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凡鈞 Hsiao, Fan-Chun |
---|---|
論文名稱: |
日新又新:《新世紀》的新世界、新語言與新社會 “New Century” And Its Pursuit of New Change: The Conceptions of New World, New Language and New Society |
指導教授: |
劉人鵬
Liu, Jen-Peng |
口試委員: |
羅仕龍
安井伸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新世紀 、無政府主義 、李煜瀛 、吳敬恆 、褚民誼 、世界語 、進化 |
外文關鍵詞: | New Century, Anarchism, Li Yu-Ying, Wu Jing-Heng, Chu Ming-Yi, Esperanto, Evolu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煜瀛、吳敬恆、褚民誼三人,他們聚首巴黎,創辦晚清無政府主義代表刊物《新世紀》,在1907-1910年間共出刊121期。《新世紀》能夠體現此時期知識分子位處傳統、變革與西方現代性的多重論述衝擊之中,面臨國家與世界局勢的劇烈改變之時,飄搖不定的複雜思緒。當時的革命派不滿他們對無政府主義的傾心,後來的研究則質疑他們對無政府主義並不堅定,因而呈現了一種特殊的矛盾性。本文以《新世紀》的思想特徵為研究對象,把握到新世紀同人的三大關注焦點為「新世界」、「新語言」與「新社會」。一、《新世紀》創刊初期對於「世界」有熱烈討論,最終設立了消弭國界、世界大同的理想,但在論述上,他們對強權有所批判卻也對西方與進化充滿渴望。二、《新世紀》對萬國新語的態度相當熱情,但隨時序發展出現明顯變化,分別是接觸介紹、激烈主張、妥協退讓。三、《新世紀》建立了自成一格的知識道德論,對迷信與傳統大加批判,並在革命手段上確立了「以教育為革命」路線。《新世紀》最大的興趣在於對「新」、「進化」與「文明」的追求,重心因而偏移於上,反映了以下意義:亟欲尋找出口的知識分子,他們取用感興趣的學理,但最終以自身的思維與價值觀,嘗試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總而言之,對《新世紀》思想的重新定位,有助於增進對於晚清複雜思想面貌的理解。
New Century, as a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 of anarch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1907-1911, was published by Li Yu-Ying, Wu Jing-Heng and Chu Min-Yi in Paris. The New Century has a special contradiction. At that time, the revolutionaries were dissatisfied with their devotion to anarchism. Later studies questioned that they were not firm in anarchism. New Century can reflect the uncertain complex thoughts of intellectuals in this period when they were under the impact of multiple expositions of tradition, chang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nd faced with drastic changes in national and world situations. This thesis takes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entu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grasps that the three focuses in the new century are "the new world", "the new language" and "the new society". 1.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there was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the world", which eventually set up the ideal of eliminating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achieving world unity. However, in terms of discussion, they criticized power, but they were also eager for the West and evolution. 2. New Century is quite enthusiastic about the Esperanto, but their attitude changed in three stages over time, including contact and introduction, fierce advocacy, compromise and concession. 3. New Century has established its own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orality, criticized superstition and tradi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route of "taking education as a revolution" in terms of revolutionary means. The greatest interest of New Century lies in the pursuit of "new", "evolution" and "civilization", so the focus shifts away from anarchism, reflecting the following significance: intellectuals who are eager to find exports, take the theorie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but finally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real world with their own thinking and values. In a word, the repositioning of New Century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一、 傳統文獻
〔清〕魏源,《海國圖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二、 近人論著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三輯,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53年。
______,《張溥泉先生全集(續編)》,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2年。
王天根,〈晚清域外報刊與無政府主義學理的媒介鏡像〉,《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頁116-127。
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王東傑,〈「聲入心通」:清末切音字運動和「國語統一」思潮的糾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頁82-106。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之自覺及國語運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 ,1982年7月,頁13-45。
吳延環主編,《中國國際圖書館中文舊籍目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7年。
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華興、吳嘉勳編,《梁啟超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煜瀛,《李石曾先生文集》,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0年。
李煜瀛先生治喪委員會,《李石曾先生紀念集》,臺北:李煜瀛先生治喪委員會,1974年
李興芝、蔣俊,《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周佳榮,《瀛洲華聲:日本中文報刊一百五十年史》,香港:三聯書局,2020年。
周質平,〈晚清改革中的語言烏托邦:從提倡世界語到廢滅漢字〉,《二十一世紀》第137期,2013年6月,頁28-43。
邱若宏,〈《新世紀》與近代科學思潮〉,《北方論叢》,2009年第3期,頁38-54。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侯志平主編,《世界語在中國100年》,北京 :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9年。
胡慶雲,《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想史》,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繩武、金冲及,《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范秀蓮,〈李石曾生平事略〉,《河北文史資料》總第28期,1989年第1期,頁1-23。
夏曉虹,〈晚清女報中的國族論述與女性意識—1907年的多元呈現〉,《北京大學學報》第51卷第4期,2014年7月,頁118-132。
徐善廣、柳劍平,《中國無政府主義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臺北:華藝學術出版,2012年。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五,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4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年譜長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______,《蔡元培哲學論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274。
______,《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高希聖、郭真編,《政治法律大詞典》,上海:科學研究社,1933年。
康有為著,錢定安校,《大同書》,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
張全之,〈從《新世紀》到《新青年》: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文學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5期,頁1-26。
張君玫,〈「世界」的翻譯與建構—中國西化論述中的幾種「世界主義」〉,《東吳社會學報》第20期,2006年6月,頁59-109。
張崇恩編,《雙解華英法政辭典》,天津:百城書局,1936年。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臺北:五南圖書,2014年。
______,《飲冰室合集》第6冊專集之2,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章開沅主編,《辛亥革命史(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莊淑紅,〈吳稚暉、《新世紀》與章、陶倒孫案〉,《空大人文學報》第19期,2010年12月,頁157-178。
陳三井,《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臺北:秀威,2013年。
陳姃湲,〈江亢虎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過程-從興女學到鼓吹社會主義〉,《思與言》第41卷第2期,2003年6月,頁37-114。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湯庭芬,《中國無政府主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
______,《無政府主義思潮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湯煥磊,〈《新世紀》時期吳稚暉對萬國新語的鼓吹〉,《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17-31。
黃喬生,《章太炎:大偏至正》,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
楊天石編,《錢玄同日記:整理本(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愷齡,《民國吳稚暉先生敬恆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楊愷齡,《民國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萬仕國,〈何震年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頁431-489。
萬仕國、劉禾編,《天義.衡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葛懋春、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葛懋春、蔣俊編,《梁啟超哲學思想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130。
裘克安、洪永珊編,《世界文化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路哲,《中國無政府主義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鄒容,《革命軍》,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雷海宗著,王敦書整理,《西洋文化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翟文奇,〈中國的無政府主義運動在巴黎〉,《理論觀察》,1987年第3期,頁8-14。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進才,〈「進化」、「革命」與語言烏托邦—《新世紀》派「廢除漢字」的語言變革主張及其理論資源〉,《中州學刊》,總第160期,2007年第4期,頁212-216。
劉慧英、陳燕谷,〈反民族國家話語的崛起—無政府女權主義的歷史意義〉,《南開學報》第6期,2012年3月,頁1-11。
蔣俊,〈新世紀派思想研究〉,《文史哲》,1991年第2期,頁60-68。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韓麗君、王永江,〈芻議新世紀周刊的無政府主義綱領〉,《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57-59。
羅志田,〈清季圍繞萬國新語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頁86-144。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政治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羅家倫、黃季陸編,《吳稚暉先生全集》,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年
嚴復,《天演論》,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年。
______,《穆勒名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______著,王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日〕安井伸介,〈日本學界對中國無政府主義之評介〉,《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427-442。
______,《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臺北:五南圖書,2013年。
______,〈中國無政府主義、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探析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中的一種思維模式〉,《政治科學論叢》第59期,2014年,頁1-26。
〔韓〕曹世鉉,《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法〕邵可侶(Élisée Reclus)著,畢修勺譯,《進化與革命》,上海:平明書店,1947年。
〔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桂冠圖書,2011年。
〔俄〕克魯泡特金(Pyotr Kropotkin)著,天均等譯,《無政府主義》,臺北:帕米爾書店,1977年。
______,畢修勺譯,《一個反抗者的話》,臺北:帕米爾書店,1984年。
〔瑞士〕艾德蒙.普里瓦特(Edmond Privat)著,龔佩康譯,《柴門霍夫的一生》,北京:北京知識出版社,1983年。
Adal, Raja. “History of technology: How China sidestepped QWERTY,” Nature, Volume 549. pp. 158-159.
Chan, Gerald. “China and the Esperanto Movement,”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15.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n., 1986.
Cudworth, Erika. The Modern State: Theories and Ideologi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Dirlik, Arif.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Fairbank, John King.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1, Late 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Firth, Will. “Esperanto and Anarchism,” Lexikon der Anarchie. Plön: Verlag Schwarzer Nachtschatten, 1998.
Fleming, Marie. The Anarchist Way to Socialism: Elisée Reclus and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Anarchism, Oxon: Routledge, 2019.
Guérin, Daniel. translated by Klopper, Mary. Anarchis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City: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0.
Hu, Shih. “De Francis:Language Reform in China,”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56, No. 4. Jul., 1951, pp. 273-280.
Lins, Ulrich. translated by Tonkin, Humphrey. Dangerous Language — Esperanto under Hitler and Stali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Nish, Ian. Anglo-Japanese Alliance: The Diplomacy of Two Island Empires 1984-1907.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3.
Varouxakis, Georgios. “Cosmopolitan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Modern British Political Thought: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Cosmopolitanism in Conflic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pp. 147-178.
Zarrow, Peter. “He Zhen and Anarcho-Feminism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796-813.
______. 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三、 報刊文獻
〈世界語〉,《大陸》第3卷第15期,1905年12月,頁9-10。
〈西人崇拜世界畫報之評論〉,《現代史》第7期,1908年4月,頁194-196。
〈江蘇教育總會咨呈督撫文〉,《申報》第9-10版,1908年6月13日。
〈序言〉,《世界》第1期,1907年9月,頁1。
〈世界名勝之景物‧古蹟〉,《世界》第1期,1907年9月,頁A13-A14。
〈世界真理之科學‧附言〉,《世界》第1期,1907年9月,頁B12。
〈世界進化之略迹‧運動〉,《世界》第2期,1907年11月,頁D7-D18。
〈世界進化之略迹‧演劇〉,《世界》第2期,1907年11月,頁D19-D31。
(以下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任公,〈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清議報》第26冊,1899年8月,頁1-5。
______,〈文野三界之别〉,《清議報》第27冊,1899年8月,頁1-6。
______,〈豪傑之公腦〉,《清議報》第32冊,1899年11月,頁6。
______,〈汗漫錄〉,《清議報》第35冊,1900年1月,頁2257-2265。
______,〈滅國新法論〉,《清議報》第85冊,1901年6月,頁5325-5334。
______,〈中國史敘論〉,《清議報》第90冊,1901年9月,頁1-5。
______,〈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新民叢報》第1期,1902年1月,頁122-125。
______,〈史學之界說〉,《新民叢報》第3期,1902年2月,頁57-63。
吳敬恆,〈補救中國文字之方法若何〉,《新青年》第5卷5號,1918年11月,頁52-77。
章太炎,〈俱分進化論〉,《民報》第7號,1906年9月,頁1-13。
______,〈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民報》第21號,1908年6月,頁49-72。
______,〈四惑論〉,《民報》第22號,1908年7月,頁1-22。
______,〈規新世紀〉,《民報》第24號,1908年10月,頁41-65。
褚民誼,〈西歐漫遊錄(六)〉,《旅行雜誌》第3卷第6期,1929年6月,頁25-29。
______,〈歐遊追憶錄〉,《旅行雜誌》第7卷第3期,1933年3月,頁1-6。
鄧實,〈論社會主義〉,《政藝通報》第2卷第2期,1903年2月,頁4-6。
(以下為本文對《新世紀》的引用篇目,依期號先後排列)
〈新世紀發刊之趣意〉,《新世紀》第1號,1907年6月,頁1。
〈新世紀之革命〉,《新世紀》第1號,1907年6月,頁1。
〈此之謂中國聖人〉,《新世紀》第1號,1907年6月,頁3。
真,〈祖宗革命〉,《新世紀》第2號,1907年6月,頁3-4。
來稿,〈與友人書論新世紀〉,《新世紀》第3號,1907年7月,頁1-2。
〈來稿(軍魂)附答(真)〉,《新世紀》第6號,1907年7月,頁1-2。
醒,〈萬國新語〉,《新世紀》第6號,1907年7月,頁3。
青,〈旅舟記感〉,《新世紀》第7號,1907年8月,頁4。
〈某氏與新世紀書〉,《新世紀》第8號,1907年8月,頁2-3。
醒,〈記萬國新語會〉,《新世紀》第10號,1907年8月,頁2。
希,〈中外日報論暗殺主義附評〉,《新世紀》第10號,1907年8月,頁4。
民,〈普及革命〉,《新世紀》第15號,1907年9月,頁3。
默子來稿,〈與人書〉,《新世紀》第15號,1907年9月,頁4。
民,〈普及革命〉,《新世紀》第17號,1907年10月,頁2-3。
無恬來稿,〈續與贊成立憲同胞一談〉,《新世紀》第17號,1907年10月,頁3。
真,〈進化與革命〉,《新世紀》第20號,1907年11月,頁1-3。
民,〈問革命〉,《新世紀》第20號,1907年11月,頁4。
民,〈千夜雜說〉,《新世紀》第21號,1907年11月,頁2-3。
真,〈談學續〉,《新世紀》第21號,1907年11月,頁3-4。
民,〈好古〉,《新世紀》第24號,1907年11月,頁3-4。
無政府黨分子來稿,〈書天義報社會主義講習會第一次開會記事後〉,《新世紀》第24號,1907年11月,頁4。
民,〈續好古之成見〉,《新世紀》第28號,1907年12月,頁2。
民,〈續好古之成見〉,《新世紀》第30號,1907年1月,頁2-3。
克若泡特金著,真譯,〈續互助「進化之大原因」〉,《新世紀》第32號,1908年2月,頁1。
民,〈續無政府說〉,《新世紀》第33號,1908年2月,頁3-4。
民,〈續無政府說〉,《新世紀》第34號,1908年2月,頁3-4。
燃,〈萬國新語之進步〉,《新世紀》第35號,1908年2月,頁4。
燃,〈續萬國新語之進步〉,《新世紀》第36號,1908年2月,頁1-2。
民,〈續無政府說〉,《新世紀》第38號,1908年3月,頁3-4。
荷蘭來稿,〈人類原始說〉,《新世紀》第39號,1908年3月,頁2-4。
〈編造中國新語凡例〉,《新世紀》第40號,1908年3月,頁3-4。
〈大同釋疑〉,《新世紀》第41號,1908年4月,頁3-4。
民,〈續無政府說〉,《新世紀》第41號,1908年4月,頁2-3。
〈書某君郵簡後〉,《新世紀》第42號,1908年4月,頁2-3。
民,〈續無政府說〉,《新世紀》第43號,1908年4月,頁4。
燃,〈新語問題之雜答〉,《新世紀》第44號,1908年4月,頁2-3。
民,〈續無政府說〉,《新世紀》第47號,1907年5月,頁3-4。
X與X,〈談無政府主義之閑天〉,《新世紀》第49號,1908年5月,頁3。
〈本館廣告〉,《新世紀》第52號,1908年6月,頁1。
絕聖,〈排孔徵言〉,《新世紀》第52號,1908年6月,頁4。
〈本館廣告〉,《新世紀》第53號,1908年6月,頁1。
燃料,〈書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後〉,《新世紀》第57號,1907年11月,頁12-15。
燃,〈書排滿平議後〉,《新世紀》第57號,1908年7月,頁10-11。
四無,〈無政府主義可以堅決革命黨之責任心〉,《新世紀》第58號,1908年8月1日,頁10-13。
燃料,〈嗚呼立憲黨〉,《新世紀》第61號,1908年8月23日,頁8-15。
燃,〈無政府主義以教育為革命方法〉,《新世紀》第65號,1908年9月19日,頁10-12。
蘇格蘭君,〈廢除漢文議〉,《新世紀》第69號,1908年10月,頁5-9。
蘇格蘭君,〈續廢除漢文議〉,《新世紀》第71號,1908年10月,頁9-14。
燃,〈就地正法〉,《新世紀》第78號,1908年12月,頁8-15。
前行,〈論智識以外無道德〉,《新世紀》第79號,1908年12月,頁6-9。
〈本館廣告〉,《新世紀》第80號,1909年1月16日,頁1。
克若泡特金述,真譯,〈續國家及其過去之任務〉,《新世紀》第81號,1909年1月,頁1-3。
民、燃,〈死刑(附記白斗恒之死刑執行)〉,《新世紀》第82號,1909年2月頁8-15。
燃,〈鱗鱗爪爪(一)〉,《新世紀》第82號,1909年1月,頁15。
留英一客來稿,〈帝國主義之惡果〉,《新世紀》第83號,1909年2月,頁7-10。
歲寒,〈異哉革命黨竟有瓜分支那之能力〉,《新世紀》第89號,1903年3月,頁7-13。
燃,〈書神州日報東學西漸篇〉,《新世紀》第101號,1909年6月,頁5-11。
燃,〈續書神州日報東學西漸篇〉,《新世紀》第102號,1909年6月,頁10-15。
民,〈革命之流血〉,《新世紀》第103號,1909年6月,頁5-6。
燃,〈續書神州日報東學西漸篇〉,《新世紀》第103號,1909年6月,頁6-10。
〈本館廣告〉,《新世紀》第111號,1909 年9月,頁1。
〈本館廣告〉,《新世紀》第114號,1909 年10月,頁1。
上海沐君來稿,〈闢謬〉,《新世紀》第118號,1910年2月,頁10-14。
上海沐君來稿,〈續闢謬〉,《新世紀》第119號,1910年3月,頁14-15。
我是少年來稿,〈我是少年〉,《新世紀》第121號,1910年5月,頁8-12。
四、 網路資料
《重印巴黎新世紀》,國家圖書館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9910006600,瀏覽日期:2019年6月18日。
《劉式訓奏議函電稿》,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特藏,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3618451$428i,瀏覽日期:2019年6月17日。
〈第1回英日同盟協約〉,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數據庫,https://www.jacar.go.jp/nichiro/uk-japan.htm,瀏覽日期:2021年4月25日。
國際無政府主義研究中心線上圖書館(CIRA The Anarchist Library),https://theanarchistlibrary.org/special/index,瀏覽日期:2020年2月18日。
“Zamenhof 1907 speech at the London guildhall”,https://breathmintsforpenguins.blogspot.com/2019/07/zamenhof-1907-speech-at-london-guildhall.html,瀏覽日期:2019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