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雅萍 Kuo, Ya-Ping. |
---|---|
論文名稱: |
藝術鑑賞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視覺型與觸覺型學生的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rt Painting Performance on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on Visual-type and Haptic-type Children on Senior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Jhang, Cyuan-Cheng |
口試委員: |
王鼎銘
Wang, Ding-Ming 何珮琪 He, Pei-C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6 |
中文關鍵詞: | 藝術鑑賞教學策略 、探究式教學策略 、文件導賞教學策略 、視覺型學生 、觸覺型學生 |
外文關鍵詞: |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strategy,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document-guided education strategy, visual-type children, haptic-type childre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鑑賞教學策略對
國小高年級視覺型與觸覺型學生的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探究式教學策略與文件導賞教學策略為藝術鑑賞教學策略,探討高年級視覺型與觸覺型學生在繪畫表現之差異。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選取國小五年級學生四個班級共108人為研究對象,以「桌上物繪畫測驗」為篩選視覺型與觸覺型學生之測驗工具,進行為期六週之藝術鑑賞實驗教學,並在實驗前後進行測驗。資料分析以獨立樣本t檢定與成對樣本t檢定來探討國小高年級視覺型與觸覺型學生在繪畫表現方面之差異情形。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探究式教學策略與文件導賞教學策略皆可提升學生繪畫表現,而探究式教學
策略之教學效果優於文件導賞教學策略。
二、在探究式教學策略指導下,視覺型學生整體的進步情形優於觸覺型。視覺型
學生在觀察能力、色彩表現、美感能力的進步情形優於觸覺型,觸覺型學生
在空間表現方面的進步情形優於視覺型。
三、在文件導賞教學策略指導下,觸覺型學生整體的進步情形優於視覺型。視覺
型學生在觀察能力、空間表現的進步情形優於觸覺型,觸覺型學生在色彩表
現與美感能力方面的進步情形優於視覺型。
四、就視覺型學生而言,兩種教學策略皆可提升學生繪畫表現,尤其是探究式教
學策略。在觀察能力的「物體之比例正確程度」一項,兩種策略不但能讓學
生進步,還能夠減少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
五、就觸覺型學生而言,兩種教學策略皆可提升學生繪畫表現,尤其是探究式教
學策略。在色彩表現方面,兩種策略不但能讓學生進步,還能夠減少學生之
間的個別差異。
本研究除根據不同學生之繪畫表現整理出適用之教學策略,另對未來教學提出建議,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rt Painting Performance on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on Visual-type and Haptic-type Children on Senior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and document-guided teaching strategy for arts appreciation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in painting performance among senior students who are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versus those who are the haptic-type children. In this study, pre- and post-tests were conducted for sample groups; in total, 108 fifth-grade students from four classes were chosen as our research participants. A "Lowenfeld's Table Test" was used to screen for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and the haptic-type childre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efore and after administering a six-week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experiment. Data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ing and paired sample t-testing. In this wa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painting performance between visual and haptic-type children in upper-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below:
1.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and document-guided education strategies were both capable of improving students’ painting performance,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the educational effects of the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document-guided teaching strategy.
2. With the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the overall improvements in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haptic-type children. The observational abilities, color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abilities of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haptic-type children, 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haptic-type children in spatial tasks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3. With the document-guided education strategy,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haptic-type children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The observational abilities and spatial performance of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haptic-type children, 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haptic-type children in color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ability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4. With regard to the visual-type children, both education strategies resulted 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outcomes. After executing the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painting performance was clearly superior to the performance after executing the document-guided education strategy. This was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correctness of object proportions" item within the measure of observational ability. There was not only improvement, but also a possibility of reducing variations between students.
5. With regard to the haptic-type children, both education strategies resulted i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outcomes; however, after executing the 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painting performance was clearly superior to the performance after executing the document-guided education strategy. This was especially true with regard to color performance. There was not only improvement, but also a possibility of reducing variations between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student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文科(2004)。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臺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德育譯(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臺北:三友。
王麗雲(2006)。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繪畫空間表現之影響研究。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向雲暉(2009)。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在國小六年級學生藝術鑑賞能力之研究。淡江
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何至剛(2007)。開放式網路平台進行合作詮釋的學習—以數位藝術鑑賞教學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昌憲(2010)。建置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數位學習系統-以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
作品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芳妃(2006)。檔案評量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
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隆榮(1990)。造型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臺北市:千華圖書。
吳德邦、藍同利(2004)。一位國小六年級觸覺型兒童在三角形概念之個案研究~
從Duval 理論的觀點。「學習教學&教學學習:數學教師教育研究之系列對話」
研討會。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辦,臺北市。
呂欣倍(2006)。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藝術鑑賞課程教學概況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燕卿(1984)。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班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燕卿(1992)。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24,5-23。
李孟芳(2010)。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學童的色彩知覺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恆
春國小五年級美術班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 屏東市。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卓翠香(2003)。美術館學習單內容分析與藝術鑑賞教育之關聯性。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明武(2007)。國小高年級視覺型與觸覺型學生創造力傾向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討。國教月刊,39:7/8:60-68。
林明助(1999)。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秉毅、劉田修、邱政峰(2007)。教學策略定義與意義。屏東教大體育第11期,49。2017年7月5日,取自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737
林侶鈞(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建仲、陳長振譯(1995)。科技教育的教學方法。1995年科技教育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林萱晏(2010)。不同創作類型兒童在電腦繪圖與傳統手繪之表現與學習態度差異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慧雅(2010)。藉由探究式教學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正向情緒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麗滿(2005)。國小高年級鄉土藝術鑑賞統整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縣T國小為個案。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林寶山(1988)。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武欣源(2005)。視覺型與觸覺型造形表現之研究—以兒童立體創作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瓊儀(2012)。探究式教學應用於國民小學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施盈吉(2007)。網路互動平台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以鹿港建築之美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子晴(2004)。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紀宗寅(2003)。網路資訊輔助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教師意願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乃中(2013)。以美術鑑賞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孫孟儀(2004)。美術圖畫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三角湧的梅樹阿公》和《克利的繪本》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憶嘉(2004)。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涂馨友(2014)。5E探究式教學對國小學童在情境興趣、決策能力與動作技能之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仙怡(2006)。博物館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教師設計博物館學習單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張玉成(1998)。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4)。教育心裡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濱(2002)。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靜儀(1995)。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2017)。九年一貫。2016年10月20日,
取自http://teach.eje.edu.tw/nologin_index/index.php
教育部教育Wiki(2017)。探究式教學法。2017年7月12日,取自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8E%A2%E7%A9%B6%E5%BC%8F%E6%95%99%E5%AD%B8%E6%B3%95
莊瑩琦(2009)。國小高年級公共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雄捷運公共藝術
為教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連彩伶(2005)。鑑賞導向創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心怡(2007)。高中教材文言文虛詞教學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以立體藝術作品
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市。
郭美文(2003)。博物館低年級兒童藝術鑑賞教學資源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歷史博物館及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禎祥(1993)。多元文化觀與藝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頁387-426)。臺北:台
灣書店。
陳志鵬(2007)。利用橋仔頭糖廠藝術村資源之國小高年級專題學習計畫藝術鑑賞
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勇仁(1999)。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奕穎(2005)。國小藝術鑑賞課程設計研究-以結合臺北當代藝術館展覽資源為
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玲(2014))。對話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批判思考之影響研究。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媒材與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曼熙(2013)。運用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生藝術鑑賞學習成效之影響 -以「台
灣寺廟建築與雕塑之美」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
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章甫(2003)。藝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書法風格鑑賞能力之影
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碧珠(2002)。女性藝術鑑賞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游露熙(2008)。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北美館「靜物:
物件.紀事展」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黃傅俊(2015)。實施實驗式探究教學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表現之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毓分(2006)。親師協同教學應用於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李石樵《田
園樂》畫作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黃鈺琴(2006)。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臺北市,藝術家。
黃嘉勝(2001)。原住民文物鑑賞學習單之設計。國教輔導,40(6),2-15。
楊馥如(1996)。中學美術覺賞教學-學習單設計。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73,31-42。
葉貴玉(1998)。如何為學生設計「自我導覽」手冊。博物館學季刊,2(4),29-34。
歐用生(1989)。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出版社。
蔡明諺(2013)。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雅芬(2004)。國小五年級公共藝術導賞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雅心(2009)。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嘉琪(2012)。美感知覺鑑賞及創作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蕭貴徽(200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與學習風格對國小藝術鑑賞學習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謝宛蓁(2009)。美術圖畫書運用於兒童審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士東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美芬(2009)。跨越美感的距離:角色扮演法在國小高年級美術鑑賞教學應用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靜儀(2001)。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雯琪(2007)。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方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藍同利(2005)。國小視覺型與觸覺型兒童三角形概念了解探究~從Duval及van Hiele理論的觀點。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顏秀倩(2012)。紙本美術圖畫書結合有聲書融入國小二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三角湧的梅樹阿公》和《認識梵谷》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美蘭(1995)。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蘇英子(2004)。專題導向式學習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上)。美育月刊,21,29-40。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跟父母及教師談兒童美術教育的理念及指導要領。新北市:光佑文化。
蘇振明(2004)。美術館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現代美術,93,51-61。
蘇振明(2004)。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臺北市:光佑。
二、英文參考書目
Feldman, E. B. (1967). Art as image and ide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Feldman, E.B. (1970). Becoming human through art : Aesthetic in the school. NJ: Prentic-Hall.
Gardner, H.﹙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words of art :A development portrait. In
D.O、Hare﹙Ed.﹚.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NJ:Humanities press.
Lowenfeld, V.(1945). Tests for visual and haptical aptitudes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8(1), 100-111.
Mittler, G. A.(1980). Learning to look/looking to learn: A proposed approach to art
appreciation at the secondary school level. Art Education, 33(3), 17-21.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ing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u, D. B., Ma, H. L., & Lan, T. L. (2005). A case study of a haptic type child on
triangle concepts - Analysi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van Hiele and Duval theory.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designing Pedagogy: Research, Policy, Practice. 30 May – 1 June, 2005.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