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欣怡
Chiang Shin Yi
論文名稱: 多元閱讀媒材融入班級輔導方案對高年級學童關係霸凌課程發展歷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grating reading program using multiple media into the counseling of students’ relational bully in 5th grade
指導教授: 許育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關係霸凌多元閱讀媒材班級輔導方案
外文關鍵詞: relational bully, multiple media teaching methods, class mentoring program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閱讀媒材融入班級輔導方案的發展歷程、面臨的挑戰與克服之道,並了解學生在此教學方案實施後,在關係霸凌行為、認知上的改變情形,藉此探究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向,以研究者教學場域之兩個五年級班級學生為對象,進行每週1次,每次2節課,共8週之綜合活動領域班級輔導方案,彙整協同研究者課堂觀察紀錄、教學省思札記、學生及協同研究者訪談、學生學習歷程學習單、聯絡簿小日記回饋及課程總回饋單等質性資料進行研究歷程分析與詮釋。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結論與發現:
    一、 班級輔導方案之發展歷程方面
    (一) 運用多元閱讀媒材及活動,有效提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
    (二)「多元閱讀媒材融入班級輔導方案」課程架構設計符合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規範
    (三)「多元閱讀媒材融入班級輔導方案」之教學挑戰與克服之道
    二、 班級輔導方案之學習成效方面
    (一)本教學方案有助於提昇學生對於關係霸凌之認知
    (二)旁觀者為班級關係霸凌的解決樞紐之一
    (三) 本教學方案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定位
    (四)班級導師可以有效預防及改善關係霸凌的情況
    三、 研究者於教學場域之成長與省思方面
    (一)發展班級輔導方案所具備的能力
    (二)師長須嚴肅面對霸凌議題
    (三)找到自身在教育場域之生命脈絡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教師教學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ultimate aim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multiple media teaching methods into classroom tutoring program, to find the best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challenges, an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response to bullying behavior and the cognition of bullying after this program. Finally, explore the reflec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fter this program.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adopted. With two classes’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an eight weeks integrated classroom tutoring program was executed.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teaching observation records, teaching-reflected diary, student interviewing, feedback from pe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portfolio. After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followed:

    I.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classroom tutoring program
    a.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by using multiple media teaching methods
    b. Curriculum framework designed to meet the integrated activities norms
    c. The best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possible challenges
    II. Learning performance about multiple media into the counseling of students’ relational bully
    a. Improving students' social cognition in relation to bullying behavior
    b. Bystanders can be one of the key solutions for class bully
    c. Helping students find their own position
    d. Class Instructor can prevent and reduce students’ relational bully effectively
    III. Explore the reflec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 Developing the necessary capabilities for class counseling program
    b. Teachers should take bullying seriously
    c. Find my own posi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omain

    Regard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ㄧ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焦點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深入探討關係霸凌 14 第三節 多元閱讀媒材應用 17 第四節 多元閱讀媒材與關係霸凌之相關研究討論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33 第五節 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1 第一節 前導研究 41 第二節 班級輔導方案之發展歷程 53 第三節 班級輔導方案之學習成效 73 第四節 我於教學場域之成長與省思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因應關係霸凌班級輔導方案—創造關係的力量 113 附錄二:「創造關係的力量」班級輔導方案觀察紀錄表 144 附錄三:「創造關係的力量」教學省思札記紀錄表 145 附錄四:前導研究課程回饋表 146 附錄五:霸凌情況調查表(一) 146 附錄六:霸凌情況調查表(二) 148 附錄七:霸凌情況問卷調查表 149 附錄八:14歲的SOS 小說預測題目 150 附錄九:正式研究課程回饋單 150 附錄十:教師訪談大綱 151 附錄十一:學生訪談大綱 152

    一、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王美恩(2011)。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循環。台北:天下雜誌。
    王莉莉(譯)(2011)。 為什麼她們都不跟我玩:第一本探討女性霸凌真相的專書(原作者:Rachel Simmons)。台北:旺旺。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王慧娥(譯)(2012)。14歲的SOS:那些發生在我身上的霸凌告白(原作者:林慧樹)。台北:文經社。
    王慧婷(譯)(2010)。亞斯伯格症與霸凌問題:解決策略與方法(原作者:Nick Dubin)。台北:心理。
    王明傳、雷庚玲(2008)。華人青少年前期兒童之間接攻擊行為的反應評鑑與情緒經
    驗。中華心理學刊,50卷(1),71-90。
    朱玉(譯)(2002)。拒絕校霸 快樂上學(原作者:Michele Elliott)。台北:新苗文化。
    羊恩媺(譯)(2009)。教室裡的惡魔(原作者:山脇由貴子)。台北:平安文化。
    何琦瑜、錢欽昭(民98年11月)。讀寫能力,決定國家競爭力。親子天下,27,12-17。
    吳明宗(2001)。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學生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淑玲(2001)。談圖畫書在讀書治療上的運用—以單親學生為例。美育,122,15-19。
    吳慧貞(譯)(2001)。故事的呼喚(原作者:Robert Coles)。台北:遠流。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煌銘(2012)。繪本閱讀教學—以「人際關係」為主題。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呂政達(2011)。從霸凌到和解。新北市:金塊文化。
    李坤崇(1998)。班級團體輔導。台北:五南。
    李怡道(2011)完全走調的校園霸凌。新使者雜誌,123,58-61。
    李淑貞(譯)(民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原作者:Mona O’Moore,Stephen James Minton)台北:五南。
    汪培珽(2006)。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台北:時報文化。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林淑菁(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關係性攻擊及外顯性攻擊與其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性別平等教育資訊網(民 100 年 06 月 22 日)。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版)。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www.gender.edu.tw/law/index_law.asp/性別平等教育法.doc
    林玫君、歐怡雯(譯)(2007)。酷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和衝突(原作者:J. O,Toole、B. Burton & A. Plunkett)。台北:心理。
    林碧清(譯)(2011)。只能被欺負嗎?:零霸凌,這樣做就對了!(原作者:Mustafa Jannan)。台北:推守文化。
    林項爵(2010)。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瑞英(201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珍琬(2002)。國小校園欺凌行為實際--學生觀點。初等教育學刊,11,219-250。
    邱珍琬(2002)。國小國中校園欺凌行為比較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99-129。
    洪福源(2003)。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0,88-98。
    洪惟善(2012)。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教師管教方式與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胡光倩(2011)。班級讀書治療方案在提升學生反霸凌行為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南琦(2011)。向霸凌 Say NO!:認識→對付→走出霸凌的校園暴力防治三部曲。台北:遠流。
    施常花(1988)。台灣地區學生文學作品對讀書治療適切性的研究。台南:復文。
    柯清心(譯)(1995)。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沈默的受害者(原作者Kim Zarzour)。台北:遠流。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
    洪蘭(譯)(2011)。棉花糖女孩:充實甜美外表下的空洞心靈,教養出自信健康的生命舵手(原作者:Leonard Sax)。台北:遠流。
    胡瑋潔(2004)。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姚淑文、賴芳玉(2009)。請你不要太過份!─從KUSO到校園霸凌。98性別平等,
    2010年5月3日,取自
    http://search. nioerar.edu.tw/edu_paper/data_image/e0001348/0n0/20091100/p0000033.pdf。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導論取向。台北:心理。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Posch & Somekh)。台北:遠流。
    翁福元(主編)(2013)。校園霸凌:學理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如與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雯(2003)。國小兒童親子共讀之輔導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7)。同理心的力量(原作者:Katherine Ketcham&Arthur P. Ciaramicoki)。台北:麥田。
    陳如瑾(2011)。 高雄市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陸蕙貽(譯)(2013)。十字架(原作者:重松 清)。台北:柿子文化。
    張智婷(2013)。國中教師對校園霸凌行為處理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景琳(2009)。青少年之關係攻擊與同儕拒絕。教育心理學報,40 (3),511-528。
    曾志朗、洪蘭(2006)。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台北:天下文化。
    曾如瑩(譯)(2003)。怪女孩出列(原作者:Rachel Simmons)。台北:商周。
    辜琇晶(1998)。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游美惠(2013)。多元性別特質與校園中的性/別霸凌事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3,48-55。
    黃永和(2001)。科學典範的後現代轉向及其課程意涵之研究。政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雷新俊(2009)。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國教之友,60(4),33-41。
    廖月娟、姜雪影、謝凱蒂(譯)(2011)。賈伯斯傳(原作者:Walter Isaacson)。台北:天下文化。
    嚴敏秀(2010)。讀書治療~有效的閱讀改變歷程。諮商與輔導,293,46-48。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第二版: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Geoffrey E. Mills)。台北:學富文化。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慧苓(2005)。國小兒童關係性攻擊/受害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新竹
    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秋菊(2012)。從師生觀點探討學校文化對霸凌防制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之影響。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魯宓、廖婉如(譯)(2011)。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原作者:Barbara Coloroso)。台北:心靈工坊。
    藍雲、陳世佳(譯)(2009)。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原作者:Parker J. Palmer)。台北:心理。
    羅丰苓(2012)。SAFE班級輔導模式─不再霸凌,也不再受凌。台北:張老師。
    羅品欣(2013)。國小學童預防霸凌行為模式驗證暨正向教學課程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學生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民93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23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學生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
    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04&typeid=4&offset=5
    兒童福利聯盟(2011)。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臺北:兒童福利聯
    盟文教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看不見的傷害最痛,2013年台灣校園關係霸凌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584
    教育部(2011)。認識校園霸凌,取自https://csrc.edu.tw/bully/download.asp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孝順謝依涵涉案,外公難過足不出戶(民102年3月19日)。TVBS電子報。取自: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chunta660720130319175903

    二、 西文部份:
    Olweus, D. (1993). Bulling at school, Oxford Blackwell.
    Olweus, D. (1994). Bullying at school: long-term outcomes for the victims and an
    effective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Huesmann L. R, ed. aggressive
    behavior: Current perspectives.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97-130.
    Smith, P. k. & Sharp, S. (1994). School bullying: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Hynes, A. M., & Hynes-Berry, M. (1986). Bibiotherapy: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Londen:Westiview.
    Pardeck, J. A. & Pardeck, J. T. (1984) An overview ofbiblotherapettic treatment approach implication for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Family Theraphy,11(3) 241-252.
    Noddings,N.(1999).Caring and competence.In G.A.Griffin(Ed.),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pp.205-220).Chicago,IL: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Cornett ,C. E. &Cornett ,C. F. (1980). Bibliotherapy :The right book at the right time.Bloomington . IN:University .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6 (3), 710-722.
    Schrank, F. A. (1982). Bibliotherapy as an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ing tool.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16(3), 218-227.
    Doll, B., & Doll, C. (1997). Bibliotherapy with young people: Librarians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working together.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Sullivan, A. K., & Strang, H. R. (2002/2003, Winter). Bibliotherapy in the classroom:
    Using literat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hildren
    Education, 79(2), 74-80.
    Crawley,F.E.(1995).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in Two High Schools:The Story of SS&C Reform in North Carol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San Francisco,CA.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