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淑旻 Jhang Shu-Min |
---|---|
論文名稱: |
城鄉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況之研究--以桃竹地區六所學校為例 The Study of English Learn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
指導教授: |
簡紅珠
Chien Hong-Ch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1 |
中文關鍵詞: | 英語學習資源 、城鄉差異 、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況 |
外文關鍵詞: | English learning resource, education differen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glish learning condi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城市、鄉鎮及偏遠地區的國小學童校內課堂中英語學習的情況,並探討城市、鄉鎮及偏遠地區的國小學童校內外英語學習資源以及城市、鄉鎮及偏遠地區的國小學童家長對學童學習英語的參與度。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觀察、訪談及問卷調查。觀察方式的進行係以桃園、新竹地區市區、鄉鎮及偏遠地區國小各二個五年級班級為對象進行觀察。訪談對象有二,在學生方面,是由研究者進行課室觀察的班級學生中選出,共訪談48位;在教師方面,是研究者進行課室觀察班級的英語教師,共六位。問卷調查的對象為研究者進行課室觀察觀察之六個班級的學生家長,一共發出179份問卷。回收145份問卷。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城市、鄉鎮及偏遠地區的國小學童校內課堂中英語學習的情況:
(一)在學習表現方面,城市國小學童在口語練習和聽、寫練習的表現較佳;鄉鎮國小學童在在英語課堂中的表現有明顯的落差;偏遠地區國小學童認讀及書寫表現較城市和鄉鎮學童為差。
(二)活動參與方面,視教師教學風格和班級特性而有不同。教師教學方式活潑、同儕互動良好之班級活動參與度較高。
(三)學習態度方面,城市國小學童面對沒有興趣的課程內容,會表現出不願意上課的情形;鄉鎮國小學童學習意願和上課配合度較佳;偏遠地區國小學童學習意願較低落。
(四)師生互動情形偏遠地區稍差
二、城市、鄉鎮和偏遠地區學校校內資源差異不大。校外資源方面,城市明顯優於鄉鎮及偏遠地區。
三、城市地區的家長相較於鄉鎮及偏遠地區願意花較多時間指導並了解子女英語課業情況。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of English learning of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in urban, rural and remote area.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ed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e sample for classroom observation was six 5th grade English classes, with two respectively in urban, rural and remote area of Hsinchu and Taoyuang county.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English teachers of these 6 classes.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students’ par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students in urban area performed best in oral , listening and writing expressions .
2.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students’ engagement in learning activities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ree areas. Teacher’s teaching style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wer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engagement.
3.The students in urban area were not enthusiastic with learning if the lesson was not interesting.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 were more willing to learn English in the class. The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showed less willingness to learn English.
4.In remote area, there were few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English class.
5.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inside-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resources among the schools in three areas; however, the urban schools had more outside-school learning resources than both rural and remote schools.
6.Parents of the students in urban area we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of English than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in both rural and remote area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千倖(民87)。高中英文教師使用媒體狀況調查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64,65-88。
王保進(民80)。台灣地區國民教育發展型態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4,207-234。
王惠如(民80)。我國公立高級中學教學資源調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尤淑純、蔡玉瑟(民87)。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2,55-101。
文超順、林信峰、張志明(民92)。東部地區國民教育現況、願景與行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08,4-15。
石素錦(民82)。教學法與英語教學。北師語文教育通訊,2,57-67。
石素錦(民87)。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英語教學—根據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理論談國小英語教學實務分析。載於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26。台北:文鶴。
朱敬先(民84)。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82)。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92年1月6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8)。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93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taiwangofar.com.tw/index.html
余龍豪(民92)。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探討-以高雄市和台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宜貞、黃秀霜(民87)。家庭環境變項、認字、語意區辨及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21,357-380。
吳財順(民92年1月8日)。范巽綠:引進外籍英語教師為推動英語教學合作團隊。中國時報,第13版。
吳裕益(民82)。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德邦、鄭媄京(民89)。台灣中部地區國小二至六年級學童除乘法概念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4,341-364。
巫有鎰(民88)。影響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玉芬(民77)。國立實驗高中國小部英語教學實驗實驗期中報告。載於第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11-140。台北:文鶴。
李育奇(民83)。「學習者為中心」與英語句型教學策略。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5(4),57-68。
李家同(無日期)。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民93年3月5日,取自http://tms.math.ntu.edu.tw/edu/ article _03_03_19.htm
李咏吟(民82)。國民中學城鄉教師教學行為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1-15。
沈琇靖 (民92)。兒童美語:理論與應用。台北:啟英文化。
周中天、徐加玲(民78)。兒童提前學習英語對其日後英語能力影響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報告編號:NSC 78-0301-H003-11),未出版。
孟祥傑(民92年9月25日)。基測英語成績 班級出現雙峰。聯合報,第10版。
林怡婷 (民92年11月28日) 政大來的小老師消弭英語雙峰免費補救教學。聯合報,第3版。
林進材(民81)。改進外語教學的途徑。師友,303,54-56。
林萬義(民75)我國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校建築及其附屬設備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雪(民92年8月2日)。問卷調查:國小英語教學 城鄉差距大。民生報,第11版。
邱才銘(民87)。高雄市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教育實況之觀察、訪問與問卷調查。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玉惠(民80)。社會語言學和英語教學。外國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幼獅文化。
施玉惠(民89)。國小英語教材評審規準。康軒英語通訊,1,1。
施玉惠、朱惠美(民88)。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台灣教育,258,9-13。
施玉惠、周中天、陳淑嬌和朱惠美(民87)。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未來規劃方向。載於第七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冊,759-777。台北市:文鶴。
胡夢鯨(民84)。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6(1),1-35。
唐璽惠(民77)。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志麟(民83)。臺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17,175-202。
孫清山、黃毅志(民85)。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期刊,19,95-139。
袁彩虹、郎紅琴(民89)。母語文化的負遷移與英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36,46-47。
馬信行(民81)。台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19-56。
馬信行(民82)。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機會公平性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廣亨(民75)。台灣地區中上學校圖書館之建築設備及圖書典藏情形。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40,113-128。
張日銘(民81)。外語教、學面面觀。教育研究,23,18-22。
張芳杰、黃自來 (民79)。國中生提前學英語對其在校成績及學習能力影響之研究。載於黃自來(主編),英語教學拓新與深化(113-172頁)。台北:文鶴。
張春興、林清山(民7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湘君 (民88)。Krashen 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及其對台灣國小英語教學之啟示。台北師院語文集刊,4,85-102。
張雅卿 (民93)。國小英語教學城鄉差距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民8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2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94新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2b)。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曹逢甫、吳又熙(民81)。小學三年英語教學追蹤輔導後續實驗計畫第一年研究報告。台北:文鶴。
莊光明(民88)。最新英語教學與雙語教育。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莊曉明(民88)。父母陪孩子一起學英語吧。台灣教育,582,44-47。
陳秀才(民87)。幼兒早期語言的學習。國教輔導,323,28-33。
陳秀慧(民73)。高中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靖、鄭燿男(民8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俊佑(民89)。台北市實施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建宇(民88)。英語教學中的美國文化特質。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4),137-153。
陳春蓮(民88)。從學習者特質論國民小學英語教學之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2(3),23-36。
陳曼玲(民92年12月22日)。國中學測成績低落學校 明年納教育優先區。中央日報,第13版。
陳順利(民90)。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績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
陳達武(民86)。淺談新的英語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社會科學學報,5,99-126。
曾月紅(民89)。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台北,五南。
彭美玲(民84)。台北市國小校內團體活動兒童英語組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自來(民76)。動機、教材、教法與管理—從教育心理學談英語教學。載於中華民國第四屆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47-53。台北:文鶴。
黃自來(民79)。英語教學新象。台北:文鶴。
黃自來(民81)。美國文化價值觀與英語教學。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3(4),1-24。
黃自來、徐加玲(民78)。年齡、動機與學習第二語言—兼談小學是否應教英語。載於中華民國第六屆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47-53。台北:文鶴。
黃素月(民79)。誰有學外語的天份?英語教學,15(1),52-56。
黃毅志(民79)。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均等。思與言,28(1),93-125。
楊育芬(民85)。英語學習不振之原因。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7(4),85-101。
楊榮蘭(民88)。都是ABC惹的禍?從美國外語學習標準談國小英語教學。新講台,2,42-44。
楊懿麗(民76)。談兒童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2(2),37-41。
楊懿麗(民77)。國小兒童學習英語之實驗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報告編號:NSC 77-3301-H-004-03),未出版。
楊懿麗(民87)。童言無忌—從母語的習得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24,1-7。
賈馥茗(主編)(民88)。教育心理學。台北:空中大學。
劉家寧(民77)。台北市國小學童參加校外英語學習消費者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語 (民88)。不要重蹈國中英語教學的覆轍。師友,308,10-16。
潘佳幸 (民85)。高雄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蔣貴枝(民89)。國小英語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楓琳(民89)。台南市國小英語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燿男(民91)。建構取向教學/指導教學對國小學童數學成績及學習適應之影響:以台南市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585-613。
鄧慧君 (民83)。文化背景知識與語言理解。英語教學,18(4),45-54。
盧秀鳳(民84)。國民小學開設英語課程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美貴(民82)。兒童教育的理念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戴維揚 (民88)。如何選擇與評鑑多媒體兒童英語教材。師友,308,5-9。
戴麗觀 (民88)。不同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對國小學童英語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一謙(民91)。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其遭遇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國平 (民80)。語言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5(4),4-6。
謝淑娟 (民90)。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蓉倩 (民92年4月11日)。拉近城鄉差距 優惠偏遠教師。中央日報,第13版。
謝麗雪(民86)。學生教學示範問題面面觀。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4(4),81-91。
譚光鼎(民81)。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中學童升學機會與社會階層再製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Baranov, B. (1986). How much do we know about rural education? What do we need to find out? (ERl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7944).
Behrman, J., & Birdsall, N. (1983). The implicit equity-pro-ductivity trade off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chool resources in Brazil. World Bank Country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983-1. Washington, DC.
Bickerton, D. (1981). Roots of language. Ann Arbor, MI: Karoma publishers.
Blair, R. W. (1982).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Brookes, N. F. (1981). Encouraging sig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35(2), 95-96.
Brown, H. D. (1993).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urstall, C. (1975). French in primary school: The British experiment. Candai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31(5), 388-402.
Cazden, C. B. (1988). Classroom discourse: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orstman, NH: Heinemann.
Criel, H., & Maas, T. (1982). The disadvantaged chil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Cummins, J. (1980). The cross-lingual dimension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Implic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the optimal age issue. TESOL Quarterly, 14(2), 175-187.
Daneman, M., & Carpenter, P. A. (198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and reading.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4), 450-466.
Desevova, P. (1979). Sociometric status a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61, 465.
Dornyei, Z. (1990). 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40(1), 45-78.
Dulay, H. C., & Burt, M. K. (1974). 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r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24(1), 37-53.
Dulay, H., Burt, M., & Krash, S. (1982). Language two.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nocchiaro, M. B. (1989). English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Flynn, S. (1987). A paramenter-setting model of L2 acquisition :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anaphora. Boston, MA: D. Reidel Pub.
Garcia, E. (1991). Education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Educational Practice Report: 1. ( ERIC Doument Reproducition Service No. ED 338099).
Gardner, R. C. (1976).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urse related changes.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32(3), 243-266.
Gray, H. D., & Tindall, J. A. (1985). Peer counseling: In depth look at training peer helpers. Muncie, IN: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Hopkins, J. R. (1983). Adolescence: The transitional yea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orn, J., & West, T. (1992). The influence of rural vs. non-rural background and setting variables on psycho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3(2), 85-87.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Maitland, K. (1997). Adding English. Parsippany, NJ: Good Apple.
Monchar, P. H. (1981). Regional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Comparative Educational Review, 25(1), 1-12.
Nelson, J. L. (1991). Communities, local to national, as influences o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 Shaver, J. P.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Macmillan.
Patterson, G. (1994). Career-related predictors of work-bound and college-bound status of adolescents in rural and nonrural Area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15(3),141-56.
Rivers, W. M. (1982).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20 (2), 2-9
Saville-Troike, M. (1989).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 B. Blackwell.
Snow, C. E., & Hoefnagel-Hohle, M. (1978).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 49(4), 114-128.
Stennett, R. G. (1978). Elementary French program evaluation: Preliminary report. The Base-Line Cohort: The Grade 8 Class of 1977-1978. ( ERIC Doument Reproducition Service No. ED 18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