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美珍
論文名稱: 「台語社」在戰後台語運動的位置與成就
指導教授: 陳萬益
口試委員: 李勤岸
王惠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戰後台語運動「台語社」《台語文摘》《掖種》
外文關鍵詞: the postwar Taiwanese movement, “Tâi-gú siā”(台語社), “Tâi-gú Bûⁿ-tiah”(《台語文摘》), “Ia̍h-chéng”(《掖種》)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個族群的語言文字,不僅承載著一個族群的文化記憶,亦是該族群可以確切掌握的發聲管道。語言文字一旦失傳,該族文化亦將隨時間流逝而消失、失聲。戰後的台語運動,即以此為己任,致力保存、發揚族群的語言文化。並且,隨著台灣解嚴,運動趨勢於九○年代走向組社創刊,台語社團紛紛成立,使台語可以推廣至社會各階層,也有助於台語脫離失聲困境。
    在這樣的運動風潮中,「台語社同仁會」(後名為台語社、台灣台語社)及其刊物《台語文摘》,承擔了「論述匯聚」的任務,成為解嚴後的第一個組織、第一份刊物。然而,這個「居首」的台語社團和台語刊物,在歷來台語相關研究中,多半被忽略,它的居首位置、社團和刊物在台語運動中所付出的貢獻,在諸多文獻中僅是一筆帶過,其詳盡經營運作情況,如社團活動、語言理念、社團刊物特點…等,均未有詳細整理。
    因為如此,本文以「台語社」為對象,從戰後台語運動的歷史脈絡、社團的時空背景、組織成立經過、社團語文主張、社團活動、社團刊物《台語文摘》和《掖種》等角度,進行研究,試圖歸納出「台語社」在戰後台語運動中的位置與成就,以填補其受忽視之憾。


    The language and words of a race not merely bear the weight of a race’s cultural memory , but also become the sound pipeline that could be control exactly. As soon as the language and words lost, the culture would disappear or lost with time passing. At the Postwar, a Taiwanese movement regarded it as its own task that devoted to keep the language culture of develop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Further more, after Taiwan declaring martial law ended, the trend of the movement is a set of corporations and the initial issue. Many Taiwanese groups were founded at that time. This trend popularized Taiwanese to every class/stratum and helped Taiwanese to escape from the plight of sound lost.
    In the trend of Taiwanese movement, “Tâi-gú siā tông jîn hōe”(台語社同仁會)and the corporation publication “Tâi-gú bûⁿ-tiah”(《台語文摘》) bearing the weight of argument and became the first corporation and publication after Taiwan declaring martial law ended. However, the first corporation were ignored in the Taiwanese relevant research most of time. Its first loca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aiwanese movement were simply mentioned. Even its corporation management, corporation activity, the idea of language, corporation publication, and so on, that never in detail.
    Because of this reason, “Tâi-gú siā” (台語社) is an object in this thesis. The main research from corporation’s background, corporation establish, language idea, corporation activity, the publication such as “Tâi-gú Bûⁿ-tiah” (《台語文摘》) and “Ia̍h-chéng”(《掖種》)……etc which under the postwar Taiwanese movement. This thesis tries to conclude the loc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Tâi-gú siā”(台語社) in the postwar Taiwanese movement that hopes to fill the regret of neglec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3 第三節 文獻回顧……………………………………………………………………5 第四節 章節安排……………………………………………………………………7 第二章 政策、語言運動和台語社團:戰後台語運動發展 第一節 戰後到解嚴以降的台灣語言政策…………………………………………10 第二節 台灣語言政策下的語言運動………………………………………………18 第三節 戰後海內外台語社團及刊物………………………………………………29 第四節 小結…………………………………………………………………………40 第三章 成立、主張推廣與比較:台語運動下的「台語社」發展 第一節 「台語社同仁會」、「台語社」到「台灣台語社」的成立經過…………41 第二節 「台語社」的語言主張與推廣活動………………………………………46 第三節 「台語文推展協會」與「台語社」之比較………………………………58 第四節 小結…………………………………………………………………………62 第四章 存續、播種與比較:《台語文摘》、《掖種》刊物分析 第一節 母語文化之存與續:《台語文摘》的編輯與刊物內容……………………64 第二節 變化與播種:《掖種》的編輯與刊物內容…………………………………75 第三節 《台文通訊》與《台語文摘》、《掖種》之比較…………………………83 第四節 小結…………………………………………………………………………87 第五章 第一節 「台語社」在台語運動中的位置與成就…………………………………88 第二節 「台語社」和戰後台語運動相關之餘緖…………………………………90 附錄一、戰後海內外台語社團表……………………………………………………93 附錄二、台語社活動年表……………………………………………………………95 參考文獻 ……………………………………………………………………………99

    一、研究文本

    《台語文摘》,台北:台語社,1989-1995。
    《台語文摘》革新號(1~4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2.01.15-1992.11.15。
    洪惟仁《台灣哲諺典》,《台語文摘》5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3.04.1。
    洪惟仁《台語經典笑話》,《台語文摘》6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4.09.15修訂再版。
    董育儒《台灣囡仔古專輯》,《台語文摘》7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3.10.30。
    胡民祥《楓樹葉仔的心事》(散文集),《台語文摘》8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4.05.1。
    黃勁連《台灣國風》(台灣情詩),《台語文摘》9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5.03.15。
    洪錦田《鹿港仙講古》,《台語文摘》10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5.09.15。
    黃勁連《台灣囡仔歌一百首》,《台語文摘》11期,台北:台語文摘雜誌社,1996.11.30。
    《掖種》1到39期,台北:台語社,1995.6-2005.3。

    二、學位論文

    方耀乾〈ùi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成大台文系博論,2008。
    呂東嘉〈台灣戰後民營報業的歷史結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銘傳傳播管理所碩論,2002。
    呂焜霖〈戰後台語歌詩的成因與發展─兼論向陽與路寒袖的創作〉,清華台文所碩論,2008。
    李惠敏〈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台師大華語文教學所碩論,2000。
    李易蓉〈台灣弱勢語族語言反抗運動之解析〉,東吳社會學所碩論,1995。
    李慈敏〈族群動員-以台灣原住民二次還我土地運動為例〉,清大社會人類所人類學組碩論,1991。
    林森仁〈解嚴以來台語流行歌曲研究--歷史探索與語文研究〉,政大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論,2004。
    林姿伶〈1964∼1977年《笠》重要詩人研究〉,台南大學鄉土文化所教學碩論,2003。
    范夢婷〈從還我客家母語運動論母語受教權之憲法保障〉,台大國家發展所碩論,2008。
    陳志瑋〈戰後初期台灣的語文政策與意識形構(1945.8.15-1949.12.7)─以跨時代台灣文化人的書寫為考察對象〉,國北教大台文所碩論,2006。
    陳宏賓〈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師大三民主義所碩論,2001。
    黃嘉政〈戰後以來台灣台語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2002)〉,台師大教育所碩論,2002。
    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中央歷史所碩論,2000。
    劉祐成〈戰後台灣「改善民俗運動」之探討〉,逢甲歷史與文物所碩論,2010。
    廖純螢〈移植與內化:五、六○年代台語翻唱歌曲研究〉,成大藝術所碩論,2007。
    蔡明賢〈戰後台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中興歷史所碩論,2009。
    蔡真宜〈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台師大三民主義所碩論,2001。
    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ê開展:1986-1991〉,台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碩論,2006。
    謝麗君〈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台大政治學所碩論,1997。
    張金牆〈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成大歷史系碩論,1997。
    關向君〈「蕃薯詩社」與「菅芒花台語文學會」之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論,2009。

    三、報紙期刊

    王順隆〈從近百年的台灣閩南語教育探討台灣的語言社會〉,《台灣文獻》第46卷第3期,1995。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
    方耀乾〈新世代、新風景─九十年代的台語文學刊物佮台語詩新人群〉,《海翁台語文學》21期,2003。
    白濤〈自由中國影業掀起製片高潮〉,《聯合報》1956.7.11,藝文天地。
    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聲明〈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原住民族》3期,2000。
    林宗源〈講一句罰一元〉,《濁水溪》,台北:笠詩刊,1986。
    林央敏〈台語文推展協會種《茄苳》〉,《菅芒花詩刊》革新號4期,2005。
    林央敏〈阮veh行e路‧阮veh到e厝─台語文推展協會成立有感〉,《茄苳台文月刊》1期,1995。
    李豐明〈寄望台文通訊〉,《台文通訊》1期,1991。
    洪惟仁〈本土語言教育的問題〉,《現代學術研究》3期,1990。
    洪惟仁〈台語文化的命運與前途〉,《台灣春秋》第14期,1989。
    洪惟仁〈台語教育的文化問題〉,《台灣春秋》第23期,1990。
    洪惟仁〈本土語言教育面面觀(上)〉,《台灣時報》27版,1990.6.6。
    洪惟仁〈本土語言教育面面觀(下)〉,《台灣時報》27版,1990.6.7。
    胡萬川〈工作與認知─關於台灣的民間文學〉,《台灣文藝》155期,1996。
    邱秀年紀錄〈台灣語言政策的反省─從客家人的母語運動談起〉,《客家風雲》第15期,1989。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卷4期,1991。
    曹逢甫〈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況與地位〉,《漢學研究》34期,1999。
    曹逢甫〈台灣閩南語母語教學評述〉,《台灣研究通訊》5/6期,1995。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春秋》第16期,1990。
    黃瑞田〈台灣語言政策演變之研究-以1895年至2001年為例〉,《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3版,2002.1.31-2.1。
    陳雷/羅文傑〈讀者聯誼會ê語文群眾運動─台文通訊兩周年紀念會議稿〉,《台文通訊》23期,1993。
    陳雷/羅文傑〈全國台文通訊讀者聯誼大會會後ê心聲〉,《台文通訊》24期,1993。
    Sakoas〈政府做tong-kóng,人民是gián頭!〉,《台文通訊》98期,2002。
    黑帶巴彥〈原住民族語ê困境〉,《台文通訊》140期,2005。
    鄭良光〈學習台語電腦ê感想〉,《台文通訊》6期,1991。
    編輯部〈阮對台灣文字標準化ê看法〉,《台文通訊》2期,1991。
    陳延輝〈理事長陳延輝博士的話〉《台灣語文研究社通訊》3期,1995。
    鍾肇政〈春夢了無痕─ ─三談《文友通訊》〉,《台灣史料研究》9號。
    羅肇錦〈客家話會消失嗎?-客家話在台灣的命運〉,《客家風雲》創刊號,1987。
    羅肇錦〈台語、國語與文字化〉,《台灣春秋》15期,1989。
    謝國平〈雙語教育與語言規劃〉,《華文世界》75期,1995。
    〈新聞局長宋楚瑜表示 電視台方言節目 今後將逐漸減少〉,聯合報,1980.4.27。
    〈遊行花絮〉《客家風雲》15期,1989。
    〈誠懇邀請,嚴重警告!─為《台灣新文化》創刊號被禁一事,寫給文檢當局的公開信〉,《台灣新文化》2期,封面內頁。
    〈《蕃薯詩社》成立宗旨〉《鹹酸甜的世界》,《蕃薯詩刊》1期,台北:台笠,1991。
    〈採用台灣語言音標 引起異見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參考」 民進黨省議員抨擊打擊母語教育〉聯合報19版,1998.4.22。
    〈台語文推展協會章程〉,《茄苳台文月刊》1期,1995。

    四、書籍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1993。
    白琼芳《自立晚報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编《台灣省通志稿卷十,光復志》,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1952。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編《廣播、電視、電影》,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6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台北市分局主編《中華文化復興論文專輯》,台北:幼獅文化,1972。
    《台灣鄉土文學專刊》,台灣文學研究社,1977。
    方耀錢主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高雄:台文戰線雜誌,2009。
    Ray Eldon Hiebert ;Donald F. Ungurait ;Thomas W. Bohn 著,江中信譯《大眾傳播媒介》,台北:風雲論壇。
    台文筆會編《台灣作家ai/oi用台灣語文創作》,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2011。
    李勤岸编《母語文學tī母語教育中ê角色:2006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師大,2006。
    李勤岸《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台南:開朗雜誌,2006。
    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研究(1986.6~1990.12):以新文化運動及台語文學、政治文學論述為探討主軸》,台北:編譯館,2008。
    李榮春《懷母》,台中:晨星,1997。
    宋如珊、劉秀美《2003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4。
    宋乃翰《廣播與電視》,台北:台灣商務,1962。
    何貽謀《廣播與電視》,台北:三民,1992。
    呂興昌《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1999。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1997。
    林央敏《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前衛,1998。
    林進輝《台灣語言問題論集》,台北:台灣文藝,1983。
    周益忠《當代的民間文化觀照》,台北:里仁,2007。
    洪惟仁《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1992。
    洪惟仁《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前衛,1992。
    洪炎秋《閑話閑話》,台北:三民,1973。
    范振乾《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前衛,2002。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務》,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
    胡民祥《結束語言二二八》,蔡正隆博士紀念基金會,1999。
    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6。
    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2002。
    施正鋒,張學謙《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前衛,2003。
    侯立朝《鄉土吾愛:評鄉土文學論爭》,台北:博學,1977。
    尉天聰编《鄉土文學討論集》,1978。
    許極燉《台灣話流浪記》,台南:真平企業,2001。
    陳美如《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市:高雄復文, 1998。
    陳興堂主编《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下)》,台北:人間,1992。
    陳儒修著,羅頗誠譯《台灣新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圖書,2008。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博揚文化,1999。
    張炎憲、李筱峰编《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香,1989。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2001。
    黃仁《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1994。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8。
    臧汀生《台語書面話研究》,台北:前衛,1996。
    鄭良偉《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晚報,1990。
    鄭炯明编《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9。
    魏建功《魏建功文集》四,南京:江蘇教育,2001。
    蔣為文《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台南:成大,2007。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编《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1998。
    鍾肇政譯,吳濁流著《台灣連翹》,台北:前衛,1989。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1987。
    羅肇錦《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五、網路資源

    「台灣語文學會」網站:http://www.uijin.idv.tw/tlls/
    「政府公報資訊網」網站:http://gaz.ncl.edu.tw/
    「台灣大百科」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168
    「民眾日報-RN全球資訊」網站:http://sites.google.com/site/rn00000000000000000/min-zhong-ri-bao
    「楊允言e經歷」網站:http://210.240.194.97/iug/ungian/Kekhi/kekhi.asp
    林繼雄〈為何而如何學好台語現代文書法〉http://profliim.myweb.hinet.net/WH-ZK/Why-&-How(1)_NEW.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