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靜文
Ching-Wen Peng
論文名稱: 理念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大坪國小 多元智能課程發展為例
A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Ideal School -Take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of Da Ping elementary school Hsinchu county as the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志成博士
Chih-Cheng Lin, Ed. D.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0
中文關鍵詞: 理念學校特色課程課程發展多元智能
外文關鍵詞: ideal school, feature curriculum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ultiple intelligen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竹縣大坪國小自2002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多元智能實驗方案,其校本特色課程之發展歷程、影響因素、困境與策略發展之情形,做為其他學校發展校本特色課程參考。本研究透過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就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進而提出結論及相關建議,供教育工作者及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壹、大坪國小特色課程發展情境與歷程
    一、情境分析以行政人員討論為主,宜加強教師參與討論。
    二、特色課程與情境分析高關聯,社區家長支援課程推展。
    三、部分教師對學校瞭解不足,研究課程具有高度挑戰性。
    四、課程發展情境分析後對困境的有效因應策略明顯不足。
    五、課程發展歷經三個階段,並以三年一輪主題網為主軸。
    貳、大坪國小發展特色課程的願景建構
    一、學校願景根據多元智能理念與實驗計畫逐步修正。
    二、教師流動率高及組織成員間溝通影響願景的建構。
    三、組織成員透過溝通與討論促進願景的建構與發展。
    參、大坪國小發展特色課程的課程設計與實施
    一、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經不同階段,且能逐步修正實施。
    二、課程發展面臨教師流動、時間壓力及觀念差異挑戰。
    三、家長的參與支持成為學校課程推展強而有利的後盾。
    四、課程規劃須多方考量,校本特色課程傳承產生困難。
    肆、大坪國小發展特色課程的評鑑與回饋
    一、非單一的評鑑方式,以學生的表現做為評鑑的依據。
    二、部分教師對課程精神內涵不甚瞭解,影響評鑑實施。
    三、課程評鑑基準待建立,考量教師負擔未能多所要求。
    四、系統化評鑑指標待建立,尋求專家學者資源待落實。
    五、課程方案評鑑回饋及學生表現為課程修正參考依據。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供個案學校、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protocol during 2002 to 2013 at Da-Pi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terfering factors, predicaments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of its school-basic feature curriculums may be a reference to other schools. This study tend to collect data by an interview or document analysis, and work out conclusions or proposal through some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sis, providing those who educate young children a reference for their follow-up research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
    1.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Da-Ping’s school-basic feature curriculums.
    a.There is few understanding on the situation analysis discussed by school administrators.
    b.The relation between feature curriculums and situation analysis had lead to the support from parents 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Short of knowledge about school of some teachers and open up a high challenging study come into predicaments.
    d.Lacking coping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alysis.
    e.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and the main scheme of this curriculum based on a three-year cycle topic learning.
    2.The prospect construction of Da-Ping’s school-basic feature curriculums.
    a.School prospect construction revised progressively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protocol.
    b.High teachers overturn rate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ll the organization members may influence the prospect construction.
    c.Organization members encourage the prospect construction with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3.The curriculum scheme and implementation of Da-Ping’s school-basic feature curriculums.
    a.The curriculum scheme and implementation revised progressively at different stage.
    b.The curriculum promotion face the resistance of teachers overturn, time limit, and divergent concept.
    c.Parents supports can be a strong backing of the curriculum promotion.
    d.Lacking of a proper scheme, system management causes the school-basic feature curriculum fail to pass on.
    4.The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of Da-Ping’s school-basic feature curriculums.
    a.Non-single assessments stand on the behavior of all the students.
    b.Some teachers with poor awareness of the curriculum principles can be a resistance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is deficient in standards and the school can’t request too much considering the overloading of teachers.
    d.Lacking systematized precise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there is no experts’ help.
    e.The feedback and students’ behaviors of the curriculum scheme assessment can be a guiding reference of curriculum revision.
    Finall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 and conclusions were presented for case schools, school administration managers, teac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future advanced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理念學校與多元智能理論之探討 11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 44 第三節 特色課程發展相關理論 66 第四節 學校特色課程之相關研究 7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選擇與研究者角色 84 第三節 研究情境 8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91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9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100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102 第一節 特色課程發展情境與歷程之分析與討論 102 第二節 特色課程發展願景建構歷程之分析與討論 128 第三節 特色課程發展設計與實施之分析與討論 139 第四節 特色課程發展評鑑回饋之分析與討論 1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9 第一節 結論 199 第二節 建議 204 參考文獻 209 壹、中文部分 209 貳、西文部分 217 附錄 21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219 附錄二 訪談文稿示例 229 附錄三 蒐集的文件資料的整理與分類 231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233 附錄五 財團法人大坪教育基金會捐助章程 234 附錄六 大坪國民101學年度研究課程進度表 237 附錄七 研究工具彙整表 238 附錄八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及訪談時間 239 附錄九 媒體報導及國內外教育專家學者參訪大坪國小簡介 240 附錄十 大坪國小重大議程計畫獎勵補助 245 附錄十一 多元智能校本特色課程活動照片 247 附錄十二 公立學校各縣市開放學區學校 253 附錄十三 商業週刊全國百大特色學校 254 表次 表2-1 學者對優質學校觀點彙整 18 表2-2 多元智能相關研究彙整 33 表2-3 教師反省量表 42 表2-4 Skilbeck學校課程發展模式之歷程、內涵 49 表2-5 學校本位課程參與人員之功能與角色任務 51 表2-6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參與成員之角色任務 53 表2-7 國內外學者專家對於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因素研究彙整 54 表2-8 學校本位課程各階段困擾問題一覽表 58 表2-9 學校特色課程相關研究彙整 71 表3-1 教師服務年資統計表 89 表3-2 教師學經歷統計表 89 表3-3 訪談人員編碼 92 表3-4 訪談時間表舉例 93 表3-5 訪談紀錄代碼意義 95 表3-6 文件資料分析舉例 96 表3-7 訪談分析稿舉例 96 表4-1 大坪國小SWOTS表 103 表4-2 大坪國小2013學生概況 106 表4-3 大坪國小學校願景 129 表4-4 大坪國小學校願景訪談分析稿 131 表4-5 大坪國小學校願景建構困境分析稿 136 表4-6 大坪國小三年一輪主題網 140 表4-7 大坪國小主題課程週進度「94學年度-97學年度」示例 143 表4-8 大坪國小研究課程週進度「95學年度-97學年度」示例 147 表4-9 大坪國小傳統客家八音課程內容「99學年度下學期」示例 152 表4-10 大坪國小全語文課程教材內容「94學年度下學期」示例 155 表4-11 大坪國小全語文/主題課程對照「94學年度下學期」示例 156 表4-12 大坪國小101學年上學期總課表 169 圖次 圖 2-1 優質學校指標 19 圖 2-2 實踐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步驟 46 圖 2-3 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 47 圖 2-4 Skil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 50 圖 3-1 研究步驟流程 81 圖 3-2 大坪國小校舍平面圖 87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包織文(2006)。大臺北地區國中教師多元智能教學信念與國中學生多元智能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白雲霞(2001)。渾沌理論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啟示--從學校行政的觀點。教育研究月刊,88,45-54。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任懷鳴(2003年5月28日)。學術研討:另類學校的困境與出路。2012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alearn.org.tw/mag/doc/e000801.htm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特色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21-26。
    吳明清(2008)。學校特色的構思、營造與展現~兼談認證標準與程序。2012年12月1日,取自http://creativity.psjh.tyc.edu.tw/psjh_www/psjh_learning/9708041.ppt
    吳炳銅(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實務。新北市:自強國民小學。
    吳國基(2005)。學校行銷策略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與實務。學校行政雙月刊,37,96-108。
    吳清基(2005)。優質學校經策略與校長專業發展:指標城市與指標領導者。教育研究月刊,129,118-125。
    吳清基(2006)。優質學校2006-行政篇。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山、林天祐(2008)。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1)。理念學校的追尋。師友月刊,523,56-60。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Patton,M.Q.原著。臺北市:桂冠。
    李新民(2001)。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能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雅卿(2002,3月)。另類教育在臺灣─兼談我所從事的“自主學習學校”。亞洲泛太平洋地區自由學校教育工作者另類教育發展經驗分享國際研討會,日本東京。
    李素貞(2011)。學校特色課程治理網絡建構過程之研究-以埔心國小二十四節令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李曉婷(2011)。屏東縣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以藍天鄉二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家鳳(2012)。蒲公英的旅行見聞──旭日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與課程領導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靜吉(2003)。多元智能(能)的架構。教育研究,110,41-47。
    林佩璇(2000a)。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34)。高雄市:麗文。
    林佩璇(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載於教育部臺灣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所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頁76-93)。臺北市: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義祥(2002)。「學校中心」教師專業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臺北縣一所國小之多元智能團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童鳳嬌(2006)。以創意辦教育 讓學習更美麗-新竹縣政府委託試辦下的大坪國小之學校文化特色與啟示。載於學校行政論壇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3-138)。臺北市:學校行政研究學會。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林志成(2009)。理念學校的願景圖像與經營發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88,36-47。
    林志成(2010)。特色學校經營活化的尋思、迷思與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98,32-42。
    林志成等著(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進山(2006)。特色學校的教育建構與應用─以平溪國小為例。北縣教育,57,17-20。
    林宛瑩(2006)。運用繪本帶領國小學童認識自己的多元智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認識自己的多元智能」之課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仁煥(2008)。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新發(2008年10月4日):優質學校經營與教育競爭力。2012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tmue.edu.tw/~adeva/activity_photo/photo/international/971004Exc_sch/time.html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4-13。
    林元婷(2010)。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希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慧婷(2011)。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國小鄉土教學之研究-以新北市蘆洲地區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期刊,7,113-127。
    徐麗棻(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馬季鈿(2002)。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2)。臺北市:師大師苑。
    高新建(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2012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web/doc/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4/item4-article4.htm。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8-44)。臺北市:教研學會。
    高新建(2005)。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術活動文案紀錄93-2學校革新專題討論940226「學校革新專題討論」課程系列講座活動(1)講題:課程與教學領導管理及評鑑。
    孫德珍(2004)。陪孩子學習。臺北市:雅歌文教基金會
    商業周刊(2009a)。百大特色小學—愛上酷學校。商業週刊,1109,50-124。
    商業周刊(2009b)。百大特色小學—關於特色小學。2012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school/about_thought.php
    張嘉育(1999a)。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嘉育(1999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哲剛(2009)。應用模糊多準則分析國民小學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特色評選準則之研究--以雲林縣優質轉型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教育部(1994)。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2年10月14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FS%A6%E2&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1-4)。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98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實施計畫。2012年6月21日,取自http://163.20.45.202/plan2.php/。
    國民教育法(2011)。2013年3月30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27&KeyWordHL=%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6%B3%95&StyleType=1
    許啟明(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應用─一位教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育禎(2009)。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金春(2002)。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正忠(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靜嫺(2004)。多元智能童詩教學及寫作歷程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榮和(2009)。公辦民營小學課程管理之個案研究-以新竹縣大坪國小多元智能校本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雪嬌(2006)。雲深不知處的「雲海」。北縣教育,57,58-61。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國俊(2012)。臺灣理念學校共似特徵之初探。2012年11月29日,取自http://nw2011.heart.net.tw/_24solar%20paper/l-1.html
    游宗穎(2002)。臺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馮朝霖(2006)。另類教育與二十一世紀改革的趨勢。研習資訊,23(3),5-12。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嘉雄(1995)。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嘉雄(2001)。課程領導研究領域內涵芻議。載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2001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瑞琴(1991)。幼師科學生教學觀類型的個案分析。幼兒教育年刊,4,115-131。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怡雯(2007)。少子化趨勢下學校行銷的運用策略。臺灣教育,644,17-22。
    郭俊賢,陳淑惠(1999)。多元智能的教與學。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原著出版於1996)。臺北市:遠流。
    郭雄軍(2007)。特色學校與臺灣遊學。2012年12月1日,取自http://npo-emba.blogspot.tw/2007/11/blog-post_16.html。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新北市國中小課程與教學扎根計畫。2012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ntpc.edu.tw/_file/2052/SG/26337/39634.html
    楊佳興(2012)。自行車教育融入偏遠小學特色學校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
    廖偉志(2004)。臺中市國民中學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能力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劉逸民(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童詩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興欽(2009)。國民小學優質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顯榮(2009)。家長參與學校特色課程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之影響因素探討-以有機米種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鄭惠觀(2005)。國語文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學童語文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輯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邁向課程新紀元(十)。臺北市:教研學會。
    歐用生(2004)。課程與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慧敏(2002)。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清田(2001)。實踐「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念的專業行動。教育研究月刊,88,24-34。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蔡文正(2006)。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具設計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淵全(2003)。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臺北市:五南。
    鄭富仁(201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分析—以一所教學卓越獎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親子天下(2009a)。特搜全臺300特色學校。天下雜誌,4,178-203。
    親子天下(2009b)。公校的世紀挑戰。天下雜誌,4。2012年10月25日,取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19738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傳崇、王瓊滿(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簡世峯(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課程發展要素與特色課程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羅清水(2001)。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9:5,39-55。
    蘇漢彬(2010)。校長領導與特色學校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貳、西文部分
    Barth, R. S.(1990). 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 teachers, parents and principals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Bezzina, M. (1989). Teachers'perceptions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Burgess, R. G. (1984).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research. London, Allen and Unwin.
    Ervay, S. B.&Roach, C. S. (1996). The curriculum leader: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the curriculum decision maker. Emporia,KS: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Institute.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NY: BasicBooks.
    Gardner, H. (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77(3), 200-209.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latthorn, A. A. (2000). 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 shaping what is taught&tested(2nd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oleman, D. (2002). The new leaders: Transforming the art of leadership into science of results. London: Little Brown.
    Harrison, M. (198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 personal viewpoint.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2(1), 47-52.
    Johnson, J. M. (2002). In-depth Interviewing. In Jaber F. G. & James A. H.(eds): 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 103-119. London:Sage Publication.
    Korn, C.V. (1991). Alternative American schools: ideals in ac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Marsh, C. J. (1997).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ideology: Key concept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London: Falmer Press.
    Nicholson-Nelson, K. (1998). Developing student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O: Scholastic Professional Books.
    Silverman, D. (1997).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Skil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and Row.
    Sternberg, R. (2001a). Why schools should teach for wisdom: The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4), 227-245.
    Sternberg, R. (2001b). How wise is it to teach for wisdom? A reply to five critiqu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4), 269-272.
    Sternberg, R. J. (2007).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Cognitive Development (ed U. Goswami),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Malden, MA, USA.
    Sternberg, R. J. (Ed.) (1990). Wisdom: Its natur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Young, T. W. (1990). Public alternative education: options and choice for today’s school.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