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淑靖
論文名稱: 抽象藝術風格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
Research on applying the Abstract Art Style in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指導教授: 葉俊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抽象藝術抽象繪畫抽象雕塑
外文關鍵詞: Abstract Art, Abstract Sculpture, Abstract Paint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抽象藝術風格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教學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民小學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抽象藝術風格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育之情形,從相關文獻探討著手,對教學理論做一探討與分析
    ,研究目的:

    一、探討抽象藝術風格的特質與內涵。
    二、探討國小高年級以抽象藝術風格為核心之藝術課程設計。
    三、經由教學活動之實際驗證,探討課程之可行性,並提出建議。

    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學生學習單、學習心得、學習成果評量、教學日誌、觀察教師紀錄、教學檢討等相關資料進行教學驗證,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學活動過程能啟發學生創造力與想像力,並引起學習的興趣。
    二、學生能運用藝術語彙表達思想、感知的經驗、自我心象與美感經驗。
    三、學生能經由審美活動將感情經驗、智慧經驗、知覺經驗、美感經驗作一統整的表現,增加視覺思考的經驗。
    四、學生能將抽象藝術風格轉化為自我的創作表現。
    五、學生從不同藝術風格的練習中認識了更廣闊的藝術世界。

    關鍵字:抽象藝術、抽象繪畫、抽象雕塑


    Abstra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how the abstract art styl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s applied to the 5th and 6th grade students’ visual art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studying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theories involved.

    Research goals:

    1.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of abstract art style.
    2. To discuss the design of arts curriculums that take abstract art style as a core.
    3.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urriculums through actual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verification,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made use of student work sheets, learning reflec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teaching logs, teaching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to verify the teaching process.

    Research findings:

    1.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inspire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in students, and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2. Students can use the artistic vocabularie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sensation experience, self-image and esthetic experience.
    3. Through esthetic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can have integrated performance on their sentiment experience, wisdom experience,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and 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ncrease their sight-based thinking experience consequently.
    4.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transform the abstract art style into an creative performance of themselves.
    5.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 a broader art world through practices with different art styles.


    Key words: Abstract Art, Abstract Painting , Abstract Sculp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抽象繪畫藝術風格之特質分析 9 第二節 抽象雕塑藝術風格之特質分析 20 第三節 國小抽象藝術風格課程設計理念 35 第三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工具 57 第二節 研究時間流程 59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 60 第四節 教學內容架構 61 第五節 教學單元活動設計 66 第四章 教學實施結果之分析與檢討 75 第一節 詹奴勒機械語言的異想世界教學研究結果 75 第二節 與亨利摩爾有約教學研究結果 84 第三節 進入蒙德里安的幾何世界教學研究結果 95 第四節 走進克利的線條世界教學研究結果 106 第五節 康丁斯基的音樂之美教學研究結果 118 第六節 進入米羅的異想世界教學研究結果 127 第七節 綜合分析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2 第二節 建議 160 參考文獻 164 附錄 附錄一 教學單元設計(教學主題一 ~ 六) 168 附錄二 學生學習單(1) 180 附錄三 學生學習單(2) 181 附錄四 學生學習自我評量表(自我評量表一 ~六) 182 附錄五 學生學習回饋表 188 附錄六 學生作品舉隅 189 附錄七 學生學習單舉隅 190 附表目次 頁次 表 2-1 國內國小視覺藝術教育之藝術創作主題教學研究 50 表3-1 研究時間流程 59 表3-2 教學單元示例 66 表3-3 自我評量表示例 69 表3-4 評量給分表 70 表3-5 教師評量表 70 表3-6 協同教師意見表 71 表3-7 本研究資料的編碼表 72 表4-1 「詹奴勒機械語言的異想世界」自我評量統計表 80 表4-2 「詹奴勒機械語言的異想世界」評量統計表 81 表4-3 「詹奴勒機械語言的異想世界」協同教師意見表 83 表4-4 「與亨利摩爾有約」自我評量統計表 91 表4-5 「與亨利摩爾有約」評量統計表 92 表4-6 「與亨利摩爾有約」協同教師意見表 94 表4-7 「蒙德里安的幾何世界」自我評量統計表 102 表4-8 「蒙德里安的幾何世界」評量統計表 103 表4-9 「蒙德里安的幾何世界」協同教師意見表 105 表4-10 「走進克利的線條世界」自我評量統計表 113 表4-11 「走進克利的線條世界」評量統計表 114 表4-12 「走進克利的線條世界」協同教師意見表 116 表4-13 「康丁斯基的音樂之美」自我評量統計表 123 表4-14 「康丁斯基的音樂之美」評量統計表 124 表4-15 「康丁斯基的音樂之美」協同教師意見表 126 表4-16 「進入米羅的異想世界」自我評量表 133 表4-17 「進入米羅的異想世界」評量統計表 134 表4-18 「進入米羅的異想世界」協同教師意見表 136 表4-19 學生學習心得自我評量 138 表4-20 學生學習心得自我評量 141 表4-21 學習心得自我評量表 144 表4-22 協同教師觀察紀錄統計表 146 附圖目次 頁次 圖1-1 研究架構 5 圖1-2 研究流程 6 圖2-1 詹奴勒 19 圖2-2 歐贊凡 19 圖2-3 布朗庫西 空間之鳥 23 圖2-4 亨利摩爾 斜倚的人體 25 圖2-5 傑克梅第 城市廣場 27 圖2-6 佩夫斯納 噴水 29 圖2-7 薄邱尼 空間中連續之形 33 圖2-8 抽象藝術風格在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統整的意義 49 圖3-1 抽象藝術風格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統整教學之課程內容架構62 圖3-2 「抽象繪畫風格之美」主題統整 64 圖3-3 「抽象雕塑風格之美」主題統整 65 圖4-1 「詹奴勒機械語言的異想世界」學生作品 77 圖4-2 「詹奴勒機械語言的異想世界」學生作品 79 圖4-3 「與亨利摩爾有約」學生作品 89 圖4-4 「與亨利摩爾有約」學生活動情形 90 圖4-5 「蒙德里安的幾何世界」學生作品 100 圖4-6 「蒙德里安的幾何世界」學生活動情形 101 圖4-7 「走進克利的線條世界」學生作品 111 圖4-8 「走進克利的線條世界」學生活動情形 112 圖4-9 「康丁斯基的音樂之美」學生作品 122 圖4-10 「進入米羅的異想世界」學生作品 131 圖4-11 「進入米羅的異想世界」學生活動情形 132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王秀雄 。「美育與人生-藝術在文化功能的探釋」。美術論叢3 美育與人生。 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省立美術館主編(1993)。抽象畫。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再版。
    佟景韓、易英主編(1994)。造型藝術美學。台中市:洪葉文化。27。
    李良仁(1986)。雕塑技法。台北市:藝風堂。
    李長俊譯( 1972)。現代雕塑史。台北市。大陸書店大陸書店。Herbert Read 。
    李長俊譯(1985)。安海姆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清夫(1992)。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長俊譯(1990)。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台北市:大陸書店。Edward Lucie-Smith。
    李長俊(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三版。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賢文策劃(1982)。黃才郎 主編。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渝譯(2001)。現代畫是什麼?。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Alfred H.Barr,JR。
    李堅萍(2001)。電腦科技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發揮教學統整之功能。國教天地,143期,41-45。
    呂澎譯(1987)。論藝術裡的精神。台北市:丹青圖書。Wassily Kandinsky。
    何政廣主編(1996)。米羅。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舒屏(2003)。傑克梅第。何政廣主編。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1997)。歐美現代美術。二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吳瑪琍譯(1998)。藝術的精神。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Wassily Kandins 。
    吳瑪琍譯(1998)。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Wassily Kandins。
    吳瑪琍譯(1995)。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Wassily Kandins
    林崇宏(2002)。造形與構成 視覺設計應用的基礎與原理。永和市:視覺文化傳播公司。
    林素惠(1986)。康丁斯基研究(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佳慶編輯部譯。了解藝術。(1994)。台北市:佳慶文化事業。98。
    侯宜人(1994)。自然˙空間˙雕塑-現代雕塑透視。台北市:亞太。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
    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 期, 575-592。
    張中煖(2005)。我對表演藝術教育的看法—策劃引言。美育雙月刊,147卷。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 期,
    311-324。
    郭禎祥(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市:景文。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新趨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
    輔導委員會。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
    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 期。 575-592。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
    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
    張光琪(2002)。柯爾達。何政廣主編。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崔薏萍(2003)。亨利摩爾。何政廣主編。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許清原(2004)。以靜制動-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活動雕刻藝術典範的轉移。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世宗(1998)。「創意美勞教材開發-創意教學在美勞上的應用」。《視覺藝術教育專輯ΙV》。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中心。台北。19。
    曾雅雲譯(1987)。藝術史的原則。何政廣主編:雄獅。28~30。
    黃譯瑩(1999)。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8:4,616-633。
    趙惠玲(2001)。視覺文化統整課程初探----從惠玲檳榔與荷莉的例子談起。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1-430。
    劉振源(1998)。抽象派繪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一個退休美術教師的期盼,美育雙月刊,110期。
    20-29。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料,7:2,
    128-138。
    劉思量(1998)。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
    劉其偉(1994)。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東坡編著(2002)。二十世紀美術全覽。臺北縣:相對論。

    一般網路資料

    李賢輝(2000)。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12/chap12-03.htm。(2009年9月20日)
    周怡秀(2006)。繪畫中的音樂–保羅.克利的《複音繪畫》。http://www.ttsh.tp.edu.tw/~t450/year01.htm 。(2008年月11月15日)。
    潘世尊(2004)。行動研究的性質與未來-質、量或其它。屏東師院學報第二十期181-216。http://www.npue.edu.tw/adm/research。(2008年11月30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