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依仁
WANG YI-JEN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研究
A Study on Imagination in Painting of Senior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想像力國小高年級學童兒童繪畫創作
外文關鍵詞: imagination, senior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painting of childre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運作歷程、模式、特性以及影響想像力的因素。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一、探索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運作歷程。
    二、探索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特性。
    三、探索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的因素。
    四、探索不同類型的題材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的影響。
    本研究以35名國小六年級學童作為研究對象,請學生紀錄八次自己進行想像性繪畫創作時想像的創作歷程,最後將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運作歷程分成「想像的開始」、「想像的修正」、「想像的終止」三階段;而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想像力運作可分為「擴散思考-從細節到整體」以及「聚斂思考-從整體到細節」兩種不同的模式。

    二、本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特性有︰「以外形相似聯想和關係聯想為主」和「以既有元素進行重新組合為主」;而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想像性繪畫創作使用了許多通、流行文化的元素,其中又以卡通、遊戲、電視節目等三類元素為多數。

    三、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因素可分為個人與外在兩大類

    四、在不同的想像創作中,題目是否有所限制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想像力有不同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想像思考模式不同」和「想像到創作差距的不同」的差異。


    This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how imagination functions in the painting of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35 sixth graders are assigned to keep track of their creative experiences while doing eight pieces of imaginative painting. The process, the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inative activity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magination a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agination in the creative painting of sixth grader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1) inception of imagination, (2) modification of imagination and (3) termination of imagination. Imagination is implemented either through divergent thinking—generating creative ideas by exploring many possible solutions, or through convergent thinking—following a particular set of logical steps to arrive at a correct solution.
    2. Imagination applied in the creative paintings of sixth graders is characterized by association by external similarity with relation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recombination of existing elements. Those paintings are infused with popular cultural elements, such as cartoon, games and TV programs.
    3. There ar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imaginative activity.
    4. Whether the topics assigned are limited or open shows different levels of influence on sixth graders’ interpretations of imagination. They make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patterns of thinking and in the disparity between imagination and the actual works crea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特質…………………………………………………9 第二節 想像力的意涵與發展…………………………………………………18 第三節 想像力的相關概念與影響因素………………………………………27 第四節 想像力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設計…………………………………………………………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紀錄工具…………………………………………………43 第四節 研究實施………………………………………………………………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運作歷程………………………57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特性……………………………75 第三節 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的因素……………………80 第四節 不同類型的題材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的影響……91 第五節 其他發現與分析………………………………………………………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7 附件一 想像性繪畫創作教學計畫…………………………………………117 附件二 前導研究資料蒐集…………………………………………………120 附件三 正式研究資料搜集…………………………………………………125 附件四 訪談逐字稿…………………………………………………………143 附件五 導師描述……………………………………………………………157 附件六 研究者學生觀察……………………………………………………159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等(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
    王子富(1984)。詩即生活:史蒂文斯詩爭想像力勝利之喜悅。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心運(1994)。康德的想像力理論:綜合概念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令中(2005)。視覺藝術心理─美術形式的視覺效應與心理分析。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倩穎(2009)。哈佛「教育改變領導小組計畫」主持人教你未來職場需要的七 大能力。商業週刊,1113,民98.03,46-49。
    王德育譯(1983)。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文泉出版社。Victor Lowenfeld,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1957.
    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朱光潛(1988)。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山出版社。
    何子樂(2006)。想像比知識重要。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吳美虹(2000)。撒姆爾‧泰勒‧柯立芝《克麗絲塔貝》、《古舟子詠》與《忽必烈可汗》浪漫追尋中的自然。臺南︰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廷和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台北:藝術家。Herbert Read, Education Through Art.1943.
    李長俊(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Rudolf Arnheim.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1967.
    李淳玲(1997)。康德美感判斷的思索。鵝湖學誌,19,民86.12,37-116。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汪純瑩(2004)。康德哲學中的想像力。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
    文。
    吳明清(1999)。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林鳳珠(2007)。Maxine Greene 美感教育觀點之探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俊達(2008)。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毓雯(2002)。浪漫主義之無意識詩學。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
    論文。
    姚小虹(2005)。亨利‧詹姆斯的詩學空間:巴希拉赫式閱讀。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洪琳茹(2007)。論吳瑪悧藝術作品-從一九八五年至二OO二年。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詠善(2007)。美感經驗觀點的教學再概念化。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寶林(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遠流。
    師範譯(1971)。實用想像學。益智書局。Alex F. Osborn, Applied Imagination.1953.
    高屏譯(1988)。兒童心理學。台北:水牛圖書。
    徐岳聖(2007)。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籃球技能表現之影響。台北︰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瑞仙譯(1996)。細論蒙特梭利教育。台北:及幼文化出版。
    徐麗玲(2007)。國小二年級感官作文教學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翁秀瑟(2004)。與外在暴力相抗衡的內在暴力:想像的力量 ─ 以菲俐絲‧慧特俐為例。臺南︰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耿尚瑜(2008)。神話的改寫︰恩‧史考特‧莫馬載 << 遠古之子>> 中的想像與認同。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袁之琦、游恆山編譯(1986)。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盈馨(2003)。康德先驗知識之客觀有效性與時空關係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張素紋(2007)。幼兒創造想像作業的發展與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經義(2004)。江南春:用想像力創造利潤。遠見雜誌。222,2004.12。
    張繼安(2008)。限制式寫作運用於提昇國小二年級寫作能力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儒(2008)。德布西音樂中的象徵主義精神。台北︰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建華(2008)。The Last Resort圖文創作風格研究-超現實與互文性創作手法融入。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乃綾(2008)。想像、無立場-視覺感受。台南︰台南科技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念南(1990)。想像力是團隊學習的利器。管理雜誌,308,民89.02,91-93。
    陳冠宏(2008)。日夢練習曲-大竹故事屋的遊興節奏。臺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梅英譯(1973)。幻想力與想像力。黎明文化。R. L. Brett. (nd). Fancy and Imagination.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淑鈺(2003)。寫實性圖畫書與想像性圖畫書對大班幼兒想像力的影響。台北︰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幗眉(1995)。幼兒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陳璐茜(2004)。想像力插畫教室。台北:雄獅美術。
    陳璐茜(2005)。想像力開發創意教室。台北:幼獅文化。
    陳藝菁(2004)。發展高中學生想像力評量工具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玉丹(2008)。想像作文之教學行動研究-以光明國小四年孝班為例。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彭懋龍(2006)。巴什拉的想像力與在Jean-Pierre Jeunet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運用。台北︰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惠青(2006)。新式多元智能藝術教學法。台北:藝術家。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Carol K. Sigelman David R. Shaffer, 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
    黃光玫譯(2009)。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繪畫想像力的溯源之旅。台北:漫遊者文化。
    黃光雄主譯(2008)。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濤石文化。
    黃倩茹(2004)。康德美學及其美育蘊義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1994)。兒童發展(最新版)。台北:桂冠圖書。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 Child Development. 1990
    溫明麗等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洪葉文化。
    賈繼中(1991)。華滋華斯之「序曲」:浪漫想像力成長之呈現。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千慧(2007)。在想像與遊戲中自由。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星標(2008)。激發學童想像力圖卡設計設計要素之研究。台中︰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原輝(1988)。思維心理學。台北:五洲出版社。
    趙雲(1979)。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維基百科(無日期)。想像力。民98年8月1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3%B3%E5%83%8F%E5%8A%9B
    劉育英(2001)。想像力作為一種出路:比較珍‧奧斯汀之《理性與感性》與《愛瑪》之比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郁芬(1999)。柯立基會話詩之分析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豐榮(2004)。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畢生力作‧兒童美術教育大觀。世界文物出版社。
    蔡淑桂(1999)。創意想像力的教學策略。創造思考教育,民88.4,第九期,57-60。
    蔡淑桂(1999)。想像力和創造歷程。創造思考教育,民88.4,第九期,54-56。
    鄭偉奇(1989)。想像力與溝通-柯立基《老水手之歌》中的論述結構。靜宜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冰(2006)。和全宇宙最聰明的人一起玩遊戲。台北︰海鴿文化。
    蕭春金(1999)。兒童造形表現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蕭靖慧(2010)。國小高年級繪本創作教學之想像與敘事表現研究。花蓮︰國立東
    華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鎮群(1987)。論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時間與範疇之關聯。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明(主編)(2002)。台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二、英文部分
    Coben & MacKeith(1991).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 London,UK︰Routledge.
    Greene, M.(2000).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 San Francisco,USA︰Jossey-Bass.
    Spencer M. M.(2003).What more needs saying about imaginat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Oct-Dec 2003:38.4
    Merriam-Webster(2003).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 edition.
    Incorporated. Massachusetts,USA︰Springfield.
    Rosoff, A.(2007).The Reality of Unreality: Using Imagination as a Teaching
    Tool. English Journal. Jan 2007;96;3.
    Wang, S. S.(2009).The Power of Magical Thinking --- Research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Make-Believe in Kids' Development; Introducing the 'Candy
    Witch'. 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 N.Y. p.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