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的是籍貫出自陳州的符氏家族,起自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終於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歷時約兩百五十年,總計十個世代。按照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晚唐至後漢」,陳州符氏因為投身強藩、勇敢善戰,自寒家拓展為將門,又因廣建人脈、善觀情勢、聲望顯著,得於亂世求生存;第二階段——「後周至宋太祖朝」,陳州符氏於後周成為外戚,地位達至鼎盛,但在宋初因為太祖猜忌宿將、裁抑藩鎮、澄清吏治,地方勢力完全瓦解;第三階段——「宋太宗朝至北宋末」,陳州符氏因為太宗得位再度成為外戚,政治地位一度復興,然而隨著族人未能典軍、立功,又沒有及早由武入文,因此終究不能成為朝廷中堅,只能仰賴蔭補制度與通婚皇室維持世代為官,最後隨著北宋滅亡銷聲匿跡。若從長時期的角度觀察,陳州符氏乃是唯一一個自晚唐興起、歷五代不衰、存續至北宋末的武將之家。然而,如此享有盛名的「舊將門」,在宋朝卻被「新將門」取代,政治、社會地位更是不比「士人家族」。究其原因,固然乃是太祖刻意防範所致,但也與政治文化轉變、崇文抑武風氣有關。
徵引書目
一、史源
(一)陳州符氏族人墓誌銘拓片
佚名,〈故推誠奉義翊戴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行左驍衛上將軍□□〔御〕□〔史〕□〔大〕□〔夫〕上柱國武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三百戶食實封肆伯戶贈太子太師苻君(彥琳)墓志〉,收入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編,《千唐誌齋藏誌》(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9年),下冊,頁1248。
佚名,〈苻佾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2冊,頁107。
佚名,〈苻彥琳墓誌〉,收入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7冊,頁37。
范隱之撰,〈符承煦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38冊,頁85。
張仲容撰,〈苻守規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1冊,頁18。
張植撰,〈苻守誠妻趙氏(秀容縣君)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2冊,頁36。
張璉撰,〈宋故遂寧郡君趙氏墓志銘〉,《千唐誌齋藏誌》,下冊,頁1308。
張璉撰,〈苻世表妻趙氏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1冊,頁105。
許光弼撰,〈大宋故武德大夫致仕苻公(世表)墓志銘〉,《千唐誌齋藏誌》,下冊,頁1322。
許光弼撰,〈苻世表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2冊,頁132。
陳舜封撰,〈苻昭愿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38冊,頁6。
蔡天輔撰,〈苻守誠墓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1冊,頁110。
(二)典籍
不著編纂人,《宋大詔令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不著編纂人,《宋季三朝政要》,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治三年張氏刻本影印本。
尹洙撰,《五代春秋》,《中國野史集成》,第4冊,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年,據學海類編•史參影印本。
文瑩撰,《玉壺清話》,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王昶撰,《金石萃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同治十一年跋刊本影印本。
王欽若、楊億等奉敕編,《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據明崇禎十五年刊本影印本。
王溥撰,《五代會要》,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點校本。
王溥撰,《唐會要》,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點校本。
王榮陛修,方履籛纂,《武陟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據清道光九年刊本影印本。
王稱撰,《東都事略》,臺北市:中央圖書館,1991年,影印宋紹熙間眉山程舍人刊本。
王栐撰,《燕翼詒謀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司馬光等奉敕編,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點校本。
司馬光撰,《涑水記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點校本。
司馬光撰,《稽古錄》,《四部叢刊》,第32冊,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19年,據涵芬樓藏明翻宋本刊本影印本。
宋濂撰,《宋學士全集》,《四部叢刊初編》,第8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侯官李氏觀槿齋藏明正德刊本影印本。
李心傳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點校本。
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7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本。
李心傳撰,《舊聞證誤》,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點校本。
李攸撰,《宋朝事實》,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年。
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點校本。
武億撰,趙希璜續補,《安陽縣金石錄》,《續修四庫全書》,第913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
柳開撰,《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第174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舊鈔本影印本。
洪邁撰,《容齋隨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點校本。
胡宿撰,《文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8冊。
范祖禹撰,《范太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57年,據民國25年前北平圖書館影印本複製重印本。
徐度撰,《卻掃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據學津討原本排印本。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點校本。
符元春編,《符氏族譜》,新加坡:新加坡符氏社,1982年,據海南書局1938年符元春編纂本重印本。
符孔炤、符德溶增修,《符氏家譜》,臺北市: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微卷,據東洋文庫藏清道光八年亦政堂本縮製。
符永遴編,《符氏支譜》,臺北市: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微卷,據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五年敦本堂木活字版印本縮製。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點校本。
脫脫等撰,《遼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點校本。
陳襄撰,《古靈集》,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據宋紹興三十一年陳輝刻本影印本。
陶岳撰,《五代史補》,《中國野史集成》,第4冊,據汲古閣本、付刊用梅湖盛氏覆校本之影印本。
揭傒斯撰,《揭傒斯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點校本。
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武經總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6冊。
曾鞏撰,彭期校訂,《隆平集》,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年,據清康熙四十年彭期七業堂刻本影印本。
楊仲良撰,《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年,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刊本。
葉夢得撰,《石林燕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葉適撰,《水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烏程劉氏藏明正統本影印本。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據嘉慶十九年刊本縮印。
趙升撰,《朝野類要》,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點校本。
趙翼撰,《廿二史劄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年,據原刻本校刊本。
劉昫撰,《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慕容彥逢撰,《摛文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年,點校本。
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第199冊,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1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元刊本。
歐陽修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點校本。
確庵、耐庵編,崔文印箋證,《靖康稗史箋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點校本。
衛涇撰,《後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9冊。
錢若水等撰,《太宗皇帝實錄》,《四部叢刊三編》,第33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海鹽張氏涉園藏宋館閣寫本、常熟瞿氏藏舊鈔本、宋寫本之影印本。
儲大文撰,《存研樓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75至377冊。
薛居正等奉敕編,《舊五代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薛居正等奉敕編,陳尚君輯纂,《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點校本。
謝啟昆撰,《粵西金石略》,收入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據清嘉慶六年銅鼓亭刻本影印本。
羅振玉輯錄,《芒洛冢墓遺文》,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據1917年自刊本影印本。
羅振玉輯錄,《芒洛冢墓遺文三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據1917年自刊本影印本。
羅振玉輯錄,《芒洛冢墓遺文四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據1917年自刊本影印本。
羅欽順撰,《整菴存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1冊。
蘇轍撰,《龍川別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點校本。
二、近人論著
(一)論文
黃師敏枝,〈宋代的功德墳寺〉,原載《食貨月刊》,1986年,新15卷,第9、10期,後收入氏著,《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第7章,頁241-300,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Patricia Ebrey. “The Dynamics of Elite Domination in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8(1989), pp.493-519.
日野開三郎,〈五代鎮將考〉,《東洋學報》,1938年,第25卷,第2號,頁216-247。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51本,第2分,後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頁391-445。
毛漢光,〈魏博兩百年史論〉,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9年,第50本,第2分,後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頁323-390。
王育濟,〈世宗遺命的匿廢和陳橋兵變〉,《史學月刊》,1994年,第1期,頁28-31、38。
王育濟,〈宋太祖傳位遺詔的發現及其意義〉,《文史哲》,1994年,第2期,頁35-42。
王育濟,〈論「杯酒釋兵權」〉,《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16-125。
王國生,〈陳地名門世家〉,《周口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頁51-53。
王曾瑜,〈從門第到有無出身〉,《燕京學報》,2007年,新第22期,頁73-97。
何成、王育濟,〈宋代王審琦家族興盛原因述論〉,《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頁69-71。
何冠環,〈北宋外戚將門陳州宛丘符氏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7年,新第17期,總47期,頁13-50。
何冠環,〈宋太祖朝的外戚武將〉,原載漆俠先生紀念文集編委會編,《漆俠先生紀念文集》,後收入氏著,《北宋武將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63-85。
何冠環,〈宋初三朝武將的量化分析〉,原載《食貨月刊》,1986年,復刊第16卷,第3、4期,後收入氏著,《北宋武將研究》,頁1-24。
何冠環,〈論宋太祖朝武將之黨爭〉,原載《中國史學》,1995年,第5卷,後收入氏著,《北宋武將研究》,頁25-61。
吳天墀,〈王小波李順起義為什麼在川西地區發生?〉,《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頁31-43、88。
宋常廉,〈高梁河戰役考實〉,原載《大陸雜誌》,1969年,第39卷,第10期,頁6-36,後收入大陸雜誌社編,《宋遼金元史研究論集》,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81年,頁132-142。
李可哥、黎沛紅,〈簡論我國古代黃河泥沙運動理論及實踐〉,《人民黃河》,2002年,第24卷,第4期,頁22-25。
李裕民,〈宋太宗平北漢始末〉,原載《山西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後收入氏著,《宋史新探》,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65-81。
李裕民,〈揭開斧聲燭影之謎〉,原載《山西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後收入氏著,《宋史新探》,頁16-29。
李裕民,〈趙匡胤是怎樣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原載《山西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宋史新探》,頁1-15。
李錫厚,〈契丹立國初期的通事〉,收入田餘慶等主編,《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142-150。
汪伯琴,〈宋初二帝傳位問題的剖析〉,《大陸雜誌》,1966年,第32卷,第10期,頁309-316。
谷川道雄,〈北朝末∼五代の義兄弟結合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京都: 同朋舍,1980年,第39卷,第2號,頁38-57。
谷霽光,〈宋代繼承問題商榷〉,《清華學報》,1941年,第13卷,第1期,頁87-113。
谷霽光,〈泛論唐末五代的私兵和親軍、義兒〉,《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頁21-34。
周到,〈宋魏王趙頵夫妻合葬墓〉,《考古》,1964年,第7期,頁349-354。
孟慶鑫、范喜茹,〈略論周世宗安排的輔政格局〉,《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29卷,第4期,頁24-27。
侯揚方,〈宋太宗繼統考實〉,《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頁67-70、111。
施秀娥,〈宋太宗繼統考略〉,《齊魯學刊》,1989年,第6期,頁71-75。
柳立言,〈北宋吳越錢家婚宦論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4年,第65卷,第4期,頁903-955。
柳立言,〈宋初一個武將家族的興起——真定曹氏〉,《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頁39-88。
柳立言,〈從御駕親征看宋太祖的創業與轉型〉,收入田餘慶等主編,《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頁151-160。
胡坤,〈符氏家族與宋初政治〉,收入姜錫東、李華瑞主編,《宋史研究論叢》,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輯,頁1-18。
范學輝,〈論北宋制衡三衙的相關措施〉,收入朱瑞熙、王曾瑜、李清凌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0輯,頁168-185。
范學輝,〈關於「杯酒釋兵權」若干問題的再探討〉,《史學月刊》,2006年,第3期,頁38-48。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轉變研究之一〉,收入氏著,《唐宋史論叢》,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211-308。
栗原益男,〈唐五代の仮父子的結合の性格——主として藩帥的支配權力との関連において〉,《史學雜誌》,1953年,第62編,第6號,頁514-543。
崛敏一著,索介然譯,〈藩鎮親衛軍的權力結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頁586-648。
張邦煒,〈北宋前期都部署問題探討〉,原載《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後收入氏著,《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22-46。
張邦煒,〈宋代婚姻制度的種種特色〉,原載《社會科學研究》,1989年,第3期,後收入氏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91-115。
張邦煒,〈宋朝的「待外戚之法」〉,原載鄧廣銘、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1989年,後收入氏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論》,頁439-460。
張邦煒,〈試論宋代「婚姻不問閥閱」〉,原載《歷史研究》,1985年,第6期,後收入氏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論》,頁39-61。
張其凡,〈五代政權遞嬗之考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 第1期,頁22-30。
張其凡,〈從高梁河之敗到雍熙北征〉,《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頁76-83。
張國剛,〈關於唐代團結兵史料的辨析——兼談唐代的子弟與鄉兵〉,收入朱雷主編,《唐代的歷史與社會:中國唐史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唐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36-254。
張蔭麟,〈宋太宗繼統考實〉,《文史雜誌》,1941年,第8期,頁26-31。
張蔭麟,〈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順之亂(一失敗之均產運動)〉,《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7年,第2期,頁315-335。
曹汛,〈安陽修定寺塔的年代考證〉,《建築師》,2005年,第4期,頁109-116。
陳峰,〈北宋「將門」現象探析〉,收入盧向前主編,《唐宋變革論》,合肥市:黃山書社,2006年,頁396-420。
曾瑞龍,〈北宋种氏將門之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歷史學部碩士論文,1984年。
游彪,〈《宋史•符昭愿傳》辨正〉,《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3期,頁94。
程應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頁50-54。
楊果,〈從戰將到庸夫的符彥卿〉,收入朱雷主編,《外戚傳》,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下冊,頁84-98。
賈志揚(John W. Chaffe),〈從武到文:宋代宗室的婚姻關係〉,《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頁298-305。
漆俠,〈宋太宗第一次伐遼——高梁河之戰—宋遼戰爭研究之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頁1-9。
漆俠,〈宋太宗雍熙北伐——宋遼戰爭研究之二〉,《河北學刊》,1992年,第2期,頁79-87。
漆俠,〈宋太宗與守內虛外〉,《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頁161-170。
趙雨樂,〈藩婦與后妃:唐宋之際宮廷權力的解說〉,收入氏著,《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頁231-264。
齊勇鋒,〈五代藩鎮兵制和五代宋初的削藩措施〉,《河北學刊》,1993年,第4期,頁75-81。
劉子健,〈宋太宗與宋初兩次篡位〉,《食貨月刊》,1988年,復刊第17卷,第3、4期,頁93-97。
劉洪濤,〈從趙宋宗室的家族病釋「燭影斧聲」之謎〉,《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頁56-64。
樊文禮,〈試論唐末五代代北集團的形成〉,《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頁54-62。
蔣復璁,〈宋太宗晉邸幕府考〉,原載《大陸雜誌》,第30卷,第3期,後收入氏著,《珍帚齋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卷3,《宋史新探》,頁73-99。
蔣復璁,〈宋太祖時太宗與趙普的政爭〉,原載《史學彙刊》,1973年,第5期,後收入氏著,《宋史新探》,頁242-266。
蔣復璁,〈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討〉,原載《大陸雜誌》,1954年,第9卷,第7期,後收入氏著,《宋史新探》,臺北市:正中書局,1966年,頁1-52。
蔡東洲,〈從《宋史•符彥卿傳》談宋太祖對元老功臣的政策〉,《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頁171-174。
鄭銘德,〈忠孝世家:宋代吳越錢氏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
鄧廣銘,〈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原載《真理雜誌》,1944年,第1卷,第2期,後收入氏著,《鄧廣銘全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卷,頁251-276。
鄧廣銘,〈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原載《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後收入氏著,《鄧廣銘全集》,第7卷,頁277-286。
鄧廣銘,〈趙匡胤的得國及其與張永德李重進的關係〉,原載《東方雜誌》,1945年,第41卷,第21期,後收入氏著,《鄧廣銘全集》,第7卷,頁244-250。
鄧廣銘,〈論趙匡胤〉,原載《新建設》,1957年,第5期,後收入氏著,《鄧廣銘全集》,第7卷,頁220-231。
韓國磐,〈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原載,《歷史教學》,1958年,8月號,後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頁308-320。
聶崇岐,〈論宋太祖收兵權〉,原載《燕京學報》,1948年,第34期,後收入氏著,《宋史叢考》,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86年,頁263-282。
顧吉辰,〈燭影斧聲辨析〉,《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33-39。
龔延明,〈宋代及第進士之鑒別〉,原載,《文史》,1996年,第41輯,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頁378-415。
龔延明,〈宋代武官階類別及其演變〉,原載《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頁206-221。
(二)專著
黃師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成都市:巴蜀書社,1988年。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鋼主編、吳敏霞副主編,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王京陽等點校,《全唐文補遺》,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4年。
李貴彔,《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04年。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年。
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譯,《宋朝的太祖和太宗——變革時期的帝王》,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與管理制度》,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栗原益男,《五代宋初藩鎮年表》,京都:東京堂出版株式會社,1998年。
張正田,《「中原」邊緣——唐代昭義軍研究》,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7年。
張希舜主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山西卷,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張其凡,《五代禁軍初探》,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析》,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敎育出版社,2006年。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賈志揚(John W. Chaffe)著,趙冬梅譯,《天潢貴冑——宋代宗室史》,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巿:東大出版社,1994年。
趙雨樂,《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樊文禮,《李克用評傳》,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蔡向升、杜雪梅主编,《楊家將研究:歷史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
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北京市:三聯書店,2006年。
韓國磐,《柴榮》,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以上僅列正文徵引書目,劄記請參見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