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莆軒
LIN, PU-HSUAN
論文名稱: 教室外的藝想空間:一位國小教師運用博物館資源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研究
The Art World beyond Classroom :The Stud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Museum Resources to Arts and Humanity Domain Education
指導教授: 張婉真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博物館資源教學歷程妮基特展藝術與人文領域
外文關鍵詞: museum resources, teaching process, Niki special exhibition, arts and humanity domai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研究者尋求及運用國立歷史博物館「妮基的異想世界」特展及相關資源融入教學之歷程。從研究者在各階段尋求、運用與實施教學的面貌,進而瞭解第一線教師將博物館資源融入教學所遇到的困難與所需要的協助。本研究在質化研究取向下,以研究者九十五學年度任教的臺北縣某國小及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問卷調查、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並進行資料的三角檢核。就教學實施程序將「尋求資源過程」、「活動規劃與實施」以及「活動成效」等層面作為特展參觀教學分析之範疇。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者從博物館內部擴及外部來將資源整合,在實際參與運用後有助
    將資源融入各階段教學。
    二、研究者運用博物館資源融入教學過程從被動接收資源進而主動將資源
    作為教學內容,並產生新經驗。
    三、博物館特展教學實施之歷程包含行前資源整合、參觀前教學、教師導
    覽、學習單活動、延伸創意活動;在教師的整合下使學習效益提高。
    四、規劃特展教學參觀歷程對師生雙方均有正面意義,學生多肯定該活動。
    五、教師透過運用博物館資源融入教學之歷程進行探究、驗證與反思,能
    將教學者自身的「內隱知識」轉變為「外顯知識」進而提昇教育實踐
    知識。

    根據個人教學實踐的結果,提出教學歷程省思並歸納出結論,並對學校教育人員、學校行政單位、博物館館方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執行或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Purport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regard of the exhibition of “The World and Fantasy of Niki de Saint Phalle” hel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nd the relevant resources. The researcher in each phase seeks, uses, and applies instructional appearance to comprehend further the assistance necessary for the first-line teachers who face the difficulties to blend the museum resources into their instructions.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es, the researcher takes the fourth-grade students of an X elementary school (Taipei County) as an object of study, and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 used to serve as a teacher in 2006.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es, the research proceeds with the method of triangulation to list the “Pursuit of resource process”, “Activities plan and practice” and “Activities achievement” into the scope of instructional analyses when visiting the Niki exhibition, and the researching findings are specified as follows :

    1. The researcher integrates those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museum, and finds that it will help to blend the resource into teachings in each stage after practically participating in use.
    2.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blend the museum resource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produces a new experience from the passively receiving resources to the actively using resources, and uses it as our instructional content.
    3. The course of the applied instruction held in the museum exhibition includes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prior to the visitation, instruction before the visitation, teachers’ guidanc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extension of creative activ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efficacy under teachers’ integration.
    4. In visiting course of the exhibition instruction, it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o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most students are affirming this activity.
    5. Through the process while the museum resources are blended into the instruction, the teacher may conduct an exploration, verification, and introspection to change himself from the “Internal knowledge” into the “External knowledge”, and further to promote educational practicing knowled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sonal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poses an instructional process and perception, generalizes a conclusion, and submits a specific suggestion to school’s educating faculty, administrative unit, and the museum for follow-up researches, or for references in future execution and researches.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0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0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博物館資源 ……………………………………………………… 11 第二節 教師與博物館互動 ……………………………………………… 31 第三節 教師運用博物館資源於教學情況 ………………………………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7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 82 第三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 83 第四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與管理 ………………………………………… 84 第五節 教學規劃理念與流程 …………………………………………… 87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95 第四章 教學實施歷程分析 第一節 參觀前活動 ……………………………………………………… 99 第二節 博物館參觀中活動 ……………………………………………… 121 第三節 參觀後延伸活動 ………………………………………………… 149 第五章 省思、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教學歷程省思 …………………………………………………… 161 第二節 結論 ……………………………………………………………… 165 第三節 建議 ……………………………………………………………… 170 參考文獻 ……………………………………………………………………… 175 一、中文資料 二、外文資料 三、網路資料 附錄 附錄一:國小教師運用美術館資源於教學情況 …………………………… 181 附錄二:第一階段試探性研究原始料 ……………………………………… 183 附錄三:學童博物館經驗與美感素養內涵問卷 …………………………… 186 附錄四:國立歷史博物館「妮基特展」參觀後之形成性評量問卷 ……… 188 附錄五:「妮基特展」教學歷程之總結性評量問卷 ……………………… 190 附錄六:參觀行前注意事項 ………………………………………………… 192 附錄七:「替表情加入顏色」學習單 ……………………………………… 193 附錄八:特展展區作品明細 ………………………………………………… 194 附錄九:博物館導覽觀察札記分析表 ……………………………………… 197 附錄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 …………………………… 198 附錄十一:「妮基的異想世界」特展學習單 ……………………………… 201 表目次 表2-1-1 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類型與實施方式 ……………………………… 15 表2-1-2 課程與活動意涵比較 ……………………………………………… 16 表2-1-3 傳統博物館教育與網路博物館教育比較表 ……………………… 25 表2-1-4 美術館資源相關研究論文彙整 …………………………………… 26 表2-2-1 觀眾研究類別 ……………………………………………………… 34 表2-2-2 不同觀眾參觀行為分類 …………………………………………… 35 表2-2-3 不同參觀頻度的觀眾類型 ………………………………………… 36 表2-2-4 教師參與博物館教學資源相關研究論文彙整表 ………………… 38 表2-2-5 影響觀眾在博物館中學習的八大要素 …………………………… 42 表2-2-6 臺灣大專院校開設博物館相關課程之系所及科目 ……………… 44 表2-2-7 觀眾特性對博物館的意義 ………………………………………… 48 表2-2-8 第一階段試探性問卷填答之教師資料 …………………………… 50 表2-2-9 十位國小教師填答博物館參觀經內容彙整分析表 ……………… 51 表2-3-1 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環境的比較 …………………………………… 55 表2-3-2 美術館教育與國小教育比較 ……………………………………… 57 表2-3-3 泰德博物館與蓋迪博物館館校合作型態的發展比較 …………… 58 表2-3-4 博物館中學習多元智能的方法 …………………………………… 70 表2-3-5 十位國小教師運用博物館資源於教學情況填答內容彙整分析…… 72 表2-3-6 教師運用藝術博物館資源於教學之相關研究論文彙整表 ……… 74 表3-4-1 資料編碼系統說明表 ……………………………………………… 85 表3-5-1 博物館及學校的教學設計程序 …………………………………… 89 表3-5-2「教室外的藝想空間」各階段教學大綱 …………………………… 93 表3-5-3 校外教學歷程之課程行動研究設計定位差異 …………………… 94 表4-1-1 廣達2007年《游於藝》「妮基的異想世界」教師研習營內容… 101 表4-1-2 學生參與博物館情況 ……………………………………………… 103 表4-1-3 學生曾參觀過之博物館 ………………………………………… 103 表4-1-4 學生近一年內(95年3月至96年3月)曾參觀博物館次數 …… 104 表4-1-5 學生對博物館之感覺 ……………………………………………… 104 表4-1-6 學生認為博物館感覺像何種場所 …………………………………105 表4-1-7 學生曾因為何種原因參觀博物館 ……………………………… 105 表4-1-8 學生何項視覺藝術類別較為熟悉 ……………………………… 106 表4-1-9 學生對「色彩三屬性」的意涵瞭解情況 ……………………… 107 表4-1-10學生對「形式原理」的意涵瞭解情況 ………………………… 107 表4-1-11學生對用文字來描述視覺藝術作品特色之情況 ……………… 108 表4-1-12學生對色彩意涵瞭解情況 ……………………………………… 108 表4-1-13學生對參與或學習視覺藝術活動態度 ………………………… 108 表4-1-14學生對參與視覺藝術活動感受愉快同意與否 ………………… 109 表4-1-15學生同意特展作品中色彩對創作之助益與否 ………………… 119 表4-1-16學生同意教師參觀前介紹作品幫助理解與否 …………………… 120 表4-1-17學生認為參觀前與特展導覽對個人參與博物館助益同意與否 … 120 表4-2-1導覽學習順序之規劃 ……………………………………………… 125 表4-2-2學生同意教師導覽活動幫助瞭解藝術家創作意涵與否 ………… 144 表4-2-3學生同意教師導覽活動幫助瞭解如何在博物館中觀賞作品與否 …144 表4-2-4學生同意教師導覽時是否認真或欲回答教師提問與否 ……………145 表4-2-5 學生同意學習單活動讓自己更仔細去觀察作品與否 ……………146 表4-2-6 學生同意分組活動讓自己瞭解小組合作以及互相討論的重要性與否…146 表4-2-7 學生同意填答學習單過程為自己完成與否 ………………………147 表4-2-8 學生認為教參觀特展讓自己更暸解藝術家與其作品意涵與否 …148 表4-2-9 學生認為到博物館參觀讓自己獲得不同學校的知識與否 ………148 表4-2-10 學生感覺此參觀博物館愉快與否…………………………………149 表4-2-11 學生願意再次到博物館參觀與否…………………………………149 表4-3-1 創意延伸立體類作品內容1 …………………………………………156 表4-3-2 創意延伸立體類作品內容2 …………………………………………157 表4-3-3 學生同意課程實施後增加自己對藝術家的認識與否………………158 表4-3-4 學生同意特展參觀活動對進行「創意延伸」活動幫助與否 …… 159 表4-3-5 學生同意特展參觀活動使自己學會運用藝術家創作方式與否 … 159 圖目次 圖2-1-2 國立歷史博物館組織架構圖 …………………………………… 25 圖2-3-1 各類課程定義的性質 …………………………………………… 64 圖2-3-2 泰勒的課程設計模式 …………………………………………… 65 圖2-3-3 Elfand的格子狀課程組織 ……………………………………… 66 圖3-5-1 博物館、教學資源與教師關係圖 ……………………………… 85 圖3-5-2 課程架構圖 ……………………………………………………… 87 圖3-4-1 問卷編製流程圖 ………………………………………………… 82 圖3-6-1 研究流程圖 ……………………………………………………… 92 圖4-1-1 問卷填答男女生比例 …………………………………………… 102 圖4-1-2 藝術構成原理學習單(S18)…………………………………… 111 圖4-1-3 藝術構成原理學習單(S01)…………………………………… 111 圖4-1-4 〈記憶的碎片〉…………………………………………………… 112 圖4-1-5 〈標靶肖像〉……………………………………………………… 113 圖4-1-6 〈向尼可塔致敬〉………………………………………………… 113 圖4-1-7 〈米羅的維納斯,1962〉……………………………………… 113 圖4-1-8 〈米羅的維納斯像,200BC〉…………………………………… 113 圖4-1-9 〈黑蘿絲或我心屬於蘿絲〉……………………………………… 114圖4-1-10 〈倒立的黑娜娜〉……………………………………………… 114 圖4-1-11 塔羅公園〈惡魔〉……………………………………………… 114 圖4-1-12 塔羅公園〈惡魔〉模型 ………………………………………… 114 圖4-1-13 妮基特展參觀學生分組圖 …………………………………… 117 圖4-2-1 導覽手冊封面 …………………………………………………… 122 圖4-2-2 史博館一樓展場平面圖 ………………………………………… 123 圖4-2-3 展廳草圖1【集合藝術區】………………………………………… 124圖4-2-4 展廳草圖2【射擊繪畫區】………………………………………… 124 圖4-2-5 展廳草圖3【娜娜區】……………………………………………… 124 圖4-2-6 展廳草圖4【塔羅公園區】………………………………………… 124 圖4-2-7 「集合藝術區」導覽路徑圖 …………………………………… 128 圖4-2-8 「射擊繪畫區」導覽路徑圖 …………………………………… 130 圖4-2-9 「娜娜區」導覽路徑圖 ………………………………………… 133 圖4-2-10 「平面作品區」導覽路徑圖 …………………………………… 135 圖4-2-11 「塔羅公園區」導覽路徑圖 …………………………………… 137 圖4-2-12 「妮基迷宮」:學習單內題目與作品對應圖 ……………………140 圖4-3-1 研習營創意教學作品(一)……………………………………… 150 圖4-3-2 研習營創意教學作品(二)……………………………………… 150 圖4-3-3 研習營創意作品(一)…………………………………………… 150圖4-3-4 研習營創意作品(二)…………………………………………… 150 圖4-3-5 創意延伸平面作品一(S28)…………………………………… 153 圖4-3-6 創意延伸平面作品一(S25)………………………………………153圖4-3-7 創意延伸平面作品一(S26)…………………………………… 154 圖4-3-8 創意延伸平面作品一(S15)…………………………………… 154 圖5-1-1 研究者尋求與運用博物館特展資源圖 ……………………………16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瑞珍(2002)。利用博物館做為學校教學資源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59:78~90。
    王麗菱(1998)。中學美術教師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邦珍(2003)。美術館學習單內容設計分析與使用行為之初探。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研究所第五屆碩士論文。
    于瑞珍(2004)。校外教學與科學博物館。教學科技與媒體,70:15~28。
    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知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4。
    朱耀明(2001)。博物館教學活動單評量架構分析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未出版)。
    李心瑩譯,Gardner, H.原著(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臺北:桂冠。
    林佩璇(2000)。教師行動與研究:課程及教學實踐。臺北:省國教研習會。
    林惠敏(2002)。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輝明(2003)。參觀博物館於教學上的意義與學習模式。科技博物,7(1)。
    林慧芬(2006)。組合式設計運用於博物館展示之初探:以「諾貝爾獎百年特展」與「運動科學特展」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靜儀(2003)。美術館推廣教育之國小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施冠概(1990)。如何有效運用教學資源。視聽教育雙月刊,31(6)。
    侯文忠(2000)。博物館的教育資源。中區學校利用博物館教育研習手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柯正峰(2000)。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推動方案。博物館學季刊,14(2),3-6。
    高慧芬(1997)。從教師的社會角色檢視博物館的成人教育功能--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1(4),71-83。
    高慧芬(1998)。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實務研討會: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網路之建立。台中市: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臺北 : 五觀藝術管理。
    徐純(2000)。如何實施博物館教育評量。臺北:文建會。
    徐 薇(199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玉(2003)。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臺北:藝術館。
    袁金玉(2000)。國中生博物館經驗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北投國中的一群學生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等譯(2005)。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行動研究(原作者:H. Altrichter, P. Posch & B. Smoekh)。臺北市:遠流。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 潔(1999)。臺灣地區博物館與博物館資源網絡。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陳玉琴(2004)。博物館教學資源與國小課程互動之研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臺北:師大中教輔委會。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1-9。
    許博超(1994)。博物館觀眾的評鑑類型與原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珍(2003)。從探索學習的觀點探究博物館參觀活動單的運用。科技博物,7(2),63-79。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4)。2004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博物館觀眾研究工作坊會議手冊。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許功明、劉幸真(1998)。博物館參與經驗之比較—以省美術館與科學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2(3):3-34。
    許慧眞(2003)。博物館超級特展之文化工業初探--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光宙(1999)。情意領域的教學策略。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正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壬來(1994)。邁向二十一世紀美勞教育發展途徑,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光男(1998)。美術館廣角鏡。臺北:藝術家。
    黃鈺琴(2004)。教改之下,美術館妳的位置在哪裡?博物館學季刊,18(1):41-53。
    湯昶洪(2003)。國民小學教師運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翎譯(1997)。博物館走入校園—教師的文物借貸措施。博物館學季刊,11(3):61-64。Elizabeth Patton原著。
    楊馥如(2005)。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淑惠等編(2007)。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第四冊(四下)。臺北:康軒。
    廖敦如(2005a)。我的學校在博物館:英美「館校合作」推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博物館學季刊,19(1)。
    廖敦如(2005b)。「學校主導」的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型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敦如(2006a)。教育的好夥伴--從英美館校合作看臺灣未來的發展。美育,152:64-73。
    廖敦如(2006b)。打開藝術的「畫」匣子--學校教師如何運用美術館資源進行合作教學。美育,153:60-69。
    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1-16。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劉瑞芬(2000)。博物館出版品與教育推廣應用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慶宗(2001)。博物館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 -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第六屆碩士論文。
    劉國華(2002)。美術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合作發展教育活動之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研究所第四屆碩士論文。
    劉婉珍(1997a)。博物館與學校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11-18。
    劉婉珍(1997b)。美術館教育的特質與發展。博物館學季刊,11(4),55-61。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南天。
    劉婉珍(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源運用之調查研究。國立故宮博物院委託調查研究報告。
    劉婉珍(2004)。博物館觀眾研究文獻的回顧與挑戰。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劉婉珍(2005)。教學博物館的實踐意義與發展。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簡訊/博物館簡訊,32期。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2.htm 。
    劉婉珍、呂秀玉(2006)。觀眾研究的應用與發展:協助教師運用故宮資源行動研究的真實案例。科技博物,10(2)。
    蔡喜信(2002)。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參與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怡君(2004)。從崎嶇教改路反思我國教師之博物館經驗:臺灣與英國個案之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1):29-40。
    謝義勇(2000)。與教師談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4(2),23-26。
    謝佩雯(2004)。從觀眾與從業人員的角度探討科學博物館成人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秋珍(2005)。成人觀眾的參觀經驗與文物詮釋策略研究—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啟賢(2000)。國中美術教師對美術館教師研習活動需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羽菩(2005)。美術館資源融入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在職班第二屆碩士論文。
    楊裕琦(2003)。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資源運用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芳儀(2003)。傳統博物館教育與網路博物館教育比較之研究。科技博物,7(3)。

    二、外文部份
    AA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1992). Excellence and equity :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 Washingtion, D. C.: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AM.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Walnut Greek:AltaMira.
    Falk, J. H. & Dierking, L. D. (2000). Learning from museums:Visit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 Walnut Creek, CA/altaMira Press
    Gardner, H & Davis, J.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Basic Book.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1).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 Rout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4). Museum and their visitor.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 (1994).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ilean (2000). Museu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Loomis, R. J. (1993). Planning for the visitor: The challenge of visitor studies. In S. Bicknell & G. Farmelo (Eds.), Museum visitor studies in the 90s’. London: Science Museum.
    Stone, D. L.(1994). Facilitating cooperative art museum-school relationships: museum educators’ suggestion. Visual Arts Research, 20(39), pp.79-83.
    Walsh-Piper, K, A. (1989). Teachers and resource center, In S. Berry & Mayer(Eds.),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pp. 194-203).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三、網路資料
    朱銘美術館:http://www.juming.org.tw/
    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
    國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h.gov.tw/nmh_web/index.cfm
    教育部(1998)。教育行動改革方案。http://www2.edu.tw/ 。
    臺北市立美術館:http://www.tfam.gov.tw/
    臺北當代藝術館: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index.asp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http://210.241.84.193/
    臺北縣教育局(2006)。http://sol.tpc.edu.tw/edu/index0/data.asp 。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http://www.suhopaper.org.tw/chinese/default.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