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秀玲 LO-HSIU-LING |
---|---|
論文名稱: |
《鍾理和全集》之客語詞彙研究 A Study of Hakka Vocabulary in Chung Li–he's Complete Works |
指導教授: | 范文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鍾理和 、構詞 、客語語法 、禁忌語 、語境 |
外文關鍵詞: | Chung Li-ho, word-building, Hakka grammar, taboo words, contex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鍾理和為六堆先輩作家,以敏銳的筆觸寫下為數相當可觀的作品,陳火泉稱其為「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 。其客語詞彙的運用使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地域色彩,描寫當地的風俗民情,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詞語遍及名物、飲食、身體、衣著、動作、風俗等各方面。關於鍾理和及其文學研究的專書與學術論文頗多,大多論述的焦點探討以農民文學、鄉土文學、作品修辭技巧居多,而有關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語詞彙探究,則鮮少學者論及;因此,本論文從這個角度切入,探討《鍾理和全集》中的客語詞彙。
本論文共分成六章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本章主要是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客語詞彙的定義、台灣六堆客家音韻系統簡介、鍾理和生平作品及其介紹、文獻回顧。
第二章為「《鍾理和全集》語言語境的分析」,第一節探究語境對風格作品轉變的探討。第二節則是對鍾理和對方言寫作的態度-從書面語與口語探討。第三節手稿與小說版本的比較探討。第四節為方言運用的特色。第五節分析六堆客家山歌的語言藝術。第六節為六堆猴話的特點。
第三章為「從詞彙的內容形式分類來看《鍾理和全集》的客語詞彙」,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鍾理和全集》中客語詞彙的內容分類。第二節為《鍾理和全集》中客語詞彙的形式表現,包括單音節、多音節、附加詞、重疊詞、擬聲詞、感嘆詞。本章參考羅肇錦(1985)的詞法分類方式。
第四章為「用客家民俗的角度看《鍾理和全集》的客語詞彙」,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是人與物的命名包括人與物的命名。第二節為地名所透露的文化意涵:以鍾理和文學作品為例。第三節探討罵語。第四節探討禁忌語。第五節則介紹關於鍾理和文學內容的民俗信仰傳說。筆者希冀從詞彙看客家文化中的特色作深入的研究。
第五章則是「鍾理和客語詞彙運用對寫作的啟發與影響」。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九0年代台灣客家文學簡述。第二節探討客語詞彙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情形,及客語文學寫作會遇到的困境,書寫客語是否會造成讀者的閱讀障礙且提出對客語文學的未來期許及建議.。第三節則是提出鍾理和在台灣文學史的文學成就及地位。
第六章則是「結論」,希冀整理出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語詞彙結構及其文化,用構詞的角度來透視客家語彙在作品中的呈現方式,將本論文所做之分析能脈絡分明的呈現。
Abstract
Chung Li-he was a pioneering writer of Liudui who left abundant works with his sensitive strokes. Chen Huo-chuan, a prominent writer and critic, called him the one falling in a pool of blood who made a living by writing. Chung’s employing of Hakka vocabulary in his works dressed his works with richness of regional colors. With these lexical terms of his mother tongue, not only the local customs and manners are depicted, also the soci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are reflected. These terms includes specialty goods, foods and drinks, body parts, clothes, manners, and customs. Although there are already many books and theses on Chung and his literature, but most of them focus on farmer literature, local literature and his rhetorical skills. The employment of Hakka vocabulary is still a theme less in the spotlight. This observation motivated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and Chung Li-he Quanji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ng Li-he) is taken as the corpu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dedicated to explaining the motivation, the goals of this thesis, also the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of Hakka vocabulary, the phonology of Taiwanese Hakka language spoken in Liudui, the life and the works of Chung Li-he,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context in Chung Li-he Quanji. In Section one how the context changes the style of a work is explored. From the difference of writing and colloquial form, the attitude toward vernacular writing of Chung is discussed in section two.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nuscript and the published version is done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vernacular writing is the subject of section four.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art of shange (a kind of Hakka folk song) of Liudui and the characters of Liudui Houhua tongue are surveyed in the last two sections.
It is the main theme of chapter three to view the Hakka vocabulary in Chung Li-he Quanji from the content categorization of the lexicon. The first section presents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lexicon, and the second further explores the morphological forms, including monosyllabic, polysyllabic, affixation, reiterative diction, onomatopoeia, and interjections. The main reference of this categorization is Lo, Seu-kim (1985).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surveying the Hakka vocabulary in Chung Li-he Quanji from the folklore aspect.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denomination of people and objects are discussed. The second section a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oponym is given. The following section is about the abusive epithets, and the fourth taboo word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tales of Hakka folklore in the works of Chung is introduced in the fourth section. It is believed the research on the Hakka lexicon would contribute towards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Hakka culture and Chung’s literary works.
In chapter five, three sections are in the service of deliberating upon the edification and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from Chung’s employing of Hakka vocabulary. An introduction of Taiwan Hakka literature is given in section one. In section two the using of Hakka vocabulary in literary works, and the predicament of Hakka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e issues such as Hakka writing causes reading difficulties or not, and the prospect and suggestions of Hakka literature are also included in section two. In the last section the contribution and status of Chung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are summarized.
In chapter six as the conclusion the Hakka lexical structur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Hakka culture in Chung’s works are revisited. Through the morphological aspect the representation of Hakka lexicon in Chung’s works and an explicit demonstration of the summarizing analysis are expected to serve well as the end of this thesis.
參考書目
一、專著
佐佐木舜一(1935)《台灣主要樹木方言集》,日本財團法人台灣山林會編。
艾略特著,杜國清譯,1969,《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詩的音樂性〉,台北:田園出版社
覃子豪(1976)《論現代詩》,台中:普天。
鍾理和,編者:張良澤。(1976)《鍾理和全集.卷6》,遠行出版社。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市:聯亞出版社。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聯亞。
林成子(1981)《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台北市:台北客家扶輪社。
張祖基編(1981)《中華舊禮俗》,苗栗縣:中原雜誌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兆禎(1982)《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
賴碧霞(1983)《台灣客家山歌》,台北:百科文化。
郭立誠(1984)《中國藝文與民俗》,漢光文化事業。
高名凱(1985)《漢語語法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羅香林(1987)《客家源流考》,台北: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山根勇藏(1989)《台灣民俗風物雜記》,台北:武陵出版社。
黃榮洛(1989)《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藝術文化。
簡政珍(1989)《語言與文學空間》,台灣:漢光文化事業。
杜潘芳格(1990)《朝晴》,台北:笠詩社。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有限公司。
黃恆秋(1990)《擔竿人生》,台北:草根。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李中生(1991)《中國語言避諱習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杜潘芳格(1993)《青鳳蘭波》,台北:前衛。
陳正祥(1993)《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黃恆秋(1993)《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
潘文國.葉步青等(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李喬(1995)《台灣,我的母親》,台北:草根。
沈錫倫(1995)《中國傳統文化與語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彭瑞金(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
龔萬灶、黃恆秋編選(1995)《客家台語詩選》,台北:客家台灣雜誌社。
董忠司(1996)《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杜潘芳格(1997)《芙蓉花的季節》,台北:前衛。
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語法論稿》,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黃榮洛(1997)《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葉日松(1997)《一張日曆等於一張稿紙》,花蓮客屬會。
詹伯慧(1997)《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鈴木質 著、王美晶 譯(1997)《台灣原住民風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范文芳(1998)《頭前溪个故事》,新竹縣文化局。
范文芳(1998)《頭前溪个故事》,新竹縣文化中心
常敬宇(1998)《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瑞金(1998)《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
馮輝岳(1998)《第一打鼓》,台北:臺灣麥克。
黃恆秋(1998)《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恆秋(1998)《見笑花----客家詩集》,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葉日松(1998)《酒濃花香客家情》,台中:文學街。
葉蜚聲、徐通鏘(1998)《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邱一帆、龔萬灶(1999)《有影:阿啾箭入故鄉》,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
孫錫信(1999)《近代漢語語氣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溫秀嬌(1999)《台灣農業臉譜》,台北:常民文化。
鄧榮坤(1999)《客家歌謠與俚語》,台北:武陵。
邱一帆(2000)《田螺----客語詩集》,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涂春景(2000)《客話正音講義》,台灣:作者自印
曾貴海(2000)《原鄉.夜合》,高雄:春暉。
馮輝岳(2000)《客家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
楊麗祝(2000)《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稻香出版社。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沈錫倫(2001)《民俗文化中的奇言奇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出版社。
施添福主編(2001)《台灣地名辭書》,南投縣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大衛.克里斯托/著,宋偉航編者:林毓茹 (2001)《語言的死亡》,頁258,貓頭鷹書房。
張志毅張慶云(2001)《詞彙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曹逢甫/蔡中立/劉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認知的首要介紹》,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曾彩金總編纂(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語言篇》,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
馮喜秀(2001)《阿姆做個花》,屏東師範學院。
黃恆秋編(2001)《收冬戲:客家詩與歌交會的慶典》,台北:寶島客家廣播電臺。
黃柏榮(2001)《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葉日松(2001)《客語現代詩歌選》,台北:武陵。
劉月華(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一台灣客家話導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田哲益(2002)《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黃恆秋(2002)《客家詩篇》,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葉日松(2002)《鑊仔肚介飯比麼介都卡香》,台中:文學街。
葛本儀主編(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宗迪(2002)《姓氏名號面面觀》,中國:齊魯書社。
謝國平(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本華(2002),《實用現代漢語修辭》知識出版社。
史有為(2003)《漢語外來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珊(2003)《動詞重疊式》北京:語文出版社。
彭素枝(2003)《台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文津出版社。
鍾榮富(2003)《文鶴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出版社。
鍾鐵民總編(2003)《鍾理和全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龔萬灶(2003)《客語實用手冊》,苗栗:龔萬灶。
李喬主編(2004)《台灣客家文學選集1》,台北:前衛。
邢福義(2004)《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一帆(2004)《油桐花下介思念》,台北:華夏書坊。
黃永達(2004)《台灣客家讀本》,台北:全威創意媒體。
葉日松(2004)《台灣故鄉情》,花蓮:吉安鄉公所。
詹伯慧(2004)《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曾彩金總編輯(2005)《六堆人講猴話》,屏東市: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古國順等著(2005)《台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榮起(2005)《文學語言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杜道流(2005)《現代漢語感嘆句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孫常敘(2005)《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彙概論》,上海辭書出版社。
張芳慈(2005)《天光日》,台北縣文化局。
李鏡兒(2006)《現代漢語擬聲詞》,中國:學林出版社。
胡裕樹(2006)《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徐君鶴(2006)《美濃小鎮原味之旅》,台北:上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師昇(2006)《植物的海陸客語名稱 (1)》,新竹縣北埔鄉:楊師昇
葉日松(2006)《秀姑巒溪介人生風景》,花蓮縣文化局。
戴德泉(2006)《南庄植物誌上卷》,台灣:華夏書坊。
莊錦華等編(2007)《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中級、中高級》,臺北市:客委會。
溫萍(2007)《客家音樂文化概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潘文國(2007)《中外命名藝術》,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2007)《發現竹田水鄉的滄桑與契機》,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江嵐.采諭(2007)《詩畫家鄉》,苗栗縣文化觀光局。
張旭(2008)《漢語型態問題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江秀鳳(2008)客語散文《阿婆个菜園》,台南市立圖書館第14屆府城文學獎暨作家作品集。
二、期刊論文
林雨新,1957年,〈平遠話的名詞構詞法〉,《中國語文》11月號。
鄭良偉,1986年3月,〈從選詞、用韻、選字看向陽的台語詩〉,《台灣文藝》99期。
鄭良偉,1988年7月,〈向文字口語化勵進的林宗源台語詩〉,《台灣文藝》112期。
姚榮松,1990年6月,〈當代台灣小說中的方言詞彙-兼談閩南語的書面語〉,《國文學報》第19期。
邱阿塗,1993年1月,〈生活的詩故鄉的詩—談兒童詩的社會化功能〉,《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訊》11期。
歐宗自,1993年9月,〈聽「陳松勇粓「幹譙」-兼談台灣諺語問題〉,《文訊》。
彭瑞金,1994年10月,〈遞變中的台灣客家社會與文學〉,《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鍾鐵民,1994年10月,〈客家文學與客家生活〉,《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羅肇錦,1994年3月,〈台灣客家話的現狀與未來走向〉,《客家》46期。
張秋台,1995年6月,〈客家傳承雅俗詩句歌謠探析〉,《苗栗文獻》10期。
范文芳,1997年,〈用台灣語言為台灣地名做一些考證〉,《國教世紀》。
范文芳,1997年6月,〈「客家詞彙貧乏」之探討〉,《語文學報》4期。
何石松,1997年7月,〈客語中的經典雅言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5期。
李文獻,1997年7月,〈論客語之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期。
羅肇錦,1998年6月,〈客話本字線索與非本字思索〉,《國文學誌》2期。
古國順,1999年6月,〈客語狀聲詞探析〉,《應用語文學報》1期。
鍾榮富,1999年6月,〈談客家諺語的語言〉,《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期。
范文芳,2000年,〈從語言个角度,看客家聚落的名稱〉,《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邱一帆,2000年7月,〈台灣客語文學創作介阻礙lau困境〉,《客家》121期。
林于弘,2000年9月,〈中原正聲----客語詩的現在與未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期。
彭維杰,2001年12月,〈檢視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內涵〉,《國文學誌》5期。
彭維杰,2001年7月,〈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面向探討—以《苗栗縣客語歌謠集》為例〉,《國文天地》17卷2期。
羅肇錦,2001年7月,〈台灣文學、客家文學與客家民間文學〉,《國文天地》17卷2期。
古國順,2002年6月,〈客家用字待考續錄〉,《應用語文學報》4期。
劉煥雲,2003年11月,〈全球化、民主化與本土化----台灣客家文化發展之方向〉,《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邱一帆,2003年12月,〈台灣客語現代詩創作的意義及其特性〉,《客家文化雜誌》5期。
楊賀,2003年,〈試論前綴「老」的語法化歷程及意義〉,《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
黃恆秋,2004年11月,〈客家文學的立足與深耕〉,《文訊》229期。
盧彥杰,2008年11月22–23日,〈桃竹苗地區客家女性名字的「妹」字研究〉,《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台灣。
三、碩士論文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雯(1998)《臺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怡彥(2001)《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牡丹(2003)《用漢語構詞與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市為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玲(2004)《台灣閩南語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靜玉(2004)《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樹木名稱之客語詞彙》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芬(2004)《屏東佳冬客話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慧(2004)《台灣南部四海話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秀玉(2005)《竹東地區地名之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雯(2007)《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客語地名--以新埔關西芎林地區為例》新竹師院人資處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網站資料http://cls.hs.yzu.edu.tw/zhongli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