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子芬 |
---|---|
論文名稱: |
再見東河農場 —以照片與居民敘說回溯過往 Reconstructing Donghe Farm –Reviewing the former living by historical photos and residents’ narration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東河農場 、地方 、榮民 、照片 、敘說 、離散 |
外文關鍵詞: | Donghe Farm, local Taitung history, Veterans, historical photos, narration, diaspora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河農場位於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境內,是為台東邊緣地帶,早期國民政府遷台後設立退輔會,其功能為輔導來台之退役軍人(統稱榮民)就業與就養等後續事宜,東河農場即為其中一處。唯山中屯墾種植不易,大部分居民選擇遷居外地謀生,部分榮民年事漸高,或至榮家安養,至今大多已離世。山中居民人口凋零,多數屋舍隨之埋入荒煙漫草之間。雖已大失先機,透過此論文,筆者仍想藉由後輩們的敘說與照片的提供,還原過去繁盛的光景與紀錄居民離鄉後的心情,為漸被遺忘的此地,建立一個可感受到溫度的地方誌。
本論文以訪談方式將東河農場及其周邊居民所提供的照片與敘說做歸納與整理,重現當時山中居民們生活與互動的情形。同時透過敘說了解:最終在整個歷史脈絡下,此地歷經原始荒蕪,大量開墾與創造短暫的繁華,最後居民的離散各處使山林又歸於平靜,離開山中的家鄉數十年後,後輩們仍懷念著家鄉過往的山居生活,有機會便帶著子女回返山中,探望仍在山中居住的老鄰居們,往往,東河農場是遊子們流連、徘迴的最終駐足點。
Donghe Farm is located in Beiyuan Donghe Township at the edge of Taitung county. Early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and set up retirement NYC, with a function to instruct and help cross-sea veterans ('glorious' veterans) employment and livings as well as other follow-up matters. Donghe Farm was one of its organization for such type. But mountain settlement of planting was difficult and most residents had choose moving to some other livable places. Some veterans became too old and went to some Veterans Home, so far have mostly died. As the population of mountain inhabitants decreased, most of their houses buried along with dirt and grass. Despite the inconvenience and loss of chance, I still hope, in this thesis, to restore its past prosperous scene by recapturing various moods of its former residents while working or leaving their homes. And I proceed to do some related interviews and collect photos to add local warmth to this peripheral Taitung history, otherwise being neglected and forgotten.
In this thesis, representation of Donghe Farm and its surrounding residents through provided photos and narration do help concretize their former living condition and mutual interactions. At the same tim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cultivating process, from its barren state to temporal prospection and final abandonment, might help younger generation to have a new and better review of their parent's decades of immigrant mountain life.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成令方/林
鶴玲/吳嘉苓譯,台北市︰群學,2003。
Robert C. Bogdan/Sari Knopp Biklen《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李奉儒等譯,
嘉義市︰濤石文化,2001。
Tim Cresswel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宏譯,台北市︰群學,
2006。
阿納托爾.蓋斯丹(Anatole GHESTIN),《從今以後我叫「丁」》,吳劍虹編輯,北
京:法律出版社,2012。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另一種影像敘事》,張世倫
譯,台北市:三言出版社,2007。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單向街》,陶林譯,南京:鳳凰出版,2015。
泰瑞.貝瑞德(Terry Barrett),《攝影評論學》,台北市:邱奕堅主編,陳敬寶譯,
影像視覺藝術,2008。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納瓦蘿(M.-C. Navarro)訪談,《思考之
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吳錫德譯,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幸福童年的秘密》,袁海嬰譯,臺北市:心靈工坊
文化,2014。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市:許綺玲譯,台灣攝影,
1997。
丁時馨,〈外省「老兵」之終結:死亡與哀悼〉,國立交通大學歷史社會與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1。
田中實加(陳宣儒),《灣生回家》,台北市︰遠流,2015。
李有成,《離散》,台北市︰允晨文化,2013。
沈玉君,〈族群、國家力量與花蓮富里地區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碩士論文,2000。
宋秀葵,〈生命的復歸︰段義孚的生態文藝觀〉,《當代外國文學》2,2013。
吳孟真,〈台灣蠶業的技術與社會研究-以「蠶業生產專區」為例〉,2012年。
周志建,《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2012,頁78-79。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1996。
施添福總編,《臺灣地名辭書(卷三)》,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范郁文,〈榮民成為農民:退輔會農場的歷史分析(1954-1989)〉,《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集刊》60,2008年6月。
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之我見〉,《地理科學進展》3,2006。
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市︰群學,2003。
姜柷山主編,《台東文獻》,台東縣,台東縣政府文化局,2004。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眷村六十榮耀再現-向國軍英雄致敬》,桃園市,2009。
翁柏川,〈「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
書寫為討論核心〉,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6。
夏黎明,〈國家支配、個人遭逢與池上平原三個外省榮民的地方認同〉,《東台灣
研究》7,2002。
耿志華,〈台灣蠶業的地理學研究〉,《台北師專學報》,3,1974。
陳穎立,〈從「安置」到「觀光」-清境農場的拓墾與轉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啟昌,〈榮民在泰源盆地的族群關係與生活形態〉《台東文獻》,2004.01黃拓榮
主修、羅鼎總纂,臺東縣志,成文出版社。
曹銘宗撰文;台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台灣史新聞》,臺北市︰貓頭鷹,2016。
黃淑玫,〈八七水災歷史研究〉,《洄瀾春秋》8,2011.10。
張逸蕙,〈我的父親是老兵-一段靠近與認識榮民父親的敘說旅程〉,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教育學院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
張志明,〈日本時期農業統治下的台灣米穀政策研究(1933-1945)〉,國立政治大
學日本語文研究所論文,2012。
鍾基年,〈族群特質與職業生涯—外省族群從事軍公教行業源因之探討〉,國立清
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鄭慧華編著,《藝術與社會》,台北市立美術館,2009.10。
蔡政良,〈阿美族〉,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4。
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市︰群學,2007。
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5。
關曉榮,《八尺門手札》,台北:臺原出版,1996。
薛化元,《台灣開發史》,臺北市︰三民,2001。
魏秀梅,《趙聚鈺先生年譜》,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