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以昕 |
---|---|
論文名稱: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書寫的敘事特徵與世代轉折──以郭良蕙、李昂、陳雪為探討中心 The Narrative Features and Generation Transition of the Post-war Female Growth Writing---with the Focus on Kuo Liang-Huai , Li-Ang, and Chen-syue |
指導教授: | 陳惠齡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郭良蕙 、李昂 、陳雪 、成長小說 、女性成長敘事 |
外文關鍵詞: | Kuo Liang-Huai, Li-Ang, Chen-syue, growth novel, female growth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戰後台灣女性成長書寫的敘事特徵與世代轉折──以郭良蕙、李昂、陳雪為探討中心。從成長的觀點出發,審視戰後台灣小說中的女性成長經驗,微觀個別作家筆下的女性成長書寫。並將歷時與共時並重的「世代研究」作為本文最重要的研究視域,從而聚焦同一成長主題內部的各世代書寫特質及變異,並參差對舉同世代相關作家作為比勘對象,觀測各世代成長書寫的同構與差異。
本文將分從「成長空間與地方記憶」、「家庭場域與家變書寫」、「女性婚戀與情慾意識」三方面抵入女性成長書寫的核心。藉由歸納與分析各類型女性成長寫作主題的創作特色和世代轉變,冀能爬梳「世代」與「時代」並重的成長書寫研究,促使「世代」與「成長書寫」之間的密切聯繫,探察作家、作品與世界三者的互動模式,論及「社會情境」與「文學場域」的交構,以及「世變」與「文情」的遷異現象。繼而豁顯前行代、中生代和新世代的女性作家成長書寫的互訴與交流,期能提供繪製戰後台灣女性成長書寫路徑的另一道跡線。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narrative features and generation transition of the post-war female growth writing---with the focus on Kuo Liang-Huai , Li-Ang, and Chen-syue. Start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growth, we can peruse the growth experiences of the females in the post-war Taiwanese novels and have a closer look at the female growth writing of individual writers. Besides, the “generation research”, which puts equal emphasis on different and similar ages, is the most essential domain of this research. Furthermore, it focuses on the writing qualities and diversity of each generation in the same topic of growth writing, and then presents the related contemporary writers as the subjects of comparison, observ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growth writing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is thesis reaches into the core of female growth writing from three aspects: “growth space and regional memory”, “family locus and family happenings writing”, and “female romances and marriage vs. sexual desire”. By dint of deducing and analyzing different types of female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n their creative writing and generation transition, I hope to explore the growth writing of both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times”, link up the generation and growth writing,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mode among writers, works and the world, discuss the inter-structure of social situation and literary scenes, and the transitional phenomenon of worldly changes and literary sentiment. Moreover, it is exp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interchange of female writer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hoping to offer another trajectory for the research of female growth writing in Taiwan.
一、主要研究文本
李昂,《人間世》(台北:大漢出版社,1977.04)。
李昂,《愛情試驗》(台北:洪範出版社,1982.01)。
李昂,《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01)。
李昂,《花季》(台北:洪範出版社,1994.04)。
李昂,《自傳の小說》(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03)。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06)。
李昂,《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01)。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04)。
李昂,《迷園》(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05)。
郭良蕙,《心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06)。
郭良蕙,《早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10)。
郭良蕙,《遙遠的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08)。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09)。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06)。
陳雪,《鬼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02)。
陳雪,《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02)。
陳雪,《陳春天》(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03)。
陳雪,《蝴蝶》(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04)。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07)。
陳雪,《她睡著時他最愛她》(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06)。
陳雪,《迷宮中的戀人》(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2.02)。
二、次要研究文本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04)。
王文興,《家變》(台北:洪範出版社,2009.11)。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2)。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01)。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9.12)。
吳柳蓓,《移動的裙襬》(台北: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10)。
吳錦發,《青春三部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01)。
李佳穎,《小碎肉末》(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9.02)。
李潼,《少年噶瑪蘭》(台北:天衛文化公司,1992.05)。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6.01)。
季季,《屬於十七歲的》(台北:皇冠出版社,1979.05)。
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07)。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0.07)。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台北:洪範書店出版社,1985.09)。
郝譽翔,《幽冥物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12)。
康芸薇,《這樣好的星期天》(台北:文星書店,1966.08)。
康芸薇,《十八歲的愚昧》(台北:晨鐘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1.09)。
張亦絢,《壞掉時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12)。
張惠菁,《末日早晨》(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03)
曹麗娟,《童女之舞》(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01)。
曾心儀,《我愛博士》(台北:遠景出版社,1977.09)。
曾心儀,《彩鳳的心願》(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78.09)。
曾心儀,《那群青春的女孩》(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79.11)。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大林出版社,1978.08)。
潘人木,《馬蘭的故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07)。
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書店出版社,1984.04)。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08)。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化公司,1998.11)。
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02)。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台北:大林出版社,1985.05)。
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書店出版社,1985.12)。
三、專書
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12)。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12)。
巴赫金(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王炎,《小說的時間性與現代性──歐洲成長教育小說敘事的時間性研究》(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8.06)。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02)。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05)。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07)。
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認識自己與重建生活的新法則》(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06)。
史帝芬遜(Ralph Stephenson)等著,劉森堯譯,《電影藝術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05)。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oïc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01)。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12)。
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11)。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2005.09)。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02)。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社,2007.01)。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10)。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2000.09)。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06)。
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09)。
克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12)。
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04)。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07)。
李欣倫,《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11)。
李茂增,《現代性與小說形式──以盧卡奇、本雅明和巴赫金為中心》(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02)。
沈俊翔,《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5.12)。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03)。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06)。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05)。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03)。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事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09)。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09)。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01)。
柯柯拉(Nancy Wasserman Cocola)、馬休思(Arlene Modica Matthews)著,孫柯譯,《解開母女情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04)。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等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03)。
段義孚著,潘桂成等譯,《恐懼》(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04)。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等譯,《家庭秘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05)。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等譯,《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07)。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09)。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09)。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出版社,2005.10)。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12)。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04)。
華萊識.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3)。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11)。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11)。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1)。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09)。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07)。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05)。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04)。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10)。
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03)。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04)。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09)。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等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05)。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08)。
楊佳嫻編,《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11)。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0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10)。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著,吳就君譯,《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04)。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05)。
樊國賓,《主體的生成──五十年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12)。
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著,吳庶任譯,《女太監》(台北:正中書局,1995.05)。
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07)。
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09)。
諾曼.古德曼(Norman Goodman)著,陽琪等譯,《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03)。
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04)。
羅伯特.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02),。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12)。
蘇珊.佛渥德(Susan Forward)等著,楊淑智譯,《父母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05)。
露西.依瑞葛來(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02)。
顧燕翎等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09)。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12)。
四、期刊論文
上野千鶴子著,張文薰譯,〈李昂《自傳の小說》書評〉,《文學台灣》56期(2005.10),頁119-131。
王建元,〈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從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04),頁7-25。
石曉楓,〈少女成長紀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8期(2006.09),頁153-180。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492期(1994.12),頁19-20。
李文冰紀錄整理,〈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紀錄〉,《幼獅文藝》510期(1996.06),頁4-24。
李文冰記錄整理,〈後現代中的抗議──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周記》〉,《幼獅文藝》499期(1995.07),頁52-56。
李文冰記錄整理,〈背負生命重量的禮物──張大春《我妹妹》〉,《幼獅文藝》501期(1995.09),頁66-69。
李文冰記錄整理,〈透過魚的成長方式──談黃春明〈魚〉〉,《幼獅文藝》497期(1995.05),頁65-69。
李文冰記錄整理,〈撕去的第十三章──李昂〈人間世〉的情欲初探〉,《幼獅文藝》498期(1995.06),頁82-85。
李文冰記錄整理,〈樹林所有權的角力──田雅各〈拓拔斯.塔瑪匹瑪〉〉,《幼獅文藝》500期(1995.08),頁55-58。
李晶菁,〈女性成長小說:文類、性別、主體之對話〉,《研究與動態》10期(2004.06),頁59-69。
周倩漪,〈男孩會哭,女孩會撒野──談青青少年成長電影〉,《幼獅文藝》558期(2000.06),頁85-87。
芮渝萍、劉春慧,〈成長小說:一種解讀美國文學的新觀點〉,《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8卷1期(2005.01),頁1-5。
邱子寧,〈啟蒙與成長──台灣青少年小說界義及其發展〉,《兒童文學學刊》16期(2006.11),頁87-125。
邱彥彬,〈「記憶失控錯置的擬相」: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記憶與救贖〉,《中外文學》30卷8期(2002.01),頁183-216。
紀大偉,〈我看故我在──成長電影與身分認同〉,《幼獅文藝》510期(1996.06),94-99頁。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24卷7期(1995.12),頁140-145。
康來新,〈古典文學的青春看板〉,《幼獅文藝》492期(1994.12),頁16-18。
張大春,〈他們都是怎麼長大的?──小說裡的少年啟蒙經驗〉,《聯合文學》91期(1992.05),頁160-166。
張以昕,〈生前的悲劇與死後的超越──李昂《看得見的鬼》的女性成長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1期(2012.01),頁163-202。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558期(2000.06),頁72-75。
張雪媒,〈李昂小說的政治性──從〈人間世〉到《自傳の小說》〉,《當代》202期(2004.06),頁90-107。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12),頁115-140。
梅家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中外文學》35卷1期(2006.06),頁155-183。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06),頁35-62。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06),頁249-276。
許琛,〈成長:從反叛傳統到尋找自我──波特小說中南方女性成長主題〉,《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8卷1期(2005.01),頁11-13。
郭強生,〈誰要讀同志文學?〉,《聯合文學》322期(2011.08),頁34-37。
陳怡秀,〈論「成長小說」的興起並略敘其流變〉,《博學期刊》6期(2007.07),頁13-36。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492期(1994.12),頁5-16。
陳炳良、黃德偉,〈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啟悟」主題〉,《中外文學》11卷2期(1982.07),頁132-151。
彭瑞金,〈現代主義陰影下的鹿城故事〉,《書評書目》54期(1977.10),頁29-36。
焦慧蘭紀錄整理,〈心房的吶喊──〈沙菲女士的日記〉與新女性愛情向度〉,《幼獅文藝》494期(1995.02),頁38-42。
焦慧蘭紀錄整理,〈真情一瞬間──談林懷民〈蟬〉〉,《幼獅文藝》496期(1995.04),頁43-45。
焦慧蘭紀錄整理,〈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從成長經驗談「紅樓夢」〉,《幼獅文藝》492期(1994.12),頁22-25。
焦慧蘭紀錄整理,〈邊緣人物的心靈歷險──談〈寂寞的十七歲〉‧〈唐老亞〉〉,《幼獅文藝》495期(1995.03),頁48-52。
馮品佳,〈後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幼獅文藝》558期(2000.06),頁76-84。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510期(1996.06),頁85-93。
楊照,〈啟蒙的驚怵和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511期(1996.07),頁89-95。
葉美瑤採訪整理,《開啓一把塵封三十五年的心鎖──訪郭良蕙女士談《心鎖》禁書事件始末》,《聯合文學》166期(1998.08),頁60-64。
董保中,〈郭良蕙的「心鎖」〉,《中外文學》4卷7期(1975.12),頁40-47。
解昆樺,〈「早到的李昂」──郭良蕙〉,《聯合文學》252期(2005.10),頁35。
廖玉蕙,〈止痛療傷──談家族書寫〉,《聯合文學》325期(2011.11),頁194-195。
廖咸浩,〈宛如青春的朝聖者〉,《幼獅文藝》492期(1994.12),頁21。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558期(2000.06),頁64-71。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511期(1996.07),頁81-88。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03),頁47-79。
歐茵西,〈讀俄國文學,看女性成長〉,《幼獅文藝》510期(1996.06),頁80-84。
蔡林縉,〈遷徙,從鹿城到都蘭──《月光下,我記得》改編李昂小說的空間/地方轉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6期(2009.07),頁135-168。
應鳳凰、黃恩慈,〈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年代女作家系列(9):郭良蕙〉,《明道文藝》355期(2005.10),頁118-123。
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William Coyle (Editor),(The Odyssey Press,1969),pp.29-40.
五、會議論文
許俊雅,〈台灣新文學史的分期與檢討〉,收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06),頁193-226。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0年代的台灣小說〉,收於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06),頁137-150。
簡義明,〈「鄉土」作為一種文學史理解的視角〉,收於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編,《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06),頁371-402。
六、學位論文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系碩士班,2009)。
江碧芬,《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文學系,2007)。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5)。
周莉菁,《女性眷村文學記憶圖像之形塑》(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2006)。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
許君如,《一九六O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成長小說研究──以陳若曦、歐陽子、施叔青、李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9)。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2009)。
陳保華,《二十世紀晚期成長小說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文學系,2008)。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2007)。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
陳慧貞,《朱天心小說的題材研究:以成長為線索的考察》(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
曾素雲,《李昂九十年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人物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
黃于青,《鹿港書寫──李昂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9)。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4)。
黃暉凱,《台灣眷村小說研究──以朱天心《未了》、蘇偉貞《有緣千里》、袁瓊瓊《今生緣》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碩士班,2007)。
楊明,《情色與亂倫的禁忌──論郭良蕙《心鎖》的遭禁》(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2003)。
楊芳瑜,《書寫與閱讀的焦慮──李昂小說中的女/性主題意識建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
劉思坊,《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0)。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
蔡東攸,《李昂小說中的性題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9)。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3)。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
戴華萱,《台灣五0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博士論文,輔仁大學中文系,2007)。
謝怡婷,《李昂小說的性別論述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4)。
鍾欣怡,《郭良蕙婚戀小說》(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8)。
嚴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
蘇睿琪,《眷村圖像.追憶.認同──朱天心九0年代小說篇章意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
七、報章雜誌
董保中,〈郭良蕙的台北人世界〉,刊於《中央日報》六版(1988.10.16)。
劉鳳芯,〈女孩怎麼長大了?〉,《中國時報.開卷》(2002年5月26日),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