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建邦 Jou, Jian-Bang |
---|---|
論文名稱: |
先秦時期律、歷、樂關係研究 The Relation Study of Music law, Calendar system, Wind music in the Pre’chin Period |
指導教授: |
朱曉海
Chu, Sherman |
口試委員: |
劉增貴
陳昭容 沈冬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5 |
中文關鍵詞: | 律歷 、管樂器 、天道 、式盤 、曆法 |
外文關鍵詞: | Music law, Calendar system, Wind music, Natural law, God's will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訂題為「先秦律、歷、樂關係研究」,試圖釐清這些課題之間既區別又緊密的三角關係,探索先秦時期天道觀在各階段的面貌變化。凡欲瞭解先秦天道之面貌變化,理應回歸過去的時空脈絡來解讀古人思想和心理狀態,但先秦天道觀並非單一不變,歷經各個時代人物參與、改革,不斷擴張篇幅結構,逐層深化內在涵義,始形塑成禮、樂、律、歷四門學科。是以除了第一章序論,第二到四章先尋索律、歷、樂三者之本源,且詳盡其瀾葉,疏通、釐清各課題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藉由依序揭櫫先秦時期不同面向的天道觀念,便於理解東周時期如何整合眾學科,形成不同地域、文化普遍奉行的天道體系。第五、六章論及歷來執掌律、歷、樂的天官集團及其與統治者之間的競合關係;第七章試圖從不同的宇宙生成論、天地模型探討律、歷、樂分別對其產生何種影響;第八章總結諸章要點,探討古之道術散裂於天下,民間方術之士如何運用、改造舊有知識體系的過程,略談先秦、兩漢天道觀之變遷趨勢。
This article is titled "The Relation Study of Music law, Calendar system, Wind music in the Pre’chin Period," and tries to clarify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opics and explore the changes in the outlook of the temple in the pre - Qin period.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pre-Qin days, should return to the past context to interpret the ancient idea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but the pre-Qin paradise is not a single constant, after all the tim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and constantly expand the structure, , Shape into a ceremony, music, law, calendar four subjects. In addition to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reface, the second to four chapters first find the law, calendar, music three of the origin, and detailed its Lan Ye, dredge, clarify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issues. By preliminarily revealing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the pre - Qin period,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how to integrate the subjects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form the heavenly system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cultures. The fifth chapter and six chapters talk about the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an Guan Group and its rulers, which have always been in charge of law, calendar and music. Chapter 7 trie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how to make 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knowledge system.
參考書目
一、傳世文獻:
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賈公彥:《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徐彥:《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楊士勛:《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孫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4
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焦延壽:《易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夏竦:《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茆泮林:《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韋昭:《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皇甫謐:《帝王世紀》,《百部叢書集成》54輯《指海》第23種,臺北:藝文印
書館,1966
羅泌:《路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3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石光瑛:《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何寧:《淮南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
王利器:《風俗通義》,臺北,明文書局,1982
王冰:《素問王冰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
程貞一、聞人軍:《周髀算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郭書春、劉鈍:《算經十書》,臺北:九章出版社,2001
朱載堉:《律學精義》,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袁珂:《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敬:《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4
張衡:《靈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楊倫:《杜詩鏡銓》,臺北:里仁書局,1981
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王先謙:《經義述聞》,臺北:廣文出版社,1979
葉瑛:《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章樵:《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1973
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
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二、考古發掘報告: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隊:〈青海都蘭縣諾木洪搭
里他里哈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學報》1963年第1期
江蘇省文物工作隊:〈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63年第6期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磨嘴子三座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12期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
文物出版社,1973
寧安縣文物管理局:〈黑龍江寧安縣東昇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考古》1977
年第3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館:〈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
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
羅家角考古隊:〈桐鄉縣羅家角遺址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第一
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1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長子縣東周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聊城地區文物局、茌平縣圖書館:〈山東省茌平縣南
陳莊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第4期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
古》1984年第4期
郭大順、張克舉:〈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築群址發掘簡報〉,《文物》
1984年11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塚群發掘簡
報〉,《考古》1986年第8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長葛縣石固遺址發掘報告〉,《華夏考古》1987年第1期
山東省考古所、山東省博物館、莒縣文管所:〈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發掘簡報〉,《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
許永杰、趙建龍:〈泰安現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簡報〉,《遼海文物學刊》
1988年第2期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江陵雨臺山21號戰國楚墓〉,《文物》1988年第5期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湖北枝江縣姚家港楚墓發掘報告〉,《考古》1988年
第2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二至六次發掘簡報〉,《文
物》1989年第1期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山西省臨汾行署文化局:〈山西吉縣柿子灘中石器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89
年第3期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廣東省博物館、高要縣文化局:〈廣東高要縣蜆殼洲發現新石器時代貝丘遺
址〉,《考古》1990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河南一隊:〈河南汝州中山寨遺址〉,《考古學報》1991
年第1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縣博物館:〈莒縣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考古
學報》1991年第2期
廣東省博物館、肇慶地區文化局、高要縣博物館:〈高要縣龍一鄉蜆殼洲貝丘遺
址〉,《文物》1991年第11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淅川縣博物館:《河南淅川下
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博物館:〈1984年
秋濟南大辛莊遺址試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賈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鄭州市: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式法〉釋文摘要〉,《文物》2000年7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工作隊等:〈內蒙古敖漢旗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
中心性祭祀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2001年
第1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辰溪縣松溪口貝丘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1
年第6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辰溪縣征溪口貝丘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1
年第6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舞陽博物館:〈河
南舞陽賈湖遺址2001年春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2年第2期
鄖縣博物館:〈湖北鄖縣肖家河出土春秋唐國銅器〉,《江漢考古》2003年第1
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
物出版社,200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瑤山》,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跨湖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文物局:〈山西襄
汾縣陶寺城址發現陶寺文化大型建築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文物局:〈山西襄
汾縣陶寺城址祭祀區大型建築基址2003年發掘簡報〉,《文物》2004
年第7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
版社,2006
江曉原、陳曉中、伊世同、孫小淳、李東生、王玉民、席澤宗、殷瑋璋、劉次
沅、陳美東、徐鳳仙、李勇、周曉陸、任式楠、趙瑞民、武家壁、張
培瑜、王巍:〈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天文觀測遺跡功能討論〉,《考古》
2006年第1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文物局:〈山西襄
汾縣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築IIFJT2基址2004-2005年發掘簡報〉,《考
古》2007年第4期
儀徵博物館:〈江蘇儀徵劉集聯營西漢墓出土占卜漆盤〉,《東南文化》2007年
第6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線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掘的新發現〉,《考
古》2008年第3期
周公廟考古隊:〈岐山周公廟遺址去年出土大量西周甲骨材料〉,《中國文物
報》,第5版,2009
孫小淳、何駑、徐鳳先、高江濤、黎耕:〈中國古代遺址的天文考古調查報告─
─蒙遼黑魯豫部分〉,《中國科技史雜誌》2010年第4期
南海森:《濮陽西水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
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館編:《鍾離君柏墓》,北京:文物出版
社,201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發掘
簡報〉,《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
本刊編輯部:〈「隨州文峰塔曾侯與墓」專家座談會紀要〉,《江漢考古》2014年
第4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市文峰塔東周墓地〉,《考
古》2014年第7期
孫國軍、葉雅慧:〈赤峰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之十三敖漢旗新石
器時代草帽山遺址〉,《赤峰學院學報》2014年第19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舞陽賈湖
(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周原考古隊:〈周原遺址鳳雛三號基址2014年發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
刊》2015年第7期
王寧遠:〈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的遺址調查與發掘〉,《遺產與保護研究》
2016年第5期
三、圖版工具書:
王子初:《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孫進己、孫海:《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河南省、山東省)》,鄭州:中州古籍出
版社,1999
──────:《中國考古集成(西北卷‧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
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1983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曹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
社,200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
版社,2012
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鎮豪、段志洪:《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
中國社會科學院:《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
──、──:《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
保利藏金編輯委員會:《保利藏金》,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
北:藝文印書館,2006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出版社,2004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1995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2000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
20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簡》,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
出版社,2006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9
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陳偉:《秦簡牘合集》,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4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壹-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012
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北京:中西書局,2010-2017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四、近現代著作:
Johan Gunnar Andersson著、劉競文譯:《西寧朱家寨遺址》,西寧:青海人民出
版社,1992
John Powell著、全通翻譯社譯:《好音樂的科學》,臺北:大寫出版社,2016
Yuval Noah Harari著、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臺北:
天下文化出版社,2014
【三劃】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四劃】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北京:科學出版
社,1983
王國維:《觀堂集林》,香港:中華書局,1973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王子初:《荀勖笛律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王芸:《文物與音樂》,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王授琯、劉振興:《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天文學、空間科學》,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2002
王子揚:《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
王晶:《西周涉法銘文匯釋及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王沛:《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2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方建軍:《中國古代樂器概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地下音樂文本的解讀:方建軍音樂考古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
出版社,2006
───:《音樂考古與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音樂學論叢》,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五劃】
白川靜:《甲骨金文學論叢》,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硏究室,
1957
白玉崢:《楓林讀契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白于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六劃】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成都:四川大學,2001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諸體系的源流問題研究》,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
限公司,2014
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七劃】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李學勤:《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重寫學術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2004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
──────:《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考古學‧博物館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2007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北京:三聯書局,2008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北京:三聯書店,2013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87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沈建華:《初學集:沈建華甲骨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吳江市梅堰鎮地方志編委會:《梅堰鎮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八劃】
竺可楨:《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邵國田:《敖漢文物精華》,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九畫】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
【十劃】
唐蘭:《中國文字學》,臺北:文光出版社,1978
────:《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
能田忠亮:《禮記月令天文攷》,京都: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8
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孫占宇:《天水放馬灘秦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修海林、王子初:《樂器》,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3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北
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3
晏昌貴:《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北京:商務出版社,2010
───:《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十一劃】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8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譔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1
───:《星象解碼》,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
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里耶秦簡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郭沫若:《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殷契粹編考釋》,臺北:大通書局,1971
───:《管子集校》,東京:東豐書店,1981
───:《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兩周金文辭大繫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新華書局,1994
──────:《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出版社,2008
張培瑜:《先秦秦漢曆法與殷周年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章鴻釗:《中國古曆析疑》,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章啟群:《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席澤宗:《古新星新表與科學史探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常玉芝:《殷商歷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常任俠:《東方藝術叢談(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八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出土古代天文學文獻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8
──:《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十二劃】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1983
菅原明朗著、李哲洋譯:《樂器圖解》,臺北:大陸書局,1984
黃翔鵬:《溯源探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樂問──中國傳統音樂歷代疑問百案》,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社,2000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黃儒宣:《《日書》圖像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
彭裕商:《殷墟甲骨斷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馮普仁:《吳越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童忠良、谷杰、周耘、孫曉輝:《中國傳統樂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十三劃】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5
───:《董作賓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
楊郁彥:《甲骨文合集分組分類總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
楊華:《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新城新藏著、沈璿譯:《中國上古天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十四劃】
嘉興市文化局:《馬家濱文化》,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十五劃】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臺北:花木
蘭文化出版社,2011
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編輯組:《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簡帛數術文獻探論(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劉國祥:《東北文物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劉東升:《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十七劃】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
韓建業:《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北京:文物出版
社,2008
【十九劃】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譚冰:《古今曆術考》,香港:三聯書店,2013
【二十劃】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九龍: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
───:《楚帛書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93
───:《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甲骨文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
蘇秉琦:《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
社,1994
───:《中國遠古時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龐樸:《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龐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二一劃】
顧頡剛等:《古史辨》第七冊(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五、期刊論文:
【三劃】
于省吾:〈關於「天亡簋」的幾點論證〉,《考古》1960年第8期
【四劃】
方建軍:〈陶鼓之疑〉,《音樂研究》1989年第1期
───:〈東周簫音階結構探索〉,《樂器》1996年第2期
───:〈甲骨文、金文所見樂器助祭試探〉,《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6年第2期
───:〈秦簡《律書》生律法再探〉,《黃鐘》2010年第4期
王健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像〉,《文物》
1979年第7期
───、劉金沂:〈西漢汝陰侯墓出土圓盤上二十八宿古距度的研究〉,《中國古
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王樹明:〈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現笛柄杯簡說〉,《齊魯藝苑》
1986年第1期
王暉:〈從曾侯乙墓箱蓋漆文的星象釋作為農曆歲首標誌的「農祥晨正」〉,《考
古與文物》1994年第2期
王子初:〈石磬續編〉,《樂器》2002年第4期
───:〈馬王堆七弦琴與早期琴史問題〉,《上海文博論叢》2005年第4期
───:〈論中國音樂史料的重構〉,《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說有容易說無難──對舞陽出土骨笛的再認識〉,《音樂研究》2014
年第2期
王蘊智:〈出土資料中所見的「贏」和「龍」〉,《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王秉義:〈古龠新探──「龠文化錯位」說的提出〉,《藝術研究》2007年第4
期
王安潮:〈曾侯乙編磬與同墓編鐘的銘文研究〉,李幼平:《鐘鳴寰宇──紀念曾
侯乙編鐘出土30周年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
王清雷:〈長安馬王村編鐘的音樂學研究〉,《文物》2010年第9期
王子楊:〈武丁時代的流星雨記錄〉,《文物》2014年第8期
王恩田:〈鳳雛三號基址與周武王「祀于天位」〉,《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
年第3期
木子:〈京九線上「巨龍」出土記〉,《科技潮》2000年第10期
水濤:〈甘青地區青銅時代的文化結構與經濟型態研究〉,《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
代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尹稚寧:〈由 簋銘文窺探西周冊命禮儀的變化〉,《中原文物》2007年第6期
【五劃】
石雪峰、劉文星:〈東方巨龍發現始末記〉,《綠色大世界》1994年第1期
石璋如:〈「月比斗」與「夕比斗」〉,《古今論衡》2002年第7期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說〉,《文物》2011年第6
期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秦簡牘概述〉,《文物》2012年第6期
【六劃】
朱鳳瀚:〈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
───:〈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吳榮曾:《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
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論 祭〉,《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朱歧祥:〈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
第3期
【六劃】
吉成名:〈查海龍紋陶和龍形堆塑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
第8期
【七劃】
李學勤:〈論殷墟卜辭的「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
4期
───:〈論凌家灘玉龜、玉版〉,《中國時代》1992年第1期
───:〈試論楚公逆編鐘〉,《文物》1995年第2期
李學勤:〈太一生水的數術解釋〉,《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三聯書
店,1999
───:〈論殷墟卜辭的新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初讀里耶秦簡〉,《文物》2003年第1期
───:〈論鄖縣肖家河新發現青銅器的「正月」〉,《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003年第3期
───:〈試說江陵天星觀、秦家嘴楚簡的紀年〉,《簡帛研究2004》,桂林: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天亡」簋試釋及有關推測〉,《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4期
李宗焜:〈論殷墟甲骨文的否定詞「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66本第4分《傅斯年先生百歲誕辰紀念論文集》,1995
李平心:〈商代彗星的發現〉,宋鎮豪:《甲骨文獻集成》第32冊,成都:四川
大學出版社,2001
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李玉:〈日照地區出土的原始樂器考〉,《東南文化》2007年第2期
李勇:〈世界最早的天文觀象臺──陶寺觀象臺級期可能的觀測年代〉,《自然科
學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李永加:〈河姆渡遺址出土「骨哨」研究〉,《東南文化》2012年第4期
吳汝祚:〈甘肅地區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關係〉,《考古》1961年第1期
吳詩池:〈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的關係〉,《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
杜升雲:〈山東莒縣史前天文遺址〉,《科學通報》1986年第9期
杜金鵬:〈關於大汶口文化與良渚文化的幾個問題〉,《考古》1992年第10期
沈培:〈說殷墟卜辭的「 」〉,《原學》第3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 ,
1995
谷杰:〈從放馬灘秦簡《律書》再問《呂氏春秋》生律次序〉,《音樂研究》2005
年第3期
宋鎮豪:〈甲骨文牽字說〉,《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
───:〈商代疾患醫療衛生保健考〉,《歷史研究》第2期,2004。
──────:〈殷墟甲骨文中的樂器與音樂歌舞〉,李宗焜 :《古文字與古代史》第
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甲骨金文中所見的殷商建築稱名〉,宋鎮豪:《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三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沈冬:〈先秦律學考〉,《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第4期
──:〈先秦之聲──文獻與圖像的初步觀察〉,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國際
民族音樂學術論壇: 音樂的聲響詮釋與變遷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
藝術中心,2005
何樹環:〈「 乃命」釋義及「重命制度」考〉,《文史哲》2007年第10期
───:〈金文「叀」字別解─兼及「惠」〉,《政大中文學報》2012年第17期
何駑:〈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級大墓I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試探〉,
《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第3期
邢義田:〈「太一生水」、「太一出行」與「太一坐」:讀郭店簡、馬王堆帛畫和定
邊、境邊漢墓壁畫的聯想〉,《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1年
第30期
【八劃】
周靖:〈甲骨文「月比斗」的曆日推算〉,《史學月刊》1999年第3期
【九劃】
俞偉超:〈關於卡約文化和辛店文化的新認識〉,《中亞學刊》1983年第1期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第1
期,1956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跡〉,《歷史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
1964
胡平生:〈里耶秦簡8─455號木方性質芻議〉,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
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周鳳五:〈眉縣楊家村窖藏〈四十三年逨鼎〉銘文初探〉,《康樂集──曾憲通教
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范毓周:〈殷墟卜辭中的「 」與「 帝」〉,《南方文物》第2期,1994
姚孝遂:〈釋「月比斗」〉,《亞洲文明》第3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姚萱:〈花東甲骨「多丯臣」與相關問題〉,《史林》第6期,2010
【十劃】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考古》1973年第1期
孫亞冰:〈卜辭中所見「亞」字釋義〉,王宇信、宋鎮豪:《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
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眉縣楊家村卌二、卌三年逨鼎考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衍」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世官制度〉,宋鎮豪:《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四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晁福林:〈殷墟卜辭中的商王名號與商代王權〉,《歷史研究》第5期,1986
徐基:〈關於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存年代的思考〉,《中原文物》2000年第3期
徐寶貴:〈殷商文字研究兩篇‧釋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上
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徐少華:〈童麗公諸器與古鍾離國歷史和文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
市博物館:《鍾離君柏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徐飛、夏季、王昌燧:〈賈湖骨笛音樂聲學特性的新探索──最新出土的賈湖骨
笛測音研究〉,《音樂研究》2004年第1期
夏季、徐飛、王昌燧:〈新石器時期中國先民音樂調音技術水平的樂律數理分
析──賈湖骨笛特殊小孔的調音功能與測音結果研究〉,《音樂研究》
2003年第1期
──、王昌燧、鄭聰:〈先秦黃鐘律管考──利用現代聲學公式推測先秦黃鐘律
管管徑的嘗試〉,《自然科學史研究》2006年第3期
席永杰、張國強、楊國慶:〈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文化八千年前骨笛研究〉,《北
方文物》2011年第1期
【十一劃】
陳邦懷:〈商代金文中所見的星宿〉,《古文字研究》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3
陳久金、張敬國:〈含山出土玉片圖形試考〉,《文物》1989年第4期
───:〈試論陶寺祭祀遺址揭示的五行曆〉,《自然科學史研究》2007年第3
期
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别、身分
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77
本第2分
陳劍:〈釋《忠信之道》的「配」字〉,《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2卷第6期,
2002
──:〈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
南方文明研討會」會議論文
────:〈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陳應時:〈律學四題〉,《中國音樂》1992年第2期
陳全方、陳韾:〈澳門驚現一批楚青銅器〉,《收藏》2007年第11期
陳蘇鎮:〈北大漢簡中的《雨書》〉,《文物》2011年第6期
陳絜:〈周代農村基層聚落初探〉,《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朱鳳瀚:《新出金文
與西周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陳侃理:〈北大秦簡的方術書〉,《文物》2012年第6期
張秉權:〈殷代的農業與氣象〉,《史語所集刊》1970 年42 本2 分
張亞初:〈甲骨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西周銘文所見某生考〉,《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5期
張培瑜:〈新出土秦漢簡牘中關於太初前曆法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
究所:《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張懷發:〈魯山龍圖與墨城──龍墨文化的契合〉,蕭魯陽:《中原墨學研究》,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張玉金:〈論殷代的禦祭〉,《中國文字》新29期,2003
張明華:〈撫胸玉立人姿式意義暨紅山文化南下之探討〉,上海博物館:《上海博
物館集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張春龍、龍京沙:〈湘西里耶秦簡8─455號〉,收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
《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崔憲:〈曾侯乙編鐘律學研究〉,《中國音樂學》1994年第1期
崔岩勤:〈紅山祭祀遺址探析〉,《赤峰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郭若愚:〈釋秋〉,《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
郭德維:〈曾侯乙墓中漆 上日、月和伏羲、女媧圖象試釋〉,《江漢考古》
1981年第1期
盛冬鈴:〈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1983年6月第
十七輯
許新國:〈青海考古的回顧與展望〉,《考古》2002年第12期
許雅惠:〈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銅禮器與金文研究之課題與檢討〉,《新史學》24
卷第3期,2013
馮時:〈天文學的萌芽期〉,薄樹人:《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6
馮光生:〈周代編鐘的雙音技術及應用〉,《中國音樂學》2002年第1期
曹大志、陳筱:〈鳳雛三號基址初步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7
期
【十二劃】
黃翔鵬:〈曾侯乙鐘、磬銘文樂學體系初探〉,《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
黃盛璋:〈西周銅器中冊命制度及其關鍵問題新考〉,考古學研究編委會:《考古
學研究──紀念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週年》,西安:三秦出版
社,1993
───:〈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銅器銘文考釋〉,襄樊市考古隊、湖北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隊:《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黃銘崇:〈「殷周革命」新論──邁向「人文的」國家〉,《中國史新論──古代
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彭明瀚:〈卜辭取祭考〉,《殷都學刊》1995年第2期
程少軒:〈放馬灘簡《星度》新研〉,《自然科學史研究》2014年第1期
【十三劃】
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第7期
───、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與考釋〉,《曾侯乙墓》,北京:文
物出版,,1989
───:〈《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
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說「建之以常無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弌日解〉,《文物》2007年第3期
楊晶:〈關於凌家灘墓地的分期與年代問題〉,《文物研究》第15輯,合肥:黃
山書社,2007
楊海鵬、姚玉成:〈關於肅慎的考古學文化〉,《滿族研究》2011年第1期
楊虎、林秀貞:〈內蒙古敖漢旗榆樹山、西梁遺址出土遺物綜述〉,《北方文物》
2009年第2期
葉茂林:〈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岩畫辨疑〉,《考古》1992年第5期
【十四劃】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 」與甲骨文「 」為一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2
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子仲瀕兒盤匜「 」字考索〉,《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2期
【十五劃】
劉信芳:〈包山楚簡神名與〈九歌〉神祇〉,《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
劉玉堂、劉金華:〈馬王堆帛書《式法》「徙」、「式圖」篇講疏〉,《江漢論壇》
2002年第4期
劉國勝:〈楚地出土數術文獻與古宇宙結構理論〉,《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
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劉正國:〈賈湖遺址二批出土的骨籥測音採樣吹奏報告〉,《音樂研究》2006年
第3期
劉雨:〈金文中的王稱〉,《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
劉源:〈試論殷墟卜辭中的「伊奭」問題〉,王宇信、宋鎮豪、徐義華:《紀念王
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9
劉一曼、岳占偉:〈殷墟近出刻辭甲骨選釋〉,《考古學集刊》第18集,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0
蔡哲茂:〈說「 」〉,《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大安
出版社,1993
───:〈甲骨文綴合三十五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6期
───:〈論殷卜辭的「 」字為成湯之「成」──兼論「 」「 」為咸字
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一分,2006
鄭祖襄:〈良渚遺址中透露出的音樂曙光〉,《文化藝術研究》2009年第2卷
【十六劃】
錢寶琮:〈論二十八宿之來歷〉,《思想與時代》月刊1947年第43期
【十七劃】
鍾柏生:〈釋人 與牛 〉,《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
社,1993
鍾守華:〈曾侯乙墓漆箱銘辭星象與方祀考〉,《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1期
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道家文化(郭店楚簡專號)》第17輯,北京:
三聯書店,1999
魏啟鵬:〈《太一生水》札記〉,《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1期
韓巍:〈 簋年代及相關問題〉,朱鳳瀚:《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1
──:〈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于陳起〉初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5年第2期
──、鄒大海:〈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于陳起〉今譯、圖版和專家筆談〉,《自
然科學史研究》2015年第2期
韓建業:〈中國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的區系研究〉,《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譜系
與文化交流》,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十八劃】
蕭興華、張居中、王昌燧:〈七千年前的骨管定音器──河南省汝州市中山寨十
孔骨笛測音研究〉,《音樂研究》2001年第2期
【十九劃】
譚維四:〈江陵雨台山21號楚墓律管淺論〉,《文物》1988年第5期
譚寶剛:〈《太一生水》乃老聃遺著〉,荊門郭店楚簡研究中心:《古墓新知》,香
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
───:〈近十年來國內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研究述評〉,《史學月刊》2007
年第7期
羅琨:〈殷墟卜辭中的火──兼說去火〉,王宇信:《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
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二十劃】
嚴文明:〈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二一劃】
顧頡剛、楊向奎:〈三皇考〉,呂思勉、童書業:《古史辨》第七冊(上海:開明
書局,1941
【二三劃】
欒豐實:〈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八角星圖案初探〉,《南藝學報》2010年第1期
六、學位論文:
【四劃】
方稚松:《殷墟卜辭中天象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畢業
論文,2004
孔義龍:《兩周編鐘音列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博士論文,2005
【五劃】
甘恢元:《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存研究》,合肥:安徽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
士論文,2009
【七劃】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
論文,2003
吳桂華:《賈湖與中山寨出土史前骨笛新探》,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 位論文,2006
【八劃】
周建邦:《先秦朝覲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
【十劃】
夏季:《中國早期管樂器及黃鐘律管研究》,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
文,2007
孫占宇:《放馬灘秦簡日書整理與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8
【十一劃】
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北京:北京大學博士
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分禮俗探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學位論文,2010
陳燕梅:《從歷史源流觀察六朝官方祭典中的吉禮祭祀議論以及實際情況》,新
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
陳弘音:《《周禮》六樂的建構──古樂重構與樂制創建》,北京:北京大學歷史
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
郭至汶:《從出土文獻重探《周易》的幾個基本問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家維:《殷人宗教觀──以巫術、諸神及祭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
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十二劃】
程少軒:《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
文,2011
【十四劃】
鄭豔朋:《陶寺文化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趙珊珊:《清華簡〈尹至〉、〈尹誥〉相關歷史問題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13
【十五劃】
蔣玉斌:《𠂤組甲骨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碩士論文,2003
───:《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
蔣超年:《甘青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及族屬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11
【十九劃】
羅璇:《甲骨文𠂤組、歷組中「月」與「夕」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漢
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
七、新聞報導:
報導者:〈青海湟中朱家寨北山根發現古墓被掘毀〉,《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
第2期
───:〈奉節發現14萬年前石哨〉,《北京晚報》2003年4月1日
───:〈三峽發現最早樂器〉,《北京晨報》2003年5月23日
陳樹祥:〈黃梅發現新石器時代卵石擺塑巨龍〉,《中國文物報》1993年8月22日第一版
劉正:〈說眉縣新出青銅器銘文中的「歷人」〉,《中國文物報》2003年8月15日第七版
徐富盈等:〈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三支骨笛係8000年前製成〉,《鄭州晚報》
2013年11月1日
八、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殷周金文暨青銅資料庫」
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detail-db-5.php
百度網,「咚咚喹」詞條:
http://baike.baidu.com/view/287945.htm
吳江博物館,〈袁家埭遺址考古發掘〉:
http://www.wujmuseum.com/wwgzview.asp?lid=1
彭秀:〈土家咚咚亏〉,「土家文化網‧土家風情」:
http://www.tujiazu.org.cn/contant.asp?channelid=2&classid=63&id=1823
報導者:〈三峽發現人類最早藝術品14萬年前樂器石刻牙雕〉,「北方網」,2003
年4月1日:http://www.enorth.com.cn
宋華強:〈楚簡「 禱」新釋〉,「簡帛網」,2006年9月3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12#_ftnref26。
安徽商報:〈探訪「神秘」的凌家灘 千年巨石陣可和英國相媲美〉,「華夏經緯
網」,2007年5月25日:http://www.huaxia.com/zt/whbl/07-043/5941-
72.html
劉源:〈周公廟遺址發現「寧風」卜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9
年3月17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344.html
陳年福:〈釋「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8月9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66
程少軒、蔣文:〈放馬灘簡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心」,2009年11月6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964
孫俊、趙鵬:「艱」字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
11月25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995
程少軒:〈放馬灘簡式圖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0
年3月30日:
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1120。
程少軒:〈試談放馬灘簡的一組地名〉,「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
2010年7月1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1217#_ednref4
孫亞冰:〈讀《殷墟近出刻辭甲骨選釋》劄記〉,「先秦史研究室」,2010年9月
16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68.html
王寧:〈再說卜辭中的「咎」與「今繇巫九骼〉,「先秦史研究室」,2010年9月
21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077.html#_ftn11_4943
于洪濤:〈嶽麓簡《為吏治官及黔首》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11年
5月2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80
中國文博網摘錄:〈揭開阜陽出土漢代圭表沉寂千年的神秘傳說〉,「中國文博
網」,2012年5月10日:
http://www.wenbo.cc/html/zx_kgzx/1251084741294C8.asp
趙鵬:〈甲骨綴合一則──附:讀《村中南》劄記〉,「先秦史研究室」,2012年9
月16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797.html
蔡哲茂:〈武丁卜辭中父壬身份的探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心」,2013年5月13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46#_edn36
陳偉:〈秦避諱「正」字問題再考察〉,「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4年8月
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62#_edn14
來國龍:〈馬王堆《太一祝圖》考〉,「簡帛網」,2014年11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96
蕭旭:〈馬王堆帛書《太一祝圖》校補〉,「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心」,2015年2月18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454
王寧:〈卜辭「王夨」相關問題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
2015年8月2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566
唐英傑:〈也說甲骨卜辭中的「 巫九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心」,2016年11月8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930#_edn9,2016
王金中:〈玉質黃鐘律管:海昏侯墓驚現漢代律、度、量、衡的基準器〉,「考古
匯」,2017年2月17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kyMzgwMA%3D%3D&mid=2818956214&idx=1&sn=558f4a4c12833d75c3c1e6c5b9f70a9d&chksm=bd858f818af20697664cbbe9becd6b4f0d0ed5b80c413d4af1e150d8520b298220995327abc4&scene=0#rd
陳劍:〈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
研究中心」,2017年5月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