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慕蘋
論文名稱: 運用故事臉在班級共讀指導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故事結構能力之影響
指導教授: 林紀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故事臉結構教學班級共讀閱讀理解能力故事結構能力
外文關鍵詞: Story Face Grammar Teaching, Reading Cooperating Clas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bility of story structur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閱讀理解能力之二年級學生於班級共讀接受故事臉結構教學後,其閱讀理解學習與故事結構學習之成效,及不同能力學生間的差異性。研究對象為苗栗縣某國小二年級28位學生,依閱讀理解能力分成三組,以6本班級共讀教材為教學內容,採A-B-A-B倒返實驗設計,基線期採一般閱讀教學策略,介入期引進故事臉結構教學策略,每週兩次,每次40分鐘,共計24節教學活動。實驗資料方面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及研究者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故事臉」學習單進行量化分析,並對6名焦點觀察對象之口語重述部分做質性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閱讀理解的表現上: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具立即成效與保留效果,高閱讀理解能力與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具立即成效,但保留效果並未達顯著。三組學生在推論理解皆獲提昇,尤以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最佳。
    2.故事結構的表現上:三組學生都具立即成效;保留效果並未達顯著,但有提昇的趨勢存在。五項故事結構元素以「事情經過」、「人物感覺」的學習成效最佳。
    3.兩項能力之相關性: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呈現正相關,高閱讀理解能力和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沒有呈現出顯著的相關性,班級整體表現上呈現正相關。
    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作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story structure by using Story Face Grammar Teaching stratage for the second grade elementary cooperating reading class. The subjects were twenty-eight second 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the level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ix stories were implemented as cooperating reading materials. The method of an A-B-A-B withdrawal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to se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The baseline was regular reading strategy. Story Face Grammar Teaching was introduced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up to 24 classes that hold twice a week and last for 40 minutes each class. A standardized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and a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a Story Face worksheet were administered for this study.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qualitative repetition of focal subjects’ observ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resul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udents with medium level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had instant effect and preserved effect. The students with high level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lso had instant effect, but no significant preserved effect. The three-group subjects were promoted deducing comprehension, especially the ones with low level.
    2.The result of Story Grammar: the three-group subjects had instant effect, but no significant preserved effect. However, it shows a trend of promotion. The subjects learned plot of the story and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effectively among five elements of story structure.
    3.The relation betwee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story structure: Students with medium reading comprehens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yet others were not. The whole reading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Finally, according to abov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 and hopefully as some implication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study.

    目 次 謝 辭....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 次....IV 表 次....VI 圖 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故事結構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8 第二節 閱讀理解之理論與相關探討....32 第三節 閱讀教育推動之現況....42 第四節 共讀....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60 第三節 研究變項....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64 第五節 資料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71 第一節 閱讀理解測驗之結果分析與討論....71 第二節 故事結構能力之結果分析與討論....82 第三節 閱讀理解與故事結構之相關分析與討論....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6 第一節 結論....96 第二節 建議....98 參考文獻....100 中文部份....100 西文部份....106 附 錄....109 附錄1 故事臉....109 附錄2 故事結構分析表....110 附錄3 故事結構分析表及計分標準....116 附錄3 閱讀理解測驗預試題目範例....122 附錄4 閱讀理解測驗正試題目....123 附錄5 「故事臉」評分記錄表範例....130 附錄6 戊生B1「故事臉」學習單....131 附錄7 戊生B3「故事臉」學習單....132 附錄8 戊生B3口語重述逐字稿....133 附錄9 家長同意書....134 表 次 表2-1 故事結構元素比較表....17 表2-2 「my story map」我的故事地圖....19 表2-3 故事結構學習單....20 表2-4 故事結構學習單....21 表2-5 故事結構教學相關研究摘要表....26 表2-6 教育部推動全民閱讀教育各項計畫與工作重點....44 表3-1研究計劃進度表....59 表3-2焦點觀察對象基本資料....60 表3-3 實驗教學流程一覽表....62 表3-4「閱讀理解測驗」題型、難度與鑑別度一覽表....65 表3-5 共讀教材....67 表3-6 故事結構元素評分標準....70 表4-1 高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描述統計摘要表....72 表4-2 高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73 表4-3 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描述統計摘要表....74 表4-4 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75 表4-5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描述統計摘要表....77 表4-6 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78 表4-7各實驗階段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變化之摘要表....78 表4-8「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前測與後測各組人數變化比較表....80 表4-9 高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83 表4-10 高閱讀理解能力學生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84 表4-11 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85 表4-12 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87 表4-13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88 表4-14 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90 表4-15各實驗階段故事臉平均得分變化之摘要表....91 圖 次 圖2-1 Rumelhart(1975)故事文法結構圖....11 圖2-2 Thorndyke(1977)故事結構圖....12 圖2-3 Mandler&Johnson(1977)故事結構圖....13 圖2-4 Stein & Glenn(1979)故事結構圖....14 圖2-5 Dymock的「Story Web」....14 圖2-6 故事結構分析法....15 圖2-7 故事結構分析法....16 圖2-8 故事臉(Staal, 2000)....23 圖2-9 閱讀成分分析....35 圖2-10 四種閱讀模式....38 圖2-11 Chambers的「閱讀循環圈」....50 圖3-1 研究架構圖....56 圖3-2 研究變項架構圖 ....61 圖4-1 高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折線圖....72 圖4-2 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折線圖....74 圖4-3 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閱讀理解測驗平均答對率之折線圖....76 圖4-4 高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折線圖....82 圖4-5 高閱讀理解程度學生在各實驗階段不同故事結構元素平均得分之折線圖....84 圖4-6 中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折線圖....85 圖4-7 中閱讀理解程度學生在各實驗階段不同故事結構元素平均得分之折線圖....86 圖4-8 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各實驗階段故事臉平均得分之折線圖....88 圖4-9 低閱讀理解程度學生在各實驗階段不同故事結構元素平均得分之折線圖....89

    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編輯群(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 40-104。
    天下雜誌編輯群(2009)。親子天下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
    王文科(199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王瓊珠、陳淑麗主編(2010)。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王生佳(2009)。圖畫書共讀課程評鑑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王逸芝(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寫作困難學生故事重寫及故事改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王心怡(2005)。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聯慧(1977)。短期記憶在閱讀文章中的功能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福祐(2009)。江老師的閱讀魔法。台北市:新手父母,城邦文化。
    李詠吟主編(1994)。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第二版(柯華葳。語文科的閱讀教學,p309)
    李金鴦(2008)。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策略。檢索日期:2010年5月20日
    網址:http://trdc.kta.kh.edu.tw/achieve/5-Study%20Activity/970825-1.htm
    李雪莉(2007)。卡住的閱讀:台灣十年為何不如香港四年?天下雜誌,386,頁206-212。
    李婉榕(2002)。朗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力的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玉貴(2001)。國小學童線上閱讀故事體文章之推論類別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貴(2002)。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5-23。
    李姿德(2002)。交互教學法對增進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雅婷(2008)。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欣怡(2007)。「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2010)。「推動台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p.63。
    吳佩穎(2008)。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習障礙學童故事寫作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楊錦鑾(1991)。親子共擁書香。台北:牛頓。
    吳曉琪(2007)故事結構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表現與寫作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秀娟(2009)。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林佳杏(2006)。故事文法教學對國小寫作困難學生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台北市:天衛文化。
    林佩菁(2003)。故事架構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習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林素玉(2007)。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林清山(1997)。有效學習的方法。教育部發行。(石兆蓮。閱讀理解,p77-108)。
    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令雯(2008)。鷹架策略說故事教學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雜誌,267,3-6。
    林玟慧(1995)。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2010)。以NAEP 架構建置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宜真(1997)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林素微(1998)。中文閱讀能力評量模式的探討:理論與實務-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兒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岳修平(譯)(1998)。E.D. Gagne, C.W. Yekovich & F.R. Yekovich著。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月女(譯)(Goodman, K. S. 1996 著)(1998)。談閱讀。台北: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培養Super小讀者。台北市:天下雜誌。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叢書(26),p65-p66。
    高儷萍(2008)。繪本結合故事結構教學法對提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涂志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穎亨(2009)故事構圖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孫鶴雲譯,南美英著(2007)。晨讀10鐘-培養快樂閱讀習慣、增進學習力78種高效策略。台北:天下雜誌。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陳昭珍、李央晴、曾品方(2010)。發展適用於我國兒。童之閱讀知能指標與評量之研究。研考雙月刊,34(1),p48-61。
    陳秀珍(2006)。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習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陳姝蓉(2002)。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智(2008)。故事結構教學對新移民華語文閱讀理解與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凱琳(2004)。國小低年級學童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9)。電腦融入故事結構教學法增進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弘昌(2003)。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永德(1985)。文章閱讀歷程之探討:高層知識架構的影響,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玲吟(1993)。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教學對國中提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新世紀兒童創意閱讀指導技巧,p12-14,台北市:中華創造學會。
    張郁屏(2008)。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冬梅(2008)。國小三年級學童故事結構創作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張麗珍(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7)。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淑玫(2003)。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慧貞譯(2001)。艾登‧錢伯斯作。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天衛文化。
    楊榮昌(2001)。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雯(2007)。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如(2009)電子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瓊儀(1996)。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閱讀理解歸因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07-149。
    黃瓊儀(2003)。故事文章結構分析策略在閱讀理解兒童閱讀教學之應用。國教之友,54(4),82-93。
    黃千玲(2008)。故事結構教學在國小一年級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1994)。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
    趙尹薇(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提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47-269。
    潘秋娥(2007)。提升國小新移民女性子女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故事結構教學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玲吟(199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素顛(2007)。幼稚園班級共讀方案目標建構之行動研究。台北市力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于菁(2008)。運用故事結構教學促進幼兒對故事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程炳林(2002)。閱讀動機、閱讀行為與閱讀成就的關係。第六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五南。
    鄭美良(2006)。運用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妃玲(2003)。說明文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蔡佩芳(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玉蓉(2002)。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榮興(2007)。自我發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發問與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盈君(2000)。國小二年級國語科實施全與取項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鍾家瑄(1992)說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金鳳(2005)。應用學習風格於「班級共讀」提問之行動研究:以青鳳國小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若映(1994)。先前知識與文章連貫性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楚瑛(1988)。幼兒‧親職‧教育。台北市:文景。
    蘇家莉(2009)。故事結構教學對高功能自閉症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宜芬(1991)。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份
    Aaron, P. G. ; Joshi, R. M. (1992), Reading problems: Consultation and remediation,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Araujo, L. (2000) Traversing home/school, English/Portuguese: Young learners path to literacy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Delaware, Delaware.
    Beck, I. L. ,& Mckeown, M. G. (1981). Developing Questions The Promote Comprehension:The Story Map. Language Arts, 58(8), 913-918.
    Bower, G. (1976).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ing stories. APA Division 3 Presidential Address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 C.
    Davis, Z. T.(1994). Effects of Rereading Story Mapping on Elementary Reader’s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87(6), 353-360.
    Dimino, J. A., Gersten, R., Carnine, D.,&Blake, G. (1990).Story grammar:An approach for promoting at-risk secondary students’comprehension of literatur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 19-32.
    Dymock, S. (2007). Comprehension Strategy Instruction: Teaching Narrative Text Structure Awareness. Reading Teacher, 61(2), 161-167.
    Elley, W. B. (1991). Acquiring literacy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effect of book-based programs. Language Learning, 41, 375-411.
    Fitzgerald, J. & Teasley, A. B. (1986). Effects of instruction in narrative structure on children’s writ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8(6), 424-432.
    Foley, M. M. (2000). The(un)making of a reader. Language Arts, 77(6), 506-511.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Yekovich, F. R (1998)。
    Gambrell, L. B., & Chasen, S. P. (1991). Explicit story structure instruction and the narrative writing of fourth-and fifth-grade below-average readers. Reading Resreach & Instruction, 31(1), 54-62.
    Gardill, M. C.,& Jitendra, A. K. (1999). Advanced story map instruction: Effects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 2-17.
    Gurney, D., Gersten, R., Dimimo, J., & Carnine, D. (1990). Story grammar: Effective literature instruc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6), 335-342.
    Idol, L. (1987).Group story mapping: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 196-205.
    Idol, L., & Croll, V.J. (1987) Story-Mapping training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0, 214-229.
    Lerner, J. (1989).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5nd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orch, E. P., Sanchez, R. P., Broek, P. v. o, & Milich, R. (1999) .The relation of story
    Macon, M. & Others (1991).Responses to literature:Grades k-8.internationa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25852.)
    Mandler, J. M., & Johnson, N.S. (1977). Remember of things parsed: 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 Cognitive Psychology, 9, 111-151.
    Mastropieri, M. A., & Scruggs, T. E. (1997).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6 to 1996.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4), 197-220.
    McGee, L. M. (1995). Talking about books with young children. In N. L. Roser and M. G. Marthinez (Eds). Book talk and beyond: Children and teachers respond to literature(p. 105-115)Newark, Delawar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Mercer, C. D., & Mercer, A. R. (2001).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6th ed.). New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aremore, R. C. (1997). Making it hang together: Children’s use of mental frameworks to structure.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 18(1), 16-29. Page, J. L., & Stewart, S. R. (1985). Story grammar skills in school-age children.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5(2), 16-30.
    Pahl, M. M. (1987). The role of story schema in comprehension: A teacher’s perspective of th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mplica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eric NO. ED 288 178)
    Pearson, P. D., Hansen, J., & Gordon, C. (1979).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young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1, 201-209.
    Roser, L. N. & Martinez, G. M. (1995). The books Make a Difference in Story Talk. In Roser, L. N., & Martinez, G. M.(Ed). Book talk and beyond Children and teachers respond to literature (p. 32-41). Th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oth, F. R. (2000). Narrative writing: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with children with writing difficults.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4), 15-27.
    Rubin, Dorothy. (1997).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3rded.).Massachusetts︰Allyn & Bacon.
    Rumelhart, R.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VI. Hillsdale. NJ: Erlbaum.
    Roth, F. P. (2000). Narrative writing: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with children with writing difficulties.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4), 15-27.
    Walker, B. J. (1992) Diagnostic teaching of reading:Techniques for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NY:Macmillon Publishing Compan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