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宜亞
Lee Yi.Ya
論文名稱: 閃現—失效、低溫與空白
Flash—cold、blank and to failure
指導教授: 黃銘祝
Huang Ming Ch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閃現失效空白
外文關鍵詞: flash, light, blank, failur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以筆者在2009年至2012年期間所創作的油畫作品。透過對於「光」的探討以及脈絡的梳理,結合繪畫創作的形式,表達一個扁平、沒有重力感的新世代青年。

    本研究動機與目地,於2009年第一次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曝光過度的相片」,進而思考照片與寫實繪畫的關係。然而,最重要的是「光」成為了兩者的連結,這中間經過了文獻資料的搜集以歷史脈絡的整理,使筆者從中理解到光的重要性及變革。此外,寫實繪畫為筆者創作再現的主要形式,以失效探討「轉換」在藝術中的重要性,同時回頭檢視筆者的創作以瞬間的閃光與繪畫的永恆進行辨證。

    本創作論述以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作為光的啓迪,探討攝影與繪畫當中光的流變。從生命的靈韻開始講至複製時代的來臨及人工光環的興起。並在創作理念與形式中探討,從輕忽的黑夜、切斷的殘片、低溫與空白,探討畫面外在與內在的心理因素。因此本創作研究基於上述理由,作品分成三個系列。「雜草的存在系列」、「生活中的片段系列」、「聚會系列」。探討每個階段的風格與心態上的轉變,並以戲謔的閃光爬梳作品的內容,表達了這時代年輕人所認同的不確定。因此,新世代的青年無法像上一代一樣,專注在某種理想和現實上。也因為四處游離沒有明確的方向,成為筆者對於生活中孤獨的投射表現。
    關鍵字:閃現、光、失效、空白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esearcher’s creations from 2009 to 2012, which presents discussion of light in the form of painting and trying to portrait a youth of the new generation without sense of histor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he study is motivated by a surprising “overexposed photo”, which inspires the researcher to dig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 and realistic painting. Among all the factors, “light” is the bridge for the two parti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gathering on relating theory and history, the study reveals the importance and the revolutionary character of light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 and realistic painting. The researcher takes the realistic painting as the major artistic metho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idea of “transformation” in art by using the concept of failure.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probes into the creations of the researcher to searc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mentariness of flash and the eternity of painting.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creations is Plato’s Cave Allegory, in which applied for explaining the revealing character of light and fo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light in photography and painting, from life aura to the artificial aura with the coming of the age of reproduction. Themes in the concept and the form are careless night, cold and blank, and cutout;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within or beyond the image are also included. Accordingly, the overall crea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thriving weed”, “real life scenario”, and “parties and meetings”. Each one represents a transformation on style and mindset in different stages, conveying the uncertainty upholding by the youth of the new generation by using flash to run through a connecting thread in parody. The youth of the new generation are not capable of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illusory utopia or reality as their parents and the discard state has iterated in the lowliness of the life of the researcher.

    Key words: flash, light, blank, failure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03 一、 研究範圍 03 二、 研究架構 04 第二章 創作思維的開展 05 第一節 光 05 一、 光的出現 05 二、 光在藝術上的轉變 07 第二節 光的價值 22 一、 內在的靈光 22 二、 外在的光環 24 第三節 失效 26 一、 失效的產生 26 二、 失效的影響與結果 28 第四節 小結 34 一、 光的啓迪與改革 34 二、 光的思想與蛻變 34 三、 失效的探索 35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 36 第一節 輕忽的黑夜 36 第二節 切斷的殘片 39 第三節 低溫與空白 41 一、 低溫的風格 41 二、 造畫空白 43 第四節 小結 45 第四章 作品分析 46 第一節 失效照片的繪畫創作 46 一、 「刻意」呈現失效的照片 47 二、 再現「失效的照片」的重要性 50 第二節 主要系列作品說明 52 一、 「雜草的存在」系列 52 二、 「生活的片段」系列 58 三、 「聚會」系列 66 第三節 小結 82 第五章 結論 84 第一節 總結 84 一、 光與失效的結合,引發筆者創作中的手法 84 二、 從閃現的黑夜裡,尋求筆者片段中空白思維 85 三、 保有光感的繪畫,探尋這世代青年內在的游離心態 86 第二節 未來發展 86 【參考書目】 87 【附錄】 89

    刁筱華(1998)。寫實主義。香港:遠流(香港)出版公司。Linda Nochlin. (1971).Realism.
    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初版。台北市。美學書房。
    方惠光(2004)。二十世紀新藝術的浪潮。台南市。國超文化事業。
    史作檉(2006)。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朱寧嘉(2009)。藝術與救贖:本雅明藝術理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其(2007)。世界當代藝術大師叢書:形象的模糊。湖南美術出版社。中國、長沙。
    江坤松(1982)。攝影百科大全。江弘圖書出版社。台北市。
    吳介禎(2001)。世界藝術史。台北市。木馬文化。Honour, Hugh & Fleming, John. A world history of art.
    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世界。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John berger,(1985),The Sense of Sight.
    徐洵蔚、鄭湛譯(1996)。後普普藝術。臺北市。遠流出版。Paul Taylor(1989)Post-Pop Art.
    胡詔凱(1977)。攝影表現的「藝術性VS.非藝術性」論證。攝影與藝術學術論文集。1977年專題學術研討會文集。(1997)。
    施昀佑、黃一凱(2012)攝影的精神。新北市。大家出版。Gerry Badger(2007)。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許綺玲(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初版)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Walter Benjamin Essais。
    許綺玲(1997)。明室.攝影札記。臺北:台灣攝影工作室。Roland Barthes.(1980).La chamber Claire.
    章光和(2004)。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只論述與實踐。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殷雄(2006)。現代具象語言。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上海。
    張羽梵編譯。佩爾斯坦現代主義寫實繪畫。2011年。第430期。「藝術家雜誌」。
    陳品秀(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臉譜出版。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 :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市:唐山出版社。Susav Sontag(1977),On photography.
    曾恩波(1973)。世界攝影史。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蔡佩君(2007)。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台北市。行人出版。
    劉若韶(1996)。柏拉圖<理想國>導讀。台北市。臺灣書店。
    劉惠媛譯(2002)。影像的閱讀。臺北市。遠流圖書。John Berger(1980). About Lookin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