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日堯 Lin, Jih-Yao |
---|---|
論文名稱: |
小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與人際關係、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關聯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ort Club Particip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ll-be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高三福
Kao, San -Fu |
口試委員: |
聶喬齡
NIE, Qiao-Ling 黃崇儒 Huang, Chong-R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1 |
中文關鍵詞: | 多元運動 、體育社團 、運動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multiple exercise, sports association, sports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小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頻率、時間和類型對人際關係、幸福感及學業表現的影響。以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小部參加過運動社團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人數、性別、年級等基本資料使用「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進行調查,採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結果:參與社團的頻率、時間和類型與學童的人際關係、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並無顯著關係,本研究對此一結果進行討論,並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ll-being and learning effec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 clubs. The participating frequency, period, and types of sports were the main factors of this research. The subjects wer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join the sport clubs in National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at Hsinchu Science Park. The method was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strument was the Scale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Well-being in sport club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s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Pearson correlation, simpl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ll-being and learning effects in participating sport club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no correlation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 periods and sport types of sport clubs. The study discusses these results and mak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2016)。取自http://www.ris.gov.tw/346;jsessionid=0AF6F39186423CF98DF1BED82A9ADE0B
吳永發(2005)。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家蓉(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素箱、楊文廣、林志偉、陳坤厚(2013)。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3),13-34。
李菁(2014)。健走運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侶荻(1994)。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文信(2002)。從大專體育社團經營談「大專社團帶動中小學社團」。大專體育,61,4-9。
林志偉、馮育豪(2015)。網球參與者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運動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0,1-12。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砡琝(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韋子本、張榮皋(譯)(2000)。精神病學的人際關係。(原作者:Sullivan, H. S.)。臺北市:昭明。
約翰.瑞提、艾瑞克.海格曼,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臺北市:野人出版社。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
張志銘、龔窈萱、張世沛(2013)。以運動參與為干擾變項探討體適能對學業成就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7(4),121-137。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許朝凱(2005)。人際關係課程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之成效探討。取自:http://social.ntue.edu.tw/monograph/94year/%E7%A4%BE%E7%A7%91%E7%B5%84/%E7%8E%8B%E5%A4%A7%E4%BF%AE%E8%80%81%E5%B8%AB/%E8%A8%B1%E6%9C%9D%E5%87%B1.doc
郭吉峰(2007)。青少年網路沉迷、社團參與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郭府華(2016)。高中生運動熱情及參與動機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運動性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郭進財、高俊雄(2008)。休閒阻礙、課業壓力、運動休閒調適策略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19(1),1-18。
郭朝慶(2008)。臺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雅玲(2014)。參與運動社團對國中生的人際關係之影響。運動與觀光研究。3(1),1-10。
陳韻如(2001)。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美現(2004)。北區大專校院體育性社團運作現況與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教育部體育署(2016)。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4766&ctNode=2291&mp=11
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10,7-14。
黃任閔、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課後運動社團現況之調查。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52-61。
黃鐘陞(2015)。國小教師主觀幸福感、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楊志欽(2006)。基隆市新移民女性之國小高年級子女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禾楓出版。
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3),48-53。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69,104-113。
臺北教育111標竿學校認證網。取自:http://e111.tp.edu.tw/index/NwsLst.aspx
廖靜嫻(2012)。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涉入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實驗中學健身工房體育館網站。取自:http://www.123-sport.com/index.aspx
鄭佩芬(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出版。
盧俊宏(2016)。運動改造大腦:身體與神經生理活動的關聯。應用心理研究。64,1-3。
戴似伃(2015)。國中生休閒參與、學業成就與幸福感之關係—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顏藻湄(2013)。桃園縣國小學童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外文文獻
Argyle, M.(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UK: Routledge.
Daniels,K.&Guppy,A. (1994). Occupational stress, social support, job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uman Relations, 47, 1523–1544.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Fromm, E. (1956). The art of loving. New York: HarperCollins.
Godbey, G. C.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ebb, D.O.(1949).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 Sons.
Heider, F. A.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Weily
Heiman, T .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 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al Disability, 25, 1-12.
John Locke (1692).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thefederalistpapers.integratedmarket.netdna-cdn.com/wp-content/uploads/2012/12/John-Locke-Thoughts-Concerning-Education.pdf
Mayall, B . (1994). Children’ s childhoods observed and experienced. New York:Flamer Press
Schutz, W. C. (1973). Encounter. In Raymond 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 E. Peacock
Sullivan,H. S.(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Stearns& EJ. Glennie (2010).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stribution acros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in high school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9, 296-309.
Vallerand, R. J. & Miquelon, P (2007). Passion for sport in athletes. In S. Jowett & D. Lavallee (Eds), 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 249-263.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eenhoven, R. (1993). Happiness in nations. Rotterdam:Ris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