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伃含 Chang, Yu-Han |
---|---|
論文名稱: |
那些年我們在新竹師專的日子-三位校友的生命敘說研究 In Those Years We Were in the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 The Study of Three Alumnus’ Life Story |
指導教授: |
彭煥勝
Peng, Huan-Sheng |
口試委員: |
彭志業
王為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質性研究 、新竹師專 、生命經驗故事 |
外文關鍵詞: | Qualitative Research,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Life Experience Narrativ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竹師範自1965年8月奉省政府命令,改制升格為新竹師範專科學校,在小學師資培育方面,主要有五年制國校師資科、國校美術(勞)師資科。1987年7月,再升格改制為臺灣省立新竹師範學院,在22年的新竹師專時期,培育了數千名優秀的小學教師。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從三位分別為62級、65級及69級新竹師專校友的就讀經驗中,探究在師專時期之學習經驗及校園生活為何,透過歷史研究法、訪談法及敘事探究法,資料經分析與整理後,先呈現三位校友的學習經驗故事,在歸納三位校友間對新竹師專看法的共同點、相異處。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集體規訓生活,讓我的生活好規律。
二、五育均衡的教育,讓我擁有十八般武藝。
三、新竹師專真的好保守。
四、雖然都是新竹師專生,但我們進去的原因都不一樣。
五、社團活動好好玩,但是好像又不全然。
六、若時間重來,新竹師專不一定是我的選擇。
Hsinchu Normal School was upgraded to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by the government in August,1965.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mainly has a five-year state school teacher department and a state school art teacher department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raining. Then it was upgraded to Taiwan Provincial Hsinchu Teachers College. in July, 1987,and over the past 22 years,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has cultivated thousands of outstand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study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rom the study experience of three alumni of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who graduated in 1973, 1976, and 1980,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campus life during the teacher's college, through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interview methods and narrative research. After the data was analyzed and finishing, first presented the story of three alumni of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hen summed in comm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alumni of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view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一.Collective discipline life makes my life a good rule.
二.Balanced education makes me learn a lot of skills.
三.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is really conservative.
四.Although they are all students of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the reasons they attended college are different.
五.Social activities are fun, but they don’t seem to be like that.
六.If the time could return, Hsinchu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may not be my choice.
小草(1986)。論師專生。師友月刊,225期,51。
于國欽(2016年10月30)。《經濟教室》台灣經濟60年。民國106年6月22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30000223-260209?chdtv
王文科(1984)。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為國(2018)。那些年我的竹師學習之旅。竹塹文獻雜誌,68期,31-38。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69)。台灣省師範教育。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79)。師範暨高等教育有關法令彙編。台北市:台灣省政府教
育廳。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圖書
館。
台灣省教育廳(1975)。細針密縫推展臺省教育。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姜吟芳(2011年12月17日)。懷年竹師。民國106年6月22日,取自 https://blog.xuite.net/fang81423/twblog/181210015-%E6%87%B7%E5%BF%B5%E7%AB%B9%E5%B8%AB
羊正鈺(2013年11月20日)。國高中還在「戒嚴」時期?「禁愛令」獎勵檢舉告
發。2019年10月21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00
吳錦釵(1982)。師專生次級文化及其在師範教育上的意義。新竹師專學報,8期,
404-464。
妘翬(1979)。記教育實習。新竹師專青年,28期,8。
李園會(1997)。日劇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李道林(無日期)。回首來時路。民國108年5月1日。取自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14013
沈翠蓮(2004)。台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新富(2006)。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秋燕(2004)。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世明(2009年9月)。從過往的師專教育看當前的通識教育。2019年10月15日
取自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45&Sn=820
柯昌亨(2011)。駱正榮(1952- )合唱作品風格探討暨分析-以清唱劇《大自然慈母
頌》曲為實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省立新竹師範學院五十年院慶特刊編輯委員會(1990)。竹師五十年。台北縣:台彩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蕙芬(1979)。試教心得。新竹師專青年,28期,12。
胡馨月(2011)。師專女教師的養成及其性別教學經驗。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邦正(1963)。師範教育大學用書。台北市:正中書局。
孫瑞鉑(2018)。國教風華~竹師人的故事。竹塹文獻雜誌,68期,31-50。
師友信箱(1986)。師專生報考研究所問題。師友月刊,231期,64。
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耿相曾(1985)。校長的話。新竹師專青年,39期,1-2。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務處(無日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歷屆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國
校師資科、普通科)。2019年5月1日 取自 http://registra.web.nthu.edu.tw/files/15-1086-118174,c123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給讀者的話。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9期,1。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台北市:教育
部。
教育部(2018年12月7日)。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實施要
點。2019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71026000-1071207
教育部部史(2019年5月3日)。國民教育。民國108年8月13日,
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清華大學秘書處(2019年1月16日)。清華竹師會館揭幕 珍存76年歷史與回憶。
民國108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893
許雅芬(2010)。戰後臺北市老松國民小學校史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彩伶(2018)。聽風的青春。竹塹文獻雜誌,68期,51-69。
陳木城(1985)。我要一輩子當小學老師嗎?—師專生服務教育意願的探討。師友月
刊,219期,24-25。
陳增穎、田秀蘭(2013)。一位資深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與實踐之敘說研究。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5期。65-94。
彭煥勝(2009)。台灣教育史。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彭煥勝(2018)。竹師教育。竹塹文獻雜誌,68期,9-25。
彭煥勝(2018)。竹塹文獻雜誌第68期。新北市:彩之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彭煥勝(2018a)訪談。71級校友董燊訪談稿。未出版。
彭煥勝(2018b)訪談。72級校友梁福鎮訪談稿。未出版。
彭煥勝(2019)訪談。74級校友鄭詩釧訪談稿。未出版。
新鮮人(1986)。聽我說…。新竹師專青年,41期。113。
楊景堯(1981)。新竹師專學生志趣、生活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新竹師專學報,7
期,95-145。
楊朝祥(2002)。師資培育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一期,1。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葉瑞枝(1980)。寫在畢業前夕。新竹師專青年,30期,7-8。
董忠司(1985)。關於圖書館。新竹師專青年,39期,159。
廖彩鳳(2013年8月6日)。高中時代/四十年前的竹師趣事。聯合報。第3052
期。
熊光義(1971)。新竹師專精神訓練目標。新竹師專青年,13期,1。
劉時鎰(1983)。臺灣省師範專科學校能力本位教育-實驗之成效與檢討。師友月
刊,193期,4-7。
劉素華(1986)。竹師人手記。新竹師專青年,40期,79。
潘郁琪(2002)。情慾與禮教躍動—以未婚女性為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編者(1981)。本校學生社團活動一覽表。新竹師專青年,31期,106-107。
蔡保田(1989)。教育研究方法。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學長級的校友(1986)。師範|吃飯專科學校。新竹師專青年,41期,114。
親子天下(民105年10月18日)。為什麼老師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工作。
民國108年6月10日 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818
謝明昆(1984)。師專新生同儕團體輔導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0期,139-182。
羅汀蕙(1979)。試教雜感。新竹師專青年,28期,7-8。
蘇復興(1985)。把年老的腦袋,架在年輕的肩膀上-論師專生。師友月刊,219期,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