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姵萱 |
---|---|
論文名稱: |
林泠詩研究 |
指導教授: | 劉正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7 |
中文關鍵詞: | 神話原型 、抒情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林泠為台灣現代詩壇中獨特、且具代表性的女詩人之一:她十五歲即發表詩作,展現早慧的靈敏情思,成為詩界的佳話;她主修化學,卻寫出一手婉約動人的抒情詩作。林泠的詩蘊含美麗完融的意象,行詩構句展現錯落有致的節奏音響,復以純靜含蓄的抒情調式,成為五、六0年代抒情詩作的代表。林泠以單本《林泠詩集》奠定詩壇的地位,國立編譯館並收〈不繫之舟〉為定本教材,且國際著名之企鵝出版公司亦將其作品收編於《企鵝世界女詩人選集》(The Penguin Book of Women Poets)[1978],與古今中外之著名女詩人並列。林泠在一九五八年赴美留學後停筆近二十年之久,直至二00三年,始將近二十年之作收編為第二詩集《在植物與幽靈之間》。本文擬以林泠兩本間隔二十年的詩集,以及所蒐羅的集外佚詩,探究詩人作品的整體風貌。
本文擬依林泠的創作時期,分別就早期之集外佚詩、《林泠詩集》,以及晚近之《在植物與幽靈之間》,以詩中反覆出現的原型意象,探討其所蘊含的象徵意旨,建構林泠私我世界的圖像;並歸結林泠詩的抒情模式,期能透過特殊「故事」、「歌」的表情範式,瞭解詩人含蓄表達之深沈情感。此外,本文亦將林泠之兩本詩集互相比照,自原型意象探究林泠詩情感的延展與轉變,並自詩作抒情模式的轉變,深入探討詩人企圖透過作品向世界傳遞的深刻意旨。
參考書目
一、 林泠作品
林泠,《林泠詩集》(台北:洪範書店,2001)
林泠,《在植物與幽靈之間》(台北:洪範書店,2003)
林泠,《與頑石鑄情》(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5)
林泠,〈藏經塔與塔外〉,《現代詩復刊》第20期。
林泠,〈斷層的延續〉,《聯合報》副刊,2004年10月26-27日。
二、 工具書
公論報[微卷資料](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4)
自立晚報四十年縮印本(台北:自立晚報雜誌社,1989)
麥穗,《詩空的雲煙》(台北:詩藝文出版社,1998)
張默、張漢良編,《創世紀四十年總目》(台北:創世紀詩社,1994)
《爾雅.釋訓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http://dictionary.oed.com/
三、 專書
[晉] 郭璞注,畢沅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2004)
古添洪,《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5)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83)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池上嘉彥著,林璋譯,《詩學與文化符號學》(南京:譯林出版,1998)
陳鼓應,《尼采新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吳持哲編,《諾思洛普•弗萊 文論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初安民主編,《詩與聲音——二00一台北國際詩歌節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慾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2004)
孟樊著,《當代台灣現代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5)
胡經之,張首映主編,《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2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2001)
張默、□弦主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局,1961)
張默編,《碧玉剪成葉層層》(台北:聯經,1981)
張峰,呂霞譯,《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萊爾演講集》(上海:三聯書店,1988)
曹葆華編,《現代詩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程金城,《原型批評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88)
楊牧,《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 2002)
約翰•維克雷編,潘國慶、楊小洪、方永德、吳淑彥、曹潔、宋光麗譯《神話與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5)
劉耀中、李以洪著,《建造靈魂的廟宇——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評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蔡英俊,〈抒情精神與抒情傳統〉,《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1982)
鍾玲,《現代中國謬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9)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4)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2004)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6)
A. I. Richards(艾•阿•瑞恰慈)著,楊自伍譯,《文學批評原理》(南昌:百花州文藝,1992)
A. I. Richards(艾•阿•瑞洽慈)著,曹葆華譯,《科學與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Carl Gustav Jung (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文化,1999)
Carl Gustav Jung (榮格)著,馮川、蘇克等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
Christopher Claudwell (考德威爾)著,陸建德、黃梅、薛鴻時譯,《考德威爾論文集》(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David Fontana(戴維•方坦納)著,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台北:米娜貝爾2003)
David J. Melling(戴維.梅林)著,喻陽譯,〈理型或理念論〉,收於《理解柏拉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Earl Miner(厄爾.邁納)著,王宇根,宋偉杰譯:《比較詩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2004)
Emil Staiger(埃米爾•施塔格爾)著,《詩學的基本概念》(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Ernst Cassirer(卡西勒)著,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台北:聯經,1986)
Ernst Cassirer(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尼采)著,劉崎譯,《瞧!這個人》(台北:至文出版社,1986)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尼采)著,林建國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尼采)著,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北京:三聯書店,2008)
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3)
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著,故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想像》(長沙:岳麓書社,2005)
J. G. Frazer(詹姆斯•喬治•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冊)(台北:久大:桂冠出版,1991)
J. G. Frazer(詹姆斯•喬治•弗雷澤)著,劉魁立編,《金枝精要——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01)
Jorge Luis Borges(波赫士)著,陳重仁譯,《波赫士談詩論藝》(臺北:時報文化,2001)
Joseph Campbell (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1997)
Rene Wellek(偉勒克),Austin Warren(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
R. M. Hare(黑爾)著,李日章譯,《柏拉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Marjorie Boulton(布爾頓)著,傅浩譯,《詩歌解剖》(北京:三聯書店,1992)
Max Scheler(謝勒)著,陳仁華譯,《謝勒論文集:位格與自我的價值》(台北 : 遠流出版社, 1991)
Meyer Howard Abrams (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
燈—浪漫主義文論與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笑忘書》(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2002)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通往深層內在世界之路──阿尼瑪與阿尼姆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1999)
Northrop Frye(諾斯羅普•弗萊)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吳持哲校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06)
Northrop Frye(諾斯羅普•弗萊)著,吳持哲譯,《神力的語言》(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Northrop Frey(諾斯洛普•弗萊)著,徐昆等譯,《弗萊文論三種》(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
Ralph Cohen(拉爾夫.科恩)主編,程錫麟等譯,《文學理論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3)
Rudiger Safranski(呂迪格.薩弗蘭斯基)著,黃添盛譯,《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台北:商周出版,2007)
Stephen Jay Gould(史蒂芬.古爾德)著,范昱峰譯,《生命的壯闊—古爾德論生物大歷史》(台北:時報文化,1999)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台北:聯經,2006)
Terry Eagleton(泰瑞.伊格頓)著,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台北:巨流圖書,2002)
T.S Eliot(艾略特)著,李賦寧譯,〈傳統與個人才能〉,收於《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文藝,1994)
Wiffred L. Guerin 等編,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ches to Literature,1966)(台北:幼獅文化,1975)
四、 文獻資料
冰,〈林泠帶回的抒情音色〉,《中央日報》副刊,1987年4月18日。
古繼堂,〈冰心、林泠兩位女詩人融合兩代情〉,《中央日報》,1994年11月8日。
向明,〈新詩淺說:阡陌情深〉[1982],《中華文藝》131期。
向明整理:〈詩句織就的星圖——林泠作品討論〉,《臺灣新聞報》,1982年11月11日。
何金蘭,〈繫與不繫之間——析林泠「不繫之舟」〉,《臺灣詩學季刊》22期3月。
何雅雯,〈小論林泠:抒情與現代〉,收於《台灣學刊》第2號,2003年11月,頁75-125。
李元貞,〈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詩壇顯影〉,收於《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99)。
季紅,〈林泠對生命的探索和她的語言運作〉[1982],《現代詩》復刊第二期。
周伯乃,〈「四方城」之外的林泠〉〉[1969],《自由青年》42卷2期。
洪淑苓,〈生命的異象——《在植物與幽靈之間》評介〉[2003],《文訊》212期6月,頁22-23。後收於《現代詩版圖》,頁19-21。
唐捐,〈縱一葦之所如--讀林冷的〈不繫之舟〉〉,《國文天地》第13卷第2期。
唐淑貞,〈林泠「叩關的人」探析〉[2000],《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期 9月。
馬莊穆,〈現代的抒情:兼評詩人林泠〉,《聯合報》第8版,5月24日。後收於《林泠詩集》頁183-191。
張默,〈林泠小評〉,收於《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出版,1961)
張默,〈純粹的抒情〉,《中央日報》第10版,1982年7月10日。
張默,〈林泠〉,收於《聯合文學》第11卷第8期(1985年6月),頁86
張健〈林泠情詩九式〉,收於《台灣前行代詩家論》(台北:萬卷樓,2003)頁101-121。
楊牧,〈林泠的詩〉,《聯合報》副刊,1982年5月2-3日。後收於《林泠詩集》。
楊照,〈傷心書寫—讀林泠詩集《在植物與幽靈之間》〉,收於《與頑石鑄情》(北京:新知三聯書局,2005),頁205-211。
楊佳嫻,〈剝離的美學—讀林泠《在植物與幽靈之間》筆記 〉,《自由時報》副刊,2003年3月27日。
楊宗翰,〈刺人的黃昏—林泠「不繫之舟」另一讀法〉,《國文天地》第13卷第2 期。
楊鴻銘,〈林冷〈不繫之舟〉等詩矛盾論〉,《孔孟月刊》第414期。
楊鴻銘,〈林泠〈不繫之舟〉析評〉,《國文天地》第12卷第11期。
葉紅媛,〈白鳥詩人的旅程——訪詩人林泠〉,《聯合報》副刊,1999年1月5日。
劉菲,〈烏龍煮成醴酒〉,《創世紀》第55期(1981年3月),頁7-8。
劉三變,〈超自然的描繪——淺談林泠的「微悟」及其他〉,《乾坤詩刊》29期。
蕭蕭,〈林泠的〈不繫之舟〉〉,《中央日報》第21版,1997年3月5日
藍菱,〈詩的和聲:讀林泠詩集(上、下)〉,《中央日報》版16,1989年9月22 日。
羅行,〈小小的見證:從「七重天」談到兩首「問題」詩〉[1972],《青年戰士報》第9版,1972年7月29日。
羅行,〈林泠和她的詩〉,《感覺詩集》(臺北:創世紀詩社,1981),頁111-119。
羅行,〈菩提本非樹〉,收於《感覺詩集》(台北:創世紀詩社,1981)
羅青,〈林泠的阡陌〉,收於《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
五、學位論文
王惠萱,〈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年。
林于弘,〈解嚴後臺灣新詩現象析論(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林怡翠,〈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全得,〈台灣《現代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劉維瑛,〈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謝韻茹,〈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六、網路資料
白靈《煙火與噴泉》,http://www.ntut.edu.tw/~thchuang/thises_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