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曉音
LIN,HSIAO-YIN
論文名稱: 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運用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Us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al Area for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 詹惠雪
Hui-Hsueh Cha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差異化教學數學教育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運用差異化教學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中,以行動研究法,了解學生在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的影響。本研究自103年2月實施至5月,研究對象為苗栗縣妙妙國小六年級某班29名學生,研究過程以學習單、學習日記、觀察記錄、訪談記錄等質性資料的蒐集,以及學習成就前後測、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等量化資料的分析,以了解學習成效之表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差異化教學課程須綜覽內容、過程、環境、成果評量四方面做整體設計
    二、差異化教學流程須視學習內容彈性調整,使學習更有意義
    三、運用差異化教學可有效提升整體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尤以低分組學生進步顯著
    四、運用差異化教學可有效提升整體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尤以「數學對個人心理的影響」進步最顯著
    五、實施差異化教學促進了研究者的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結論,提出關於行政、教學、未來研究之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through us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sixth grade mathematical area.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from Feburary to May in 2014. A total of 29 students from an intact sixth grade class in Miaoli County wer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worksheet, learning log, observation notes and interviews.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alyzed were from the achievement pre-test, achievement post–test, learning attitude pre-test and learning attitude post-tes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should take contents, procedures,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on into integral considerations.
    2. To make learning more meaningful, the procedures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should be adjusted flexibly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contents.
    3. The employ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could enhance entir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e students in low-score group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ion.
    4. The use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could improve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effectively, especially to the “influence of mathematics to personal mentality”.
    5.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mproved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
    Last, suggestions to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and future study are also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的內涵 9 第二節 數學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策略 20 第三節 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一節 採取行動研究的理由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51 第四節 行動方案的設計 5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的實施歷程 65 第二節 差異化教學實施後學生的學習表現 118 第三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省思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51 中文部分 151 西文部分 153 附錄 154 附錄一 差異化教學課程方案教學活動設計 154 附錄二 數學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 222 iv 表目次 表2-1 傳統式教學與差異化教學的比較 11 表2-2 本研究將採用之差異化教學策略 18 表2-3 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領域分年細目與能力指標對照表 21 表2-4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中的認知歷程向度 24 表2-5 國小六年級下學期南一版數學單元教學目標及教學目標認知層次之對照 25 表2-6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四階段之特徵 28 表2-7 布魯納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之特徵 29 表2-8 國小階段實施差異化教學之相關研究 32 表2-9 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實施教學策略之相關研究 36 表3-1 差異化教學課程規劃 54 表3-2 差異化教學實施時程及教學單元活動 56 表3-3 數學態度量表之向度與題號對照表 60 表3-4 資料編碼方式 62 表4-1 整體學生學習成就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19 表4-2 各組學生學習成就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19 表4-3 整體學生學習態度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24 表4-4 各組學生學習態度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25 表4-5 整體學生四向度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26 表4-6 高分組學生四向度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27 表4-7 中分組學生四向度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28 表4-8 低分組學生四向度前、後測分數與統計考驗結果 129 表5-1 不同考量因素下之差異化教學策略調整方式 144 v 圖目次 圖2-1 差異教學的流程 19 圖3-1 研究架構 47 圖3-2 研究流程 50 圖3-3 本行動研究採用的差異化教學流程 57

    中文部分
    田立莉 (2009)。田立莉與小學數學差異教學-為學生需要而教。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朱江文 (2003)。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朱敬先 (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 (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2月22日。網址: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呂翠華 (2011)。彈性分組:從學習障礙學生需求的觀點探討區分性教學在普通班的實施策略。特殊教育季刊,119,7-14。
    李國偉 (2013):TIMSS 2011耐人尋味的問題。科學人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2月22日。網址: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2119。
    南一書局 (2014)。國民小學數學備課指引教學篇六下(第十二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俊吉 (2008)。臺北縣國小教師區分性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夏林清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高振耀 (2010)。從資優教育的角度探討區分性教學。資優教育季刊,114,16-21。
    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 (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益勤 (2013)。 PISA:台灣數學學習M型化。親子天下雜誌網。民102年12月,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331
    張鳳如 (2011)。在普通班運用區分性教學實施情意教育的行動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3月14日。網址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
    教育部 (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許素綾 (2013)。屏東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區分性教學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152
    陳李綢(1981)。學習材料具體化程度與兒童認知發展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4,205-220
    陳若男、陳昭儀、潘裕豐 (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資優教育區分性教學之探究。資優教育研究,8 (2),1-22。
    陳豐祥 (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15,1-54。
    華國棟 (2009)。差異教學策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國棟 (2007) 。差異教學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黃家杰、陳美芳、陳長益、李乙明、呂金燮 (2010)。教師區分性教學行為觀察量表(學生版)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 (1),63-82。
    黃圓婷 (2009)。國小教師參與區分性教學方案轉變歷程之探討。未出版博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嘉雄 (2004)。2001年修訂之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及其對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修訂與落實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六):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上冊(頁11-34)。臺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靜雯 (2011)。區分性選單法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生批判思考與創造思考之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靜雯、蔡碩穎 (2011)。國小資優班區分性課程設計─以選單法為例。國小特殊教育期刊,52,68-91。
    楊希潔(譯)(2004)。差異教學-幫助每個學生成功。(Heacox,D.原著, 2002年出版)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臺灣2015 PISA國家研究中心 (2014)。數學素養施測結果。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3月9日,網址: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taiwan-pisa-tw/calendar-year-performance-tw/result-of-mathematical-literacy。 歐用生 (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蔡明富 (2011)。 教學多「異」點─談區分性教學之理念與實施。載於蔡明富、黃淑端、陳宜慧主編,克服學生異質的教學方法─區分性教學實務工作坊成果彙編〈頁3-12〉。 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蔡易勳 (2011)。應用區分性教學法在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上成效之研究-以
    153
    氧和二氧化碳、食品保存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清田 (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劉頌(譯) (2003)。多元能力課堂中的差異教學。(Tomlinson,C.A.原著,2001年出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龍麗華 (2011,12月)。談融合教育中的區分性教學。桃竹區特殊教育,18,1-7。
    簡茂發 (1977)。 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 63-86。
    龔玉春 (2003)。國小教師認知教學策略與學生數學成就、數學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西文部分
    Roberts J.L.InmanT.F&. (2007).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Best practices for the classroom. Waco: TX:Prufrock.
    Zuber-SkerrittO.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vebur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