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宜靜 Yi-Ching, Lee |
---|---|
論文名稱: |
試說心語-李宜靜創作論述 Revealing My Mind-An Analysis of Art works by Yi-Ching, Lee |
指導教授: | 謝鴻均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1 |
中文關鍵詞: | 女抒 、藝術治療 、陰影 、修復 |
外文關鍵詞: | herstory, art as therapy, shadow, repar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試說心語-李宜靜創作論述
本篇創作論述以2000年9月的「備忘錄」系列、「血親的繁衍」系列、「結繩紀事」系列、「紀念碑」乃至2008年11月的「心願」等系列之間的作品為主要研究範圍,對此期間創作形式與媒材的轉變與創作於我的意義等發現加以整理,並從中探察之後可繼續作為創作之方法與可能。
內容共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 緒論,主要是關乎母親與原生家庭的故事,以微觀生命歷程敘說我獨特的故事─女性生命史,焦點放在影響生命內在經驗軌跡的過程,屬於研究背景與動機,為本論文揭開序幕;第二章 我的藝術創造工程,透過循序的探討,爬疏作品中材質、形式與生命互為因果的對照,整理出創作歷程的脈絡;第三章 內在英雌,以藝術創作即治療(art as therapy)的角度,從2000年「備忘錄」系列至2008年「紀念碑」共四組系列中,釐清在創作的實踐過程中如何透過自我療癒統整自我;第四章 試說心語,將創作依時序論述,提供作品的閱讀文本,並對於自2007年「心心相映」到2008年「心願」創作轉變的分析與整理;最後則是對整個研究的結語。
走過2000-2008年,回顧紙張墨漬斑斑、綰線編結,一次次在一針一線、縫縫補補中再次面對自己,試以「試說心語」作為2000-2008年的創作論述主題,並以此作為下次再出發的起點,讓自己試說新語。
Abstract
Revealing My Mind
An Analysis of Art works by Yi-Ching, Lee
This research will be focused on series of art works I made in nine years, “Reminder” in 2000, “Propagation of Consanguinity” in 2001, “Manually signed” in 2005, “Cenotaph” from 2006-2008, as well as “Make a Wish” in 2008.
There will be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Preface” – The life of an astonishing woman, my mother, who has raised her family by herself will be described as an inspiration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Ⅱ: “My Journey to the Art Creation”: A document and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of my art making will be settled. Chapter Ⅲ: “A Heroine’s Art World”: The power of art will be demonstrated in this chapter.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e “Reminder” series, 2000 to the “Cenotaph”, 2008, I’ll explain how art could be used as a remedy by me in difficult time. Chapter Ⅳ: “Revealing My Mind”, I’ll present the 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during the creation of art works a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path of art creation from 2000 to 2008, the writing of ‘Revealing My Mind’, I found myself was re-born from the past and ready for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birth of new meanings for my life.
《參考資料》
1. Rumi文,梁永安譯,《RUMI:在春天走進果園》,台北:立緒文化,1998。
2.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2。
3.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4. 王德威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2005。
5.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著,韓少秋、韓剛 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時報文化,1995。
6.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藝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7. Jo Anna Isaak 著,陳淑珍 譯,《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台北:遠流,2000。
8. Tessa Dalley等著,陳鳴 譯,《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遠流,1995。
9. 邱妙津著,《鱷魚手記》,台北:時報文化,1997。
10. 尤娜、楊廣學著,《象徵與敘事:現象學心理治療》,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11. Murray Stein 著,朱侃如 譯,《榮格心理地圖》,台北:立緒文化,1999。
12. Rollo May 著,彭仁鈺 譯,《愛與意志》,台北:立緒文化,2005。
13. 余秋雨 著,《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1990。
14. Judy Chicago著,陳宓娟 譯,《穿越花朵:一個女性藝術家的奮鬥》,台北:遠流,1997。
15. 簡瑛瑛 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女書文化,2003。
16. 榮格(C.G.Jung) 著,吳康、丁博林、趙善華 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1999。
17. 張愛玲 著,《傾城之戀》,台北:皇冠文化,1991。
18. Wilhelm Worringer著,魏雅婷 譯,《抽象與移情: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台北:亞太圖書,1992。
19.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著,馮川、蘇克 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9。
20. Laura Hoptman,Akira Tatehata,Udo Kultermann等著,《Yayoi kusama》, London:Phaidon,2000。
21. 簡瑛瑛 著,《女兒的儀典:臺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女書文化,2000。
22. Susanne F. Fincher 蘇珊.芬徹 著,游琬娟 譯,《曼陀羅的創造天地:繪畫治療與自我探索》,台北:生命潛能文化,1998。
23. 侯俊明 著,《鏡之戒》,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7。
24. 柯品文 著,《作品與儀式》,台北:唐山,2005。
25. Gerald Corey 著,李茂興 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1996。
26. Carol S. Pearson 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 譯,《內在英雄》,台北:立緒文化,2000。
27. Robert H.Hopcke 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1997。
28. Debbie Ford 著,黃漢耀 譯,《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台北:人本自然文化,2005。
29. Miriam Greenspan 著,陳亭螢 譯,《陰暗情緒是毒也是藥》,台北:人本自然文化,2007。
30. Susanne K. Langer 蘇珊‧朗格 著,劉大基等 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1991。
31. Edith Kramer著,江學瀅 譯,《兒童藝術治療》,台北:心理,2004。
32. Nicholas Mirzoeff 著,陳芸芸 譯,《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2004。
33. 張岩冰 著,《女權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2005。
34. 默里.斯坦因(Murray Stein) 著,喻楊 譯,《變形:自性的顯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
35. 阮慶岳等著,《長安西路神話:街道是植物,藝術是動物》,台北:田園文化,2002。
36. 唐曉蘭 著,《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台北:遠流,2000。
37. Suzi Gablik 著,王雅各 譯,《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1998。
38. Suzanne Lacy 編,吳瑪俐 等譯,《量繪形貌》,台北:遠流,2004。
39.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著,呂熙宗、劉慧卿 譯,《嫉羨與感恩》,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40. 茱麗亞.希格爾(Julia Segal)著,陳逸群 譯,《克萊恩:兒童精神分析之母》,台北:生命潛能文化,2001。
41. 珍妮特.榭爾斯(Janet Sayers)著,劉慧卿 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
42. 吳瑪俐主編,《女人生命歷程與布的對話》,台北:女書文化,2003。
《影片資料》
1.導演Alfonso Arau,墨西哥,《COMO AGRA PARA CHOCOLATE 巧克力情人》法國影片,1992。
《期刊資料》
1. 趙彥寧 著,〈通過儀式—由女孩過渡為女人的人類學思考〉,《好讀》,(改版試刊號2),台北:誠品書店,2000(5),頁3。
2. 吳介祥 文,〈人間侷促,迴轉有餘─侯俊明創作中的生命課題〉,《今藝術》,No.174,台北:典藏,2007 (3) ,頁157。
3. 江足滿 文,〈拼貼女性藝術史─布、刀、剪刀與針線情〉,《中外文學》第28期第5卷。1999(10),頁60-77。
4. 江敏甄 文,〈創作中的悠遊者─陳幸婉訪談錄〉,《今藝術》,台北:典藏,2004(5),頁168。
5. 張元茜 文,〈草間彌生:自我執迷中創造神話〉,《雄獅美術》,303期,台北:雄獅,1996(5),頁46。
6. 吳瑪俐 文,〈炙熱的烈火:妮基.德桑法爾〉,《藝術家》,1993(10),頁319。
7. 周東曉 文,〈李明維─根植生活並深入心靈的藝術創作〉,《藝術家》,1999(3),頁319。
8. 林宏璋 文,〈跨越跨領域〉,《今藝術》,台北:典藏,172期,2007(1),頁98。
《論文資料》
1. 李亮人 著,《妮琦.德.聖法爾及其藝術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碩士論文,1997。
《網路資料》
1. 曾長生 文,〈陳幸婉的創作旅程 ---從水墨拼貼到複合媒材〉,http://tw.myblog.yahoo.com/jw!GL2a0huCFROtVZ2DMCfe_gY-/article?mid=36,
(5 Nov,2008)
2. 草間彌生官方網站http://www.yayoi-kusama.jp,(12 Oct,2008)。
3. 《翼報》,第32期,2007(3)。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eID=e03205,(19 Nov,2007)
4. 宗教概論第一講-薩滿的精神狀態http://tw.myblog.yahoo.com/jw!Q0RKSEyfAxmmc6Wjzd6IOMw-/article?mid=251 (5 De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