱天心]〈匈牙利之水〉導讀〉,《文學臺灣》,第1期, 2001.04,頁157-160。
廖朝陽〈災難與希望:從〈古都〉與《血色扁蝠降臨的城市》看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09。
劉振琪〈朱天心小說「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中州學報》析論,第17期,2003.06 , 頁427-434+436-438。
劉亮雅〈九0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31.6(2002.11):133-157。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台灣的同志小說〉,《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頁117-141。
劉德玲〈悲莫悲兮生別離--論朱天心「漫遊者」的書寫模式〉,《臺灣人文》,2001.12,第6期,頁95-108。
蔡振念〈八十年代以來眷村小說的離散主題〉,《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3.11,頁95-126。
駱以軍〈序:記憶之書〉,《古都》,台北:麥田,2002,三版,頁33-43。
賴奕倫〈古都新城--朱天心「古都」的空間結構之研究〉,《文訊》,2002.12,頁44。
賴奕倫〈記憶的羊皮書卷--朱天心《古都》的臺北地景考略〉,《中國現代文學》2.3(2004.09):103-131。
謝春馨〈你我她(他)還是誰誰誰?--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灣文學評論》5.4(2005.10):165-176。
顧敏耀〈貓兒的美麗與哀愁--評朱天心《獵人們》〉,《文訊》 ,2006.07,頁106-107。
讓-保羅.薩特著,艾珉選編《薩特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05,頁520-628。
五、訪談紀錄
尹蓓芳、黃筱威紀錄〈我不會讓任何東西,凌駕文學之上--唐諾對談朱天心〉,《印刻文學生活誌》3.1(2006.09):頁22-42 。
朱天心、舞鶴〈朱天心對談舞鶴〉,《印刻文學生活誌》1.7(2004.10):26-49。
朱天心〈是不是有一天我可以不寫作〉,《新朝華人藝術雜誌》,第27期,2002.12,頁40-47。
季欣麟〈在城市流亡的老靈魂-聽朱天心說說話〉,《遠見雜誌》第141 期,1998.03,頁144-148。
季欣麟〈朱天心:不再有鄉愁的年代〉,《遠見雜誌》第152期,1999.02,頁130-131。
林素芬〈歷史天河裡的癡心--作家朱天心專訪〉,《幼獅文藝》,第528期,1997.12,頁5-11。
陳光達〈朱天心:我不屬於台灣,要屬於哪裡?〉,《新新聞周報》,第559期,1997,頁90+93-94。
趙慶華整理〈與朱天心漫遊—邱貴芬vs.朱天心〉,《印刻文學生活誌》1.2(2004.10):178-192。
郭菀玲、關弘征、謝樹寬紀錄〈混聲合唱—台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實〉,《中外文學》21.7(1992.12):6-47。
楊佳嫻採訪〈自我的再啟蒙—文字之外的朱天心〉,《誠品好讀月報》,2006.05,頁79-79。
楊錦郁記錄整理〈始終維護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文訊》,革新第55期1993.06,頁80-84。
謝材俊〈一場必須加註的聊天會:朱天心的秘密〉,《新朝華人藝術雜誌》,第27期,2002.12,頁40-47。
郭定宇〈漫遊者朱天心--一個作家的展演〉,《新朝華人藝術雜誌》,第27期,2002.12,頁30-31。
滕淑芬〈「畸零族群的代言人」--朱天心專訪〉,《光華雜誌》17.7(1992.08):98。
吳繼文〈迷宮的憂鬱--漫遊者朱天心的孤獨之旅〉,《新朝華人藝術雜誌》,第27期,2002.02,頁48-50。
六、報紙
徐淑卿〈朱天心─入世而孤獨的老靈魂〉,中國時報,1997.5.1,第41版。
梅家玲〈評〈古都〉──記憶的追尋之旅〉,《中國時報》,1997.6.12,第42版。
陳希林〈寫作20年朱天心自喻「卡珊德拉」〉,《中國時報》,2001.3.11,第21版。
心岱〈朱天文擁抱獨身致力創作〉,《民生報》,1989.9.30,第22版。
邱婷報導〈朱天心不再十八歲〉,《民生報》,1992.5.2,第28版。
呂幻綸〈從隨性下筆處解讀天生好手朱天心〉,《民生報》,1993.9.18,第29版。
賴素玲〈不願噤聲的老靈魂〉,《民生報》1999.4.8,第34版。
賴素鈴 〈朱天心事事沾身愛漫遊〉,《民生報》,2001.2.12,A6版。
吳億偉紀錄整理〈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中國時報》,2001.10.26,第39版。
莊宜文採訪,〈滿懷鄉愁的漫遊者—訪朱天心〉,《自由時報》,2000.12.21,第39版。
朱西甯,〈鄉土文學的真與偽〉,《聯合報,》,1978.2.4,第12版。
王開平,〈朱天心:漫遊,在記憶的古都〉,《聯合報》,2000.11.29,第29版。
邱貴芬 〈從《擊壤歌》到《漫遊者》—不許青史成灰〉,《聯合報》,2001.3.12,第30版。
林少予、陳姿羽、梁玉芳採訪記錄,〈盟盟飛向作家夢•朱天心要女兒叛逆點〉,《聯合報》,2004.3.9,A6版相對論。
莊琬華錄音整理,朱天心演講,〈對抗,做個不一樣的人〉,《聯合報》,2004.4.1,0第E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