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娜宜 |
---|---|
論文名稱: |
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責任和值得信賴核心價值為例 The Action Research of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with Picture Books---Take "Responsib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繪本教學 、品格教育 、責任 、值得信賴 |
外文關鍵詞: | picture book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trustworthi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探究以繪本應用於國小中年級學生之「責任」和「值得信賴」品格教育課程的實施歷程和實施成效。為達研究之目的,研究者以任教學校之31位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十週的行動研究。本研究以品格核心價值「責任」和「值得信賴」為主題,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課程方案,透過問卷、教學實錄、省思札記、觀察記錄、學生活動學習單、學生回饋、家長回饋等方式蒐集資料,再就所蒐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對於國小中年級學生在「責任」與「值得信賴」
品格核心提升具有實施成效。
二、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課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喜愛。
三、家長肯定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課程。
四、教師省思與修正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課程。
五、教師在繪本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因應策略。
(一)教學時間緊湊,老師需掌握時間與持續發展品格教育。
(二)繪本數量有限,建議學校購置班級書箱。
(三)教師設計學習單內容應有趣與多元。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繪本教學、品格教育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ffects of using picture books to teach “responsi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two core valu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o four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undertook a ten-week action research on thirty-one grade-fourth students in her school. With “responsi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as the main topic, the researcher used picture books to implement her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antitative surveys, classroom videotaping, teacher’s note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learning activities as well as feedbacks from students and parents. Data were compile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Ⅰ. Adopting picture boo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s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in raising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valu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Ⅱ. Adopting picture boo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s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Ⅲ. Parents support the adoption of picture boo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s.
Ⅳ. Teachers reflect and revise over the picture book-based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s.
Ⅴ.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taken in the class:
i. Compact teaching hours - teachers should have better control of the limited teaching hours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character education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i. Limited number of picture books - may suggest school to set up mini in-class library.
iii.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design more interesting worksheets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picture book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follow-up studi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亞雯(2004)。高中品格教育的反思與行動。學生輔導,92,79-95。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10(2),1-20。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王千倖(2004)。繪本教學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以班級經營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0(1),205-234。
王金國(2008)。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2),107-140。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教學策略~使用兒童文學作品,實施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6(1),37-44。
天下雜誌(2006)。天下雜誌2007年親子天下專刊—教出品格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王宇萱(2009)。資訊科技融入低年級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市:五南。
何享憫(2008)。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琪瑜、鄭一青(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台北市:天下。
李奉儒(2004a)。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40。
李奉儒(2004b)。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一些概念的釐清與可行的作法。發表於台灣師大主辦「E社會的公民倫理、公民素養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台北。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琪明(2003)。倫理與生活善惡的變與辨。台北市:五南。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7)。德育理念與實踐。教育部專案計畫: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專書寫作之德育子計畫。
吳財福(2005)。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吳清基(2007)。台北優質有禮的品格教育。載於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市:千代文教基金會。
吳惠娟(2002)。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寶珍(2003)。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余碧玉(2006)。品格教育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臺灣教育,625,2-16。
周紫芸(2000)。兒童繪本閱讀融入小學國語課程之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25,43-52。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載於何琪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林火旺(1999)。倫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佩蓉譯(1999)。Bobbi Fisher著。快樂的學習—全語言幼稚園的一天。台北:光佑。
林佳範(2006)。規範意識的變遷與道德教育的轉變~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嗎?課程與教學,9(2),1-12。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為主題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盈呈(2007)。以「老人為主體」之兒童圖畫書分析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松居直(1996)。讓他感覺妳愛他。唸圖畫書給孩子聽。精湛,27,32-36。
施淑棉(2008)。國小兒童繪本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以「公平」為核心價值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亦潔(2009)。以「尊重」和「關懷」為核心的品格教育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蘭(2007a)。教養的迷思。載於倪靜貴主編:21世紀新品格教育觀—人性是什麼?17-36頁。台北:教育部中部辦工室。
洪蘭(2007b)。從大腦發展看見兒童教養。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63-73頁。台北市:天下雜誌。
郝廣才(2006)。好繪本 如何好。台北市:格林文化。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品德教育電子報。檢索於2010年10月7日。
網址:http://www.khjh.kh.rdu.tw/character/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電子報。檢索於2010年10月7日。
網址:http://163.30.192.132/word5.asp/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促進方案。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訂定,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98年7月29日台訓(一)字第0980126708號函修訂,98年12月4日台訓(一)字第0980210327A號函修訂。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張乃仁(2009)。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蘭(2006)。繪本在教學上的運用-以「老人關懷」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莉莉(2006)。幼稚園教師圖畫書教學歷程中的討論活動分析—以「美德」主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淑瓊、劉清彥(2007)。精選繪本,好書一百。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241-263頁。台北市:天下雜誌。
張燕文(2007)。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臺北:揚智文化。
陳秀梅(2005)。幼教工作者以繪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行動研究之省思。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如(2007)。兒童與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63,137-141。
陳美姿(2005)。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5,71-82。
陳琴心(2008)。運國小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研究:以新竹市南寮國小為例。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靜宜(2008)。運用繪本教學實施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以「值得信賴」核心價值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志朗(2006)。 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台北:天下遠見。
單文經、汪履維譯(1986)。R.H.Hersh,D.P.Paolitto,& J.Reimer 著。道德發展與教學(Promoting moral growt)。台北市:五南。
彭界凱(2008)。國民小學應用繪本實施品格教育之研究:以「負責」品格核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光雄(2007)。從賽局理論看人性與品格教育。載於倪靜貴主編:21世紀新品格教育觀—人性是什麼?81-96頁。台北:教育部中部辦工室。
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台北縣:光佑文化。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台北市:心理。
黃珮貞(2008)。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銘惇、張慧芝譯(2000)。David Pratt 著。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Curriculum Planning: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s)。台北市:桂冠。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發表於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内涵與實施。台灣教育,625期,17-29。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内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 藿(2007)。品格教育與社會正義的哲學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1-13。
新加坡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標準(2007)。檢索於2010年10月7日。
網址:http://www.moe.gov.sg./cpdd/doc/New%20CL%20CME_Pri_Syllabus.pdf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淑娟(2004)。力倡品格可貴。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楊淑雅(2005)。幼兒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雅、鄧蔭萍(2008)。幼兒品格教育之課程活動設計。台北市:心理。
楊淑馨(2008)。國小二年級實施品格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禮貌」與「自律」為主題。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市:五南。
賓靜蓀(2007)。德國價值教育:柏林重開倫理課。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品格力,13-20頁。台北:天下雜誌。
臺北市品德教育網。檢索於2010年10月7日。
網址:http://www.tmw5.tmps.tp.edu.tw/personality/
廖雲玉(2007)。國小高年級道德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劉秋和(2007)。國小中年級品德教育之研究-以繪本教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歐陽教(1987)。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台北市:文景。
歐陽教(1992)。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市:文景。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鄭一青(2004)。強調四大核心價值。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鄭蕤(1987)。幼兒故事教學法示例。幼兒教育年刊,1,68-77。
簡成熙(1997)。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姬莉根和諾丁思想初探。載於簡成熙(主編)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頁197-232。高雄:復文。
穆志濱(2009)。台灣首富郭台銘生意經。台北:廣達文化。
羅秋昭(2004)。閱讀與品德11:國王來了。台北市:大好書屋。
蘇振明(1987)。認識兒童圖書及教育價值。幼教天地,5,37-50。
顧淑芬(2006)。運用繪本實施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我會愛精選繪本》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R. G., Gaffney, J.S., Wu, X., Wang, C.C., Li, W., Shu, H., Nagy, W.E., & Ming, X. (2002) .Shared-book reading in China. In W.Li, J.S.Gaffney, & J.L. Packard. (Eds.) Chinese children's reading acquisition: Theoretical and pedagoaical issues. (pp. 131-155). New York, N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Beaty, J.J. (1994). Picture book storytelling: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Bennett, W. J.(1992). The de-valuing of America: The fight for our culture and our children.. Fort Worth, New York: Summits.
Berger, E.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2(2),3-4.
Character Counts (2003).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April 23, 2008,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s.org/defsix.htm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3) . Eleven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Scholastic Choices, 18(8), 5.
Gibbs, L., & Earle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
Delta Kappa Festback (Whole No.362)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_iv.asp.
Kohn, A. (1997).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78, 429-439.
Lamme, L. L., Krogh, S. L., & Yachmets k. A.(1992). Literature-based moral education. Arizona: Oryx
Lawrence Kohlberg (1976). Moral stage and Moralization: The Cognitive-Devepmental in More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Issues, ed. Thomas Lickma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p.34-35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 12, 6-11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ary, M. W. (2000) . Model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alissu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Eduction and Devlopment, 39 , 32-39.
Noddings, N. (1992) . Education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odelman,P. (1988) .Words about pictures. 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Otten, E. H. (2000) .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http://www.uvm.edu/~vtvonn/jounal/1995/murray.html.
Ryan, K. (2003) .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 1, 75-85.
Sipe, L.R. (2002) . Talking back and taking over: Young children's expressive engagement during storybook read-alouds. Reading Teacher, 55(5), 476-483.
Sutherland, Z. and Hearne B. (1984) . In search of the perfecr picture bookdefinition. In Pamela Barron and Jennifer Burley (Eds.), Jump over the moon: Selected professional reading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ston.
Tronto, J.C.(1989). Women and caring: What can feminists learn about morality from caring ? In A.M. Jaggar & S.R. Bordo(Eds.), Gender/body/knowledge: Feminst reconstructions of being and knowing (pp. 172-187.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