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玉文
論文名稱: 在藝療淨化中轉化苦痛──從生命循環看靈性覺醒的探究
指導教授: 曾文志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敘說關係交會靈性覺醒如實的覺察受苦
外文關鍵詞: Narrative, Relationship encountered, Spiritual awakening, Mindfulness, Suffering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是以「自我」為探究主體,以敘說的書寫方式,整合圖像、手札、書信來梳理我與家庭、社會、內在幻想、創傷經驗與環境壓力源交會所發生的轉變歷程。自我敘說從專業助人者的培訓體制所經驗到的焦慮與混沌起步,透過敘說、反思、實踐的覺醒歷程解覺在自我發展中被我視為促進者與阻礙者的角色,以及不良家庭關係所帶來的轉機。以十年藝療淨化行動來探討由繪畫一門深入之後進入靈性覺醒、超越苦痛的歷程,其中涉及曼陀羅彩繪、催眠、禪修、心理諮商工作的學習與實踐途徑轉換,並以影響我人生最大的三段關係:我與母親的關係、父母的婚姻關係、我的夫妻關係來回應我與自己的關係。體悟到外在形式的限制與內在本自具足的完滿性同時並存,在涉入各種關係時遭遇到的矛盾與焦慮是必然且自然的現象;並歸結出自主生命與專業認同的變化是在利他行動中隨著身、心、靈整合同步開展,以及回到因應各種社會角色而與自己連結的家庭關係中和解,是生命回歸完滿自性,讓愛延續的必經之路。期待本研究可使正在受苦的人對於如何從受苦經驗轉化,能夠獲得一些啟發;讓深陷在地獄中的人不用在黑暗中獨自摸索;對於欲在中年轉職至助人工作者提供一些經驗參考。


    Abstract
    This study utilizes self-narrative as data-collection to explore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of artistic creation, hypnosi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psychotherapy and look for meaning and spiritual depth in life from the narratives.

    前言 1 第一章 自我敘說的緣起和目的 3 第一節 研究所的忙呀盲啊茫 4 第二節 夫妻關係是愛還是礙 7 第三節 探究目的與好奇 10 第四節 自我敘說研究的動態歷程 13 第二章 轉化前的受苦生命──家的聚與懼 19 第一節 原生家庭的關係 20 第二節 生命禍福相倚 26 第三節 身心承載崩塌下的覺悟 30 第三章 開始轉化人生──藝療淨化行動 37 第一節 走入繪畫之門:喚醒生命藝術的靈魂 38 第二節 成為畫家:轉化心中的家 43 第三節 催眠進入身體的記憶:面對童年的恐懼 47 第四節 持續曼陀羅創作:成為內在母親擁抱自己 55 第五節 靈性覺醒:開展關懷他者行動 63 第四章 走入關係如實覺察與和解 75 第一節 在衝突中感受彼此 75 第二節 富家女和放牛孩子婚姻下的我 83 第三節 坐回自己的位置 91 第四節 在親密關係裡的暴衝情緒學習 94 第五章 助人工作的觀察和實踐 99 第一節 與個案的妄想恐懼近距離接觸 99 第二節 精神病症狀需要親人守護之心 102 第三節 心理諮商的視域轉變 108 第六章 生命穿返─解讀我的人生劇本 115 第一節 藝療淨化行動的歷程分析 115 第二節 生命的樣貌 121 第四節 在藝療淨化中的超越 129 第五節 藝療淨化行動的轉化機制 139 第七章 敘說告一段落與建議 145 參考文獻 149

    參考文獻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原作者:A. G. Johnson)。台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朱侃如(譯)(2003)。哭喊神話(原作者:R. May)。新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江翰雯/德噶翻譯小組(譯)(2008)。世界上最快的人(原作者:Y. Mingyur)。新北市:橡實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吳菲菲(譯)(2015)。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原作者:M. Stein)。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4)
    李佩怡(2011)。生命整合之道─榮格思想為二十一世紀人類提供的洞見(二十一)。諮商與輔導,308,16-18。
    易之新(譯)(2005)。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 (原作者:B. Cortright)。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7)
    易之新(譯)(2010)。叔本華的眼淚(原作者:I. D. Yalom)。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5)
    林瑞冠(譯)(2010)。你是幸運的(原作者:Y. Mingyur & E. Swanson)。新北市:眾生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張淑美(2008)。生命與教育的雙修並練—靈性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載於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集(118-129頁)。高雄縣:九華圖書社。
    郭本禹、方紅(譯)(2010)。心理學與人類困境(原作者:R. May)。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7)
    陳增穎、田秀蘭(2013)。資深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中華諮商與輔導學報,35,65-94。
    陸雅清(2013, July 28)。漫談藝術治療中的表達【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tap.org.tw/arttherapy/at01.html
    傅佩榮(2006)。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台北市:天下文化。
    傅佩榮(譯)(2001)。創造的勇氣(原作者:R. May)。新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69)
    游琬娟(譯)(2008)。曼陀羅小宇宙(原作者:S. F. Fincher)。台北市:生命潛能。(原著出版年:1991)
    黃璧惠、魏宏晉(譯)(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原作者:M. Stein)。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6)
    楊雅婷(2013)。「靈性與諮商」在實務中的結合理念。輔導季刊,49(4),40-51。
    溫宗堃(譯)(2013)。關於MBSR 的起源、善巧方便與地圖問題的一些思考(原作者:J. Kabat-Zinn)。福嚴佛學研究,8,187-214。(原著出版年:2011)
    聖嚴法師(2004)。福慧自在:金剛金生活。台北市:法鼓文化。
    雷叔雲(譯)(2008)。當下繁花盛開(原作者:J. Kabat-Zinn)。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劉玉文(2015)。精神病患家屬在正念中的自我照護。輔導季刊,51(1),38-48。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市:鼎茂。
    蔡璧名(2015)。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台北市:天下雜誌。
    鄭秀美(譯)(1985)。愛的藝術(原作者:E. Fromm)。台北市:金逸。(原著出版年:1969)
    盧怡任、劉淑慧(2013)。受苦經驗之存在現象學研究。中華諮商與輔導學報,37,177-208。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文、賴炎元、陳滿銘編譯(1991)。新譯四書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
    龔卓軍(譯)(2013)。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原作者:C. G. Jung)。新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自由與命運(原作者:R. May)。新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81)
    Arend, H. (1958). The human condition. New York, NY:The Viking Press.
    Arend, H. (1961).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California, C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aton, P. M., Davis, B. L., Hammond, P. V., Condon, E. H., & McGee, Z. T. (2011). Coping strategies of family members of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Nurs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1, 1-12. doi:10.1155/2011/392705
    Frank, A. W. (1995). The wounded storyteller: Body, illness, and ethics. California, C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bat-Zinn, J. (1990).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15th anniversary ed. ).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Inc..
    McAdams, D. P. (2008). Personal narratives and the life story. In O. P. John, R. W. Robins, & L. A. Pervi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42–262).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ark, C. L (2005). Religion as a Meaning-Making Framework in Coping with Life Stres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1 (4), 707–729. doi:10.1111/j.1540-4560.2005.00428.x
    Perlick, D. A., Miklowitzb, D. J., Lopeza, N., Choua, J., Kalvina, C., Adzhiashvilia, V., & Aronsona, A. (2010). Family-focused treatment for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 12 (6), 627–637. doi:10.1111/j.1399-5618.2010.00852.x
    Sedgwick, D. (1994). The wounded healer: Countertransference from a Jungian perspective. New York, NY:Routledge.
    Sharf, R. S. (2012). Theories of psychotherapy &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cases (5th ed.). California, CA: Brooks Cole.
    Singer, J. A. (2004). Narrative identity and meaning making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 (3), 437-460. doi:10.1111/j.0022-3506.2004.00268.x
    Ting, R. & Watson, T. S. (2007). Is suffering good? An explora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persecution among Chinese pastor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35(3), 202-2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