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利
Shu-li Huang
論文名稱: 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haracter Education Teaching Beliefs and Teaching Efficacy
指導教授: 林紀慧
Chi-hui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品格教育教學信念教學效能
外文關鍵詞: character education, teachers’ beliefs, teachers’ efficac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之品格教育的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首先了解教師品格教育教學現況與需求、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的現況,接著探討不同背景之教師在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上的差異情形,最後,分析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的相關性。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問卷」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並以全國公立國民小學為抽樣單位,依各縣市公立國小學校數佔全國公立國小學校數之比例,再依各縣市學校規模,以分層隨機抽樣300所學校,共發出1,500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數達1,079份,所得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21 for Windows版本進行資料的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獲致結果如下:
    一、國小教師具有正向品格教育教學信念,其中以「教師角色」信念較強。
    二、國小教師的品格教育教學效能良好,其中以「專業效能」表現最好。
    三、不同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學歷、擔任職務和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其品格教育的教學信念有所差異。
    四、不同年齡、教學年資、擔任職務的國小教師,其品格教育的教學效能有所差異。
    五、國小教師之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兩者之間呈現高度相關。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越低,則品格教育教學效能亦越低。教師的「教師角色」信念越強,其「專業效能」越高,但「自我效能」卻越低。

    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and teaching efficacy on character education.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o collect the data. The survey was targeted at the teachers in 300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amount of the delivered questionnaires was 1,500 and 1,070 valid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Data analysi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SPSS 21 for windows.
    The results from data analysi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eachers hold positive teaching beliefs, particularly in the part of teachers’ role field.
    2.Teachers’ teaching efficacy is nice, especially in the part of professional efficacy field.
    3.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gender, age, teaching period, and job position.
    4.Teachers’ teaching efficac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age, teaching period, and job position.
    5.There is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teaching beliefs and teaching efficac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lower of teaching beliefs are, the lower of teaching efficacy will be. The stronger of teaching beliefs on “teachers’ role” is, the higher of professional efficacy will be, but self-efficacy will be low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school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品格教育 7 第二節 品格教育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品格教育教學信念 32 第四節 品格教育教學效能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5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71 第二節 國小教師品格教育實施現況分析 75 第三節 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現況分析與討論 8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差異性分析 87 第五節 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相關分析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壹、中文部分 119 貳、西文部分 125 附錄 127 附錄一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 127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修正彙整表 135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48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52 附錄五 正式問卷樣本及回收統計表 156

    壹、中文部分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雙月刊,92,78-95。
    王如敏(2001)。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保進(2008)。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臺北市:高點教育。
    王苓如(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品德教育知覺與實施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古玉鈴(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信念、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白亦方、周水珍、杜美智、張惠雯(2012)。新興議題於國中小課程實施的可行性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19,10-22。
    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課程與教學,4(1),129-154。
    朱耀明、孫露華、陳敏志、閰世玲(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4-459),高雄市。
    江惠玲(2011)。桃園縣品格實踐學校實施計畫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人員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但昭偉(2004)。不夠好也沒有壞過的道德教育工作者與道德教育—兼論品格教育推行上的一個困難。學生輔導雙月刊,92,24-37。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42-46。
    何琦瑜(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吳明隆、陳火城(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自我知覺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28,113-132。
    吳威廷(2003)。國民中學教師信念、教學行為與其學生學習結果之關係探討-以雲林縣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璧如(2000)。教師效能感之內涵分析。研習資訊,17 (5),57-66。
    吳璧如(2004a)。幼兒職前教師效能感之測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6 (2),165-184。
    吳璧如(2004b)。幼稚園職前教師的教師效能感與任教承諾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207-230。
    呂秀桂(2008)。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師效能之影響--以教師工作投入為干擾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 丹(1989)。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載於教育部(2002年8月)主編:新舊課程銜接手冊,1-27。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55。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11)。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臺北市:心理。
    周慧菁(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課。載於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頁14-21)。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天祐、吳清山(2005)。品格教育、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150。
    林欣毅(2008)。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之認知與執行效能感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清江(1999)。與教師在一起進行教育改革(87年度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演講詞)。教育資料文摘,43 (1),3-6。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1999)。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 (3),9-21。
    林進材(2000a)。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0b)。教學理論與方法(二版)。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
    邱皓政(201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施淑娟(2009)。幼兒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發展合宜教學信念之初探。幼兒教育,295,15-31。
    洪 蘭(2012)。請問洪蘭老師。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紫原(2004)。品格教育效能感與學校關懷氣氛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 (2),139-156。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教育研究集刊,34,85-114。
    張芳全(2009)。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0)。教師在新移民子女的教學信念與效能關係的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95,64-73。
    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慧如(2009)。國小教師道德認知發展與品格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蕙蘭(2008)。一位國小教師品格教育信念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8)。教育施政主軸行動方案暨成果表。2012年5月6日,取自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1103232/950724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12年6月18日,取自 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中程計畫。2012年6月23日,取自www.edu.tw/pages/li st.aspx? Node=2042&Type=1&Index=9&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3)。世界各國推動品格及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2012年7月15日,取自http://ce.naer.edu.tw/upload/research_book/50_1288841560.pdf
    教育部電子報(2012)。首次與媒體茶敘,蔣偉寧部長提八項施政主軸。教育部電子報,501。2012年8月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foreword.aspx?period_num=501
    梁淑惠(2011)。國小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品德教學行為之研究。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梁鳳珠(2011)。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粘舒愉(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秀芸(2011)。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易萍(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品德教育的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純菁(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道德推理與品格教育效能感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品德教育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市。
    陳金萍(2003)。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與教師信念關係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迺臣(2007)。品德教育基本原理及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59,5-14。
    陳健生、霍玉英(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教師信念初探。課程與教學季刊,3(2), 115-134。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21 (1),27-51。
    陳憶萍(2010)。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品德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沈連魁(2008)。幼兒體能教師教學信念與有效教學表現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41(2),55-68。
    曾沈連魁(2012)。臺灣地區大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2,15-23。
    曾國鴻、廖居治(2003)。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443-450。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雯(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黃瑋琦(2012)。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品德教育環境、教師品德教育信念與品德教育行為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黃榮村(2004)。教品格,老師要站得穩。載於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38-42。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儒傑(2004)。國小教師效能信念與成敗歸因對教學表現之關係。教育研究資訊,12(4),83-104。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葉天男(2009)。澎湖縣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實施現況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葉學志(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 5-14。
    甄曉蘭、周立勳(1999)。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課程與教學,2(1),49-68。
    劉世雄(2011)。臺灣不同城鄉地區國小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其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課程與教學,14(3),47-76。
    劉佳惠(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孟芬(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與品德教育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威德(2002)。教師教學信念系統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州學報,15,164-178。
    劉純如(2008)。高雄縣國小教師生命意義感、教師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嘉韻(2012)。潑糞雙煞。蘋果日報,2012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519/34240421/
    鄭淵全(201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8,183-202。
    鄭瑞城(2009)。教育政策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33(2),103-110。
    蕭秋祺(2013)。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縣性結構分析關係。長榮運動休閒學刊,7,56-67。
    龍應台(2006)。今天這一課: 品格。《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臺北市:時報。
    謝文英(1992)。提升教師效能(上)。研習資訊,9(2),30-33。
    謝秉宏(2009)。教師信念量表之編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宜禎(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簡成熙(2007)。臺灣德育的推展與研究何去何從?教育研究月刊,159,46-59。
    簡紅珠(2006)。以學習成就為主的教師效能研究與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75-90。
    顏真譯,Herber Spencer著(2007)。史賓賽的快樂教育。臺北市:新手父母。
    魏國賢(2010)。國民小學教師品德教育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魏國賢(2010)。國民小學教師品德教育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譚彩鳳(2010)。從教師的學習經驗探討其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塑造:個案研究。當代教育研究月刊,18(2),71-111。
    蘇苓娟(2008)。高雄縣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素慧、詹勳國(2005)。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行為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0(1),27-51。

    貳、西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erger, E.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 valley. The Fou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2(2), 3-4.
    Calderhesd, J. (1996). Teachers: beliefs and knowledge. In D. C. Berliner & R. C. Calfee (Eds.), Handbook of Edicational Psychology (709-725). NY: Macmillan.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3). Eleven principl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Scholastic Choices, 18(8), 5.
    DeMarco, D. (1996). The heart of virtue: lessons from life and literature illustrating the beauty and value of moral character.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Forlow, R. L. K. (2002). Teacher's percep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staff development. (ProQuest Document Reproduction UMI No. 3022096).
    Gates, K. E. (2008). 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3320812)
    Gibbs, L. & Earle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 Delta Kappa Fastback (Whole No. 362).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ill, D. W. (2000). Becoming good: building moral character. Downers Grove, Ill. : InterVarsity Press.
    Issac, D. (1976). Character-building: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Dublin, Ireland: For Courts Press.
    Iyer, R. B. (2011). Do teacher efficacy, teacher understand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haracter education program? (ProQuest Document Reproduction UMI No. 3460635).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6-11.
    Lickona, T. (1996).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93-100.
    Lickona, T. (1997). The teacher’s role in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179, 63-80.
    Lickona, T. (1999). Character education: seven crucial issue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201, 77-84.
    Lickona, T. (2001). What is good character? Reclaiming Children & Youth, 9(4), 239-251.
    Lickona, T. (2004). Character matters: 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good judgement, integrity, 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 NY : Touchstone.
    Milson A. J., & Mehlig L. M. (2002).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1), 47-53.
    Nespor, J.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urriculum Studies, 19(4), 317-328.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4932).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307-332.
    pdfs/abstracts/stephens_2008.pdf
    Pritchard, I. (1988). 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Prospects and Problem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6(4), 469-495.
    Raymond, G. W. (2001). The academic impact infusing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ProQuest Document Reproduction UMI No. 3008019).
    Richardson, V. (1996).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Sikula, T. Buttery & E. Guy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Stephens, A. S.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sson study on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eachers’ perception of efficacy.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gent.edu/acad/schedu/
    The Ladybug Foundation (2011).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ladybugfoundation.ca/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