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柔均 |
---|---|
論文名稱: |
古典與新詮-張曼娟作品中的情愛意識及其意象表徵 |
指導教授: | 陳惠齡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張曼娟 、情愛意識 、女性意識 、意象 、古典新詮 |
外文關鍵詞: | Chang Man-Chuan, love consciousness, female consciousness, symbol, classical reinterpre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張曼娟古典新詮作品中的意象表徵、情愛與女性意識,及其交融神話、藉奇寓情的創作手法。張曼娟以多重身分在各領域發光發熱,並以其未婚女作家的身分書寫愛情,為古典再做詮釋,成為暢銷榜上首屈一指的作家。其作品中的人物透露出張曼娟對於愛情的期待,她同時也藉由文中各類意象的描寫,表達對傳統教條束縛女性的不滿。張曼娟古典新詮的作品,大致上依循通俗言情公式加以創寫與發揮,對於原典非主述言情的作品,也多大量援入自身的情愛想像,張曼娟的古典新詮,也有時空背景、人物多所更動、選擇書寫現實現況之作,但仔細端詳仍可窺見其沒入純淨無暇之愛情觀,就作品本質而言,仍未脫言情範疇。但張曼娟的古典新詮,的確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藉由其豐富的想像力及創作魅力,成功地讓其作品成為中介古典的媒介,並且巧妙的運用原典中奇幻情節,寓情述理,更具有深刻的反思意涵。在本文的最後,筆者試圖藉由原典與新詮的逐一比較分析,歸納張曼娟古典新詮作品之寫作特色的歸納與評價其文學價值,再對相關研究未來展望提出拙見。
Abstract
The study mainly discusses about Chang Man-Chuan’s classical reinterpretation works which include some symbols, love stories,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creative writings related with mythology and metaphor. Chang Man-Chuan is successful in many aspects. As an unmarried female writer, her love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work makes her becomes top one writer on the best seller shelf. The characters she described in her work reveal her personal expectation of love, and meanwhile she also expresses the discon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dogmas restricting to the female by the literal descriptions. Most of Chang Man-Chuan’s classical reinterpretation works are written by the plot of popular love stories. Even the original non-love story work is still written by her personal imagination of love. In the classical reinterpretation works of Chang Man-Chuan, there are many background settings and creative character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works. Although she creates the works according to the facts in the original ones, the readers can also notice her naive point of view of love in her reinterpretation work by reading her works in detail. As classical works, although Chang Man-Chuan’s reinterpretation works are still in the frame of traditional love stories, her works are popular. She successfully makes her work as a media to the classical work by using her imagination and creative writing. Besides, Chang Man-Chuan also expresses some reflection meanings by rewriting the fantasy plot in the original classical works and descriptions with reason and emotion.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induces the specific writing skill and the literal remark of Chang Man-Chuan’s classical reinterpretation work 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he original work and her reinterpretation work.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he research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future studies related with the same topic.
參考書目
一、 張曼娟作品
(一) 小說類
張曼娟,《海水正藍》(台北:希代出版社,1985年)
張曼娟,《笑拈梅花》(台北:希代出版社,1987年)
張曼娟,《鴛鴦紋身》(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
張曼娟,《海水正藍》(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
張曼娟,《笑拈梅花》(台北:皇冠出版社,1995年)
張曼娟,《我的男人是爬蟲類》(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
張曼娟,《火宅之貓》(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
張曼娟,《喜歡》(台北:皇冠出版社,1998年)
張曼娟,《彷彿》(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
張曼娟,《芬芳》(台北:皇冠出版社,2003年)
張曼娟,《張曼娟妖物誌》(台北:皇冠出版社,2006年)
張曼娟,《煙花渡口》(台北:皇冠出版社,2011年)
(二) 散文類
張曼娟,《緣起不滅》(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
張曼娟,《百年相思》(台北:皇冠出版社,1990年)
張曼娟,《人間煙火》(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
張曼娟,《風月書》(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
張曼娟,《愛情可遇更可求》(台北:元尊出版社,1997年)
張曼娟,《溫柔雙城記》(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年)
張曼娟,《女人的幸福造句》(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
張曼娟,《夏天赤著腳走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8年)
張曼娟,《幸福號列車》(台北:時報出版社,2000年)
張曼娟,《青春》(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張曼娟,《呼喊快樂》(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張曼娟,《曼調斯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張曼娟,《黃魚聽雷》(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張曼娟,《不說話,只作伴》(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
張曼娟,《永恆的傾訴》(台北:皇冠出版社,2006年)
張曼娟,《天一亮,就出發》(台北:皇冠出版社,2007年)
張曼娟,《你是我生命的缺口》(台北:皇冠出版社,2007年)
張曼娟,《噹!我們同在一起》(台北:皇冠出版社,2008年)
張曼娟,《那些美好時光》(台北:皇冠出版社,2011年)
張曼娟,《剛剛好》(台北:皇冠出版社,2011年)
張曼娟,《戒不了的甜》(台北:皇冠出版社,2012年)
(三) 詩詞類
張曼娟,《愛情詩流域》(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張曼娟,《時光詞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張曼娟,《人間好時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張曼娟,《此物最相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四) 評論類
張曼娟,《古典小說的長河》(台北:台灣書局,1996年)
張曼娟,《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二、 專書著作(以下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中譯部分則依作者字母A~Z順序排列)
(一)中文部份
[宋]李昉,《太平廣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瞿佑,《剪燈新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樂史撰,〈楊太真外傳〉收錄於《百部叢書輯成第三輯.陽山顧氏文房》(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清]徐倬,《全唐詩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北:三誠堂出版社,2000年)
[漢]伶玄,〈趙飛燕外傳〉,收錄於收錄於《百部叢書輯成第三輯.陽山顧氏文房》(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年)
王國平主編,孫躍、鄭立于編著,《西湖楹聯》(杭州出版社,2005年)
王維先選注,《西湖詩詞》(台北:仁愛書局,1985年)
王德威,〈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收錄於華瑋主編的《湯顯祖與牡丹亭》(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2005年12月),頁688-693。
《全宋詞》(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冉欲達、李承烈編著,《文藝學概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4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2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台北:商務出版社,1995年)
何滿子,《古代白話篇小說選集》(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
吳秀明,《文學中的歷史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6年)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李銀河,《性的問題》(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汪曾祺,《汪曾祺作品自選集》(廣西:漓江出版社,1987年)
周光培編,《唐代筆記小說》(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居閱時、瞿明安,《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芳玫,《解構瓊瑤的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頁195。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頁196。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孫通海、王海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5年)
徐匋,《媒妁與傳統婚姻文化》(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1年)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遠東等編著,《走進魯迅世界》(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5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1990年)
康德著,鄧曉芒譯,《純粹理性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莊慧秋等著,《中國人的姻緣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章斗航,《唐人創作小說選》(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湯哲聲,《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忠慎編著,《詩經全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家駱,《孔尚任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楊家駱編,《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楊家駱編,《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
楊照,《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葉大兵、葉麗婭著:《頭髮與髮飾民俗-中國的髮文化》(遼寧出版社,2000年)
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趙東玉、李建勝編著,《中國歷代婦女生活掠影》(瀋陽出版社,2003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蔡守湘選注,《唐人小說選注》(台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
鄭明俐,《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3年),頁104。
蕭兵,《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嚴明、樊琪合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9年)
蘇冰、魏林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顧俊,《古人咏百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
(二)中譯部份
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0年)
Edward Morgan Forster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著,《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Erich Neumann紐曼著,蘇彩英譯,〈代罪羔羊的心理〉收錄於《神話即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0年),頁85。
Frank Pittman著,楊淑智譯,《新男性-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台北:牛頓出版社,1995年)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
M.M. Bakhtin巴赫金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
Nancy J.Chodorow蘭西‧雀朵洛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Northrop Frye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三、學位論文
李佩樺,《香港作家李碧華小說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具景謨,《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林昆宏,《張曼娟小說中的性別與社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紀麗華,《從「對話」到「童話」──西西小說敘述美學試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馨月,〈中國雜劇中的蝴蝶意象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11年。
陳意婷,《捷運文學研究:閱讀都市的新視角》,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義夫,《張曼娟小說研究(1985~2003)》,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蓉萱,《《紅樓夢》丫鬟析論——以重點人物為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莉茸,《情禮之間-魏晉父女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趙家芬,《色彩詞的傳達特性-以台灣現代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所展開的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蕭旭雯,〈張曼娟現象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賴育琴,《台灣九O年代言情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戴華芬,《西湖的美麗與哀愁南宋時期西湖旅遊的各式風貌》,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怡茜,《張曼娟短篇小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趙曉芬,《張曼娟散文及其在國中國文教學之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
王佳寶,〈蝴蝶意象與中華民族審美文化心理〉,《雲南電大學報》, 2009年第2期,頁36。
田偉,〈論唐傳奇中的謝小娥形象〉,《哈爾濱師範大學人會社會學院學報》,2007年05期,頁67。
李向麗,〈試論唐宋牡丹詩歌的藝術性〉,《中洲學刊》,第6期,2007年11月。
李艷梅,:〈《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男義女情的性別文化解讀〉,《哲學與文化》,32卷3期,2005年3月,頁152。
林燿德,〈從張曼娟現象談起〉,《自由青年》,第714期,頁20。
阿盛,〈人間到處有碼頭-看張曼娟的小說〉,《文訊》,第26期,1986年10月,頁190-193。
風采,〈張曼娟:戀戀風塵〉,《風采》,第02期,2000年,頁5。
孫梓評,〈詮釋、時間與迴旋-析讀張曼娟散文〉,《明道文藝》,第332期,2003年11月,頁66-74。
徐智穎、冉永婷、葉麗琳,〈中國神話傳說垂死化生母題淺析〉,《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24卷05期,頁48。
徐筠絜,〈溫柔的暗示-談張曼娟《妖物誌》的譬喻修辭〉,《國文天地》,第295期,2009年12月1日,頁83-88。
袁鳳琴,〈敘事意象及其在聊齋誌異中的運用〉,《棗莊學院學報》,24卷6期,2007年12月1日,頁63
張瑞芬,〈青春的美麗與哀愁—張曼娟《青春》、陳燁《半臉女兒》、蔡智恒《檞寄生》三書評論〉,《明道文藝》,第309期,2001年12月,頁28-37。
張燕,〈淡味張曼娟:單身的天空不寂寞〉,《中國商界》,第04期,2000年,頁70。
莊文福,〈現代小說情意教學之經驗與成效-以張曼娟〈海水正藍〉為例〉,《人文暨社會學科期刊》,1卷2期,2005年12月1日,頁25-32。
郭明福,〈揚帆水天一線處:試評張曼娟的海水正藍〉,《文訊》第22期,1986年2月,頁178-181。
郭洪紀,〈殉情文學的內涵與解構〉,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9月,第37卷05期,頁58。
郭璉謙,〈鴛鴦,請來紋身:蒲松齡與張曼娟〉,《國立台南高商圖書館訊》,第69期,2008年4月30日,頁2。
陳粵梅,〈愛是信仰—解讀張曼娟〉,《出版廣角》,2004年第2期,頁52。
陳碧月,〈關懷意識:張曼娟「嗨,這麼巧」〉,《明道文藝》,第322期,2003年1月,頁74-81。
開一心,〈小說中的空間意象評析-以三個短篇為例〉,《高雄師大學報21期》,2006年12月1日,頁77。
黃迪藝,〈再論中國古典悲劇中的大團圓結局〉,《安徽大學中文系學報》,2011年,第13卷04期,頁41。
黃錦珠,〈與婚姻疏離的花、女人和愛-讀張曼娟《芬芳》〉,《文訊》,221期,2004年3月,頁32-33。
詹悟,〈評析「永恆的羽翼」〉,《明道文藝》,第88期,1983年7月,頁26-29。
劉春景:〈透過花語看俄羅斯送花習俗〉,《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8年3月,頁80。
蔡明蓉,〈論張曼娟的古典之情,浪漫之愛〉,《中國現代文學季刊》,第5期,1999年3月,頁156。
曙影,〈「永恆的羽翼」讀後〉,《明道文藝》,第90期,1983年9月,頁14-15。
韓寶江,〈千種風情與“鳥”說——論古代愛情詩詞中的鳥意象〉,《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2009年11期,頁126。
吳禮權,〈中國古典言情小說模式與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國文天地》,1990年,第181期,頁46。
林逢森,〈現代小說中的神話運用—論魯迅〈理水〉〉,《東方人文學誌》,第4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241。
孟吟冰:〈愛情博士談感情與文學—台灣暢銷書女作家張曼娟訪談錄〉,《出版廣角》,2000年01期,頁59。
茱茱:〈張曼娟:遠離顛倒夢想,便是最好的報酬〉,《人物》,2012年03期,頁40。
五、網路、報紙
〈當代小說與傳統文本的對話〉,《中國時報》「開卷版」,1996年12月19日。
于凡,〈試解中國的蝴蝶夢〉,《北京科技報》, 2005年11月11日。
張曼娟官方網站http://www.prock.com.tw
劉潔妃,〈妖物誌大膽撩撥欲望〉,《大成報》,B4版,200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